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贵妃墓,位于北京
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万娘坟村(万贵妃墓)南约1公里处的银钱(泉)山,坐北朝南。是
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之一,墓主人为
朱翊钧万历皇帝的
皇贵妃郑氏。
郑贵妃墓是明十三陵的7座妃子墓中规模最宏大的。坟园形制与万贵妃墓基本相同,但多一重外罗城。整个基址大部分尚有遗存,外罗城后部及内城东西墙保存较好。坟园南北通长287米、东西宽218米。二重门。外罗城
周长812米。
两周王陵的外墙;下方是
古砖;上面是
鹅卵石。
外罗城基部宽1.60米;上宽0.6米;残高1.90米;以
卵石加
灰泥砌,内外墙皮涂灰泥。门道仅存铺地条石。内城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93米。城墙高4.10米、厚约1米。基部砌山石,其上砌大城砖,高1.70-3米,上部砌卵石,但每隔0.45-0.55米便砌砖一层。
重门宽2.40米。门内左右两侧各有长方形基址一处,残留部分
柱础石,面阔三间,长13.40米、进深7.3米,可能为神厨、神库遗址。内城里又有一个二道院,以殿门、享殿、左右庑组成。殿门面阔三间,东西两侧保留有柱础石,长18.65米、宽8.70米。享殿基址上堆满碎砖石瓦块,仅存个别柱础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基址长32米、宽18.50米。
殿前接有月台,长16.70米、宽6.5米。左右庑各三间,柱础石残存较多,基址长15.40米、宽6.40米。坟园后部围绕坟墓半圆形围墙一周,类似宝城。前面碑碣仅存碑座为1.60米、宽0.72米、高0.91米。前后上部雕
龙凤戏珠纹,下部为海水江崖和云纹;两侧一为龙戏珠,一为凤戏珠。碑座后为一石供案,长2.50米、宽1.34米,束腰形;雕仰覆莲纹,上部为串枝莲纹,台面周有栏框,内雕
忍冬纹,
纹饰流畅精美。
其后为坟堆,残高约3米、直径11米。在享殿的遗迹处还有很多
琉璃瓦的碎片,还有一个类似于碑亭矮墙边缘的石构件。坟冢依然还在,前面还
存有一个供桌,和一个方碑座。其他再也没有什么了,整个大坟圈里显得空空荡荡。据当地老人讲,郑贵妃墓解放前曾被盗掘,在墓的后部打一盗洞直通地宫券顶,60年代时还有人进入墓内,据说仅剩有石供器。
郑氏(1565~1630),
朱翊钧之
皇贵妃。
大兴区(今北京大兴)人。万历十年三月选美入宫的“九嫔”之一,专宠。初封淑嫔,后晋德妃、
贵妃、皇贵妃,
明朝著名的“争国本”“妖书案”“梃击案”“
红丸案”“
移宫案”都与她有关。
崇祯三年,谥曰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银泉山神宗四妃墓旁;崇祯十七年秋,南明安宗追尊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生皇三子
朱常洵朱常、四子怀王
朱常治、次女
云和公主朱轩姝、七女
朱轩媁朱轩媁。
她是
赵顼皇帝最宠爱的妃子,神宗死时遗诏还要将她封为皇后。未及行。她死后得以葬在天寿山帝陵区域内,且陵墓规制宏大,地面建筑之多,远远超过其他陪葬墓,完全是由于后世子孙对神宗遗言的尊重。
《明史 郑贵妃列传》恭恪贵妃郑氏,
大兴区(北京大兴县)人。万历初年入宫,封
贵妃,生皇三子,进
皇贵妃。帝宠之。外廷疑妃有立己子谋。群臣争言立储事,章奏累数千百,皆指斥宫闱,攻击执政。帝概置不问。由是门户之祸大起。万历二十九年春,皇长子移迎禧宫,十月立为皇太子,而疑者仍未已。
先是,侍郎
吕坤为按察使时,尝集《闺范图说》。太监
陈矩见之,持以进帝。帝赐妃,妃重刻之,坤无与也。二十六年秋,或撰《闺范图说跋》,名曰《忧危议》,匿其名,盛传京师,谓坤书首载汉明德马后由宫人
进位中宫,意以指妃,而妃之刊刻,实藉此为立己子之据。其文托“朱东吉”为问答。“东吉”者,东朝也。其名《忧危》,以坤曾有《忧危》一疏,因借其名以讽,盖言妖也。妃兄国泰、侄承恩以给事中
戴士衡尝纠坤,
全椒县知县
樊玉衡并纠
贵妃,疑出自二人手。帝重二人,而置妖言不问。逾五年,《
续忧危竑议》复出。是时太子已立,
大学士朱赓得是书以闻。书托“郑福成”为问答。“郑福成”者,谓郑之福王当成也。大略言:“帝于
东宫不得已而立,他日必易。其特用朱赓
内阁者,实寓更易之义。”词尤诡妄,时皆谓之妖书。帝大怒,敕
锦衣卫搜捕甚急。久之,乃得生光者,坐极刑,语详
郭正域、
沈鲤传。
四十一年,百户王曰乾又告变,言奸人
孔学等为巫蛊,将不利于
圣母及太子,语亦及妃。赖大学士
叶向高劝帝以静处之,而速福王之,以息群言。事乃寝。其后“梃击”事起,
主事王之疏言张差狱情,词连
贵妃宫内侍庞保、
刘成等,朝议汹汹。贵妃闻之,对帝泣。帝曰:“外廷语不易解,若须自求太子。”贵妃向太子号诉。贵妃拜,太子亦拜。帝又于慈宁宫太后几筵前召见群臣,令太子降谕禁株连,于是张差狱乃定。
赵顼崩,遗命封妃皇后。
礼部侍郎孙如游争之,乃止。及
赵惇崩,有言妃与
李康妃同居
乾清宫谋垂帘听政者,久之始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