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梅伯
赵梅伯
赵梅伯(1905-1999年),男中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生于宁波奉化,就学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1936年回国,受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院长之聘,任上海国立音专声乐系主任。
人物生平
少年时代
1905年8月16日,赵梅伯出生于浙江奉化,早年名章伦、号梅伯,以后一直以号为名。父赵筱山,母姚筱岑。家中有兄、弟、妹三人。父亲为上海圣约翰书院早期学生,后在邮政局工作,生平喜欢音乐,还拉得一手好京胡,爱唱京剧
梅伯小时候便能吹笛拉琴,白幼念私塾,音乐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少年时梅伯便相当俊秀,天性聪颖,又天生一副好嗓子,音乐天赋已初露端倪。
赵梅伯10岁时,父亲工作调动至南昌邮局,遂转学到大同中学,后转入南昌市豫章中学。此时赵梅伯在学校里接触到很多美国民俗音乐、黑人灵歌、赞美诗及运动歌,这是他真正喜欢音乐的开始。除此之外,他还喜欢体育,是学校的足球健将,网球、田径也具相当实力。在豫章中学,赵梅伯参加了学校的星期日诗班,由于他资质甚佳,诗班指挥汤普森女士对他特别赏识,并给他以声乐训练上的帮助,使他很快成为一名校园歌手。不久其父又调回宁波市,赵梅伯随父返甬,进入英国循道公会所办的斐迪中学,经过初步声乐训练的他以歌声吸引了校长贝兹。除了篮球、足球、网球外,他在跳高、铅球、铁饼方面也常捧银杯、银牌,使斐迪好不荣光。
这一时期,赵梅伯在音乐和体育方面均高人一筹,两种才艺使他欢快地度过了少年时代,并因此领受各种荣耀。
沪大时期
1921年,赵梅伯从宁波斐迪中学毕业后,考入沪江大学。在沪大“新生之夜”晚会上,他被推派代表新生独唱,唱完后因过分紧张而在台上摔了一跤,全场为之哗然大笑,因此“跌跤之赵梅伯”便闻名全校。
沪江大学的音乐气氛在上海各高校中深负名望,该校每月有一二次音乐会,并常邀请音乐名家到校演唱。该校外籍教授安德森博土非常欣赏赵梅伯的音乐天赋,并积极鼓励他学习音乐,于是梅伯每天一人去礼堂练声,从不间断。一次,应安博士邀请,英国歌剧泰斗赫泊特·凯夫到沪大演唱,赵梅伯前去求教,不想从早上7点等到晚上7点,这样持续了三天,凯夫为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所动,特减免一半学费为他上课,令梅伯欣喜若狂。这时他深深地被音乐吸引了,从此他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音乐之中,走音乐之路的决心日趋坚定。
但是,赵梅伯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他遇到的第一个难关便是父亲的竭力反对,并因此断绝了他在沪大的学费供应。为赚取学费,梅伯只得到进港的外轮上去做“小贩”,向船员兜售中国的,还刺绣品在安德森博士教的音乐课中做助理。这样念了两年沪大,便辍学到杭州蕙兰中学作音乐教员。把所得薪水供学声乐及生活之用。这时他又听说上海市有一位俄国皇家剧院歌唱家赛利凡诺夫,教学上颇有成就,便登门求教,每月上课3次。为此赵梅伯特地每周乘火车往返沪杭二次,时间、金钱花费甚巨,可他宁可生活节俭,除了付声乐学费之外,还要把省得的钱用来买乐谱、听音乐会。他只坐二等电车,必要时就以步当车。后他在赛氏所组建的俄人合唱团中担任独唱演员,经常去各地演出,以丰富音乐阅历。
赵梅伯在蕙兰中学一边学习一边教音乐,一年后,转回上海,面在美童公学工作,一面继续随赛利凡诺夫学习,并修完了沪江大学的学业,于1927年获得教育及商科学位。赵梅伯那时差不多每天都有应邀演唱的请帖,他赴唱的团体包括英国妇女总会、日本青年会、美国妇女俱乐部、日本俱乐部、俄将校俱乐部、苏州东吴大学、中西女塾、清心女塾、弘道女校、航海青年会、中西男女青年会、无线电台等等。
