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轮船公司
实业家卢作孚1925年成立的长江船运公司
民生公司,是指实业家卢作孚于1925年在重庆成立的企业。1949年以前为长江航线最大的私营轮船公司,独占川江航运
卢作孚因目睹长江上的航运由外商垄断、对国人态度恶劣而决定创立轮船公司以“实业救国”。 1925年10月,由卢作孚牵头,宣布组建民生公司,卢作孚任筹备处主任,陈伯遵、彭瑞成、黄云龙、周尚琼等人任筹备委员。1926年6月,民生公司正式营业。一个月后,民生公司开通“渝合航线”,结束了中国内河航运被外国人垄断的历史。1930至1935年,民生公司强势介入川江航运业,通过联合其他中国轮船公司与外国轮船公司相抗争,民生公司基本上统一了川江民营轮船运输。与此同时,民生公司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1936年,民生公司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以航运业为主,包括机械、染织、电灯、自来水等企业,股本167万元,资产达到900多万元的实业集团。至1937年,民生公司共拥有48艘船,承担了长江上游70%以上的运输业务,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发展前景的民营航运企业。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民生公司积极投入抗战,付出巨大人力物力伤亡。从1937年迁移重庆市到1949年重庆解放,民生公司已拥有各种船舶150余只、职工9000余人,在长江沿线和沿海各港口、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并投资90余项实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1951年9月1日,民生公司正式实行公私合营,更名为民生轮船公司,专营航运。1956年8月1日,公私合营后民生公司结束经营,由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局和上海海运局等(今央企长航集团和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经营。
民生公司的业务以轮船航运业为主,兼营机器制造、采煤、发电供水、纺织染布,由交通业以至百货经销、外贸等行业,是旧中国最大的民族航运企业。至1953年,盈利达到640亿元(旧币)。1984年10月11日,民生公司在重庆重建,卢作孚之子卢国纪担任新“民生公司”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新“民生公司”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发展历程
创立背景
早年的卢作孚通过自学成为了一名教师,后又成为报纸编辑,并在四川省上海市结识了一些有名望的友人。因目睹长江上的航运由外商垄断、对国人态度恶劣而决定创立轮船公司以“实业救国”。 早年的长江上游航运几乎完全由英商太古、怡和洋行、日商日清食品等外国轮船公司控制。中国轮船虽有20多只,却分属于二十几家轮船公司,几乎都处于破产倒闭的边缘。
创立初期
1925年10月,由卢作孚牵头,先后在重庆合川通俗教育馆与陈家花园召开发起人会议,宣布组建民生公司,卢作孚任筹备处主任,陈伯遵、彭瑞成、黄云龙、周尚琼等人任筹备委员。
1926年,民生公司在上海订造了第一艘轮船“民生”轮。这艘小型客轮造价3.5万元,载重仅70吨。同年6月10日,召开第一次股东大会,民生公司正式成立,会议推选卢作孚任总经理,陈伯遵、黄云龙为协理,石碧轩任董事长,郑东琴、刘勃然、彭瑞成、李云根、余文舫、赵伯冕为董事,罗惠凤、周纯钦、周尚琼为监事,租赁位于合川城北齐家巷的药王庙为公司生产及办公地点。
快速发展
1926年7月23日,“民生”轮从重庆市起航,于当天下午到达合川区。民生公司“渝合航线”正式开通,结束了中国内河航运被外国人垄断的历史。此后,“民生”号每天航行于合川到重庆的航线上,开始了川江航运史上从未有过的定期客运航行。1927年1月,因嘉陵江枯水,民生公司决定新开重庆至涪陵区航线,由“民生”轮跑“渝涪航线”,同时新购载重34吨的浅水轮“民用”轮,由“民用”轮跑“渝合航线”。此次通航也标志着,民生公司的轮船第一次进入了长江。民生公司成立的第一年,卢作孚的民生实业公司就获利20000元。1928年冬天,民生公司在江北县青草坝创办民生机器厂,这是四川省第一家轮船修理厂。1929年,民生公司购买了长江公司载重125吨“长江”轮,改名“民望”轮。从此,民生公司有了3条轮船、两条航线和一个电灯部。
1930年前后,日清、太古、怡和洋行联合行动进行压价竞争,使中国轮船企业相继濒临破产。在此情形下,卢作孚决定以民生公司为中心,联合其他中国轮船公司,凡是愿意售卖轮船的或愿意合并的公司,民生公司予以收买,并合并公司的轮船财产,且均以较高价格折价,然后将抵债剩余资产作为加入民生公司的股本,其公司人员全部接收,量才录用。如此,不到一年,民生公司合并了重庆市以上航线的7个轮船公司,接收他们的轮船,接着又在重庆下游合并了7个公司。民生公司成功整合了长江上游的几十个中国轮船公司,足以与外国轮船公司相抗争。同时,卢作孚的民生公司借助广大人民反日情绪高涨之机,节约开支,优化服务,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加强了竞争能力。1930-1935年,民生公司强势介入川江航运业,外国轮船公司营业利润由盈转亏,日清、太古、怡和相继退出川江。民生公司基本上统一了川江民营轮船运输。
