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苑中,原名
张华。男,1974年10月生,小说家、诗人。江苏扬州人。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在《
收获》《
钟山》《
山茶花》《芙蓉》及《今天》(
北岛主编)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著有长篇小说《
雨语者》,中短篇小说集《
沙发上的月亮》《
跑步的但丁》《
婚后的卡夫卡》等。
作家简介
林苑中,原名张华。男,1974年10月生,小说家、诗人。江苏扬州人。1993年毕业于
高邮市师范学校,199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时代开始写作诗歌,曾和李、朱庆和、
轩辕轼轲等人创办文学同仁刊物《中间》,诗作入选《
新世纪诗典》《诗参考》《葵》《
中国诗歌年选》《扬子鳄》《
70后诗人诗选》《中国诗人》《
诗选刊》《新千年诗选》《新世纪诗典》等多种诗歌选本。其诗作清丽、温婉,灵动而不失优雅,独具韵味。
2000年正式写作小说,自2002年他的中篇处女作《铁皮鼠》在《今天》杂志(
北岛主编)以及国内著名文学期刊《山花》发表,此篇小说以“生活中的观察、想象力的填充和高超的叙事艺术”(著名评论家吴俊语)受到
王蒙、
北村、
韩东等大家的关注。后陆续在《
收获》《山花》《
钟山》《
芙蓉》《
青年文学》《
天南》等文学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且入选多种年度最佳小说选本。成为中国70后作家群代表作家之一。
林苑中的小说以诗意的叙述语言讲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巧妙地揭示了当下中国人群的人性困惑和情感生态。著有长篇小说《
雨语者》,中短篇小说集《沙发上的月亮》《
跑步的但丁》《
婚后的卡夫卡》等。系
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曾先后供职于
扬州市教育学院中文系,十月杂志社等,05年移居北京,从事影视与出版工作。代表作有《韦镇小道》、《铁皮鼠》、《女人上树》、《婚后的卡夫卡》等等。
个人著作
长篇小说《孤岛疑云》
一位致力于生物学研究的教授带着自己的得意弟子前往一个叫箱岩的荒岛进行勘探与研究,箱岩的特异的风土人情以及多年前发生的奇异之事,吸引了师徒俩且使他们欲罢不能,先是一对来岛上观光的男女意外横尸野外,事过不久,教授竟溺水身亡,画家也随之东窗事发,年轻主人公陷入了一个难以摆脱的恐怖迷津,这一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一个远离尘嚣的孤岛是一个世外桃源?还是一个惊悚蚀骨的可怕深渊?孤岛旅社突然来访的那两个神秘的男子到底何人?教授的死亡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
小说家采用一种迂回交渗的复调叙事方式,幻想与现实,清新明快和繁冗迂回交相渗透,且夹杂了新型叙述元素,将故事主人公的回忆,日记,猜测,呓语,片断,心理活动,以及构思浑然一体,在一种强健的叙事逻辑中引领读者走进一个特异之境域。小说中还采用了故事中的故事来审视整个故事的进展与结局,以造成全篇故事的凸镜效果。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还在于让它的读者参与其中,变成一个故事的侦探者,让读者真正掌握一把遭遇故事的
密钥。
林苑中的小说具有“南方文学”所特有的精致,同时保持着一贯的先锋姿态。他从容不迫地掌控着语言的节奏,特点鲜明的短句式犹如万千魔球,在别具一格而又节制的叙事中,带着悲喜交加的人物滚向命运的终点。他的语言让人想起美国
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罗伯特·库弗,但更多的时候,吸引读者的是其作品中那种自然而然地散发出的醇和气象,它既关乎语言,也关乎叙事和故事,更是作家自己的气质所在。
读林苑中的小说,你不只是在追寻故事的结局,更重要的是,感受故事发生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感官的享受,也是思想的启发。对于小说而言,语言、叙事、节奏以及小说所透出的氛围和意境,可能才是写作的根本。林苑中正试图让小说回归这一本质,从而为我们带来一种久违的从容、干净和纯粹!
