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观涛(1892年2月8日-1977年11月16日),字雪泉,别名敬荣,
中将,浙江县(今
嵊州市)人。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赵观涛与嵊县土豪劣绅勾结,冲击国民党县党部(
左派) ,残杀革命志士。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师师长与第8军军长。1935年1月,方志敏不幸被俘后赵观涛押解至
南昌市向
蒋介石请功,不久,辞去军职。赵观涛解放前夕去台湾,1958年3月任台湾“总统府”参议等职,1977年11月16日在
台北市因病逝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赵观涛:(1892年-1977年)别名敬荣,字雪泉,浙江嵊县人,
中将。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科、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毕业。
服兵役经历
1892年3月6日(清光绪十八年二月初八)生于
浙江省嵊县剡北乡芝村,后移居
甘霖镇。早年入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1914年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习步兵,1917年毕业后分发到浙江陆军第二师(师长
陈仪)第六团第三连,任见习官,1926年5月调升浙江陆军第三师
中校团长。
同年12月随部加入国民革命军,改编为第二十六军(军长
周凤岐),任第一师第一团
上校团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与
嵊州市土豪劣绅勾结,于4月11日冲击国民党县党部(
左派),残杀革命志士。
1927年10月9日,陈焯接替周凤岐,出任26军代军长,赵观涛升任第二十六军第一师
少将师长,旋番号改称六十二师,仍任师长。
1928年8月11日,所部缩编为第六师(师长陈焯),任第十七旅少将旅长。
1929年10月升任第六师
中将师长,1930年2月8日获颁三等宝鼎章,1931年1月1日晋颁二等宝鼎章,同年兼任河南第三
绥靖区主任,旋兼任江西剿匪军第一路进击军总指挥,1932年兼任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
何应钦)第八路司令官,1933年3月28日升任第八军中将军长。
1935年1月赣浙边界
怀玉山,阻击方志敏率领的
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俘虏红军将领方志敏,押解
南昌市向
蒋介石请功。,同年4月5日叙任陆军中将,5月24日晋颁一等
宝鼎勋章。
1935年8月因病辞职,调任军事委员会
中将参议,1936年7月9日获颁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念
勋章。
1937年10月因久病辞参议职,长期居住
上海市、
杭州市等地,解放前夕去台湾。
1958年3月任中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将参议。
人物事件
早年结社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谢自新、周之翰、茹祖香与吕肇东等志士,怀揣着增进情谊、促进知识交流的崇高理想,共同创立了学社。此学社秉承“业广因勤、业精亦赖勤”之古训,寓意着无论事业之广阔或精湛,皆需不懈勤勉,故命名为“勤业社”,初始成员共计十二位精英。时光荏苒,至民国二年(1913年),勤业社之规模日益壮大,社员人数已增至三十余人,影响力渐广。民国六年之际,学社内部经过慎重推选,杜尔梅先生荣任社长一职,引领学社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此后,学社更是广开才路,吸引了诸如
宋希尚、谢冠生、裘配狱、赵观涛、宋洪波、钱希乃、丁友松、
陈孔达、
郑午昌、尹志陶、童一心、姚伯庚、周喦等众多杰出人才加入,新社员累计超过二十位,人才济济,蔚为大观。随着岁月的