1928年,沪江大学举办盛大音乐会,这在沪大音乐历史上为空前盛举,赵梅伯应邀到会演唱,全校为之轰动。有评沦说:“赵姓声音迥异两年前,至为悦耳,而且响云,表情极佳,听者为之神往。”
1929年,上海市音乐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上海音乐协会,发起人除赵梅伯外,还有谭抒真、周大融、张若谷、沈松伯、朱希圣、方于女士等,并聘音乐名人萧友梅、傅彦良、赵元任王光祈、梁志忠、黄倩鸿女士等指导。赵梅伯后来还被推为协会组织部主任兼声乐科主任。
后来,赵梅伯由玛丽安·安德森博士介绍,他结识了胡适博士,胡适演讲时常请他为其演唱,井结为好友。由于这一因缘,胡适特别推介赵梅伯给当时教育部部长蔡元培朱经农
赵梅伯在沪大期间,认识了沪大校花、一年级学生左大璋。她爱好中西文学,是晚清名将左宗棠的孙女,时任战地政务委员、农矿部部长左霖苍的千金,赵和左大璋俩人意气相投,彼此敬爱、勉励、合作,他的《中外歌唱入门》得以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就是左大璋相助而成的。1928年,左因父亲调职北平市,便泪汪汪地离开了赵梅伯,北上转入燕京大学求读。良缘未续,又天降噩耗,左大璋竟于翌年春天。因日夜照顾患猩红热的幼弟而被传染,没有数日便撒手人寰,与赵梅伯永诀。左大璋的猝然逝世令赵伤心欲绝,这一痛击,成了他日后成功的动力之一。他下定决心出洋留学,并以此来表达对心上人刻骨铭心的怀念。
留学欧洲
1929年10月,正值中比庚款委员会派送学生赴比利时留学。参加考试者共百余人,录取20名,多为理工科学生,只有赵梅伯一人学习音乐。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是世界最高音乐学府之一,与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是姐妹学校,投考极难,而赵梅伯竟被录取于正班(非外国人班),成为当时第一个学声乐的中国人。
赵梅伯在皇家音乐学院时,师从维南教授。维南教授是比利时优秀的圣乐男高音歌唱家,对赵关怀备至,除了学校上课外,还赐予私人免费授课,在提供奖学金之事亦给以不少帮助。他特将巴黎音乐院所采用的新派《发声练习曲》中一首练习曲赠予赵梅伯,并签上“致予爱徒赵梅伯”。
初到比利时,赵梅伯对法文一字不识,由于赵梅伯的聪慧与刻苦,一年后竟能流利地使用法语,第二年就能用法文演讲中国音乐。比利时、瑞士、法国等国的音乐学院每年都采取公开考试制,由主科教授向校长提出哪些人有资格参加考试。考评委员会人选除校长外,其余五名都由外国专家或著名歌剧家组成,考试要求极其严格。只有在考试成绩得到50分满分的情况下才算考取头奖而毕业,考分在45分以上的,获二奖,须再练一年后重新考试。
1931年7月,赵梅伯第—次参加公开考奖,虽然只得了一个“提名”,但却受到了比利时最权威的音乐评论家保罗·提乃尔的竭力称赞和鼓励:“在这里不能不归于赵梅伯的猛进精神,虽然没有完全使评判员满意,因为他们要他的发音完全和法、比人一样,但他的表情细腻,深解乐意并生动地诠释每曲的精意,无疑使评判员感到惊异。”
1932年7月,赵梅伯第二次参加公开考奖,仍得二奖,与头奖仅差一分。而让国人骄傲的是,他第一次在欧洲试唱中国名歌,竟大得听众欢迎。该年考奖特别难,因为参加考试的比利时音乐家太多,教育部想方设法限制名额,使评判出现很多不公平处。虽然他未获头奖,但乐评家Tinel还是特别赏识他,把他排在第一位,这是对学艺术的中国人莫大的鼓励。
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院长约瑟夫及维南教授也撰文盛赞赵梅伯惊人的语言接受能力,高水准音乐诠释能力,深奥的音乐感,健康而扎实的声乐技术,高尚的风格,尤其是精确地把中国音乐之美以自己的理解介绍给西方人,更是难能可贵。