林苑中小说精彩新作——《跑步的但丁》,以精沾的叙事技巧讲述那些卑微人生的情感遭际,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安静下来值得进入的小说世界。
在《跑步的但丁》中,作者以其独特的叙事讲述了七个令人难忘的故事,故事涉及到一个诗人和他的家庭,一个因玩笑而获祸的倒霉蛋和他糟糕的生活,一个固执敏感的老妇人,一个意外发了横财的打工者,以及一个人性、聪颖而清醒的国王。作者还以其娴熟精湛的叙事技巧讲述了在河流上两个死者的故事,他们是一对陌生人,经过一路漂流然后相遇。每个故事无论从结构、细节以及行文风格,都别具一格。
是出生于十年代后小说家林苑中的精彩之作,他的
小说叙述风格上面目迥异,异彩纷呈。以独特的叙事才华,时而缠绵时而诗意的真挚笔触,深入到当下社会人们焦灼的
生存状态,以他极富饱和度的细节呈现,柔韧又耐力的笔触,纯正延和的叙述语言,在清醒节制的结构之中,气度从容不迫的对社会男女之间情感以及人性深度有了巧妙的揭示。林苑中的诗性化的尘世观察,和两性婚恋情感生活的探索与思考震颤我们沉寂的心灵。家)
名人评价
“林苑中的叙事触及生存和人性,语言的质感透射体验的深度,从这两点看,他很好地接续了现代主义传统,代表七十年代后作家可谓当之无愧。”
“林苑中的叙述之残酷比得上昔日的
苏童,他的意象之尖利比得上昔日的
残雪,但是他不必与别人比,他是自成一体的,像所有顶尖的先锋作家一样。”
“林苑中的创作是承接了现代主义小说的传统的。他的作品看上去显得很成熟,在外在的平和下是现代的理念。他与现实保持距离,他更关注人,关注人的当下状态。这是现代主义的终极目标。”
“林苑中的小说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大胆的探索精神。”
“林苑中拥有
沈从文式的底层经验和才华,甚至个性态度,他具有很强的写作力。我相信,如果时机得当或假以时日,他是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我看好林苑中,他属于不擅长经营但内力深厚的作家。”
“他小说里拥有的巨大耐心,草蛇灰线般伏脉于字里行间,宛如记忆中的春末
梨花,隐约却又清晰,时时闪着内敛迷人的光彩。而我最喜欢的是他那美妙的平衡能力,语言纯正延和,结构清醒节制,气度从容不迫,使得他像是一个晨雾间的潜行者,即使暗夜,也保持着诗人独有的优雅。”
“林苑中善于对日常生活做精到的调焦,调出了人们没有意识到的世界。这是一个优秀小说家必备的秉赋,所谓写作难度,就是这个难度;所谓精彩,也是因此而生。”
“同时写诗的小说家往往更加注重语言,在对语言杂质的过滤上他们动用的筛子往往更加细密,林苑中正是如此,他的语言叫我读来舒服,讲究而不失其原本的质感。江南出身的作家注定是细腻的,苑中也不例外,但好在他细腻而不纤弱。”
“坚持先锋写作的作家中,林苑中发展出自己绵密、平稳的实验风格,这种风格在新作中犹见明显,这本小说表现出潜流暗响的实验性。”
——梦亦非(诗人,评论家)
“读林苑中的小说,你便能真切地体会到一种纯正从容的小说写作的魅力。林苑中的语言温软从容,朴素流畅,绝没有丝毫的矫情。他之于文字的缠绵又是优美的,真诚的。耐心读下去,读到最后,你会忍不住叫好,那其中原来有一番大天地。”
——李樯(诗人,小说家)
“面对他孩子般的认真,隐幽的智慧,谁都愿意能像古人抚琴以应和,而回避另一些昂首阔步,好不神气的作家。”
“作为‘70后’和‘中间代’重要作家,林苑中的小说具有‘南方文学’所特有的精致,他的语言让我想起美国
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罗伯特·库弗,但更多的时候,吸引我的是其作品中那种自然而然地散发出的醇和气象,它既关乎语言,也关乎叙事和故事,更是作家自己的气质所在。”
