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三
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诗人、翻译家
萧三(1896年10月10日—1983年2月4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市(今湘乡市)的萧家冲。原名植蕃,字或号子,派名克森,曾用名埃弥·肖、爱梅、天光等。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诗人、翻译家。是第一个为毛泽东写传的中国人和第一批把《国际歌》译为中文的翻译者。
萧三1910年在湘乡县(今湘乡市)东山小学和毛泽东同学,1914年3月后一起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求学,并和毛泽东、蔡和森等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为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撰稿。1922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加入赵世炎、周恩来等组织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同年经胡志明等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在莫斯科和陈乔年成为第一批把《国际歌》译为中文的翻译者。1924年回国后在湖南省张家口市上海市等地做共青团的领导工作。1934年出席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会议,并参加苏联作家协会工作,在此期间通过大量文学作品向全世界宣传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宣传鲁迅和中国左派文学,介绍土地革命及其领袖人物,是第一个为毛泽东写传的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艺网第一、第二、第三届委员等职务。萧三一生经历五段婚姻,涉及四位妻子。1983年2月4日在北京逝世。
萧三在文学创作中采取直抒胸臆的写法,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为中国革命发声。主要著作有诗集:《和平之歌》《友谊之路》。译著:剧本《马门教授》《新木马计》《光荣》《前线》以及《列宁论文化与艺术》。传记:《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等。文学论著:《高尔基的美学观》。主编的诗集《革命民歌》《革命烈士诗抄》及续编也流传甚广。萧三曾任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书记处书记等职务,为国际和平和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萧三,原名植蕃,派名克森,排行第三。1896年10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市(今湘乡市)萧家冲桃坞塘。萧三出生在世代书香门第,从小受着父母及舅父们的熏陶和影响,对诗歌产生了浓厚兴趣,4岁入私塾读书。1910年秋后曾和毛泽东在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同学。1914年3月后一起在长沙省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校求学,萧三任学生会文娱部部长。1915年毕业,先后在湘潭县乡村学校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任教。从东山学堂到湖南第一师范,萧三与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18年,萧三同毛泽东、蔡和森等一起组织新民学会。同年秋到北京,在保定留法预备班、北京法文高等专修馆学习。参加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后回湖南省参加革命活动。为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撰稿,参加驱逐军阀张敬尧运动。
赴法国、苏联求学
1920年5月,萧三和赵世炎等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同年秋,参加以“实行社会革命,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工学世界社”的组织工作。1922年加入赵世炎、周恩来等组织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同年经胡志明等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协助陈乔年、邓小平等出版刊物《少年》。1923年,萧三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编写并演出了反映我国“二七”革命风暴的话剧。同陈乔年同志一起把《国际歌》歌词译成中文,曾在国内外广泛流传。1924年1月,萧三和任弼时等代表中共莫斯科支部,参加了列宁的护灵和葬礼活动。
回国参加革命活动
