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群(1916—1979年2月25日),原名:于佩珊,于思咏;艺名:黎明健,广西贺县(
贺州市)人,毕业于上海电影学校,郭沫若第三任夫人,书法家,画家、演员、政治革命家。
于立群出生于1916年。1930年,于立群到
上海市外祖父家,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剧社,又进入上海电影学校学习,演过话剧,也拍过电影。后于立群过继给
黎锦晖,改艺名为黎明健,1938年1月,郭沫若与于立群同居,1938年5月,于立群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4月郭沫若和于立群于重庆举办婚礼。周恩来应邀出席婚礼,于立群被称为郭沫若的“抗战夫人”。从1938年和郭沫若结合后,于立群就担负起了郭沫若的生活秘书和工作秘书,她替郭沫若抄写文章、查找资料、起草文件、招待客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她到
上海市从事革命书籍的出版工作。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时候,参与了筹备中国妇女联谊会香港小组,负责筹集经费、医药物品,用以支援
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立群担任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4年9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4周年,于立群用一百五十余张丈二宣纸将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写成巨幅书法作品。“文革”以来,两个儿子的死令于立群悲痛欲绝,本来就患有神经衰弱症和心脏病的她,精神受到极度创伤。1974年,郭沫若被打击到一年连续住院7次,于立群也多次住院留医。1978年6月,郭沫若逝世后,于立群为了纪念他,特地编选了一本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后所作的诗集——《东风第一枝》,还全身心地投入到《郭沫若文集》的出版工作中去。1978年10月下旬,“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于立群成为委员会成员。1979年2月25日于立群自缢于北京故居。
于立群自幼喜爱书法艺术,以习颜字起步,擅写颜体隶书,喜欢写大字,字写得正派,刚硬,浑厚,作品被毛主席故居、成都杜甫草堂等博物馆收藏。出版有《于立群遗墨》。于立群的事迹被列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中国古今女美术家传略》,被称为“长期研究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女书法家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于立群,
八步区(今
贺州市)
桂岭人。1916年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官宦家庭,1930年,他们的父亲在生活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把家搬到
北平市的平乐会馆居住,平乐会馆是平乐府所辖各县在北平的学生经常聚会的场所。于立群也到
上海市外祖父家,与母亲弟妹生活在一起。于立群到上海那年,才十四岁,便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剧社,后又进
上海电影学校,每天早晨跑步近千米、练功,利用同伴晚上或假日练琴,家里人为了避免家庭矛盾,将于立群过继给
黎锦晖,改为艺名黎明健,演过舞台小品和街头剧,拍摄过电影,是上海有名的明星。在抗战初期妈妈参加义拥演出活动。抗日战争时,在上海一带做过战地记者,在报纸上发表过战地报道,参加过战地救护。
初见沫若
1934年,
于立忱到
日本治病并兼
东京特派记者。住在东京郊区,与在日本的郭沫若家相距不远,常去访问郭沫若。两人一见钟情,1937年初于立忱返回
上海市后自缢身亡。同年,郭沫若从日本回到上海,回国后的第四天,与朋友一起去悼念了她。1937年7月,
淞沪会战爆发后,经林林介绍,在国际救济会第一收容所里,郭沫若和于立群认识,郭沫若对于立群一见如故,还因为于立群是于立忱的胞妹,郭沫若从于立群的脸上仿佛又看到了于立忱的面影。这次见面,于立群把大姐
于立忱思念郭沫若的诗笺交给了他。郭沫若心情十分激动。他想自己对于立忱最好的纪念就是:“我有责任保护立群,但愿我能把爱她姐姐的心转移到她的身上!”从此以后,郭沫若和于立群就经常见面了。
感情渐进
抗战全面爆发后,于立群参加抗战演出二队,随着郭沫若经香港辗转到了
桂林市。郭沫若在上海和
夏衍创办的《
救亡日报》,迁到广州继转桂林复刊。在广州复刊后,于立群已经是地下共产党员,便到报社任编辑。不久,两人渐渐产生感情。后来郭沫若要去武汉任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厅长,而向往延安的于立群要去陕北。1938年1月,郭沫若带着于立群回到广州,住在新亚酒楼,开始了同居生活。后来,于立群没去陕北,跟着郭沫若到了武汉。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逃到