洗礼,勤业社社员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在
军政、艺术、教育及工程领域卓有成就的知名人士。
镇压革命
1927年年初,随着北伐大军的铁蹄踏入
浙江省,原隶属于
孙传芳麾下的五省联军第三师(亦称浙江陆军第二师),在师长
周凤岐的毅然决然下,于
衢州市城头宣告起义,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序列中的第二十六军。为了加强这支新加入革命队伍的旧浙军之思想政治建设,北伐军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精心策划,从浙西各军中精心挑选了一批骨干力量,派遣至第二十六军,以深化其政治工作。慕中岳便是这众多被委以重任的干部之一,他被分配至第二团二营(该营在赵观涛团长的领导下,由杨俊英担任营长),担任营政治指导员的重要职务。随着革命浪潮的推进,慕中岳与第二十六军一同,自浙西重镇
衢州市启程,历经
绍兴市的
烽火洗礼,再转战至繁华与危机并存的
苏州市,最终抵达了
上海市。
1927年4月初,
蒋介石与
汪精卫在上海举行秘密会议,决定立刻使用暴力手段“清党”。同年4月11日深夜,蒋介石下令“已克复的各省一致实行清党”,随后各地流氓、特务以及
帝国主义军队纷纷出动,协助蒋介石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就在蒋介石下达密令的那一天,
嵊州市的土豪劣绅如钱维立、
裘祝馨等,从右派分子赵观涛处得知消息,他们立即与县长吴光密谋,调动乡团
武装力量,突然袭击了国民党嵊县县党部(
左派),导致
华伦初、
张本芝等人被逮捕,并在未经审讯的情况下,于次日在大塔下刘家
聂氏宗祠和黄家祠堂前被枪杀。同时,他们还下令通缉了包括应怀训、裘学潮、商荫庄、钱希乃等在内的7人,制造了震惊一时的嵊县“四一一”惨案。同年4月12日,这些人又捣毁了国民党崇仁区党部,继续扩大其反动行径。而在上海,赵观涛也积极参与了反革命政变。当时,二营营长杨俊英与慕中岳正在市内看戏、下馆子,享受休闲时光。当两人返回普育堂时,已是夜深人静。不久后,团部的副官匆忙赶来,告知团长有紧要事务需要营长和指导员立刻前往团部处理。慕中岳和杨俊英随即赶往团部,发现团长赵观涛已经与其他营长们在那里等候。赵观涛以行军作战部署战斗的方式宣布了新的任务:由于游击队王桂林部的军风纪不佳,团队奉命要收缴其枪械并解散该部队。他进一步命令各部队的任务分配,其中第一营负责……第二营则负责对火车站方面的游击队进行缴械任务;第三营及
机关枪连作为
预备队,暂时驻扎在普育堂内,根据情况进行调配。随着这一系列事件的展开,原本宁静的夜晚变得紧张起来,一场针对特定目标的军事行动悄然展开。而这一切,都是
蒋介石“清党”政策下的具体体现,给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影响。
进攻苏区
1933年10月,
中国国民党调集百万大军,对全国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以近20万兵力围攻闽浙赣苏区,并在
上饶市设立赣浙闽皖边区警备司令部,任命第八军军长赵观涛为司令,统一指挥对闽浙皖赣的“围剿”行动。
1934年9月,
王耀武率领其麾下的补充第一旅自
临川区启程,前往上饶县驻防。在此行程中,该旅的第二团先行出发,以作前哨。待补充第一旅全体官兵顺利抵达上饶后,即接到上级命令,转隶于浙汀地区保安处长兼“剿匪”总指挥
俞济时的麾下,承担起追击敌对势力的重任。在上饶期间,王耀武与赣东北“剿匪”总指挥赵观涛会面,赵观涛向王耀武深入阐述了当前的军事形势,并着重强调了战略考量。
捕杀方志敏
1935年1月29日,革命先驱方志敏在怀玉山陇首村周边的密林深处不幸落入敌手。同年2月1日,
中国国民党赣浙闽皖边区警备司令兼第十一军军长赵观涛,在上饶金龙岗主持了一场所谓的“
祝捷”集会,将方志敏作为“战利品”押上台前,企图以此炫耀其“胜利”。同年2月2日,赵观涛等人亲自监督,将方志敏押解至
南昌市,继续其囚禁生涯。同年2月6日,在豫章公园内,又上演了一场针对方志敏的公开“示众”闹剧,企图削弱其精神意志。然而,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之中,方志敏以笔为剑,倾注全部情感与心血,撰写了《
可爱的中国》。同时,他还从宝贵的革命经验出发,撰写了一封长达五千余字的长信,致赣东北各地的革命领导与全体战士,分享斗争的智慧与教训。此外,他还陆续完成了《死!
