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嵩禅师(公元1007--1072年),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出生于藤津(今
藤县)。生于
赵恒景德四年,卒于
赵顼熙宁五年,年六十六岁。
庆历间,(公元1045年前后)居杭州灵隐寺。
皇祐间,(公元1051年前后)入京师,两作万言书上之。仁宗赐号明教大师。寻还山而卒。契嵩博通内典,尝作原教、孝论十馀篇,以与当时辟佛者抗。有镡津集二十二卷,《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传于世。
生平事迹
契嵩7岁时,母亲钟氏将他送到本地东山寺内。13岁时落发为沙弥,一年后即受具足戒,并开始了“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的游方生涯。
契嵩19岁时,游方到一个叫宁风山的地方。此山住有一位年过百岁而面如处子的奇异女子,名叫姚精严。契嵩走到山上刚好
太阳已落山,于是姚氏谁许他留宿在庙内。半夜时,契嵩被一阵悦耳清脆的乐曲惊醒,仔细一听,乐声发自庙前的莲花池中。契嵩百思不解,大为诧异。于是请教姚氏是何原因。姚氏回答说:“噫!这是龙王在呻吟,能听到这种声音的人,必定有吉祥腾飞的瑞相。您不久就会名扬天下,快走吧!别在这里停留了。”契嵩禅师“于是下湘、陟衡岳,神鼎諲禅师。諲舆语奇之,然无所契悟。游袁筠间,受记前于洞山聪公。”
在洞山时,契嵩每天夜晚,顶戴礼拜观世音菩萨法像,并诵念
观世音圣号满10万声之后,方才上床就寝。自此之后,契嵩智慧之门大开,世间儒佛道等各种经典章句,不学就能窥见大意,通晓要诣。作文时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赵祯明道年间(1032-1033年),文学界兴起古文运动的热潮,文人学士大都羡慕中唐文豪
韩愈,尊敬儒学,排斥佛教。契嵩禅师为了针对当时排佛的浪潮,写成《
辅教篇》这篇文章,阐明儒佛二教的思想实质,上奏朝廷,以反驳
欧阳修等人的辟佛之说,使上至仁宗,下至文人士大夫无不为之所倾服,轰动当时文坛。
契嵩成名之后,谢绝仁宗和士大夫的挽留,丝毫不贪恋京城的富贵荣华,毅然离京,返回南岳衡山,闭关修道。号“潜子”即是出自此时。不久后,出关云游到杭州灵隐寺,撰写出《正宗记》和《禅宗定国图》两文,再次前往京都开封。契嵩进京后,开封府尹王仲义以礼相待,并代契嵩上奏
赵祯。仁宗得到文章和《上皇帝书》,大为赞叹,传令
丞相韩琦和参政
欧阳修等人探经考证。既无讹谬之言词,于是下召编入大藏,并褒赐契嵩紫方袍,号“明教”禅师。契嵩面对朝廷封赏,坚辞不受,仁宗不准他推辞,方才领受,留住在京城闵贤寺。时隔不久,契嵩又东游回到
杭州市,应
蔡襄之邀请,居住在钱塘佛日禅院和永安院。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四日早晨,契嵩禅师召集大众,吟颂说:“后夜月初明,吾今独自行;不学大梅老,贪闻鼯鼠声。”言毕在法座上双盘而坐,闭目进入
禅定,僧众四周护持。到午夜时分,涅盘示寂,安然坐化西去。火化后,葬在故居永安院的左边,享年66岁,戒腊53夏。
作品
他一生擅长文章,勤于修持,著作甚丰,影响巨大。有《镡津文集》和《
嘉佑集》共百余卷,其中最著名的文章有《
辅教篇》、《中庸解》、《论原》、《非韩上》、《传法正宗记》、《上皇帝书》等。其作品共计60余万字,由他的外甥
法澄收藏传于后世。
个人贡献
契嵩禅师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突出事迹和贡献共有二点:
一是:作《辅教篇》阐明儒佛两教虽然为人处世的方法有所区别,
儒家在于治世,佛教在于治心,但其目的都是一个。他把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等同起来,提出了“孝为戒先”的重要命题。说明了佛教之孝重在理,儒家之孝重在行,两者不可分割。故此,契嵩在历史上有“一代孝僧”之称誉。他还作《中庸解》宣扬中庸思想。他说:“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故治世者,非儒不可也;治出世,非佛亦不可也。”说明了儒家和佛教都是圣人之道,一者治世,一者治出世,分工虽然不同,但二者相辅相成,异曲同工,互不可缺。
二是:鉴于当时禅门各派对传法世系各依所据,说法不一,争论不休,并为了反对天台宗《法藏传》的24祖之说,而依据《宝林传》等禅门著作,确定禅宗
印度世系为28祖。契嵩的西天26祖之说,后来成为禅宗祖系传承的定论载入史册,对后世讲述禅宗史影响很大,意义深远。
评价
契嵩禅师是
北宋佛教界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家。他注重著书立说,提倡佛儒调和,宣扬孝道思想,极力弘扬佛教理论和教义。他毕生致力于维护和捍卫佛教利益及
大日如来法门的传播。因为他的杰出贡献和深远影响,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被称为“一代孝僧”和“
摩尼教”禅师而广为颂扬,且永为后人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