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毅衡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赵毅衡,男,1945年5月生,广西桂林人。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符号学与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助理研究员;1983至1988年就读于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并担任该大学的助教、助研,于1988年获博士学位;1988年起,任职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终身聘资深讲席。
人物简介
赵毅衡,男,汉族,1943年出生于广西桂林。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英文系,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卞之琳先生,是莎学专家卞之琳的第一个莎士比亚研究生,获文学理论硕士学位(1981)。80年代中期,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今,任职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终身聘资深讲席。现为四川大学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及符号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1与虹影结婚,2003年离婚,2007年与西南大学教授陆正兰博士结为伉俪,定居成都市
成果情况
已出版中文著述10种:《远游的诗神》、《新批评》、《符号学导论》、《苦恼的叙述者》、《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必要的孤独:形式文化学论集》、《窥者之辩》、《建立一种现代禅剧:高行健与中国实验戏剧》、《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舞到对岸:中西文化交流史人物》。文学创作5部:中篇《居士林的阿辽沙》、长篇《沙漠与沙》、散文集《西出阳关》和《豌豆三笑》、短篇小说集《妓与侠》。发表的中文论文30余篇,其中不少为国外杂志所转载。
主要英文著作与论文有:Chinese American Poetry, in collaboration with Lin-chi Wang, Asian Voice Press, 1993; “The Triumph of Re-Semantization: On Yu Hua”, World Literature Today, Summer 1994; “Ma Yuan: The Chinese Fabricator”, World 文学 Today, Winter 1995; The Uneasy Narrator: Chinese Fic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ost-Isms and Chinese New Conservatism”, New Literature History, Summer 1997; The Lost Boat, Avant-Garde Fiction from China, The Wellsweep Press, 1995; “The end of History in China”, In Memoriam for Hulmut Martin, University of Bochum Press, 2001; Towards a Modern Zen Theatre, SOAS Publications, 2001等共10种。
个人作品
主要中文著作
《新批评》(1984),《符号学导论》(1990),《苦恼的叙述者》(1991),《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1997),《必要的孤独——形式文化学论集》(1998),《建立一种现代禅剧:高行健与中国实验戏剧》(1998),《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2001),《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史人物》(2002);《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2003)远游的诗神》、《窥者之辩》、《舞到对岸:中西文化交流史人物》、《对岸的诱惑(增订版)》(2007)、《有个半岛叫欧洲》(2007)、《重访新批评》(2009)、《意不尽言》(2009)、《符号学原理与推演》(2011)。
主要文学创作
《居士林的阿辽沙》(中篇,1994),《沙漠与沙》(长篇,1995);散文集有《豌豆三笑》,《西出洋关》,《伦敦浪了起来》,《握过元首的手的手的手》,短篇小说集《妓与侠》。
主要译作:《美国现代诗选》、《化身博士》。
获奖情况
1981-1983:美国富布赖特研究奖金Fulbright Grant for Research in USA
1983:《新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优秀成果奖。
1984:《远游的诗神》,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优秀研究奖。
1984: Berkeley Alumni Comparative 文学 Grant
1985: University of 加利福尼亚州 Regents Fellowship
1990, 1993, 1997, 2000:British Academy Research Grant