赵梅伯在紧张的学习、社交、演出之余,不忘把中国音乐介绍给欧洲人。1939年,他将中国音乐史及乐器、乐曲汇编整理成一本法文《黄钟史》,由中比国际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好评频出,并引起欧洲音乐界对中国音乐的注意。赵梅伯用法文演讲介绍中国音乐,并由萧淑娴女士用琵琶伴奏示范,使欧洲人也能欣赏中国乐器清幽甜美的声音。1933年,世界各国外交长官汇集日内瓦,商讨中日外交问题。中原地区外交长官也参与此会,并特邀赵梅伯举行独唱会,替中国争取文化地位。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破例给予赵梅伯独唱会资格,维南教授亲自前往日内瓦为之伴奏,音乐会极为成功。
1933年,赵梅伯自日内瓦返回比利时后,在萧淑娴的鼓励与帮助下,第三次抱病参加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公开考奖,终于获得头奖(罗雷亚学位),兼获爱尔乾奖学金。华人在欧洲最高学府中学音乐而享有此殊荣的,赵梅伯为第一人。对他的成功,中国驻比公使致函祝贺。
1934年2月,赵梅伯应其业师安德生博士与中国驻美大使之邀由欧赴美,纽约全国广播电台NBC·WEAF特此举行广播音乐会。这是美国人“第一次听到如此知名的东方人的演唱”。之后,纽约中美协会、康奈尔大学巴尔的摩弗吉尼亚以及美国中西部城市密歇根、伊利诺等市都盛情邀请赵梅伯举办独唱音乐会。赵还在芝加哥安息会的百老富大学担任短期声乐教职,由此在美国社会掀起了赵梅伯热。1935年,英文版《黄钟史》也在美国马利兰州巴尔的摩市出版。
赵梅伯第—次赴美,除了表演外还考察各音乐院各大学音乐科教学,尤其注意声乐科的考察,历时三年,于1936年7月19日,由美回国就职。
投身音乐
1936年,赵梅伯由欧美载誉回国,被萧友梅聘为上海国立音专声乐教授及主任。郎毓秀葛朝祉、魏秀娥、黄钟鸣、伍芙蓉等都是他首期学生。
赵梅伯在上海国立音专任职时,主要有两个教育理想:一是将欧洲近现代作曲家作品介绍给学生;二是推动中国新音乐运动。为此,他把全部心血和时间投入音乐教育中。从此歌唱家赵梅伯又成为指挥家与音乐教育家。
1937年1月,国民政府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举行音乐研究会议,陈果夫褚民谊及赵梅伯、萧友梅、杨葆元等专门委员出席。4月,教育部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主办国立音专音乐大会,在南京国民大会堂举行,由国立音专学生及教员担任演出,阵容强大,学生有斯义桂奉化区人)、张蓉珍郎毓秀吴乐懿(县人)等;教员有余夫差应尚能(奉化人)、苏石林等。5月,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意籍指挥帕器邀请赵梅伯演出,这是华人第一次在此种音乐会上担任独唱。1937年全国中等学校及大学校长教务长在岭接受军训,赵梅伯应蒋介石之聘,在庐山任军训音乐总教官,每天早晨指挥五千余人唱歌。赵梅伯与胡宗南由此相识。
1938年12月,赵梅伯指挥全上海基督教联合合唱团250人演唱英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高尔的圣乐长歌《圣城》,规模空前。1939年5月4日,在沪他指挥百人合唱团演唱路德维希·范·贝多芬《C调弥撒曲》。赵梅伯还曾指挥凯路宾尼的《第四弥撒曲》和弗朗茨·舒伯特的《降E大调弥撒曲》等作品,这在抗战时的上海市孤岛实为难得,在精神上和文化上给上海抗日民众洒下了一股甘霖。
1940年3月10日,上海美军第四海军陆战队在大光明戏院举行演唱会,由赵梅伯但任指挥及顾问。由他创立的“乐进团”30位女社员在他指挥下演唱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并由美军乐队伴奏。这年他还应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刘海粟之约,受聘为该校声乐教授。