除了在航运上创造了奇迹外,民生公司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1936年,民生公司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以航运业为主,包括机械、染织、电灯、自来水等企业,股本167万元,资产达到900多万元的实业集团。至1937年,民生公司共拥有48艘船,总吨位达到了19875吨,承担了长江上游70%以上的运输业务。航线延伸至上海市,并在宜昌市、汉口、南京、上海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民生公司在长江航线上的运输量接近太古、怡和,超过了招商局,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发展前景的民营航运企业。
抗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此后两天时间,民生公司调集船只,两周中抢运4个师2个旅的官兵出川抗日。1938年初,卢作孚出任民国交通部常务次长一职。同年10月,武汉沦陷。宜昌成为抗日战争前线。11月,在枯水季节到来之前的40天内,民生公司抢运滞留在宜昌市的大批军工人员、物资、器材和迁川厂矿、学校的机器设备、人员、以及大批难民难童,被喻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也是在这一年,民生公司以运输迁川工厂的费用作为投资,大规模地投资各迁川工厂和其他投资事业。民生公司开始成为一个拥有航运、工矿、贸易等许多企业的巨大资本集团。
1939年9月,民生公司特设短航办事处,以加强短程航线的开辟和短途运输的管理工作,方便沿江的迁川工厂和城乡物资交流。同年,发行公司债700万元。在担负撤退运输任务过程中,由于敌机的麦炸和海损事故,民生公司损失惨重,仅因公栖性船员即达百余人,被炸沉炸伤船只十余艘。这一年,民生公司账面第一次出现亏损达35万余元。
1940年6月12日,宜昌沧陷。此后一个月时间内,民生机器厂厂房及永久库在敌军空袭中损毁严重。9月,巴东、三斗坪成为临近抗战前线的重要港口,民生公司特于该两地和云阳增设3个办事处,并开辟渝巴(东)、渝三(斗坪)专线,以转运入湘及由湘鄂入川的人员和物资。该年民生公司发行第二次公司债700万元,全数收足。
1942年1月11日,民生公司正式开辟叙(府)屏航线。整个1942年,民生公司陆续自造木壳轮船10只,恢复宜昌市分公司。1943年5月31日,卢作孚辞去国民政府交通部常务次长职务,回公司继续担任总经理职务。这一年,民生公司共有轮船96艘。因鄂西会战紧张,货源断绝,空袭频繁,客货运收入锐减。
1944年7月6日,民生公司派“民听”轮试航重庆南充线获得成功。此举对沟通西北中国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有着重要意义。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终于取得最后胜利。
战后发展
1945年9月,民生公司由三斗坪镇迁回宜昌市原址办公。9月13日,上海市、汉口两公司分别恢复办公。并恢复沙市、南京办事处。泸县分公司因业务不多,改为办事处。撤销巴东、云阳两办事处。次年12月,民生公司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天津市广州市4处设办事处。1947年6月26日,民生机器厂因业绩不佳,宣布解雇367人,另调300余人到公司各轮、趸船上工作。7月,改天津办事处为天津分公司。
1948年4月,民生公司成立青岛办事处。次月,成立汕头办事处。彼时正值解放战争长江中游紧张,国民政府不断征船扣船,封锁江面,民生公司被迫不时停航。6月5日,民生公司改组上海分公司为上海区公司,协调沿海各分公司业务。10月,撤销广州办事处,成立广州分公司。12月,关闭天津市分公司。
从1937年迁移重庆市到1949年重庆解放,民生公司已拥有各种船舶150余只、载重能力72000吨、职工9000余人。在长江沿线和沿海各港口、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并投资90余项实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1950年1月8日,长线全线复航。7月,民生机器厂因提前完成承制的两座川藏铁路桥,而受到有关方面嘉奖。9月,穗琼线首次开航,由“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轮行驶。
公私合营
1951年7月,民生总公司改为总管理处,另设重庆分公司。1952年8月,民生公司“燕门”轮经7天7夜,由上海市直航重庆市,创造了公司航运史上的新纪录。同年9月1日,中央交通部批准民生公司正式实行公私合营,更名为民生轮船公司,专营航运。10月,总公司决定迁至汉口办公。
1953年1月,民生机器厂改为公私合营民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船舶修理厂。9月1日,公司改名为公私合营民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民生公司的合营情况,发表了短评《公私合营企业的一个范例》,把民生公司的公私合营作为一个典型,给予了高度赞扬。1954年6月1日,民生公司与长航局联合办公,实行统一组织货源,统一船舶调度,统一港湾作业。同年,民生公司第四次经理会议研究公私合营后组织机构编制。设重庆市、万县、宜昌市、汉口、上海市广州市等6个分公司和民生修造船厂。1955年12月2日,武汉市9家小私营轮船公司合并到民生公司。1956年8月1日,公私合营后民生公司结束经营,由长江航运管理局和上海海运局等(今央企长航集团和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经营。