1992, 1994,1999,2003,2005: University of London Research Grant
1994:《中央日报》微型小说奖。
1994:《创世记》创刊四十年诗歌奖。
1998,2001,2004: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Grant
2008-2010:国家社科项目《符号学理论进展》优秀结项。
2012年10月:《符号学原理与推演》获四川省社科优秀成就奖二等奖
2012年10月:四川大学教学成果奖(“中文原典与英文原典结合”)一等奖
2012年:四川大学人文社科重要成果奖。
2013年: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5月颁发)。
2013年:《符号学:原理与推演》获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
2014年:《广义叙述学》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荣誉奖。
2015年1月:国务院 社会科学教学贡献政府特殊津贴。
2015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十二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2015年9月:《广义叙述学》(四川大学出版社)获得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5年12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情况通报》第3期,2011-2013重大项目检查情况报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基础类重大项目陆续推出一批代表性成果”。赵毅衡等著“意义对象的“非匀质性”(刊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1期),列为“代表性成果”第88项。
2016年:四川大学120周年校庆宣传语征集评选一等奖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16版)”。
2017年:四川大学“十佳教师传帮带奖”。
2017年:全国最有影响力学者榜。长安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研究报告:基于中文论文的研究》。
2017年12月:第三届“德渥群芳”先进科研团队评选,获得“育人文化建设标兵团队”荣誉称号团队领军人。
2017年12月:论文“艺术与游戏在意义世界中的地位”获首届《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学术论文双年奖第一名。
2017年12月:南京大学社科评价中心《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来源图书目录,列出1992年以来引用最多书籍(C书)《苦恼的叙述者》与《当说者被说的时候》名列其上。
2018年2月26日:论文“形式直观:符号现象学的出发点”,(原刊于《文艺研究》,2015年1期)被《社科学术圈》公众号列于“近五年社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270篇学术论文”中“艺术类”。
2018年4月: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比较文学团队五人之一。
2018年9月:《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法文出版入选国家出版总局“经典国际出版工程资助”。
相关作品
《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现当代诗歌产生影响的著作。 1981年作者去美国研究,潜心翻读图书馆档案,寻找“第一手”材料。1983年写出《远游的诗神》一书,为中国新时代比较文学研究中第一本具有扎实影响的著作,得到中国比较文学协会颁发的比较文学研究一等奖。但原书印数极少,已成学界罕见珍藏。作者在二十年来的教学研究中,不断收集材料,全力重写,把考察时段上溯十九世纪,下及当代,细绘出“未来-变化-变后之变”三阶段大场面,并且以这个大规模考察作背景,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中国的诗学,哲学,宗教,是美国诗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关键影响。这本《诗神远游》,远非二十年前旧作的扩编改写。作者尽毕生心血,在中国诗学和美学传统中寻找现代性因素。本书大胆命题,小心求证,是作者研究风格的一个范例。
其他介绍
《中华英才》赞其为“忘记年龄的智者”
在社科院里“凤凰涅”
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全国开始恢复硕士研究生招生,这一年全国共有名额10708人。这一年,对于他来说,似乎来得太晚些,就像久旱的禾苗遇到姗姗来迟的甘霖一般。赵毅衡听到消息后,不顾一切地从矿区挣脱出来,下决心要为自己的理想与前途做一次久违的努力。拿惯了铁锹的手重新拿起笔,走进考场,此味实在难嚼。他选报的招生院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导师是著名诗人、翻译家卞之琳先生。这对于蛰居多年的赵毅衡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社科院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的人文社科科研机构,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卞之琳先生又是现代诗歌大师,对于这位名扬四海的文学前辈,赵毅衡可谓是久仰大名。