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战争
历史战争之一
九一八事变不久,日本帝国主义者即占领东北地区全境。正值国内局势紧张之际,西藏地方亲英势力在英帝国主义者的策动下,乘机发动对青海省西康省地区的武装进犯。进攻西康西部地区的藏军,被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的部队所阻,双方对峙于金沙江两岸。于是藏军又转而向北面的青海玉树地区推进。
战争背景
青藏两地,在地理上毗连,地区交错处并无严格界限,至清代底定西藏自治区,青、藏才比较明显地以唐古拉山脉为分水岭,大致仍沿传统的自然界线。既然同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家庭内,本无所谓界地之争。但发生于1932年与1933年之间的青藏战争,内幕是相当复杂的。自西姆拉会议之后,西藏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
1931年初,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图谋侵占我国东北地区之际,英帝国主义也开始了策动西藏地方亲英势力再次挑起分裂祖国的事端。
1931年8月,英帝国主义委派驻在哲孟雄的行政官噶乃木魏阿尔前来拉萨市,策动藏军青海省玉树地区发动军事进攻,想把内战扩大到青海,以达到分裂中原地区的阴谋,葛乃木魏阿尔和藏方会谈以后,藏方宣布委派欧细娃·图丹贡丹前往玉树方面主持军政大计。
双方兵力
西藏方面
西藏方面的藏军属于西藏地方亲英势力的地方武装,士兵几乎均为藏族,由于有英国的背后支持,藏军吸收了一些英国军官。在装备方面,藏军除日常装备外,也装备有火炮
青海方面
青海方面的军队也属于地方武装,20世纪30年代青海的统治者是青海马家军,青马以其士兵的剽悍奋勇而著称,并且以骑兵见长。
战争过程
玉树苏尔莽地区有个格鲁派(黄教)的寺院名丹寺,经常驻有达赖喇嘛所派堪布一名,管理该寺宗教事务。这里同时还有一个噶举派(白教)的寺院名德赛寺,两寺在每年秋季,因抢收附近藏民的庄稼常引起纠纷,而尕丹寺系由西藏自治区派的堪布管理,德赛寺则为青海省派驻当地的军队所支持,因而青、藏双方矛盾遂起。西藏当局在亲英派唆使下,以尕丹寺事件为借口,由驻在昌都的藏军北路总管三王千布调集藏军4000名,以克色米代本(团长)为前敌总指挥,用优势兵力进攻玉树苏尔莽地区,拆毁大、小苏尔莽间的桥梁,占领大、小苏尔莽和昂欠,同时还由邓柯派兵渡通天河,抢占了北岸的歇武和拉布寺,切断西宁与结古镇间的通路,企图阻击青海方面的援军。玉树当时界于康藏之间,是西藏自治区入青的门户,历来为马家军阀所重视。自马麒占据青海省以后,为了巩固和扩展其统治势力,玉树市一带的防务一直操之马家军阀亲族中。马麟(马麒胞弟)、马(马麒之堂兄)、马朴(族亲)、马步祥(马麒之侄)、马彪(马麒之叔父)等人,先后任玉防司令等重要职务,掌管玉树地区军政大权。1930年12月间,青、藏边界一度趋于紧张之际,青海省政府即呈准国民党政府在玉树设立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由马步芳任司令。司令部辖两个旅,以马训(马麒之婿)为第一旅旅长,马彪为第二旅旅长。