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记述》《
清贫》《狱中纪实》等作品,以及《
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的部分章节与序言,深刻记录了革命历程的艰辛与辉煌。同时,《我从事革命斗争略述》《遗信》及多封书信,更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展现了坚定的信仰与无私的奉献。不幸的是,同年8月6日凌晨,方志敏在狱中英勇就义,但他的精神与遗志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乡里称霸
赵观涛家族以赵观涛的影响力称霸乡间,其中又以其弟赵雪珍劣迹最为突出。
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
绍兴市地区频遭粮荒困扰,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稳定。绍属特委对此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深入调查粮荒的根源,特别是要揭露地主、奸商以及“粮食公卖处”等机构囤积粮食、哄抬物价的行为,并领导民众积极应对粮食短缺的挑战。1940年5月初,杨思一与
顾春林同志亲临
嵊州市,与县委成员共同商讨解决粮荒的对策。思一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粮荒的症结在于少数地主与奸商勾结政府及
武装力量,利用特权囤积粮食,进行走私活动,甚至资敌谋利。他特别提到,
余姚市沿海地带,尤其是断头湾以西区域,走私活动猖獗,涉及的物资种类繁多,包括从
金华市、
绍兴市、嵊县等地运往杭州敌占区的桐油、大米、茶叶、盐等必需品,以及从敌占区进口的香烟、
白糖、五金、洋货等,走私利润极为可观。据调查,当时嵊县地区的粮食价格远低于杭州敌占区,这一价格差异成为了走私活动的主要驱动力。而更令人震惊的是,
嵊州市的某些政府官员,如县长方志超、
中国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俞美四以及调统室主任兼特务头目钱增河,竟与当地的大地主、大资本家如
裘祝馨、赵雪珍(国民党军长赵观涛的亲属)、汪正金等人狼狈为奸,利用
武装力量保护走私活动,大发国难财。嵊县的商界亦不乏知情者,他们透露,向杭州敌占区运送的物资均得到了国民党武装的“保驾护航”。更令人忧虑的是,“粮食公卖处”也被卷入这场腐败的漩涡之中,与上述不法分子相互勾结,违规采购并囤积粮食,加剧了市场的混乱与民众的苦难。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县委决定进一步深入基层,广泛收集证据,揭露并打击这些危害国家与人民利益的
犯罪行为,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与公正,维护抗战大局的平稳推进。
1948年春,简师学校的教师张传绪突遭不测,被县长吴万玉指派的军警强行带走。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刘章新先生迅速行动,双管齐下:一方面,他深入调查张老师被捕的真正缘由;另一方面,他紧急通知全校学生,将所有进步书籍与刊物妥善隐藏,以防不测。经过细致的调查,发现张传绪老师此次被捕并未暴露其真实身份,而仅仅是因家中曾有一夜接待了三五支队的同志。了解此情况后,刘章新先生与校长袁心整先生携手,毅然前往顿城,向县长吴万玉阐明事实:张传绪老师被捕当夜并不在家,三五支队同志的留宿完全出于个人行为,与学校及张老师本人无关,且学校的教学秩序不可因教师缺席而中断。鉴于吴万玉并未掌握张传绪的
直接证据,最终同意将其
保释回校。然而,危机并未完全解除,甘霖联乡总队长赵雪珍仍对张传绪保持高度警惕,甚至派人暗中监视。某日,赵雪珍手持一张传单来到学校,企图通过比对笔迹来寻找线索。面对这一挑衅,刘章新先生机智应对,以传单为
油印制品,其字迹与手写毛笔字存在本质差异为由,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尽管张传绪老师后来不得不暂时离开学校,但他仍心系革命,频繁以秘密方式返回校园,继续指导并参与革命活动,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日军侵占嵊城后,为确保嵊长公路的畅通无阻,于大约1942年冬季至1945年秋
日本投降之际,在甘霖镇设立了重要的军事据点,并派遣军队长期驻守,这一时期持续约两年半之久。日军侵占甘霖地区后,将
普济寺作为其常驻指挥部,并在普济寺、骆家大路、吴家田三处
战略要地分别构建了防御堡垒,严格盘查过往行人,以加强控制。面对日军的侵扰,地方上的士绅阶层为了稳定民心、减轻百姓负担,并应对日军的各项差役,在三官堂成立了维持会。这一组织起初由朱柏喜担任会长,后由金福荣接任,但实际上,其运作深受当时国民党联乡总队长赵雪珍的操控与影响。维持会的主要职责包括:确保日军行动不过度骚扰地方民众,对于日伪军需物资及差役的摊派力求公平合理,同时,在日军有重大军事行动时,需秘密与
中国国民党军队保持联系,以便及时应对,减少对当地民众的冲击。
纪念场馆
在
西湖的竹竿巷与山子巷的交界处,有一座很有园林特色和建筑价值的宅院,它就是门牌为竹竿巷46号的圆昭园。
圆昭园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粉墙黛瓦、红杏白李的
江南园林风格。但近看又是典型的欧式风格。门楼是用钢筋水泥灌注的,中间是两扇铸铁大门,图饰精美。在铁门上还铸着了三个不易辨认的圆形篆字:圆昭园。
圆昭园先前的主人叫赵观涛,行伍出身。20世纪30年代初,他官至国民党第八军军长,授衔
中将。1931年,他与
陈诚同时授命为
中国国民党围剿苏区的两大战略集团总指挥,深得
蒋介石的信任。但后来,赵观涛决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西湖边当一个逍遥闲适的寓公,还给自己的宅院也取了圆昭园这样一个“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