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祖籍
仁寿(今属
仁寿县),为
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其父
虞汲曾任
黄冈市尉,宋亡后,徙临川崇仁(今属
江西省)。其母亲是国子
祭酒杨文仲之女。祖辈皆以文学知名。虞集 虞集1272年二月二十日(3月21日)生于
衡阳市,正当宋末,兵戈扰攘,为避战乱,随父迁居江西崇仁二都(今
石庄乡)。
虞集自幼聪颖,3岁即知读书,4岁时由母杨氏口授《
论语》、《
孟子》、《左传》及
欧阳修、
苏轼名家文章,听毕即能成诵。9岁时已通晓儒家经典之大旨。14岁时师从著名理学家
吴澄,对儒学
世界观有了进一步认识。元朝统一全国后,
虞集先在
江西省南行台中丞
董士选府中教书。
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元年(1297),虞集至大都(今北京市),大德六年(1302),被荐入京为大都路儒学教授。不久,为国子助教。他以师道自任,声誉日显,求学者甚多。
赵祯即位(1312),虞集任
太常博士、集贤院修撰。他上疏论学校教育问题,多有真知灼见,为仁宗所赏识。延六年(1319),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
编修、集贤修撰。
泰定元年(1324),为
国子司业,后为秘书少监。四年(1327),他与
王约随从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去上都,用
蒙古语和汉语讲解经书,上都大臣为其博古通今所折服。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
祭酒。他建议京东沿海土地应让民开垦,筑堤以防潮水涌入。这既可逐年增加税收,又使数万民众得以在京师周围聚集,增强保卫京师的力量。这些主张虽未被采纳,但后来
海口市设立万户之计,就是采用其说。
唐文宗在登位之前,就对
虞集有所了解,登基后,即命其为奎章阁
侍书学士。
唐文宗有旨采辑本朝典章制度,仿效“唐、宋会要”,
编修《
经世大典》,命虞集与
平章事赵世延同任总裁。后赵世延离任,由虞集独专其责。虞集呕心沥血,批阅两载于至顺二年(1331)全书编而成,共计880卷,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资料。书成后,文宗命他为翰林
侍讲学士、通奉大夫,他以眼疾为由乞外任,未被允许。直到
唐文宗及幼君
赵扩相继去世,才得以告病回归
崇仁县。
至正八年(1348)五月己未(二十三)日(6月20日),病逝于家。谥“文靖”,赠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追封为仁寿郡公。
元
杨翮撰。翮字文举,
上元人。父刚中,大德间官翰林待制,著有《霜月集》,今已不传。翮初为江浙行省掾,至正中官
休宁县主簿,历江浙儒学提举,迁
太常博士。刚中为时名宿,所学具有原本,当代胜流多与之游。翮承其家训,益镞厉为古文辞。观
虞集、
杨维桢等所作《序》,皆俨然以父执自居,则其指授提撕,必为亲切。故其文章格律,多得自师友见闻,意态波澜,能不失先民矩。虽边幅未广,酝酿未深,而法度谨严,视无所师承,徒以才气驰骋者,则相去远矣。是集刊於
至正末,而刘仔肩选《明雅颂正音》,乃采入其诗。又《杨基集·悼杨文举博士诗》,亦有“白发苍老奉常,乱离终喜得还乡”句。则翮之没当在
洪武初年。今以其未受明禄,故仍系之元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