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载振(1876年-1947年),字育周,爱新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是
爱新觉罗·弘历的玄孙,清末权臣庆亲王奕的长子,为末代庆亲王,历封镇国公、
贝子头衔;载振年少即叨承父荫,特任专使,周游列国,开皇室子弟之先河。
1902年曾代表清朝廷赴英参加英国国王
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回国后积极参与新政,奏请成立商部,任尚书;1907年,载振遭弹劾,被迫辞职;1911年,载振又再次被清廷任命为“头等专使大臣”,赴
英国致贺英王乔治五世加冕;1925年,载振携全家离开北京迁居天津庆王府,过起寓公生活;1947年病逝于
天津市,终年72岁。
爱新觉罗·载振主张要效法各国,变法自强,把借鉴西方的政治、法令、制度置于第一位,商务、工艺位于其次,具有一定的见地。 载振以皇室子弟身份编出使日记,宣扬西学新知识,鼓吹变法图存,对当时清廷正在推行的新政起到助推的作用。
人物生平
爱新觉罗·载振生于光绪二年三月初六(1876年3月31日)。载振家庭条件优越,平步青云,14岁即获赏头品顶戴,18岁选在
乾清宫行走。光绪二十年(1894年),逢
慈禧60大寿,载振年方弱冠即晋封二等镇国将军。 1902年,英国国王
爱德华七世欲在夏季举行加冕典礼,并邀请中国派员赴英致贺。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1902年1月21日),年仅26岁的载振被慈禧太后选为清朝致贺英君加冕的“专使
英国头等大臣”,并于次日又赏加贝子衔。
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初四日(1902年4月11日),爱新觉罗·载振第一次任赴外专使,一行人从北京出发,经
塘沽区、
上海市由海路至欧洲。先赴英国致贺,继而访问
比利时、
法国,然后横渡大西洋访问美国,再横渡
太平洋访问
日本,于同年八 月二十三日(1902年9月24日)回京,完成一次规模空前的环球行,沿途受到各国最高规格的外交礼遇。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载振率团赴日本考察第五届劝业博览会;归国后,三月(1903年4月),载振奏请朝廷设商部;20世纪初期,正值清政府实行“新政”,改革官制之际。载振于此时周游五国而归,深得
慈禧宠幸,倍加赏识,除任镶蓝旗汉军
都统、御前大臣、正红旗总族长等职外,还被委以振兴商务之重任。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第一次正式设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载振为商部尚书。同年11月19日,载振遭
御史张元奇参奏在余园等处“朋聚宴饮”。据 《
光绪朝东华录》记载,
光绪帝对此事亲下旨斥责;载振初入仕途便遭此打击,使他曾一度呈请开缺, 想就此退出官场。 为此事,慈禧太后也特降谕旨,载振辞呈未获批准,得以留任。
光绪三十年四月二日(1904年4月17日),载振遭御史蒋式参奏,除起居饮食、 车马衣服异常挥霍外,还将“私产一百二十万金送往东交民巷英商
汇丰银行存放”,为此清廷特命御史
清锐和
户部尚书鹿传霖调查此事,后因查无实据而不了了之。
光绪三十二年九月(1906年10月), 清廷颁布立宪,改革官制,商部改为农工商部,载振仍为尚书。1907年5月7日,载振遭
御史赵启霖弹劾,赵奏:光绪三十二年 九月(1906年10月),载振同
徐世昌奉命往
沈阳市、
吉林市考察
东北地区改设督抚一事。 路过
天津市时,
袁世凯部下、时任直隶候补
道员、天津巡警局督办的
段芝贵竭力逢迎,以谋官位。载振不改好色之本性,迷恋天津大观园戏院歌妓
杨翠喜。段芝贵乘机运动,缘迎合,以一万二千金买杨翠喜献于载振,又以十万金送
爱新觉罗·奕劻作寿礼,遂在东三省改设督抚时,受载振父子包庇, 竟以候补道员身份连跳几级,署理
黑龙江巡抚。此奏一时在朝廷上下引起轩然大波,群臣“物议沸腾”,成为当时官场上一大丑闻。清廷即派醇亲王
爱新觉罗·载沣、
大学士孙家鼐调查,调查结果仍是“参奏不实”,
御史赵启霖即被革职。
在赵启霖被革职的第二天,载振提出辞职, 在官场的角逐中败下阵来。1907年5月17日,
光绪帝亲奉懿旨,准载振开去御前大臣、
领侍卫内大臣、农工商部尚书缺及一切差事。载振辞职后,对政治心灰意冷,以后除担任些虚职外,再不复出。还曾力劝父亲
爱新觉罗·奕劻也“急流勇退”。
宣统年间,载振虽已远离政坛,但仍两次奉命出使。 第一次是宣统元年四月 (1909年5月),清廷谕命
贝子衔镇国将军载振为专使,前往
日本呈递国书,答谢该国曾派员来华为光绪皇帝送葬。
宣统二年十二月(1911年1月),载振又再次被清廷任命为“头等专使大臣”,赴
英国致贺英王乔治五世加冕。宣统三年五月(1911年6月),载振抵达英国,呈递国书,赠送礼物。于6月23日, 出席
乔治五世在伦敦
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的加冕大典,并接受英王颁给的维多利亚头等宝星和佩带。