1940年秋,赵梅伯写的《合唱指挥法》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提出指挥不只是击拍姿势的优美及读谱的灵敏,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的天赋、了解、独见和心得,真可谓一语破的。
1941年,赵梅伯应英国广播民主电台(XCDN设于上海市)之请,每周安排两档节目,介绍古典音乐,并将中国的音乐与音乐家介绍给外国人士。同年10月,美侨委员会主席闵士德及之江大学校长李培思发起组织“之江东吴诸校大学联合圣乐团”,郑重敦请赵梅伯担任圣乐团总监与指挥。
1941年也是赵梅伯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年。那年他去青岛市避暑,恰逢厦门市望族胡莲亭,并缔结连理。胡莲亭,光华大学肄业,十分贤惠,且精于烹。婚后专心料理家务,照顾子女,使赵梅伯无后顾之忧。
1942年圣诞节夜,赵梅伯率学生在新都饭店举行音乐会,收入充作上海国立音专声乐奖学金。就是在这场音乐会不久,赵梅伯因不愿接受南京汪伪政府要他担任南京音乐学院院长一职,悄然离沪。
创办学院
赵梅伯婉拒南京汪伪政府的邀请后,便携妻女悄悄逃离上海,千里跋涉,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日军封锁线,辗转到达西安市。在胡宗南的帮助下,觅得香米园西安第一中学校舍,创办了西北音乐学院。西北音乐学院是在当时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创立的,当地军政要员和社会人士也出力不少,当时蒋纬国驻守潼关县,对赵姓十分敬重,两人交往投契,后结为难得知交。
当年西北音乐教育极其落后,1008所中等学校,音乐教师约有三分之二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因此,西北音乐学院对于发展西北音乐教育,更负有重大使命。学院于1943年8月开始招生,学生多为沦陷区逃亡出来的。凡考试主科能达80分以上者,均享受免学食费等优待。他的办学宗旨不只是培养人才,而且更注重提高西北音乐教育水平,因此,在设立专修科的同时,还设有师范科。日军占领上海市后,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被迫改为汪伪国立音乐学院,不少爱国师生愤然离校,相继流亡到西安市,使学院充实了高质量的授课老师,令梅伯和学生感到欣慰。
西北音学院自1943年建立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停办,时间虽短,但对西北地区的音乐教育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她培养了一批像张树楠这样的音乐人才,开展了一些社会活动,传播了音乐知识。在3年时间里,该院曾在西安多次举办音乐会。学生演唱的歌曲都是欧洲最高尚的音乐,有法文、英文、意文和中文的歌曲,有古典的,也有最新派的作品;有神曲,也有歌剧。有人称西北音乐学院为“西北荒漠土地上的一棵音乐萌芽。有几位伟大的培植家在抚养。”称赵梅伯是“一位不愿屈服在敌人统治下的文化英雄”。赵梅伯苦心经营西北音乐学院,在当时经费困难,物质缺少的情况下,从乐器购置到道路修整,他都亲自参加,着实难能可贵。抗战胜利后,由于校舍须归还陕西省当局,学院只得停办。
重建艺校
1946年,赵梅伯与徐悲鸿受教育部长朱家骅之命,去北平市重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他遂举家迁往北平。
北平国立艺专是当时北方惟一的艺术学府,1918年建立。有绘画、音乐等5个学科,自抗战以来,该校吕振羽国立杭州艺专合作,几经流离迁徙至昆明市重庆市