“故事是讲出来的。没被讲出来的故事,哪怕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也视而不见,因为它太普通,太平凡,不像故事,只有被善于讲故事的人讲出来,那些普通的、平凡的、我们视而不见的事物才成为有趣的、精彩的故事。林苑中就是这样一位善于讲故事的人,他的每一篇小说,都让你感受到讲述的魅力;他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你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林苑中坚持对我们的生活抱以‘曲解’。他从日常的细部潜入现实,貌似无所用心的穿行,但一回头,你会发现他早已经旁逸斜出,这条偏僻崎岖的小道让人心惊,因为它往往是生活的‘正解’。”
“林苑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并且成绩显著。我深知他朴实的为人,他
广博的阅读,也一直注视着他这么多年面对小说专注而孜孜不倦的态度,因而我也能清晰地看清他小说艺术的真相。林苑中小说语言和技术的优秀是显而易见,这一方面得益于他多年的诗歌写作训练,另一方面得益于他沉默而敏感的个性。我相信“一叶一世界”,他的小说正在构筑一个庞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悲伤、绝望、仁慈、神秘、无情、天堂、地狱交错存在,而且事实上,林苑中的人物似乎竭力地在摆脱历史的
离心力,他们的挣扎和徘徊也将如
威廉·福克纳一样编织成一个巨大缜密的帕县体系。说好说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与其对一名年轻的小说家做一个华而不实的评价,不如静静等待。林苑中的小说是值得期待的,他的伊甸园之梦(奥登语)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它还属于广大读者。”
“林苑中的小说里常有精彩的群戏。这些人或是相识但互不了解,或是素昧平生为了某种目的相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背对彼此暗夜行路,在错综复杂的迷宫中最终撞到了一起。每个情节都是在行进过程中生长出来的悬崖上的一块踏板,如果原地不动眼前则是万丈深渊。林苑中的小说中有一种隐含的力量。”
“对于小说来说,语言、叙事、节奏以及小说所透出的氛围和意境,可能才是写作的根本。林苑中正试图让小说回归这一本质,从而为我们带来一种久违的从容、干净和纯粹。”
作品选读
风筝
孩子虚3岁,
好像急需
在风中成年,
他奔跑起来,
老训兽师,
飘在空中,
看台那边的荒草里
坐着一个新娘,
看上去
她有点失魂落魄,
风大起来了,
孩子终于飞了上去
飞上了天空,
在他的身后骄傲的
跟着枯枝,
还有虎视眈的
一只雄鹰。
2002.2.24.午间
扛梯子的人
下午三点
他穿过庭院
走到一旮
翻了半天
在那个狭窄的
缝隙里
找到了它
像找到了理想
那样
这个扛梯子的人
开始一步高似一步
梯子有点老旧
他上一步
它就应一声
他已经上去了
然后由梯入树
虽是轻轻一迈
还是碰落了
一片瓦
两片叶
2002.10.18
——致育邦
终于,说的是终于,
在相逢之后的数日又听见
还记得那夏日的温柔东郊,
有那么一小片绿草地,
那会儿,我们还是青葱少年,
爱醇酒,也爱美人,
更爱手执诗卷,
都市潮水如犬吠,
有多少江湖脚踵
被一一咬痛。
窗户四开,风声如涌。
月儿早已西沉,没有什么倦鸟,
只有滴滴答答的键盘。
我已经忽视了杯酒与车流,
还有言欢一堂的众人,
亲人只是那么小小的一撮。