经过一番苦读,赵毅衡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几年里,赵毅衡如同凤凰涅,将自己锤炼成了一名成熟的青年学者。很快,他在社科院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崭露头角。由于赵毅衡的勤奋,1981年刚一毕业的他,就受邀出访美国。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赵毅衡是中国首批“富布赖特学者”。所谓“富布赖特学者”,是指从1946年开始的,由美国政府主导的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旨在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促进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在中美邦交正常化之后,赵毅衡作为中国青年学者的代表,踏上了美国的土地。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出国。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与富布赖特学者的双重身份,赵毅衡在美游学3年,不但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优秀成果奖,还考取了美国名校——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的比较文学博士,师从于著名汉学家西利尔·白之教授。这位白之教授因参与撰写《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与英译《牡丹亭》而蜚声国际学界。在伯克莱学习的5年,赵毅衡终于历练成一位有着卓异眼光的文学批评家,其作品不但在国内的《上海文学》、《读书》、《中国比较文学》等知名刊物上发表,还出版了《远游的诗神》与《新批评》这两部著作。更重要的是,在做富布赖特学者期间,他还接触了当时美国的“新批评”理论,敏锐地发觉了这一文学理论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从此,他成为了介绍“新批评”进入国内学界的“第一人”。所谓“新批评”,是指20世纪中叶崛起于美国、波及世界的文学批评理论,新批评与之前的批评理论不同,它将批评重点放到了文本上。立足于文本的语义分析是新批评理论的核心,它是一种地道的文本本体论。在各种西方思潮流派在中国大陆风起云涌的上世纪80年代,赵毅衡将新批评的引入,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对我,对每个文学学生,研究新批评是一个必要的阶段性工作。我们面对的知识集合,就是历史投射在今日的影子,我们无法跳过历史的演变而直接掌握今日。”25年后,赵毅衡又出版了一部《重读新批评》的论著,在序言中他这样评价新批评的价值。这位客居海外近20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一语道破了自己当初选择新批评的渊源所在。他说:“当年我选中新批评作为研究课题,是由于新批评与中国现代文论史有着诸多的关联。”
华裔顶级学者落户“四川大学
提到赵毅衡,不能不提虹影。从伯克莱毕业后的赵毅衡,做好了回社科院工作的打算,但白之教授却突然告诉了赵毅衡一个消息,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正在招聘,不妨可以去试试。就这样,赵毅衡凭借自己深厚的学养,成为了继老舍之后,伦敦大学校史上第二位华裔教授。正是这个时候,新生代女诗人虹影偶然地与赵毅衡相识,两个人在北京积水潭一家餐厅见了面,虹影的率真与机敏,打动了传统而又朴实的赵毅衡,两个人相恋了,不久他们在英国的南温布顿教堂举行了婚礼。在赵毅衡的关心与帮助下,虹影在英国出版了数部影响颇大的长篇小说,成为了中国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在伦敦的十几年里,虽处于西方社会,但赵毅衡仍保持着自己传统的生活习惯。“赵老师是一位传统的士大夫。”我的一位川大师兄如是对我说:“有一年伦敦大学研究生复试,一个成绩优异的男生戴着一个耳钉,赵老师都无法接受,认为这样的学生是不能好好做学问的,面对开放的西方社会尚且如此,可见赵老师是一个多么传统、内敛的君子。但虹影老师却是一个非常奔放、开放的女性主义者,两个人在各自领域都有着相当优秀的事业,但在感情上,却有着截然对立的差异。”由于生活习惯和世界观的差异,赵毅衡与虹影不得已选择了平静地分手。此后,一位来自于江南水乡温婉的淑女博士陆正兰走进了赵毅衡的生活。平静、淡定与安稳,是赵毅衡与陆正兰的共同生活追求。 2010年7月,赵毅衡放弃了自己16年的英国国籍,重新获得中国国籍。他选择落户四川大学。这一举动对于诸多“精英移民族”来说可是一个极大的反讽,对于学术界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地震”。一时间,全国各大报刊都刊发了“华裔顶级学者赵毅衡落户川大”的消息。赵毅衡此举无疑很容易让人想到当年钱学森、邓稼先等学者的毅然回国——赞者有之,疑者也有之。 67岁是个可被称作为“晚年”的年纪,但他却相信做学问不但可以让人智慧,并且可以变得年轻起来。确实,智者必定是忘记年龄的。至今,赵毅衡还在坚持招收四个方向的博士生,并且在国内很多报纸杂志上时常都能读到他那带有英国随笔风格的文章。“除了写作之外,我现在还在做符号学的研究。”赵毅衡对自己仍充满着自信。他说:“符号学是文科里的数学,做的人少,但是我还是想尽我的努力,完成一点我应该做的工作。”
参考资料
赵毅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新闻学院).2021-12-18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成果情况
个人作品
获奖情况
相关作品
其他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