赵梅伯在中央美术学院期间,除发展西洋音乐之外,便一心一意推动中国新音乐运动。他认为艺术虽不分国界,中国乐器可以演奏西洋音乐,但须保留中国乐器原有的音色和音韵。中国人必须以中国人独到的体会,树立自己的国家风格。
1946午9月,艺专开始招生。赵梅伯在短短一二年之内,已将艺专音乐系办得有声有色,聘有30多位中外教授,均为音乐界的杰出者。他与同事们极重视中国音乐的推广,推动中国戏曲和艺术歌曲及民俗音乐的研究,水准已凌驾于燕京大学师范大学音乐系之上,也可与上海国立音专相媲美。
在教学中,赵梅伯推出一种新的教授方法,形同现今的导师制。每位教授分别指导几位学生,并在国内首度以公开考试制度与其配套,学期末可以公开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与水平,这使得师生们产生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教学成果因此非常显著。为提高市民音乐欣赏力,赵梅伯特约北平市音乐爱好者多人,共同创办了北平歌咏团,由梅伯担任指导,深获北平人士好评。
1947年,为加强北平音乐气氛,赵梅伯组织了联合音乐演奏会,并经常演出。这些活动打破了北平乐坛沉闷的空气,进而发挥领导北平音乐工作的作用。
由于平律局势紧张,赵夫人先携子女回到她的出生地香港特别行政区,梅伯则于1948年底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袁同礼同机离开北平,由南京转沪。
香港耕耘
1949年,赵梅伯抵港与家人团聚,从此开始了香港20年辉煌的音乐人生。他从收私人学生起步,继而指挥多所学校合唱团,创办乐进团、音乐学院,担任音乐比赛评委,主持电台节目,著书立说,从事的音乐活动无法胜数,受其造就的学生更不知有多少。他把香港音乐水准从荒芜萧条引领至国际水平,居功至伟,实乃港人之幸。
赵梅伯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前后创立了两个重要的合唱团,一为乐进团,二为梅伯少女合唱团。1949年,赵梅伯创办了乐进团,并亲自担任团长及指挥。团员多为香港各界音乐爱好者,约90人。该团的创办得到了何家銮夫人、蔡东生夫人、程士德等香港名流的支持。乐进团是当时香港新音乐运动的主流团体,也是香港惟一的中国人艺术歌唱团体。乐进团成立后,多次为慈善事业募捐演出。《南华早报》有云:“凡赵姓所领之音乐会,必具四个优点:一曰客满,二曰训练完善,三曰歌声美丽,四曰气氛和谐。”
1962年成立了“梅伯少女合唱团”。团员由香港特别行政区青年女学生组成,赵梅伯亲任指挥,其学生曾丽嫦担任团长。“梅伯少女合唱团”名取自澳洲著名女高音MELBA,译音恰为”梅伯”。他们以“道德Morality、效率Efficiency、忠心Loyalty、美观Beauty及艺术Artistry'’为合唱团格言,代表这五个英文字的意义。合唱团的演唱,亦是每年圣诞节电视的最主要节目。梅伯少女合唱团是人们不能忘怀的最优秀少女合唱团,充满朝气,清新突起,活跃度与声望并不逊于乐进团。1966年12月4日,因演唱极为成功,听众强烈要求将全部节目再唱一遍,称“全部节目安可”,这在香港音乐史上首度发生,在音乐界实属罕见。演唱的歌曲主要包括中国各地的优美民俗音乐及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其中《雨不洒花花不红》、《玫瑰三愿》及《花儿少女》最为引人动听。
历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各校音乐指挥教席。梅伯初抵香港时,一度同时兼职于圣士提反女校、圣保罗男女校、英华女校、真光中学、协恩中学等5校。从1953年开始,赵姓所指挥的初中高级及中、英文女生合唱团连获15年冠军,其中以圣士提反与英华女校夺冠最多。
1954年编《赵梅伯名歌选》两集。其中选录有世界各地民歌并附中文译词。经香港教育司认可,被各校采用。
1963年创办的《星岛日报·音乐周刊》。