后人重组
1984年10月11日,民生公司在重庆重建,卢作孚之子卢国纪担任新“民生公司”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新“民生公司”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09年,民生公司70%的股权赠予国家,另外30%的股权的收益则是捐赠给了教育事业。经过多年发展,民生集团已成为拥有近百年历史的驰名商标,有子公司1个、二级子公司27个、参股公司12个。
创始人
公司业务
主营业务
民生公司的业务以轮船航运业为主,兼营机器制造、采煤、发电供水、纺织染布,由交通业以至百货经销、外贸等行业,是旧中国最大的民族航运企业。
运营模式
民生公司实行经理负责制。经理对公司负责。公司对经理进行绩效考核和财务直接管理。这种制度保证了公司的管理直接到达基层。后来,随着民生公司的发展壮大,卢作孚还在经理负责制的基础上实行了“四统制”,即人员公司统一招聘、财务公司统一掌管、燃油公司统一定额配发、全船技术业务由船长统一指挥。
项目合作
1946年3月,民生公司与金城银行达成协议,联合创办太平洋轮船公司,资本100万美元,各出资50万,民生资金由金城暂借,业务全由民生公司代理经营。
经营状况
民生公司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有大小轮驳船116艘、载重3.64万吨。到1949年已拥有江、海船舶148艘;航线从长江及其支流开始,延伸到中国沿海、东南亚各国、日本印度;分支机构遍及长江沿线和中国沿海各主要港口、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员工7960人。此外,还拥有造船厂、发电厂和各港口的许多码头、仓库;投资银行、保险、钢铁、机械、纺织、煤矿、水泥等六十余项实业;是当时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
1950年1月至1952年6月,公司亏损达540多亿元(旧币),国内债务高达800亿元(旧币)。民生公司1951年全年亏损339.7万元。1952年9月1日实行公私合营至1952年年底,民生公司完成运输生产任务,且扭亏为盈,4个月盈余128亿元(旧币)。1953年盈利640亿元(旧币)。
参考资料:
企业文化
民生公司以“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为宗旨。
相关事件
宜昌大撤退
1937年,“八·一三”事件爆发,大量企业、工厂、学校西迁重庆市。随着战局恶化,为了阻止日军沿长江西进,江阴航道被中国国民党封锁。民生公司集中了长江中下游全部船只以镇江市为 起点开始抢运上海市江苏省等地的工厂、学校和机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国民党当局决定撤离南京西迁武汉,“民生”公司集中所有船只从南京接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南京各学校的师生、仪器和图书,其中包括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和江苏医学院。截至当年11月20日,包括芜湖金陵兵工厂的设备和人员在内的“大搬迁”接近尾声,全部机器均未落入敌手,“ 大本营”顺利撤往武汉。
1938年秋天,武汉失守,仓惶的人们像潮水一般涌向原本只有十万人口的小城宜昌市,随之而来的还有源源不断的战时物资。当时在长江边堆放了超过十万吨的物资,这些散乱不堪的货物几乎集中了那时中国所有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命脉,而 一旦失去了这些物资,中国的经济将陷入瘫痪状态。卢作孚立即召集各个轮船公司的负责人紧急进行磋商。以民生公司当时的运力,将所有物资和人员运往重庆市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而更令人心焦的是长江上游即将迎来枯水期,当时的水位只能维持40天。即宜昌的所有人员物资必须在40天的时间内全部运走,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经过了一宿的研究,卢作孚制定出了周密的运输计划。按照计划:所有物资必须按吨位分出轻重缓急,重要物资立刻 启运,不重要的或者40天后再安排运力,或者交由木船运输。为了缩短航程,他还规定:除了最重要和最笨重的物资可以直 接运往重庆以外,其他物资按照缓急程度分别只运至万州区奉节县巫山便要卸载留待以后转运。
1938年10月24日第一艘满载货物的轮船离开码头,开向后方。不久,日军开始对宜昌市实施轰炸,尽管几乎每一天都有轮 船被炸、员工牺牲的消息传来,满载人员和物资的民生船仍坚定地穿梭在飘摇的江面上。40多天过去了,滞留在宜昌的物资已经运走2/3,所有难民全部运完。当滔滔长江水低落到不能行船的水位时, 另外1/3物资的运送任务也完成了,宜昌大撤退顺利完成。此次撤退运送部队、难民的人数超过150万,物资100余万吨。民生船队也因此造成16艘轮船和近200名员 工牺牲的损失。纵观中外战争史,这是唯一一次依靠没有武装的民间力量完成的大撤退。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创立背景
创立初期
快速发展
抗战时期
战后发展
公私合营
后人重组
创始人
公司业务
主营业务
运营模式
项目合作
经营状况
企业文化
相关事件
宜昌大撤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