当时还有这样一个情况,蒋介石企图通过派驻在陇南市一带的胡宗南部,逐步以军事控制西北,胡曾派他的副师长彭进之于1932年1月间到青海省,以共商西北大计为借口,提出调配军事上的部署等问题,进行试探,使马步芳警惕到可能危及自己的割据地位,必须考虑对策应付。马步芳明知中央军不适宜在高原作战,更以运输不便,视为畏途,而马步芳却以藏军犯青,玉树结古被围为词,向国民党中央告急。其用意在转移蒋胡考虑问题的重点,实际达到阻止胡宗南部入青的目的。据当时任青海电讯社社长的陈秉渊回忆,马步芳曾令该社发布消息,将当时青藏之间的事态加以扩大,并发表了马彪告急的藏兵犯境电文,使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1931年12月间,三王千布率藏兵进驻青边后,以保护尕丹寺为名发动进攻,檄令马彪守军退出大小苏尔莽地区。当时玉树市附近青海省守军仅有400余人,力量单薄,马彪即派秘书王家楣和千百户头人,赴藏方洽谈,会见了坎群达哇,表示苏尔莽、尕丹寺问题待至明春再行讨论解决,施以缓兵之计。
1932年1、2月间,藏方调集五六千人至玉树边境,先从断绝交通,检查行旅入手,继又拆毁桥梁。那时青军驻大苏尔莽的为营长马占海,兵力只有40余骑;驻小苏尔莽的为营附马得彪,兵力也只有30余骑。3月24日,藏军以强烈之炮火向小苏尔莽射击,双方相待8昼夜,互有伤亡。4月3日,藏军又以一部分兵力进攻昂欠、拉秀等地,马彪以无力兼顾,遂令各处防兵放弃防地,集合于结古,坚守待援。
以后,藏军由苏尔莽、昂尔等地逐渐逼近,并包围结古。又以一部分兵力渡过通天河,进攻斜武、拉布等地,阻止青海省援军的南下,且将通天河渡船抢走,以断绝玉树市与外界的联系,进而围攻结古,势甚危急。马麟马步芳电请西安绥靖主任杨虎城拔发快枪2000枝,子弹20万发,临时军费银币40万元,并请发无线电台5架,杨复电准予接济。
宣慰使率骑兵一营赴玉,途中共行22日,抵玉树,马训派人持马麟、马步芳的函件,往见坎群达哇,被拒绝。
深夜,藏兵千余潜入禅古寺,坎群达哇由巴塘滩率队为后援,以一部分兵力进攻结古正南,为马彪、马训所击溃,获藏方钢枪90枝,重颇多,双方死伤200余人,这是第一次作战的情况。
青藏两军战于通天河,通天河关系到西宁市玉树市之间交通,藏兵抢去船只,以阻青军归路。马训到后,兵力稍充,马彪于日夜率兵200人及当地藏民武装200人,向藏方抢据船只的通天河岸出发,拂晓与藏兵隔河激战,因藏兵正睡未起,不及准备,遂向斜武、拉布一带溃退,寺北之江口、日哇一带的藏兵,亦向斜武结合,集结斜武寺之藏兵达千人以上,青军分三路应敌,激战8小时,藏兵始溃退。
马步芳先后派团长喇平福、旅长马禄,率所部由西宁出发,前赴喇平福到达玉树后,马训令其防守阵地,乃率驻玉树部队及当地藏民武装800人,向结古桥南进攻,藏兵亦向北冲锋,双方肉搏,青军利用白刃战,人持一刀,藏兵因身穿重裘足登皮靴,对白刃战又素无训练,遂退巴塘滩,而以骑兵加入前线,往来冲杀,相持6小时,藏兵不支,溃退拉秀寺。此役藏兵损失甚巨,青军伤亡亦多,结古被藏兵包围4个月,至此遂解围。
青军分三路由巴塘县向小苏尔莽前进,24日至距结古200余里之照口县、蓝道,遇坎群达哇率藏兵2000余人防御青军,青军以大炮掩护,持手榴弹向藏兵冲锋,藏兵于猛烈炮火之下,前仆后继,青军以白刃战肉搏,藏兵不支,溃退当存寺,寺为藏兵夏宗达哇日率部约2000人据守阵地三道,炮火剧烈,青军不能下,仰攻3小时,连破防线3道,喇平福由侧面进攻,藏兵遂溃退至小苏尔莽。