1924年8月,萧三离开苏联回国,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共青团省委书记,参加组织领导了湖南人民为支援上海市“五”惨案而举行的“罢工、罢课、罢市”运动。这期间,他根据在苏联做的社会调查,写了两万多字的题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之研究》的论文,发表在1925年6月1日的《新青年》杂志上。同年夏天,萧三调到北方区,任中共张家口地委书记,在这里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1925年10月任共青团北方区委书记。1926年夏秋之交,萧三由北京调往上海,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和代理团中央书记,领导团中央的工作。与赵世炎、罗亦农、王若飞等一起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并于1926年10月24日和1927年2月23日举行两次武装起义,均因准备不足遭镇压而失败。之后,时任中央军委书记的周恩来到上海市组织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萧三参加了起义的筹备和组织工作。1927年4月下旬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5月出席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重赴莫斯科并开始文学创作
1928年,萧三因病到莫斯科疗养。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远东大学任政治教员兼中国工人班班主任,同年冬赴莫斯科入中国革命大学特别班学习,后到莫斯科东方大学担任中文教员,并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30年夏,萧三到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文学教授后,除了教学外,参加了苏联的文学研究活动,接触了一些苏联和旅苏的外国作家,代表中国“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出席了国际革命作家大会,以后几年,他一直是“左联”常驻莫斯科的代表。大会于当年11月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共有20多个国家的作家代表参加。萧三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大会上发言,介绍了“左联”的情况,并建议今后要注重宣传中国的文学艺术推介中国的革命作家。会后,成立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萧三被选为书记处书记,任《世界革命文学》中文版编辑,积极宣传中国革命、红军长征及中国的革命作家。作为《世界革命文学》中文版编辑,因为很难得到国内作家的稿件,萧三决定自己写诗。他用民歌体创作的第一首诗是《命该如此》,用埃米·萧的笔名发表。不久,他的第一本俄文诗集《几首诗——纪念死难的同志们》由莫斯科《星火》杂志出版发行。后来,萧三又写了许多反映国内工农革命斗争运动和中国工农红军的诗篇。如《南京路上》《棉花》《血书》《瓦西庆乐》《献给高尔基》等,先后被译成俄、英、德、西、法、保等世界多种文字,在国际上有相当的影响。其中《三个摇篮歌》《南京路上》等诗作,被苏维埃教育委员会编入中小学教科书,他被誉为“中国革命诗人”和“世界无产阶级伟大诗人之一”。
回到延安
1939年4月29日下午,萧三回到延安。1939年5月至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41年10月出席在延安召开的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主义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各民族反法西斯大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陕甘宁边区文艺家协会和延安文艺家协会常委、文化俱乐部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委委员、国际宣传委员会委员、新文字运动委员会常委、世界语协会常委、鲁迅研究会常委等职。1945年4月至6月作为中直、军直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6年任华北文艺界协会主任。主编《大众文艺》(中国报导)和《新诗歌》等杂志。翻译剧本《马门教授》《新木马计》《前线》《光荣》以及《列宁论文化与艺术》等著作,还翻译了亚历山大·普希金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马克西姆·高尔基等人的一些作品。
上面图片及图注参考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联第一,第二、第三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一、第二、第三届理事,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和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会长,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理事。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局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中苏友好协会副总干事、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及书记处中国书记,并常驻书记处工作两年。常年奔走于世界各地,出席历届保卫世界和平会议,访问过许多国家,两次出席亚非作家会议。参加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文革”期间,萧三受“四人帮”迫害,被关进监狱长达7年,1979年获平反并恢复名誉。1983年2月4日在北京因病逝世。
