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瑛,1946年出生于
新加坡,祖籍福建厦门,著名归侨女作家、散文家、诗人。现任
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福建炎黄研究会副会长、
厦门大学兼职教授等。
陈慧瑛1967年毕业于
厦门大学中文系;16岁在正式报刊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在国内外200余家报刊上发表诗文3000余篇共750余万字,荣获各类奖项。出版了26部散文著作共800余万字,其中《无名的星》一书,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1919—1989七十年新时期散文集评选”中,与巴金、
冰心、
夏衍、
杨绛、贾平凹等24位名家一起荣获国家最高文学奖。2010年诗《盼香港回归》获文化部“
文华奖”。
陈慧瑛曾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侨界十佳,首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连任四届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侨台外事委员会主任,连任五届厦门市作协主席。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6年,陈慧瑛出生于
新加坡三代华侨世家,自幼熟读经书,9岁便能写诗。1959年
元旦,13岁的陈慧瑛随同母亲踏上了归航,一是为了让她回到中国探望居住在厦门鼓浪屿的祖母,二是希望她能回来传承中华文明。离开新加坡前,外祖父将珍藏多年的晚清画作《墨梅》交给她,并嘱咐她:“我们的根在中国,我送你回去,希望你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希望你不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具备梅花的秉性。”
写作生涯
太行岁月
1962年,陈慧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
厦门大学中文系,求学期间她每日清晨便起床读书,30门功课门门满分。16岁,陈慧瑛正式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并成为由
鲁迅创办的
厦门大学文学刊物《鼓浪》的第一个女编委。1967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时,正赶上“文革”。因为海外关系,她从
厦门市被“发配”到太行山当教师,不久又被下放插队当农民。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一窑洞藏书,包括诸子百家、唐诗宋词、资治通鉴等名著,随后努力阅读了这些传统著作。在此期间,她写下了《古老的月亮》《人情》《太行妈妈》等一系列作品。1973年,陈慧瑛从千里
太行山调回祖籍地
同安区。1976年,随着国家的新生,“老九”地位得到提升。陈慧瑛摆脱了困境,开始从教生涯,并在同安安家。
文坛新星
1978年底,因“文革”停刊而复刊的《
厦门日报》急需人才,经推荐,陈慧瑛被调到厦门日报社。1984年陈慧瑛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1978年到1988年,陈慧瑛在《厦门日报》文艺部当编辑的10年间,
冰心、巴金、
廖沫沙、
秦牧、
郭风、
刘心武、
张洁等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上百人都在她的版面上发过稿子;她也因此和这些作家们过往甚密。1981年,散文家
柯蓝、郭风来
厦门市深入生活时遇上她,建议在党报副刊开辟“散文诗专页”。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陈慧瑛打动了一大批全国著名作家,把“散文诗专页”办得百花齐放、名家荟萃;而且,把散文诗融入社会、抒写贴近现实的题材,在全国文坛产生了很大反响。《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以及各省省报副刊,也纷纷响应开办“散文诗专页”,为20世纪80年代散文诗的中兴运动起到了开创
何家槐的作用。同时,她主动深入一线采访,写出大量讴歌经济特区腾飞、弘扬故乡山川人物,特别是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参与
厦门市经济建设的文章,出版了《无名的星》《展翅的白鹭》《梅花魂》等近10部文学著作。1985年,陈慧瑛被评为“全国先进新闻工作者”。1989年,陈慧瑛获得国家最高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大奖。次年,她出版第10本散文集《春水伊人寄相思》。
笔耕不辍
陈慧瑛退休后仍然坚持文学创作,并到各地采风。2016年1月,
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散文集《有一种爱叫永远》,2017年,
海峡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她描绘
福建省大地火热生活的55万字散文集《心若菩提》。2018年,她和来自
厦门市、
龙岩市等地的50多位知名作家一起走进
翔安区,深入一线采风,着手创作《澳头故事》。
从政之路
任职综述