1968年5月,原音乐周刊中的《声乐漫谈》编辑成书,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版,取名《唱歌的艺术》,全书共14万字,为赵梅伯30年教唱经验的集成。1969年,又出版英文版《中国音乐简史》(即《黄钟史》)。
饮誉美国
1968年,赵梅伯结束了香港音乐学院的工作之后,夫妇俩便移居美国。赵梅伯到美国时已年届六十,但仍不放弃教学生涯,热衷于学校及教会的音乐工作。他曾先后在2所大专院校但任兼职与专职工作,也在家收授私人学生。
美国的教学环境不比以前好,学生素质也不比中原地区的高,但赵梅伯不以年事已高而懈怠,仍兢兢业业,且不断吸收音乐新知,孜孜不倦地进行教学。故其子女云:“若真要我爸不工作,他定会整天不舒服。”
1969年圣诞,赵梅伯在圣荷西市应邀参加音乐会,由圣荷西市立合唱团演唱《弥赛亚》,恰好担任独唱的依伦好友是梅伯的邻座,他问赵梅伯观后感。赵梅伯对《弥赛亚》早已烂熟在胸,对依伦的演唱有褒有贬地评得头头是道。依伦得知后立即登门求教,遂成为赵梅伯在美国的第一位学生。而为依伦伴奏的恰恰是圣荷西市立大学音乐系主任韩德森博士,因钦佩赵梅伯的学识,便邀请他到该校任教。又因圣荷西市立合唱团指挥葛林布克相邀赵梅伯担任洛史阿托斯长老会音乐总监及指挥,赵梅伯一干就是10年。后承该长老会牧师太太海洛夫人介绍,赵姓又去旧金山辛浦森大学任教。1972年后,赵梅伯主持声乐系与合唱指挥共8年,在西部举行了两百余次音乐会,到处备受热烈赞赏。
1975年,赵梅伯蒙辛浦森大学举荐当选为该年“美国杰出教育家”。又逢美国两百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被美国传记协会选为“美国两百年时代名人”。1978年,赵梅伯因家距辛浦森大学路途太远,转而去福特希大学任教。辛浦森大学全体教授、学生都非常依依不舍。在福希特大学期间,该校设立了特别音乐奖学金,让赵姓深感欣慰。由于赵梅伯出众的教学才能,因此,被选为旧金山湾区最佳5位声乐教授之一。1981年,赵梅伯在福特希大学创立女生合唱团,是该地区惟一能演唱中文及其他语种的合唱团。艺术水平很高,常被邀出外演出。
1986年,为实现去台湾指导中国年轻学子的夙愿,赵梅伯接受台湾教育当局的聘请,于同年9月起担任为期一年的“特别讲座教授”,分别在东海大学、东吴大学、师范大学、艺专等校举行巡回讲座。赵梅伯在台湾最轰动之举,是1987年3月15日于台北社教馆指挥“国家实验合唱团”演唱法国近代作曲家弗朗西斯·普朗克的《荣耀颂》(Gloria)。演唱会盛况空前,群情激昂,观众不断要求“安可”。这次台湾之行,使赵梅伯有机会会晤台湾乐坛人士和年青时好友蒋纬国及其他政界人士。音乐会后,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的父亲,宁波人马孝骏设家宴款待赵梅伯,马先生亲自烹饪宁波菜,在马府欢聚,相言甚欢。
1988年,香港特别行政区举办第40届学校音乐节。赵梅伯是第一届评委,40年后,香港政府郑重邀请赵梅伯担任总裁判。他故土重游,眼见40年前当评委时所栽的幼苗如今已开花结果,甚是欣慰。再次担任声乐与合唱首席评委,霎时成为香港新闻的焦点。
是1988年3月18日,赵梅伯门生为对一代宗师表示最高敬意,特在香港大会堂举办“赵梅伯教授之夜”。节目均由他历年门生担任,有昔日上海音专学生、乐进团、明仪合唱团、梅伯少女合唱团,费明仪、李冰、韦秀娴、陈麟等担任独唱。赵梅伯亲自指挥梅伯少女合唱团演唱中西歌曲及大合唱《罗撒梦》,将演出推向高潮。最后由他亲自将一座特别的音乐节奖杯转交音乐协会,以示薪火相传之意。
1988年,赵梅伯正式由福希特大学退休,后便迁居到洛杉矶,由两个女儿梅兰、梅莹照顾,1999年11月19日,赵梅伯教授因病在美国加州湖林城逝世,享年94岁。
个人荣誉
荣誉
1933年,比利时皇家音乐院举行的独唱音乐会第一名。