青军以大炮向盘踞小苏尔莽之藏兵轰击,藏兵亦以野炮还击,并投手榴弹冲锋,青军以迫击炮迎战,藏方夏宗达苏率千余人加入战线,青军在山下设伏,佯为退却,藏兵直冲,被青军包围,击毙2000余人,青军攻占小苏尔莽。
青军攻下小苏尔莽后,藏兵向大苏尔莽集合。青军进入大苏尔莽,喇平福率300余人绕山截藏军后路,藏军坎群达哇、夏宗达苏率数千人和援军3000余人,猛力反攻,在大炮掩护下企图突破青军阵线,因藏兵连败,已无斗志,向南溃退,青军收复大苏尔莽。青军第二次援玉军队马禄率骑兵一旅到结古,时川军与藏军在金沙江两岸相持。因相约共攻昌都,遂向金沙江进发。
10月2日,青军由苏尔莽南进,经过加藏哈,直逼当头寺,晨6时与藏兵接触,藏兵约千余人,凭险坚守,马禄、马彪、马训率队进攻,激战甚烈,藏兵以另一部队2000余人迂回而北,向加藏哈进攻,以大炮轰攻青军阵地,形势亦极紧张,青军后防部队闻讯来援,各持大刀与藏兵血肉相搏,于12时,藏兵全线溃退,向青科寺退却。
青军攻克青科寺,寺在金沙江西岸,与昌都东西相通,四面环山,隔河望邓柯,藏兵侵入青康,其大本营虽在昌都,而青科寺亦为重要之据点,藏兵的防御工事异常坚固,青军与驻扎邓柯之川军商定会攻,相约于15日双方夹击,藏兵驻此者在5000人以上,设防线3道,青军分左右两翼,马训由正面进攻,取包围之势,川军又以大炮隔江射击,藏兵不支,向西溃退,青军遂占领青科寺,与川军相联。
藏军撤退到金沙江以西后,马步芳曾电蒋介石和刘文辉,提议青康两军乘胜夹攻,收复昌都,后蒋介石命令青康两方面停止进攻,等候与达赖方面和平谈判。当时达赖也看到藏军接连溃败,侵占的江东地方全部丧失,西藏自治区内部也因连年战争,民穷财尽,人民的反战情绪很高,乃向国民党政府提议举行和谈。先是刘文辉与达赖双方互派代表,在岗拖地方举行谈判,签订了岗拖停战协定。
战争结果
8月,土登嘉措致信马驯谓:“青藏是一家,应立即停止军事行动,和平相处”。10月初,青海军攻入金沙江西岸,今四川省当头寺、青科寺。与此同时,西康省方面刘文辉部也配合青海军的攻势,向藏军发动反攻,先后收复了甘孜县、瞻化、德格县等县。西藏地方政府见战事失利,遂以十三世达赖喇嘛名义急忙请求蒋介石传令各方停战议和。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经过近半年的反复磋商,于1933年4月10日方达成协议,签订了《青藏和约》。和约前言曰:“青藏本属一家,和好久矣……以尕丹寺问题,双方驻军误会,致引起纠纷,妄开战端。嗣后双方驻军首领鉴于国难方殷,何遑自讧,乃各派全权代表,休战议和,重修旧好,订立和议约文,青藏双方各执一纸,以资遵守,永昭来兹。从此青藏和睦如前,西陲国防巩固,国家辜甚、边民辜甚。”约内容共8务,要点是:尕旦寺堪布的权力照旧,以宗教为范围,丝毫不准干涉政治;青藏双方撤兵后,各守疆土,不得侵犯;双方均不得收留袒护对方变归潜逃者或罪犯;双方对商人贸易均极力保护;双方对宗教寺院一概极力保护;条约生效后,青方即完全归还所俘藏军官兵。
1932年9月中旬,川军代表江有声、青海省代表马彪西藏自治区代表司空代本,在邓柯召开会议,共同议定了川藏以金沙江为界,青军仍回玉树市,各守边界,互不侵犯。
青海和西藏方面和谈,一直拖到1933年6月15日才签订了停战协定。这个协定被称为“青藏和约”,代表青海在协定上签字的是马训,代表西藏地方政府签字的是旦公吉、昂旺老吉、索康汪金次旦。
协定共8条,其全文如下:
第一条:尕丹寺管理寺院之堪布,由该寺僧众内自行推举后,呈准达赖大佛加委。堪布权力照旧以宗教为范围,毫不准干涉政治。
