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生
倒挂铁角蕨(
学名:Asplenium indicum Sledge)为
铁角蕨科铁角蕨属下的一个变种,植株高可达45厘米。分布于中国甘肃东南部、
浙江省、
江西省、
福建省、台湾、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等地以及
尼泊尔、
印度、
缅甸、
泰国、
越南、
菲律宾及
日本南部。生长在海拔600-2700米的密林下潮湿岩石上或
树干上。胎生铁角蕨的叶子奇特,大植株上长着小植株,可作中、小型盆栽。
草本植物。植株高20-45厘米。
根状茎短而直立,密被鳞片;鳞片
披针形,长4-7毫米,基部宽0.5-1毫米,先端钻状,棕
褐色,有虹色光泽,薄膜质,全缘。叶簇生;叶柄长10-20厘米,粗1.5-2.5毫米,灰绿色或灰禾秆色,上面有纵沟,疏被红棕色狭披针形小鳞片(基部不呈流苏状),老则近光秃;叶片阔披针形,长12-30厘米,宽4-7厘米,顶部渐尖,一回羽状;羽片8-20对,互生或下部的对生,近平展,有
短柄(长2-3毫米),各对羽片几以等宽分开,下部数对不变短或略变短,中部的长2-3.5厘米,基部宽1-1.3厘米,
菱形或菱状
披针形,通直或多少呈镰刀状,渐尖头,基部极不对称,上侧截形,有显著的耳状突起,下侧斜切而呈长楔形(基部1/4-1/3切去),边缘有不规则的片裂,裂片顶部有钝齿牙。
叶脉两面均明显,隆起呈沟脊状,侧脉二回二叉,间有二叉,基部上侧一至二脉常为多回二叉,极斜向上,彼此密接,不达叶边。叶近革质,干后草绿色,两面均呈沟脊状,幼时在羽片下面及羽片柄上均略被褐
褐色的狭披针形鳞片,以后逐渐脱落;叶轴禾秆色或下面为灰
栗色,疏被红棕色纤维状小鳞片,上面有浅纵沟,在羽片的腋间往往有1枚被鳞片的
芽孢,并能在母株上萌发。孢子囊群线形,长4-8毫米,成熟时为褐棕色,极斜向上,彼此密接,自主脉向外行,几达叶边,在羽片上部的紧靠主脉,几与主脉平行,在主脉两侧各排成整齐的一行,在中部以下的为不整齐的多列;囊群盖线形,灰棕色,膜质,全缘,生于小脉上侧的开向主脉,生于下侧的开向叶边,宿存。
胎生铁角蕨孢子两侧对称。极轴长19-41微米,
赤道轴长23-60微米。单裂缝,其孢大小为32.9微米×50.0微米,表面
纹饰脊状,孢子外壁光滑。周壁较厚,内层紧贴外壁,
中间层疏松,外层覆盖在最外面形成孢子表面纹饰(有时外层很薄或不完全发育),纹饰类型属脊状纹饰:周壁表面形成脊状褶皱,褶皱连成网状或拟网状或不相连。周壁内层较厚,具刺状或疣状纹饰。
棕鳞铁角蕨(Asplenium yoshinagae Makino)与胎生铁角蕨不同之点为体形较小,植株高10-20厘米,羽片长1-2厘米,下部羽片的腋间往往有1个
芽孢,能萌发出幼株。分布于中国浙江(
昌化镇、
遂昌县、
龙泉市、
浙江天目山)、
江西省(
宜春市、
安福县、
广昌县、
井冈山市)、
福建省(崇安)、湖北(合丰)、
湖南省(武岗)、
广东省(
乳源瑶族自治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
四川省(
天全县)、
云南省及
西藏自治区(察隅、
油樟、定结)。生长在林下潮湿岩石上或
树干下部。
日本也有分布。该变种植株较小,可能是一个
生态型。
分布于中国甘肃东南部(
文县、
康县)、
浙江省(昌化)、江西(
武功山、井冈山、
龙南市、广昌)、福建(崇安、
建阳区)、台湾、湖南(
莽山、
黔阳、
新宁县)、广东(
乐昌市、
曲江区、
梅县区、
饶平县、
惠阳区)、广西(隆林、龙胜、兴安、象县、罗城、瑶山)、四川(天全、洪溪、雷波、
大相岭、
峨眉山市)、贵州(独山、印江)、云南(澜沧、漾濞、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鹤庆县、
丽江市、
双柏县、武定、永江、
镇康县、
屏边苗族自治县、
蒙自市、
景东彝族自治县、
开远市、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西藏自治区(波密);在
尼泊尔、
印度、
缅甸、
泰国、
越南、
菲律宾及
日本南部也有分布。
胎生铁角蕨采用小植株分离繁殖。胎生铁角蕨可在成熟的叶片上长出小植株。初期好似一个小结,但很快长大,不久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新植株。取下小植株,置于
腐殖质丰富的基质中,小心喷水,盖上薄膜,保持湿润,即可成活。
栽培基质以腐殖土为主,可用腐叶上、园土按6:2混合。生长旺盛期须充分浇水,使盆土保持湿润,不能缺水,冬季则保持盆土稍潮湿即可。为提高空气湿度,可经常给植株喷水,最好用脱矿物质的
软水或雨水。需要中等光照,可放在光照好的起居室中,切忌烈日照射。冬天温度一般为12℃,最低可到7-8℃。空气湿度应在60%以上。生长季节每10-14天施一次薄肥,合理地施肥,植株会长出大量新叶;缺肥或空气干燥,可引起
叶缘呈现
褐色。一般2-3年换一次盆,盆的排水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