1933年,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的公开考奖,获声乐头奖及罗雷亚学位,爱尔坚奖金。在欧洲音乐史上,赵梅伯是中国获歌唱头奖、获欧洲最高乐府罗雷亚学位第一人。
1934年,《文学文摘》列举为名人,入选“出类拔萃”者名单。
受聘于康奈尔大学音乐系,且在该校举行了独唱会。
1975年当选为“美国杰出教育家”
1976年入选“美国两百年时代名人”
贡献
参与并推动香港特别行政区音乐节
1949年赵梅伯初到香港时,音乐界一片荒芜,当时政府举办音乐节,参加者仅数十人,水准不高,而到90年代,参加者已达6万多人,为世界最大的音乐节。赵梅伯领导的合唱团每年都名列前茅;赵梅伯弟子及儿女也屡在比赛中获奖;每年香港科技探索的特别节目,非他所指挥之合唱团莫属,其本人亦被聘为音乐节协会副主席,历任音乐比赛评委。他与屠月仙、梁雪尔等为最早的拓荒者。
多次首度推演西方著名曲目
赵梅伯在港20年,对促进中西音乐交流功绩不凡。由赵梅伯亲自指挥演出的一些经典合唱作品屡屡引起轰动。在规模及难度上应以1962年基督教与天主教合唱团合唱的英国作品《弥赛亚》为最,演出当日,港督亲临现场,由香港交响乐队伴奏。英国人向来视《弥赛亚》为国宝,乐评特别苛严,而梅伯却赢得了这样的赞美:“不仅是好,且是超然,其表情、平衡、音准、咬字彻人心骨之力量与雄伟,毫无差错失误,长达三小时之演唱,而无一刻之沉闷。”
桃李芬芳
赵梅伯在港20年造就了无数音乐人才,屡屡在海外获奖,著名的有费明仪、李冰、韦秀闲、庞翘辉、许元贞、薛伟祥、姜成涛、程志芬、何家光、曾丽嫦、吴国良、尹庆良、李克莹、卓少文、梁佩文、黄安琪、黄梅庆、张梅丽、容国勋,谭铁峰,黎碧芳以及英国人安妮密尔斯等。
数十年来,赵梅伯的弟子数不胜数,其中在大陆的学生主要有:张树楠(中央民族乐团著名歌唱家)、葛朝祉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青年交响乐团教授,声乐系主任)、郎毓秀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声乐系主任)、郭淑珍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声歌系主任)、许芝兰(西安音乐学院声乐教授)、孙苏白(河南大学音乐系钢琴教授)、刘日瑞(西安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丰炎荃(陕西省歌剧团指挥)、张引(西安师院专修科教授)、李重印(西安音协副主席)、王佩屏(中央歌剧院歌唱家)、甄伯蔚(广四艺术学院教授)、黄钟鸣(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伍芙蓉(上海市音乐学院声乐教授)、蔡静仪(广州音乐学院声乐教授)、陈琳(广州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等。
创办香港音乐学院
由于香港音乐水准已逐渐提高,习乐者遂渐增多,但许多人苦于投师无门,学习困难。赵梅伯在教育司音乐总监的支持和社会人士的帮助下,于1965年创办了香港音乐学院。该院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音乐最高学府,设本科与专科(师范科),教师均为香港知名音乐家。如小提琴组的富亚、王酉三;钢琴组的梅雅礼夫人、夏国琼、屠月仙;声乐组的费明仪、李冰、薛伟祥、谭铁峰;长笛及国乐组的黄呈杈、吴宗权、石培元等。——1963年创办的《星岛日报·音乐周刊》,每周有半版由赵梅伯主编,以介绍音乐艺术方面的文章。他还曾在此辟《声乐漫谈》专栏,发表声乐和器乐的文章。
个人作品
书籍
发表论文
2011年,发表硕士论文“赵梅伯声乐教学研究”,授予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指挥
在任职上海国立音专之时,他指挥演出了古诺的歌剧《浮士德》选曲、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C大调弥撒曲》。