第二条:青科、当头两寺宗教权,准归作巴照旧管辖,惟两处双方均不得驻扎军队,以免因接壤而引起纠纷。
第三条:和议条约成立后,藏方即先行撤兵;青方于藏方撤退14日起,即继续撤兵。双方除其原驻兵力外,其余限1月内撤退。以后青藏两方,各守疆土,不得侵犯。如藏方侵略青海省境界,有藏方昌都、巴宿、类乌齐26族头目人等担保。青海军队侵略西藏自治区境界,有玉树市25族头目人等担保。
第四条:藏方官兵如有变归青方,或潜逃青方者,青方不得收留袒护;青方官兵如有意归藏方者,藏方亦不得收留袒护。
第五条:双方对于宗教寺院,一概极力保护。
第六条:青海如有坏人犯罪逃避藏方者,藏方无论军官民众,均不得袒护隐藏;藏方如有坏人犯罪逃避青方者,青方亦援例遵守。
第七条:青海对西藏商民,须极力保护;西藏对青海省商民,亦须极力保护。
第八条:所有青方俘虏之藏方官兵,在条约成立签字后,青方即完全交归藏方。
后记
这次战役在《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报告》中作了如下记述:
北路藏军与青军交锋于青康边境玉树一带,青军指挥马步芳,藏军指挥为厦苏代本;中路藏军与川军在甘瞻、德格县一带激战,川方以旅长邓蟠村为指挥,藏方以琼让代本为指挥;南路藏军侵犯巴盐一带,藏军代本四哇冷巴率之,康南民军司令为格桑泽仁;三路战事,双方官兵总数在二万以上,历时五月,战线延长南北数千里,死亡在四千以上。实际上青藏之间的军事冲突持续将近一年,在交战地区,除藏军对民间有烧杀抢掠行为外,青海马步芳军队也多所杀戮与劫掠,并对当地有关部落以“通藏”为名,罚以银元和马匹牛羊,使当地藏族人民遭到巨大痛苦和损失。
在这次战役中,马步芳是有企图的。据当时在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任秘书长的姚钧在其《青藏战役的内幕》一文中说,马步芳的企图是要和川军联络一致,会攻昌都。昌都为西康省财富之区,久为藏兵所占领,成为侵略青康之据点,其藏兵之军械、辎重粮,俱储备于此,三王千布昂住此地,以重兵坚守,与甘孜藏族自治州、瞻化相为犄角;后来藏兵开入青海省,川军乘其后防空虚,收复甘孜、瞻化,马步芳以为乘此时机会攻昌都,可能获大量军械及金银财物,且得川军支持,他可在西北称霸;其次是想在这次战役中,向中国国民党中央多领些枪枝弹药等军用物资和临时军费,以充实其军事实力;三是借这次战役在蒋介石前邀功,作为他日晋升的资本。
这次事件的结果,马家军阀的反动统治权力,由青海南部延伸到四川青科寺、石渠县、邓柯、德格县一带地区;同时也阻挡了胡宗南势力的入青。既巩固了已取得的统治地位,其统治势力已有所扩展。而青南和康北地区的广大牧民,在生产和生活上却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总结
青藏玉树之争是在英帝国主义策动下,中国边疆省区之间的一次内战,战争历时年余,对青藏双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损失。战争的结束使英帝国主义的阴谋破产,西藏自治区亲英势力得到应有的打击。青海省军在维护国家统一,稳定西部边陲,保障西藏安定方面作出了贡献,马步芳作为青海最高军事指挥官也声誉鹊起。
目录
概述
战争背景
双方兵力
西藏方面
青海方面
战争过程
战争结果
后记
总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