1966年
黄岛区“南茶北移、
孟宗竹北引”由
海青镇自安徽引进,生长至今。为江北生长时间最久、面积最大的绿茶基地。现为
青岛市农业精品工程之一,国家级无公害茶园基地。
这个镇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东临
黄海,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山地丘陵土壤呈微酸性,属黄棕壤土,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土壤颗粒较均匀,粘粒含量低,非常适宜茶叶生长,由于地处高纬度,海青茶树越冬期比南方长1-2个月,昼夜温差大利于内含物的积累,含有丰富的
维生素、矿物质和对人体有用的微量元素,这里生产的绿茶经中国茶叶专家测定,其中儿茶素和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比南方茶同类产品高13.7%和5.3%,优越的沿海气候条件和优良的环境,孕育了海青绿茶“叶片厚、滋味浓、豌豆香、耐冲泡”的独待品质。而且此处远离交通要道,没有任何“工业三废”污染源,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因此,
海青镇成为了
山东省北茶科研中心命名的
青岛市地区的“北茶科研基地”。近年来,当地政府立足实际、科学决策,把茶叶生产确立为农业特色经济的支柱产业重点培植,致力建设“江北绿茶第一镇”。
海青镇耕地面积7.8万亩,其中绿茶就达到了3万亩,年生产干茶100余万公斤,实现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近3000元。省内第一座茶厂——就在海青,曾作为全省的代表在全国茶叶会议上介绍南茶北引的经验。发展至2018年,已建成国家级无公害茶园基地6处,有机茶园基地5处,茶叶专业村43个,茶园3万亩,加工企业130多家,年生产干茶100余万公斤。全镇绿茶加工企业已研制开发十二大系列30余个品种,有86个茶叶品牌被评为部优、省优名茶,在“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活动中多次获奖,迈入了全国名优茶行列。“海青锋”牌绿茶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青岛莲芯”牌和“海北春”牌绿茶获全国第六届“中茶杯”评比
特等奖,“胶南春”牌绿茶被
亚洲合作对话第三次外长会议指定为专用茶。
海青绿茶通过实行有机茶、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QS认证,
海青镇加强了全镇3万亩茶园的标准化管理,并加强了茶农的技术培训,实施“科技兴茶”。
为使
海青茶真正成为无污染绿色饮品,海青镇利用广播宣讲、科教片播放、科技明白纸发放、组织茶农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将新技术、新办法及时地传授给茶农,严格按照“无公害有机茶园”种植的规范要求,积极引导茶农在种植管理茶树时,全部施用农家土杂肥,进一步加大推广应用新技术,特别是加大了推广应用DND生物肥、生物杀虫灯等技术的力度。在这个镇的后河西茶叶生产基地,始终严格按照有机茶生产规程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无公害管理,所产绿茶全部达到国家无公害标准,为推动茶叶基地建设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海青镇还将北部山区建成了高标准的生态示范园、旅游
观光园。对新发展的成方连片茶园,制定了各种优惠奖励政策,以此推动品牌茶叶基地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海青茶历史悠久。据传,早在2000多年前即有零星茶园和茶树。“海青”最早为古代海州至
青州市的一处必经驿站故名海青,“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
赵顼熙宁八年自
杭州市到密州(今诸城)任职时就从此地经过,后又曾到海青地域进行狩猎,又传海青茶自此引进,因此至少有千年的历史。
海青茶自1966年从安徽省大规模引进
黄岛区,历经引种、发展、回落、再发展过程,到1972年发展到220亩,
后河西村成为海青绿茶的发祥地。
海青茶原属
祁门县槠叶群体品种之一,海青茶平均气温10℃开始萌动,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最低临界温度为-6℃-18℃,最高临界温度45℃。年降水量要求在1000mm以上,以
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壤土为宜。
海青茶冲泡之黄绿透亮,色泽极佳;品尝之香郁味甘,回味悠长。富含氨基酸、
茶多酚和多种
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常饮之能防病抗病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海青镇党委、政府不断实施名牌战略,先后有92个茶叶品牌被评为部优、省优名茶,在“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活动中多次获奖,迈入了全国名优茶行列。全镇拥有茶园面积3万亩,年产干茶200万斤,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