1937年,赵梅伯指挥国立音专合唱团演出于南京国民大会堂,同年,在庐山特区指挥西人“枯岭乐团”演出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
1938年在上海圣诞节音乐会上,他又指挥了由14个圣乐团组成的“上海基督教联合合唱团”,演唱英国作曲家高尔的《圣城》,以此赈济贫童。
1939年赵梅伯在上海贝当路国际教堂指挥百人合唱团,演出贝多芬的全部《C大调弥撒曲》。
1940年,他再度指挥了“上海基督教联合合唱团”首演凯鲁比尼的《第四弥撒曲》。
社会评价
赵梅伯是20世纪罕见的中国音乐教育家,他是少数前期在欧洲受过严格正统音乐教育的中国音乐家,也是少数能将声乐与指挥合唱技能连为一体的专家。作为一位声乐家、指挥家、教育家,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在栽培下一代身上。
也许赵梅伯早年离甬,对于现今的宁波人来讲已知之甚少,但可以从《大公报》对赵教授的描写中看到一个鲜明的形象:“赵教授这位中国音乐大师身上总散发着一股教人不能忘怀的魅力,他给人的印象总是两手交抱胸前,身躯笔直,头微昂,略偏,薄细的嘴唇和深的眼神,一股充满自信、才华慑人的气魄及一股老当益壮的表情。”
已故中国近代音乐的先驱赵梅伯先生,被誉为“一部活的中国声乐史”,他是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著名的声乐家、合唱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第一个赴欧洲留学声乐、第一个将中国民歌介绍到西方的中国音乐家,第一个在西方世界演唱欧洲古典、浪漫歌曲与近代歌曲的中国音乐家,也是第一个在欧洲歌坛上为中国人夺得歌唱头奖的人。虽然他曾经侨居美国近30年,虽然他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在国内乐坛沉寂不闻,但他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却无法抹去。
赵梅伯曾创建西北音乐学院、北平艺专音乐系、香港音乐院等,为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国内外乐坛享有崇高威望。著有《黄钟史》,较早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音乐及历史。他的《唱歌的艺术》是中国声乐专著中既深入浅出又富有较高实用价值的作品。
人物轶事
1932年,赵梅伯被比利时全国无线电台广播音乐会聘请为长期独唱演员。中国歌曲及中国人唱欧洲名歌,还是第一次从比利时无线电台播到欧洲各国,当第一次电台演唱完毕后,报评很意外惊喜地发现了无线电节目中的一位歌者赵梅伯,广大听众都热烈希望能再听到他唱,尤其是中国民歌,因赵君的歌认识了可爱的中国,艺术美的中国,决非如日本通讯社所发的电讯报道说是盗匪横行的中国。”
11月,他又被邀请参加布鲁塞尔规模宏大的著名的神曲音乐团(ConcertsSpifituelsaBrmxelles)担任独唱与四人合唱,成为该团惟一的中国歌者,此后又被聘任亨利·舒芝(Henrich Sehutz)的“Passion"中的独唱“彼得”角色和瓦格纳(Wagner)的歌剧“Parsifal”中的独唱演员。
考获二奖后,赵梅伯在各处担任独唱,并演讲中国音乐,一时在比利时声誉雀起,首相夫人也函请赵姓出席宴会,一时引起轰动。
参考资料
赵梅伯声乐教学研究.知网空间.2013-08-0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少年时代
沪大时期
留学欧洲
投身音乐
创办学院
重建艺校
香港耕耘
饮誉美国
个人荣誉
个人作品
社会评价
人物轶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