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故里:四川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至今仍保存着大量有关大禹的历史遗迹,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已成为
中原地区子孙访古探幽的圣地。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大禹故里据史籍记载,北川是
华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中国
无阶级社会——
唐虞王朝的领导人、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之地。
唐朝以前,县境就建有众多的
大禹庙,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禹诞辰举行祭祀活动的民间习俗延续至今。
1991年落成于
禹里(原县城治城)的仿古建筑
大禹纪念馆,已成为人们凭吊大禹功绩、缅怀大禹精神的重要场所;由全国各地大禹及夏文化研究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
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就设于此。先后编辑出版了《大禹史汇编》、《大禹及夏
文化研究》、《海峡两岸大禹文化研究会论文集》等大禹及夏文化研究著作。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革命老根据地北川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宇文邕保定市四年(564)置
北川羌族自治县,
李世民贞观八年(634)析北川县地置
石泉县,
李治永徽二年(651),并北川县入石泉县。
北宋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于
石泉县县置石泉军,辖石泉、
龙安、神泉三县,隶
成都府路。
南宋赵昀宝佑三年(1255),石泉军迁治
龙安县。
孛儿只斤·忽必烈中统五年(1264)升石泉军为
安州区,石泉县隶安州。
朱元璋洪武七年(1374)降安州为安县,石泉县直隶
成都府。明世宗
嘉靖四十五年(1566),石泉县改隶
龙安府。1913年罢府、厅、州,以道辖县,
石泉县隶川西道(次年该称西川道)。1914年,因与
陕西省石泉县同名,且彼县设置在先,乃复名
北川羌族自治县。1935年4月,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进入县境,在县内相继建立了两个县级
苏维埃、5个区苏维埃、28个乡苏维埃,119个村苏维埃政权。苏区人民筹粮运粮,修路架桥,男女青年踊跃支前参军。为
中国工农红军打通北川峡谷通道顺利西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参加红军运送物资西进未归者达3000余人。7月,红军离境,接踵而至的
川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恶霸地主反攻倒算,杀人如麻。全县人口减少近半。
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1953年11月,
四川省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将
北川羌族自治县确定为"革命老根据地"。现存最早的县志,由时任县令
姜炳璋主持编写、于清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付印成书的《
石泉县志》中详细记载了县境少数民族的渊源、分布、习俗及其被
汉化的情况,一张番寨图更是珍贵的历史见证。50年代后,废除民族压迫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未进行民族识别,大量羌、藏民因其外表特征不明显而长期被视为
汉族。80年代初,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和羌、藏等少数民族的要求,陆续识别、恢复其族别。县内相继建立了21个
羌族乡和羌族
藏族乡,占全县31个乡镇的68%。1987年11月,
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自1988年1月起
北川羌族自治县按少数民族县待遇",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1992年调整乡镇建置时,全县置3镇13乡,其中少数民族乡11个,占全县乡镇总数的69%。自1986年开始进行的争取建立羌族自治县的工作已历时15年,争取建立羌族自治。1987年11月,省人民政府批准“自1988年1月起北川按少数民族县待遇”;2003年7月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
北川羌族自治县,同年10月25日举行自治县成立庆典;2008年7月10日,中共
绵阳市委、绵阳市人民政府决定由
北川羌族自治县代管安县
永安镇、
安昌镇和
黄土镇的常乐、红岩、
顺义区、温泉、红旗、东鱼6个村;2009年2月6日,国家民政部以民函[2009]41号批准“将
安州区的安昌镇、永安镇,黄土镇的
常乐、红岩、顺义、红旗、温泉、东鱼6个村划归北川羌族自治县管辖”。自建县至2010年,已历1446年。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日被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市级风景名胜区,位于
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羌族乡境内,距绵阳市100公里,景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是古代治水英雄、
夏朝创始人
大禹的出生地,自古称为“
大禹故里”。一九九二年,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为这里题写了“大禹故里”的
条幅。这里山川形胜、人杰地灵、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民风淳朴、资源丰富。典型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风格别具,雅趣成天,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2003年7月6日,国务院(国函[2003]75号)批准撤销
北川羌族自治县,设立
北川羌族自治县。这是全国唯一的
羌族自治县。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有
禹穴沟、采药山、石纽山、摩岩甘泉、三叉河、誓水柱、禹庙、金锣岩、几坪、禹州池、
一线天、血石流光、猿王洞等。石纽山日落日出之时有五色霞气。每当雨后,白云飘浮于石林中,石峰忽隐忽现,变化万千;血石流光是指
一线天到金锣岩的峡岩中有白石,其上红斑点点,好似血点浸入,相传是
女喜生禹时随水而下的血渍;禹穴沟是一条十几里长的峡谷,峡内岩崖陡峭,怪石嶙峋,桥头
李白书“禹穴”二字犹存。还建有大禹纪念馆。这里是
羌族居住地,可观赏羌寨风光,领略羌民族风情。
清代石泉知县余炳虎曾以“石纽停云”、“双江分色”、“索桥晓度”、“西山叠翠”、“奎角连云”,禹穴听泉、“悬崖滴水”、“血石流光”等八首诗抒发了自己对太离故里人文古迹和奇异风光的热爱‘赞叹之情。
历史文化古镇--
禹里,是羌族聚居地,古
石泉县治所(今禹里羌族乡)史称其地处“香汉之中”,“内障成绵,外屏氐羌”是历来
兵家争夺的要塞,很早以来,羌、藏、汉等民族就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广泛的交流。
夏朝属
汉中市之域,
周朝为石纽村,
北周置
北川羌族自治县,唐
贞观8年(公元634年)置
石泉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羌乡风情浓郁。特别是一年一度的
大禹庙会和羌历年,人们从四面八方集于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庆贺
大禹诞辰,欢度一羌历年,狂舞欢歌,数日不绝。
塔坪绿岛,果鲜花茂,
山脊林木丛生,绿荫葱笼,岛上环境优美,是大禹故里人们历来游玩的
天然公园。岁月悠悠,昔日由百家人栽种的竹林,如今已变成几千亩的绿色海洋,远远望去,林涛翻滚,碧波荡漾,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