创作风格及思想
直抒胸臆
以《节孝坊》为代表的早期诗作,萧三采取直抒胸臆的排比句法,将层层情绪的累积也演变得更加具象化,最后的呼喊“人世长留你,人类算无耻”也顺理成章。这是符合该时期的作者年龄与身份的。同时,《节孝坊》也体现了萧三在诗歌创作中关注女性命运遭际,诗人抓住战时弱势群体进行描写,诉说她们个体生存之殇。
苏联,萧三先是在莫斯科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与同学谢文锦一起,翻译了广为人知的《光明赞》:“同志们,向太阳,向自由,向着光明走!同志们黑暗已消灭,曙光在前头。”脍炙人口的歌词传达出激昂、雄壮的战斗精神,感染了身边很多的中国同学,很快这首歌便在国内流传开来。
为中国革命发声
1934年及以后,萧三出席了苏联作家的第一次代表会议,代表鲁迅和中国左联在大会上发言,并连任两届苏联作协党委委员。萧三用俄语写作并出版了数量可观的拥护苏维埃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宣传鲁迅和中国左翼文学。这一时期,萧三还写出众多国际题材的诗歌,像《献给高尔基》《突击队员的微笑》《寄史密特》和《慕斯大林》等。其中一首《梅花》,后来还曾得到毛主席的称赞。萧三曾说:由于革命的需要我开始写诗。读了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一文后,我认识到文艺并非雕虫小技,是革命斗争的武器。我把诗歌当作“子弹和刺刀”,当作一项严肃的革命事业。我抱着‘文学上的功利主义’的想法进入诗坛,决定用诗的形式来宣传中原地区的土地革命、工农中国工农红军,宣传左翼文学,揭露反动派屠杀革命人民的罪行。
关注少年儿童生存状态
1939年,萧三刚从苏联归来,他就写出了工农子弟少年从军的《抗战剧团团歌》,这首诗描写了抗日根据地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后由冼星海谱曲,在延安广为传唱。萧三写于1941年的《儿童节》一诗,对在战争中遭受轰炸屠杀和被掳去当炮灰作奴隶的孩子们充满痛惜和爱怜之情。
融入人民群众之中
1939年后,萧三回到了延安,曾任《大众文艺》和《新诗歌》的编辑。写于1943年的《慰劳三五九旅将士》和写于1944年的《我又来到了南泥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子弟兵的敬意。《延安狂欢夜》通过对抗战胜利后延安人民的狂欢景象的描绘,歌颂了人民战争的胜利,描绘了狂欢的不夜延安。萧三在诗歌中揭示工农大众艰难的生存状况。比如《东北工农歌》一诗描绘底层农民在经济侵略下苦难的生活场景。叙事长诗《命该如此》中塑造的王老头子隐喻了整个村庄及社会大多数普通民众长期处于生存与安全毫无保证的生活状态,他们不得不委曲求全,甚至认命地接受。
主要作品
个人著作
翻译著作
人物成就
第一个为毛泽东写传的中国人
1939年,萧三在莫斯科用俄文写了《毛泽东传》,并在回国前先后两次发表,这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个《毛泽东传》。以后,萧三一直想在俄文版的基础上用中文创作一部《毛泽东传》。1943年,为庆祝毛泽东50岁生日,任弼时要求萧三继续写作《毛泽东传》,但毛泽东反对做寿,主张以后再出版。1946年萧三在晋察冀《时代青年》上发表了其中的毛泽东的“儿童时代”和“青年时代”两章。1948年毛泽东到达西柏坡镇之后,萧三遂以《毛泽东同志▪儿童时代▪青年时代与初期革命活动》为题正式出版这部传记,简称《毛泽东同志》。
上面图片及图注参考资料
第一批把《国际歌》译为中文的翻译者
1923年暑假,萧三在莫斯科约陈乔年把《国际歌》自法文翻译成中文。歌词翻译后,由当时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中国班的同学练习唱。在他们之前,李大钊在北京已经用俄文翻译了《国际歌》歌词,但因为条件限制没有发表。和陈乔年、萧三翻译的同时,远在广州的瞿秋白也用俄文翻译了《国际歌》歌词,并在这年6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季刊第一期上发表。这样,李大钊、瞿秋白、萧三和陈乔年在不同的地方,不约而同地成为第一批翻译《国际歌》为中文的翻译者。
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
萧三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长期担任文艺界各种领导职务,做了大量的工作。1939年春回延安后,任鲁迅艺术学院编译部主任、陕甘宁边区和延安文协常委,文化俱乐部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委委员,并主编《大众文艺》《中国导报》和《新诗歌》等杂志。1946年任华北文协主任。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顾问、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和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世界和平使者
新中国成立后,萧三曾担任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局长等职务,写出了诸如《奠边府和芭蕾舞》《不许发动原子战争》《侵略者从埃及滚出去》等诗篇。萧三曾出席历届保卫世界和平会议,访问过许多国家,两次出席亚非作家会议。参加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萧三同让·约里奥-居里伊利亚·爱伦堡苏尔科夫扬·聂鲁达、杨·德尔达、安德尔逊·聂克修、亚马多、万徒勒里、伊文思等几十个国家数以百计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科学家和学者都有交往。
