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
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56年开始学戏,1957年入
安徽省徽剧团,14岁便崭露头角,在徽剧《
水淹七军》、《情义千秋》、《淤泥河》、《快活林》、《磨房会》中饰演主要角色。1959年进京演出、1961年赴上海演出,均获好评,曾两次为毛主席演出,四次为周总理演出。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78年至1966年在黄山市期间任徽剧队长、黄山市京徽剧团团长、黄山市戏剧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黄山市文联副主席。参加了
黄梅戏《
母老虎上轿》的演出,1984年,此剧在安徽省首届戏剧节上获演出
一等奖,被长春电影厂拍成电影,1987年,章其祥参加安徽省首届中年戏曲演员大奖赛,获一等奖。1989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制了《
水淹七军》、《
乌盆记》等戏,作为中国戏曲发展史电视系列片资料。1992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中,扮演《情义千秋》中
关羽,荣获最高奖、优秀表演奖。2000年,在第六届
安徽省艺术节小戏折子戏比赛中荣获安徽省第六届艺术节表演一等奖。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在唱腔上有自己的风格。1959年进京演出,代表作《
水淹七军》、《淤泥河》、《磨房会》获得北京文艺界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在京期间得到前辈老师
李洪春、
侯喜瑞、
李吉来等指导。中国唱片厂将其演唱的《水淹七军》、《淤泥河》录制成唱片。1961年到上海演出,其演出的代表作得到上海文艺界专家和广大观众肯定。上海中国唱片社将其演唱的《出猎回书》、《磨房会》、《跑城》、《告御状》、《九锡宫》、《醉卧长安》录制成唱片。
在北京京剧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
马彦祥先生说:“徽戏在解放前已经衰亡了,解放后才抢救过来。找到了许多老艺人,教出来一批学生,成立了徽剧团。1959年到北京演出,演员都是年轻的,有
个唱老生的章其祥很不错,在北京轰动一时,毛主席、总理都看了。”
1991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举办中国地方戏曲展,其演出的《
水淹七军》、《情义千秋》两出
关羽戏获好评,香港舆论中有文章写到“每以武生不重唱功为憾,唯
高盛麟差可对付,惜乎矮细些,我们欣赏他艺术精湛。章其祥饰关公,气概威武,渊停岳峙。架式造型,轩昂边式。外表壮敬,内心柔慈,观之生敬而令人同情。共鸣音圆亮,低音宽厚,从头唱全终场而声不竭,大饱耳富。”
由于剧团内部改革,章其祥这一批60岁左右的老演员两、三年前都退了下来。现在还在舞台上演出的基本上是二、三代,如
李龙斌、许有升、王丹红等。逢年过节搞搞团拜,平时有任务才演一演,大戏排的不多。
章其祥退下来后,有时给年轻人教教戏。前年我省文艺界搞了一个“拜师”活动,京剧团、黄梅剧团、徽剧团等均举行“拜师会”,现场拜师。武生王少群跟章其祥签了合同,拜他为师。但王少群不是唱老生,而是唱武戏的。后来章先生教了他一出《秦琼逃关》。其他的年轻演员,有时有不懂的地方,也来问问。如
汪育殊就跟随章其祥学习了他的代表剧目之一《
罗成叫关》。章其祥要求年轻演员多听听
京剧的唱腔,特别是
于魁智、
张建国,听听他们的韵味,把那种东西揉在徽剧唱腔里头。
章其祥及一些退休老演员,很为现在剧团的演出状况担忧,现在到哪唱长的,人家坐不住;只能搞片段的片断。省里为了整合资源,把徽剧团与京剧团合并,成立了徽京剧院。但是京剧好搞,看看录像就能跟着一流的演员学。但徽剧没有录像,录下来的几个戏,大家都会了。没有录的戏,怎么办呢?徽剧团成立50周年时就有人说,难道徽剧团寿命仅50年就结束了?虽然国务院现在批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虽有"徽班"这个商标,但底下没有货,怕是要失传了。章其祥总担心现在爱好徽剧甚至听懂徽剧的人越来越少,
京剧振兴起来尚且困难,徽剧就更难哪。
徽剧是一个古老、悠久、声腔十分丰富的剧种。从弋阳腔、
余姚腔传入
徽州、
池州市,与青阳腔等当地的曲调相结合,形成徽池雅调,然后再吸收
昆曲的优美、细腻、华丽、一波三折,再吸收山、陕梆子的高亢激越,形成二簧调,其间历经数百年的嬗变,方才形成了徽剧。徽剧又是京剧形成的两大源流之一。可以说是"四大徽班"进京,在北京这方肥沃的土地上,与来自湖北的汉调相融合,徽汉合流,皮簧并奏,又广泛吸收其它优秀剧种的营养,才形成博大精深的
京剧,因此,可以说没有徽剧,便没有京剧的形成,甚至可以说没有安徽人,便没有京剧,如果让徽剧无声无息地灭失,那将是一件大大的憾事。我们十分理解章其祥这批老艺人的忧虑,我们更期待着古老的徽剧能出现焕发青春的嬗变,创造再一次声震梨园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