到晚年时,他一再叮嘱子女:“作个小事还可,千万不要入政界。”(溥《.我的家庭“庆亲王府”片段》) ,载振虽从政时短,但教训尤深,铭记终生。 清王朝覆灭前夕,宣统三年(1911年),载振曾被皇族内阁聘为弼德院顾问大臣,1912年清帝逊位之后,载振一度携眷避居
天津市。
1914年载振又返回北京庆王府居住;1917年载振在清朝灭亡六年之后,得以承袭逊清“末代庆亲王”。 1925年,载振感到时局动荡不安,便率全家离开北京庆王府迁居天津,并购太监小德张位于英租界剑桥道39号(今重庆道55号)一幢大楼,把它改造为“天津庆王府”,在此过起寓公生活。 不懂经商,也不会办实业,只凭其父
爱新觉罗·奕劻留下的遗产和银行存款的利息为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随着时局变化,投资破产,王府渐渐入不敷出, 常常捉襟见肘,不得不靠变卖古玩珠宝来维持开支。家道日趋衰落,生活日益维艰,积忧成疾,久治无效,于1947年12月31日走完了末代庆亲王的余生,享年72岁。
思想主张
爱新觉罗·载振主张要效法各国,变法自强,把借鉴西方的政治、法令、制度置于第一位,商务、工艺位于其次,具有一定的见地。 载振以皇室子弟身份编纂出使日记,宣扬西学新知识,鼓吹变法图存。
载振担任商部尚书之初,曾提出:“商务初基, 以提倡土货为第一要义。”他认为,商之本在工,工之本在农,如果要不先振兴农业,则基础不牢固,工业、商业也就没有了运营的资本。而振兴农务,就要清地亩,辨土宜,即清查全国土地,做到因地制宜。还提倡要仿照东西洋各国创办农务学堂,设立实验场。这些主张在当时可谓明智之策。 然而,晚清社会商情涣散,积弊日深, 要想破除积习,振兴商务远非易事。载振任上数年,未见有振兴商务之举措,也未见清朝商务有所改观。
升迁原由
据传,爱新觉罗·载振被选为“专使
英国头等大臣”,又赏加贝子衔,此任命公布前曾一度引发英人不满。 据1902年2月23日《
新民丛报》短讯透露:“致贺英皇加冕使臣,自简定庆邸世子载振后,闻即得英外交部来文,以载振年轻资浅,不肯接待,需另派王大臣前往。”故此,清廷特赏加载振固山贝子衔, 使其一夜之间地位升高,身份已拟同王大臣。 其原因:一是其父
爱新觉罗·奕劻自1884年开始主持清廷外交事务,到190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奕劻仍任总理大臣,继续主政外交。其次,1900年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奕劻奉命留京与
李鸿章同任全权大臣,与各国议和,于次年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
辛丑条约》。由于奕劻在对外事务中委曲求全,各国对其颇表好感, 均认为以奕劻办理清朝对外交往最宜。故
慈禧选派奕劻之子载振出使,意在拉拢、讨好各国。对此,载振自己也坦承:“窃念载振束发诵《诗》,未谙专对,叨承乔荫, 得沐殊荣。”
影响及评价
1902年4月,载振出国访问行程之远,规格之高,经历之富,见闻之切,感受之深,影响之广,在之前皇室子弟中绝无仅有,称得上晚清一大外交盛事。 载振此次出访影响颇深,首先这是
满族亲贵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一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外交活动,之后出国访问的数位皇亲国戚在规模和影响上都无法与之相比。其次,对当时清廷正在推行的新政起到助推的作用。
《英日记》是载振与其随员唐文治、
梁诚、汪大燮、陶大均等共同编纂。它与其他出使日记一样,除用不少篇幅记载和描述访问各国的交往礼节和外事活动外,还对诸国记载各有侧重,参酌各国实情,以便取法其长。可见此书立意深远,编撰用心,以敏锐的眼光、丰富的内容、大胆的议论,与当时渐次推进的新政遥相呼应,为改革建言献策。 载振在接到出使任命时,即意识到 “此行固为典礼所关,亦借以恢扩见闻,增长学识”,可借机考察各国的政治、学术、律令、典章、商务、学校、议院、工艺等情况。当他一经走出国门,亲身接触和了解各国实情后,颇感震撼,面对各国日益强大的态势, 他深知:在世界弱肉强食的形势下, 大清国已面临严重危机。因而,他对于清廷改行新政深表赞同,载振愿以此次出使之机,为新政作耳目之用,立意将出使日记编成一部取鉴诸国、助推变法的“政语”。
载振归国后备受宠用,这对于一向顽固守旧的
满族贵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也是晚清满族亲贵最先从东方走向西方的实录,自有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人物关系
纪念场馆
1991年,庆王府成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庆王府被认定为
天津市特殊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综合性的文化旅游、商务会议和休闲度假区。2010年6月,天津市开始整修庆王府,用时近一年,庆王府整修完成。
文艺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