部分家庭成员
父亲
萧岳英,曾执教东山高等小学堂,做过毛泽东、陈赓、谭政等人的老师。
哥哥
萧子升,又名萧子升。萧子升信奉改良主义,后来加入了国民政府,并于20世纪30年代出国,长期旅居国外,从事文字教育工作,1976年去世。
五弟
萧子凤,曾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后到法国留学。
妹妹
萧子坤(萧),曾在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习。
妻子
萧三先后有四位妻子,依次是:谭雪君、瓦萨(苏联人)、耶娃(德国人,中国名叶华,和萧三结婚后加入苏联国籍)、甘露。最终耶娃与萧三共同生活,直至萧三病逝。
儿子
长子: 阿郎。在北京有五个儿子:萧立昂、 萧维佳、 萧和平、 萧铁塔、 宋萧平。其中萧立昂生于莫斯科,母亲是叶华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分配到科学电影制片厂,曾扮演过约瑟夫·斯大林
孙女
情感生活
萧三一生经历五段婚姻,有四位妻子。
谭雪君
萧三18岁那年,父母为他找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媳妇,名叫谭雪君,是名门闺秀。婚后,萧三送妻子进蔡和森母亲创办的女子职业学校学习。后来萧三去法国勤工俭学,妻子此时已有身孕,行动不便,只好只身前往。之后,萧三一直在外,极少顾家。1921年,妻子为他生了女儿,但一年后便夭折了。不久,谭雪君也抑郁而逝。
瓦萨
1925年10月,萧三认识了苏联姑娘瓦萨,二人不久就同居并正式结婚,同赴苏联。萧三思乡心切,而瓦萨已做母亲,她希望与丈夫儿子过平稳的生活,因而,只要萧三流露出回国的言语,个性急躁瓦萨便会与他大吵一通。后来,两人实在过不到一起便平静地分手了。
萧三的第三任夫人是德国人,中国名字叫叶华,本名叫耶娃。她还是一个出色的摄影师。她因爱萧三而爱上了中国。1938年,萧三到黑海疗养,二人相识。23岁的耶娃嫁给萧三后,放弃了德国国籍,加入了苏联国籍。在萧三的帮助指导下,耶娃学会了俄语和中文。1939年萧三回国,一年后耶娃来到了萧三身边。耶娃在中国期间,先后在国外出版了介绍中国文化的画册《家》《京剧》《西藏》《西藏上空的星星》《小鬼》等,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1999年8月,88岁高龄的耶娃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名为《中国:我的梦、我的爱》的摄影展,并结集出版了大型画册《叶华眼里的中国》,2001年11月29日,90岁的耶娃去世。
萧三到延安市后负责文化领导工作,这时,萧三妹妹的同学甘露带着他妹妹的介绍信来找萧三,萧三把甘露安排在延安女子大学学习。甘露学过京剧,一次她演唱了全本的《花木兰》,在延安成了“名人”,人们友好地称她为“花木兰”。21岁的甘露和45岁的萧三相恋,耶娃负气带了两个孩子回到苏联。走之前,周恩来为萧三和耶娃办了离婚手续。耶娃走后,甘露与萧三就举行了婚礼,出席婚礼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
重拾旧好伴终身
解放后,萧三与甘露已有了两个男孩,家也搬进了北京。萧三有一次出访苏联,苏联方面还认为耶娃是萧三妻子,安排他们会面了。萧三与耶娃旧情复燃并住到了一起。后来就把耶娃及儿子带了回来。最终,甘露放弃与萧三的婚姻,萧三与耶娃复婚。
人物轶事
毛泽东借书
1909年秋,毛泽东考入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和萧三成为同学,此时毛泽东16岁,萧三13岁。毛泽东得知萧三有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便前往借阅。萧三说“书倒有一本,可我出联而不能答者不借。”毛泽东说:“请仁兄出一联如何?”“这书里讲的都是英雄豪杰,你听着,上联是: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快对!”毛泽东从容答道:“请听:门外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萧三听了十分敬佩,立即将书借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得十分仔细,密密麻麻在书里作了圈圈点点,并即兴写了许多批语。不久毛泽东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子任”,意为要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崇高的责任。后来毛泽东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中国古代帝王尧、舜、秦皇、刘彻的事迹使我向往,在一部叫做《世界英雄传》的书里,我也读到了拿破仑·波拿巴、俄国叶卡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可见那本书对毛泽东影响之深。
与毛泽东重逢