其实树叶无法回乡,
树根在悄悄长出新芽。
终究会枝繁叶茂,
让我想想那一年友人过江,
还有那一年迷宫一样的随园
银杏上的漫漫大水。
子夜逼近,那一刻宁静,
我要悄悄写一行异乡笔记。
从一个地点,前往另外一个地点,
就这样,海水时而有点凉,
将那微卷的书页浸透。
2012.5.28
枕上书
一缕黑色的头发,
飘在那儿
那根黄金的簪子
早已滑落。
在棉絮的内部,
窗口是开着的,
但她的目光
却团缩在一起。
她的生活是否
像极了一件旧罩衫。
呵,夜晚的水很冰凉,
她的手,
也应该是冰凉的,
远远的在木柜子里
有一条灼热的街道,
大街上永远车少人稀,
马停在路的中央。
衣群飘动。
枕头上的草香
弥弥漫漫,像一场
恰如其分的大雾。
这个夜里,
我听见自己的歌声,
前所未有,但没有
惊醒熟睡的妻儿。
他们的脚趾
象在荒草里竖立的
一片片小瓦当。
2003.7.6.上午
短篇集
没有雨,也没有大雾,
只有一只猫在下午
伸了个懒腰。
街角里的男女提前入眠,
只有少数派从树冠上飞走,
这是小镇所有下午的真相。
有乡愁那样长的目光,
让p先生站在窗后发抖。
他不抽烟,也不喝酒,
只会一张相片上
去反复用视线描摩一个人。
她消失在冬季,
比一枚雪花还快。
他想,烟火灿烂,
何时才能成灾?
桂花树是那倒悬的一篷星空,
有多少人要轻轻一跃?
2013.10.5午后
在蓬勃的早晨
在蓬勃的早晨,
像喝酒一样饮白水。
房子是空的,在里面有一个
但她们从来只在想象里。
偶尔,只是偶尔,
有一两个打一个电话来,
响如隔代的人。
2013.11.28晨
历史命运与拼贴策略——评林苑中的短篇小说《
田埂上的小提琴家》
相关评论
林苑中的《田埂上的小提琴家》是
元小说。也可精确地说,是拼贴小说。在后一标签下,它尤其显得别出心裁、出神入化。此类后现代小说在中国有“三难”:对普遍资质平平的小说家们来说,难写;在众多唯“选(本)(刊)”是瞻的文学杂志那里,难发;还受“
现实主义”阅读取向的读者指斥,曰:难看。事实上,即便是在其一度兴盛的美国,后现代小说今天也式微了。所以,《田埂上的小提琴家》作为一篇本土印记鲜明的后现代作品,乍现于《
小说林》中,是给了人一瞥惊鸿之感。再加上我这篇直呼其“好看”的小文(虽说声音微渺,毕竟也属读者反应之一种),《
田埂上的小提琴家》可暂与“三难”别过,而称“三全”了。
元小说这个术语,文学批评中使用的频率不算很低。指的是那种写小说如何成为小说的小说——若此解说学究了些,可大而化之为——小说家凭小说向读者“兜底”:眼皮底下的这篇小说是怎么写出来的?!看元小说,字里行间,能读出某种基本的坦率,因叙述者会将小说操作的痕迹有意暴露。
《田埂上的小提琴家》开篇便写:“这是我写作的篇什里相对比较奇怪的一篇,它由自序、再版序、日版序以及修订版序言组成,分别由小说家
董欣宾自己、《安宜日报》副刊主编评论家、刘长风以及老年的董欣宾来完成,修订版序言则是董欣宾的女儿写就,这篇小说最后一个部件就是一个年代为线索的简谱。”以我有限的阅读经验,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黑暗中的笑声》、鲍里斯·维昂《流年的飞沬》等经典小说开篇用的也都是这种“一言道尽”的写法;《
项狄传》和
马原的几个名篇也多有
元小说的调子。其益处至少是可直面小说“人工制品”的特性,为小说家探索小说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打开新局——无论如何,“真实
幻觉”自我消解了,这在小说家手中是手艺,是形式,是元小说;在魔术师那里则是彻头彻尾的职业灾难,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元魔术”存在——似乎,小说家比魔术师更有本事啊!