重庆市。郭沫若也和于立群到了重庆。1939年4月于重庆举办婚礼,周恩来应邀出席婚礼。于立群被称为郭沫若的“抗战夫人”,1938年5月,于立群由邓颖超和郭沫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家庭生活
于立群与郭沫若共育有六个子女,分别为女儿
郭庶英、郭平英,儿子郭汉英、
郭世英、
郭民英、郭建英。
工作经历
1938年和郭沫若结合后,于立群担任郭沫若的生活秘书和工作秘书。替郭沫若抄写文章、查找资料、起草文件、招待客人,整日都有忙不完的事。抗日战争胜利后,于立群先后在上海、香港从事革命书籍的出版工作。在香港的时,还参与了筹备中国妇女联谊会香港小组,负责筹集经费、医药物品,支援
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立群担任郭沫若的秘书,常常到晚上还去开会。1951年12月,于立群到
广西壮族自治区参加土改工作五个多月。于立群还曾担任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几乎所有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过得极为辛苦。无论是抗日战争时在重庆,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于立群的家,不论在重庆,还是在北京,永远是吸引人的地方,汇集着一大群进步的文人,她招待他们,为他们奔忙,给他们当联络员、交通员,有时还要当炊事员和警卫员,给他们必要的精神上的、物质上的种种帮助。
文革经历
1967年冬,
郭民英因不堪忍受令人窒息的重压自杀了,1968年,在
北京大学读书的
郭世英被就读北京农业大学的人抓去殴打致死。于立群悲痛欲绝,本来就患有神经衰弱症和心脏病的她,精神受到极度创伤,1974年,江青等人召开万人大会批判郭沫若,郭沫若被打击到一年连续住院7次,于立群也多次住院留医。度过一段凄苦的日子。
默然离世
1978年6月,郭沫若逝世后,于立群为了纪念他,编选了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后所作的诗集《东风第一枝》,于立群希望能有一个专门的编辑委员会来整理编辑出版郭沫若涉及文学、历史、考古等诸多领域的著作。1978年10月下旬,“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于立群作为委员会的成员,她饱蘸浓墨,饱含深情以古朴苍劲的隶体书写了“郭沫若全集”五个大字。还全身心地投入到《郭沫若文集》的出版工作中去。于立群在郭沫若去世不到一年的时间,1979年2月25日缢死于北京故居。
个人作品
书法作品节选
书法风格
于立群的正宗颜体字行书,遒劲、苍勃,气浑雄厚,擅长颜体隶书,喜欢写大字,字写得正派,刚硬,浑厚。
成就与评价
于立群的正宗颜体字行书,遒劲、苍勃,气浑雄厚,让人惊奇,就连郭沫若这样的大书法家也赞叹不已。在《洪波曲》中,郭沫若曾经夸奖过这个“小妹妹”的书法,说她写的字严肃,说她的写法对人有着一种规范的作用,能使一个人的生活也严肃起来。郭沫若擅长行书,特长写些小字,而她则喜欢写大字。夫妻俩能将各自的字巧妙地安排、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幅生动的书法艺术。于立群用大笔写的大字“榜书”更是令人惊叹。(腾讯《党史博采》)
于立群不光是写颜体,别的字体也没有放弃,她能广泛地吸收各个流派的优点,使自己的字有扎实的雄厚的基础,这种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顽强精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的气魄之大,创作规模之宏伟,每个字足有一张老式的
八仙桌那么大,一个字占一整张纸。地下堆着和桌子一样高的两摞纸,墙根还有黑压压的一大片大黑汁瓶,少说也有五六十瓶。她用这种大字书写一整套毛主席诗词,送给毛主席。
于立群的书法是很有气魄的,她的字写得正派,刚硬,浑厚,就像她本人一样。立群以颜体隶书拿手,郭老以行书拿手。立群善写大字,郭老的字偏小。他们两人能将自己的字巧妙地安排在一起,融洽在一起,构成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书法艺术。(国画家
胡絜青评)
于立群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一生。她的造诣和成就是令人赞佩的。但她始终自居一个配角。她的名字紧紧地和一位主角联系在一起,她帮助这位主角完成了不朽的业绩,人们怀念那位主角,人们也忘不了这位可敬的配角。立群是一个革命集体中的一个令人尊敬的配角。(摘自《郭沫若家世·悼亡友于立群\u0026
胡絜青》)
立群是个严肃的人,立群是个热情的人。对工作对事业严肃之至,对朋友对同志热情之至,这是立群永远值得记忆的品德,这是她永远不死的精神遗产。(摘自《郭沫若家世·悼亡友于立群\u0026
胡絜青》)
人物关系
祖父
于立群的祖父
于式枚,是
清代同治年间的“榜眼”。于式枚榜眼及第以后,首任的官职是广东学台,相当于当今的教育厅长。这位科举出身的学台,却大力主张废除科举、创办学校,是位洋务派。
广东省立优等师范创办后,他就兼任学校的学监并亲自上台讲课。后来出任驻德大使、
吏部侍郎等职。其后任
李鸿章幕僚十余年。官至正二品,从一品,对两广的教育事业贡献较大。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创办人,于式枚是一个笃信佛教的人,没有结婚。他将胞弟于式棱的儿子
于学忠收为继子。这便是于立群的父亲。
外祖父
于立群的外祖父
岑春煊对她格外宠爱。岑春煊和
于式枚既是