1939年3月,萧三从莫斯科回到延安市,毛泽东对他热情接待,并亲热地说:“呵!10多年不见了!”萧三讲了一些国外的见闻。毛泽东笑道:“这是洋新闻。”吃饭时,萧三问有没有辣椒。毛泽东说有,还说:“现在可以开个辣椒同乡会。”又说:“凡是革命的都吃辣椒,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保加利亚人,吃辣椒。约瑟夫·斯大林格鲁吉亚人,当然也吃辣椒。可见吃辣椒的都革命。”大家都笑了。过了一会儿,毛泽东回忆起20年前他和萧三从北京去大沽口看海之行,席间又是一片欢笑声。晚饭后,毛泽东特邀萧三一人单独到他简朴的书房兼卧室去谈天,萧三在日记里写道:我实在太幸福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郭沫若“两院”妙对萧三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简称“两院”。1961年3月1日,萧三来“两院”参观。当时,“两院”刚从广州搬迁来儋州市不久,全校师生艰苦创业,萧三看到“两院”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很有感触,便提笔写了一副上联:“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 当时,萧三只写了上联,把下联空着,还风趣地在上联后面写道:“希望有后来高明者对下联。”当年3月4日,郭沫若来“两院”参观,他只略略思索,便对出了下联:“劳动动教研,教研研劳动,红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红。”萧三和郭沫若两位诗人海南省妙对对联,由此成为文坛佳话传开来。
人物评价
胡乔木在萧三追悼会上的悼词评价萧三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国际著名诗人,是一位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为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的政治活动家和国际活动家。并对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斗争以及文化交流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著名作家丁玲在《吊亡友萧三同志》中这样写道:“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谦逊的长者,一个普通的诗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他是一棵不老松,越老诗文越好,他是一块不锈钢,越炼越坚强,全心全意向着党。”
萧三作为卓越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以《世界革命文学》为代表的多部专著与诗作蜚声海内外。他学识渊博,精通俄、法、德等多种语言;他的文化功底很深、造诣很高,堪称语言大师,是著名文学翻译家;他长期担任文艺界各种领导职务,不懈地致力于我国的文字和新诗歌运动及对外文化友好往来活动。
后世纪念
故居
萧三故居位于湘乡市梅桥镇横铺村连塘组,始建年代为清光绪年间,原建筑占地50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小青瓦双坡顶。湘潭市人大代表建议重修萧三故居,高标准抓好景点建设,抓好红色旅游环境优化整治。萧三故居的保护工作已预先编制完成了相关的保护方案。
书籍
1996年10月,王政明所著《萧三传》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参考资料
..2024-03-06
萧三之路.湖南作家网.2024-03-04
萧三 (1896.10.10—1983.2.4).中国作家网.2024-03-05
萧三.中国作家网.2024-03-06
..2024-03-06
..2024-03-06
..2024-03-05
党史上的今天|10月10日.澎湃新闻.2024-03-04
..2024-03-05
..2024-03-05
萧三.延安日报.2024-03-05
2月4日:刘家峡水电站建成.中国政府网.2024-03-13
..2024-03-15
..2024-03-04
..2024-03-13
人物与纪念.豆瓣读书.2024-03-05
萧三诗选.豆瓣读书.2024-03-05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故事.豆瓣读书.2024-03-05
我没有闲心.豆瓣读书.2024-03-05
萧三文集.豆瓣读书.2024-03-05
..2024-03-05
..2024-03-05
萧三《关于高尔基》手稿.中国作家网.2024-03-05
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⑯萧三之子喂猪.咸宁广播电视台.2024-03-06
肖立昂 Li' ang Xiao.豆瓣电影.2024-03-06
【萧三】:萧三初到延安.中国现代文学馆.2024-03-13
郭沫若萧三两院留佳话.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2024-03-05
初见萧三.中国文艺网.2024-03-06
萧三在张家口.人民政协网.2024-03-06
打造红色之旅 弘扬先烈精神.凤凰网文化.2024-03-06
萧三传.豆瓣读书.2024-03-0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赴法国、苏联求学
回国参加革命活动
重赴莫斯科并开始文学创作
回到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
创作风格及思想
直抒胸臆
为中国革命发声
关注少年儿童生存状态
融入人民群众之中
主要作品
个人著作
翻译著作
人物成就
第一个为毛泽东写传的中国人
第一批把《国际歌》译为中文的翻译者
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
世界和平使者
部分家庭成员
情感生活
人物轶事
毛泽东借书
与毛泽东重逢
郭沫若“两院”妙对萧三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故居
书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