1988年至2007年,陈慧瑛任4届厦门市人大常委,期间连任5届厦门市人大代表;在厦门市人大连续4届担任侨港澳台外事宗教民族旅游委员会主任,分管侨港澳台外事宗教民族旅游工作。1992年至2002年,陈慧瑛任福建省人大代表。
主要工作
1988年,陈慧瑛被调往厦门市人大常委会担任常委、侨务外事委员会主任;从无到有组建侨务外事委员会,1989年3月
厦门市人大侨务外事委员会正式成立。
1990年,在厦门市人大常委会的支持下,陈慧瑛组织了36名人民代表提出《搬迁看守所,归还并重修梵天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保护历史文化古迹》的议案,后来,厦门市人大常委会把议案交由厦门市人大侨委办理。次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颁布实施,侨务工作出现了质的飞跃,人大对侨务工作的监督更加具体、明确。陈慧瑛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强化人大的监督职能,依法护侨。陈慧瑛带领同事历时8年,先后开展视察40余次,找各相关部门近200次,抓住“搬迁看守所”这一关键难题,深入细致地宣传党的宗教政策,身体力行地协调方方面面。她往返
厦门市、
同安区数百趟,从看守所搬迁选址、立项、建设到归还古庙旧址、协助成立“修复
梵天寺筹委会”、引进大量捐赠重修梵天寺等。
1994年,陈慧瑛领导厦门市人大侨委制定了厦门市第一部涉台法规《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这部法规在海峡两岸引起轰动,中国台湾为此专门召开座谈会。2001年,陈慧瑛大胆带领厦门市人大侨委适时制定《厦门经济特区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工作规定》,这是中国第一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工作的法规。
主要作品
截至2023年12月,陈慧瑛总共出版了32部著作和数十篇论文、评论。
创作特点
由于华侨家世渊源和个人丰富的生活阅历,陈慧瑛的作品包含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大量文章反映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的生活和故乡
厦门市的人文风貌以及祖国大好河山,情真意挚、细腻不失豪放,委婉而又豁达,传统文学底蕴深厚。
人物影响
人民教育出版社把陈慧瑛40篇散文佳作,以《梅花魂》为书名,作为统编语文教材配套阅读出版。此外,她的《梅花魂》《竹叶三君》 等338篇作品被选入大中小学课本和256种文集。陈慧瑛的名字被列入《
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文学家传略》 等中外169部名人传略。
2023年4月24日,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发布了文著协2022年度榜单和年报。其中,陈慧瑛的作品《梅花魂》上榜2022年度使用频率及著作权使用费额度前十的作品榜单。
荣誉奖项
作品荣誉
个人荣誉
个人生活
真诚待人
陈慧瑛无论对待身份高低的人都真诚友善,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头百姓,陈慧瑛都不卑不亢,真诚待人,因此交友广泛。她热爱工作,源于对故土和祖国的深厚情感。在报社和市人大工作期间,尽管事务繁忙,她仍坚持写作。
亲属关系
社会活动
2008年10月20日,陈慧瑛应邀到
厦门大学,在南光-101人文学院报告厅内为师生们举行了一场题为“文学、人生、禅”的主题讲座。陈慧瑛的主题讲座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她解释了什么是禅;讲座的第二部分,陈慧瑛又探讨了文学与禅的关系;在讲座的第三部分,陈慧瑛阐述了什么是禅趣人生,在她看来,人生的道路是艰辛的,圆满只是人生的期待,缺陷才是人生的永恒。
2017年,陈慧瑛到首都绿色文化
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亲笔题写对联““虎行雪地梅花五,鹤立霜天竹叶三””并赠予首都绿色文化碑林。
2019年6月30日,陈慧瑛在
厦门大学科艺中心报告厅“朗读城市·厦门”——《朗读者II》厦门读者见面会的舞台上朗诵了自己多年前的作品——散文诗《祖国,我回来了》。
人物评价
“您的散文我很喜欢,特别是抒情中有叙事,不是空泛的伤春悲秋,风花雪月,这种文字我看腻了。希望您照此写下去。您不是小冰心,您有自己的风格。”(著名作家
冰心给陈慧瑛的回信)
“你的报告文学、散文还有散文诗都写得很好,我很喜欢,你为宣传特区的人和事做了很多工作。”(时任
厦门市副市长习近平评)
读陈慧瑛老师的作品,总能看到时代风云,看到人文情怀,看到故园乡愁,能够体味到浓浓的爱国爱民之心。这是因为她有记者的历练,有从政的经历,“这样的站位和视野,让她始终拥有一份赤子情怀,所谓赤子情怀,就是让自己的心,用一双赤脚行走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时任厦门日报社总编辑
江曙曜评)
陈慧瑛的作品,真挚、深情、浑厚、优美、聪灵、充满哲理。凡读过者,都会爱不释手;未读之者,读后一定会爱上它。(作家
鲍周义评)
相关作品
2022年2月12日,
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联合制作的《海峡艺术名家》在
东南卫视播出陈慧瑛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