广西壮族自治区同乡,又是亲家,还是政坛上的密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八国联军进犯京津地区。
慈禧挟
光绪帝出德胜门仓皇外逃。各省抚督都没来“勤王”,只有
甘肃省布政使岑春煊率马步兵2000余人从
兰州市日夜兼程北上“救驾”。慈禧表示:“若得复国,必无敢忘德也”,行至
潼关县,即授岑春煊陕西巡抚。后调
山西省巡抚,
四川总督,成为清末最显赫的重臣之一。据说,岑春煊“勤王”之举,是时任
吏部侍郎的于式枚授意后所为。
父亲
于立群父亲
于学忠没有正当的职业,主要是靠遗产度日。所继承的房产和不少字画,都逐渐被变卖掉了,最后就连于立群四姐妹上学所需的经费也无法应付了民国后,于家逐渐衰落。于立群的母亲不得已带着最小的一男一女,住到
上海市外祖父岑春煊家。
母亲
于立群的母亲岑蕴文是
西林县人,两广总督岑春煊之女。她一共生育了五女一男,最后一个才是男孩。立群排行第三,原名佩珊,“立群”是后改的。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边区陈列馆副馆长,1978年逝于北京。
长姐
于立群的长姐于佩琛(
于立忱)写得一笔好字,为使姐妹不至失学,每到
春节前一个星期,就在北平和平门外国立
师范大学对面的厂甸处,摆桌代人书写春联。她的字好,对联也做得好,加之长得漂亮,人们都喜欢请她代写。每年写上几天,居然也可维持自己和三个妹妹求学费用。大姐于佩琛考上了
北京师范大学后,就搬进学生宿舍寄宿。在
师范大学时是一个很活跃的青年,喜欢文学,善演话剧。著名话剧导演
熊佛西所导演的
法国名剧——《哑妻》,就是由她主演的。她还被选出席过
太平洋学会。还在大学三年级时,她的共产党身份被
中国国民党特务发现,被捕获释后为《
大公报》社长
张季鸾所聘在该报工作。1934年,
于立忱得了肺病,靠《大公报》的津贴,到
日本治病并兼
东京特派记者。她住在东京郊区,与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家相距不远,常去访问郭沫若。两人一见钟情,令郭沫若的日本夫人
郭安娜深感不安。《大公报》社长张季鸾曾追求
于立忱,但她却痴情于郭沫若。后来《
大公报》表示不再承担她旅日的费用,她只好于1937年初返回
上海市。被疾病,忧郁苦缠,1937年5月,于立忱竟自缢身亡。
五妹
于立人,天津某工厂负责人,她性格爽朗、有活力,在“文化大革命”中住牛棚,被批斗,肋骨断了几根,身体不支病故。
七妹
于立群的妹妹于立修,取道重庆投奔了解放区延安。1941年加入了孩子剧团,教育部离休。
弟弟
于立群的弟弟于达人也到了延安,党校离休。
丈夫
于立群是郭沫若的第三任夫人,郭沫若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杰出的诗人、戏剧家;曾经和五个女子有过婚恋关系,正式婚姻三次。,原配夫人
张琼华(1890—1980),1912年结婚后,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但未离异,无子女。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1893—1994)日本女子,1916年恋爱同居,五个子女。解放后由中国政府安置,副部长级待遇,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国政协委员。于立群是第五位女子,也是第三位陪伴终生的一位夫人。
长子
郭汉英毕业于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
次子
郭世英肄业
北京大学哲学系,1968年,在北大读书的
郭世英被北京农业大学的红卫兵抓去殴打致死。
三子
郭民英肄业
中央音乐学院,1967年参加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自杀。
四子
郭建英毕业于清华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硕士,著名指挥,音乐翻译评论和音乐活动家
长女
郭庶英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
次女
郭平英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兼郭沫若纪念馆馆长。
人物轶事
1963年春,于立群以隶体书“万方春”三个大字,郭老见后即补书“色干顷湖光”五个大字,构成一联:万方春色,干顷湖光。这又是一幅诗书合璧的上品。以字体看,于立群的雄秀透出女性的圆润,郭老的雄浑溢出须眉的刚劲。1965年
国际妇女节之夜,郭老有感于于立群书法的日臻完美,书一自撰联语作为节日的礼物赠送夫人:摧题
经石峪,压倒逍逼楼。郭老在联语条幅上注明:经石峪在
泰山,字大如斗,
北齐人所书;
颜真卿书逍遥楼三大字在四川
梓潼县武连驿。立群同志喜作大字,戏以此联奉赠。
1964年,于立群用丈二宣纸一百五十余张,用大字书写一整套毛主席诗词,作为礼物送给毛泽东主席,装了两个大木箱才运走,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复信于立群:“一九六四年九月十六日你给我的信,以及你用很大精力写了一份用丈二宣纸一百五十余张关于我的那些蹩脚诗词,都已看过,十分高兴。可是我这个官僚主义者却在一年之后才写回信,实在不成样子,尚乞原谅。你的字好,又借此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是一件好事。敬问暑安!并祝郭老安吉!”
参考资料
于立群.广西贺州市平桂区人民政府.202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