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念珠菌
2009年日本发现的微生物
耳念珠菌(假丝酵母属 auris),是日本2009年发现的一种新病原真菌物种,因其具有多重耐药和致死率高的特征,也被称为“超级真菌”。“
美国联邦疾病防治中心(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已将其列入“紧急威胁”细菌名单。美国通报病例587件,近半数受感染者都在90天内丧生。
2019年4月,在美国多地爆发,发病600多例,中国报道感染18例,没有爆发疫情。引发公众恐慌。曾参与“超级真菌”研究的中国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广华表示,公众不必过分担心。
根据美国联邦疾病防治中心(CDC)在2020年5月29日更新的数据,截至2020年3月31日,美国各州报告的耳念珠菌临床病例总计为1092例。其中,纽约州确诊496例,疑似4例;伊利诺伊州确诊310例,疑似4例;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等19个州均发现确诊病例,除上述报告的临床病例数外,还通过在16个辖区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发现了另外2253例患者感染了耳念珠菌。
美国最近在印度肯尼亚科威特巴基斯坦南非韩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委内瑞拉医疗机构中发现耳念珠菌病例,这些患者也有病例记录。
分类
大多数耳念珠菌菌株对至少一种抗真菌药物类具有抗性;超过三分之一的菌株对两种抗真菌药物具有抗药性;而部分菌株对所有三种抗真菌药物具有抗药性。
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用科马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鉴定国内外耳念珠菌,均呈现出粉色。也有研究表示,耳念珠菌在培养基中会呈现白色,这主要与不同耳念珠菌菌株特征或培养基的染色剂有关。
危害性
美国联邦疾病防治中心(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已将其列入“紧急威胁”细菌名单。美国通报病例587件,近半数受感染者都在90天内丧生。
耳念珠菌感染对于免疫系统受损的人最致命。感染通常在医院等环境内传播,最初的症状是发烧、疼痛和疲劳,如果真菌扩散到血液、大脑或心脏,甚至会夺人性命。
耳念珠菌致死率极高,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且伴有各种器官衰竭等,近50%的感染者在90天内死亡。
易感人群
耳念珠菌感染主要累及住院病例,高风险人群为严重慢性基础病或免疫抑制的病人,如:糖尿病慢性肾病、HIV感染、肿瘤等。新生儿、插管或留置导管的病人、手术病人以及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抗真菌药全身用药病人也可感染。
健康人通常不会感染耳念珠菌。耳念珠菌导致的症状取决于感染的位置,包括血流感染、伤口感染和耳部感染等;其中,血流感染最为严重,病死率可达30%-40%。
特征
耐药性耳念珠菌菌株在不同大陆具有不同的遗传特性,这表明耐药性是同时在世界各地独立进化的。目前尚不清楚是什么导致了这些“超级真菌”的突然出现,但有一种理论认为,在农作物上广泛使用杀菌剂促使耳念珠菌进化出抗药性。
耳念珠菌是一种多重耐药、强传染性的致命真菌。耳念珠菌的耐药性比较强,部分耳念珠菌菌株对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都有耐受性;二是血液感染致死率高;三是耳念珠菌病鉴别困难,用传统的生化鉴定、显微镜观察等方法进行鉴别,它和普通的念珠菌几乎没有分别,因此误诊可能性较大。
预防
对于普通健康人群而言,耳念珠菌并没有什么影响,也不需要预防。但是,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新生儿、糖尿病患者、重症监护室患者及术后患者等容易感染。因此,人群密集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应该充分引起重视。
该真菌在普通环境或空气中几乎从未检出,但是它黏附能力很强,会顽固地黏附在环境表面,因此,医疗器械如呼吸机、血透留置导管等接口处的清洁十分重要,必须做好充分的消毒。
治疗
耳念珠菌对于氟康唑伏立康唑等广谱三唑类抗真菌药有较强耐药性,但棘白菌素类药物对于部分菌株尚有治疗效果,所以并非完全“无药可治”。
廖万清团队与荷兰皇家科学院联合开发了两套针对耳念珠菌的诊断方法,一是针对没有质谱仪的单位和国家,搭建一个只需几万元的检测平台;第二种方法是,跳过培养步骤,避免人为漏检,直接对抽血样本进行检测。目前,两项技术已经完成实验室验证,但是国内临床病例过少,暂时无法进行临床试验
病例
2009年在日本首次发现耳念珠菌,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其来源尚不明确。不过,随着检验技术的提高,耳念珠菌可通过质谱技术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来鉴别。
2019年4月8日,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报道,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称,耳念珠菌(假丝酵母属 auris)这种酵母通常对皮肤和黏膜无害,但该真菌具有抗药性的菌株在全球多处出现,其可能会造成致命的感染。
2019年4月11日为止,在全球5大洲至少20个国家已有临床感染病例的报道,其中包括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西班牙印度巴基斯坦韩国南非科威特以色列等国家。
2019年4月13日,在美国多地爆发,发病600多例,遍布12个州。中国共报道耳念珠菌感染18例,这种“超级真菌”在中国并没有爆发性疫情。
2021年7月23日,一种名叫耳念珠菌的“超级真菌”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科林县两家医院内传播,目前已致该县9人感染,其中4人死亡。
影响
2019年4月11日,已连板多日的真菌概念股盘面出现分化,跳水个股甚至在午盘后翻绿。盘后,北京疾控中心、国家卫健委纷纷发声,称国内所受到的耳念珠菌威胁并不严重,“超级真菌”对健康人群不构成威胁,因此公众不必恐慌。
第一,耳念珠菌在国内发生仍属个案。中国共报道耳念珠菌感染18例,并且没有集中暴发案例。在中国近10年间、覆盖230家医疗机构的侵袭性真菌病监测中,耳念珠菌的发生率低于1/20000。在已经完成的全国范围67家ICU病房念珠菌血症的研究中,亦未分离到耳念珠菌。当然也因检查技术复杂,不排除可能有漏诊的病例。
第二,中国耳念珠菌耐药情况并不严重。我国已报道的18例耳念珠菌,对除氟康唑外的所有抗真菌药物均敏感;我国最早分离的耳念珠菌对所有抗真菌药物均敏感。换言之,称中国地区的耳念珠菌为“超级真菌”并不准确。
第三,耳念珠菌的致病性并未显著高于其他真菌。虽然美国CDC指出,美国近50%的耳念珠菌感染者在90天内死亡,但侵袭性真菌感染多发于危重症及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人群,总体死亡率在40%以上,患者死亡也不单纯是由于真菌感染导致,而是多因素形成的临床结局。据欧美和日本等国家的研究表明,耳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等常见念珠菌所致感染的死亡率之间无显著差异。中国尚未见耳念珠菌感染导致死亡的病例报道。
有关报道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一份由19种致命真菌构成的“真菌病原体名单”。其中最危险的四种真菌分别为:新型隐球酵母烟曲霉、白色念珠菌和耳念珠菌。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2日,阿根廷卫生部发布通告称,该国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已发现两例感染“超级真菌”(俗称耳念珠菌,学名耳道假丝酵母菌)的确诊病例。这是阿根廷首次发现此类传染病。
当地时间2023年3月20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表示,耳念珠菌已遍布美国一半以上的州,成为紧迫的公共卫生威胁。
目录
概述
分类
危害性
易感人群
特征
预防
治疗
病例
影响
有关报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