在元小说中,拼贴是主要的写作策略。元小说揭露、破灭小说幻象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幻象,拼贴能让阅读注意力集中于这一制造过程,如《
田埂上的小提琴家》这样四序言一年谱的“五拼”,组合(叙述者称“组件”)完成一个过往文人
董欣宾的一生,以此手法再营幻境,是破了小说的传统形式,又给阅读者造成惊动,收获常规叙事难达成的效果,令人称绝。手法之精纯,甚至不落同样精于拼贴之道的美国后现代小说大家
唐纳德·巴塞尔姆下风(此人另有言“作家就是一个要开始某项写作任务却无从下手的人”名世)。从拼贴这一事当中,也能见识文气。同为小说大家,村上春村年轻时写《且听风吟》,手绘了一件T恤,贴图进小说里。一时兴起,未见再造,是“拼”得羞涩偶然;巴塞尔姆声称“拼贴是二十世纪所有艺术的中心原则”,将童话
白雪公主“拼”为成人版的
纽约色情公主,是“拼”得一派狂野。巴塞尔姆对拼贴也曾有怀疑,发出过“艺术还是垃圾”的疑问,而《
田埂上的小提琴家》的叙述者直言这样的写作尝试带来了“乐趣”,似乎并无丝毫困扰。的确他的“五拼”是“从故事外围去包抄故事的核心”,从容而优雅,又有一口内敛动人且绵长深厚的文气,贯通了小说。加上“核心”的存在,使《田埂上的小提琴家》不像诸多西方后现代拼贴作品那样意义飞散,无迹可循。简言之,它的骨骼,它的神髓都太
中原地区化了,而至关重要的所谓“核心”,无非八十年代中国文人共同的历史命运而已。
在《田埂上的小提琴家》中,
董欣宾作自序引出其小说中人常乐乐、回忆中人冬不拉。刘长风作再版序引出常乐乐原型
欧阳春。上述全部人物有“喜欢拉
小提琴”共性,但其实这一点并非串起小说中五六文人的情节红线。在我看来,董欣宾、常乐乐、欧阳春本互为镜像,实为同一人的分身。若将刘长风、冬不拉同时牵扯到镜像群中,后者也将快速与前者融成一体。文人们在小说中呈现高度雷同的情感与面目。《
田埂上的小提琴家》文本之内的小说家董欣宾和另两位作序人即刘长风及董女,以惊人相似的语气,在反映论、
世界观、文学观的统摄下谈论生活与创作,谈论原型与人物,显得平和而多情、散淡而循矩,同时逻辑性亦非常鲜明。
这样一来,四序各有侧重,如同四张拼图,描绘出一条有关
董欣宾的完整的命运线。读之能够意识到这条命运线的典型,因它实为过往一代中国文人的人生写照;在这典型当中,又能觉察得到平淡,因其波澜不惊,富有
戏剧性的起伏都已经被有意去;末了,平淡背后,能体味到小说之高明——八十年代前期文人命运的小说书写早已被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固化,林苑中拒绝历史的悲情主义,对一代文人在历史中的状态有肯定又有颠覆:书写对象之命运被其断片式的、形式感强烈的后现代叙述所呈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书写者抱持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他明智地没有将此番拼贴导向戏仿或狂欢。
《
田埂上的小提琴家》示范了在当下文化政策的规定下,如何重新开发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题材资源。从某个角度看,这篇小说的意义并不仅止于文学,它使一代逝去文人在历史中的个人意志再次得到尊重和确认。
作者简介:
海力洪,出版小说《
药片的精神》、《左和右》、《
夜泳》等多部。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执教于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