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忆兰(1925年8月9日一1992年5月30日),著名
评剧表演艺术家。曾任北京市一至九届人大代表,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文联理事,剧协理事。
李忆兰自小随母亲学唱河北梆子和京剧
老生唱段。15岁正式改学京剧,曾拜万宝坤、朱永祥为师。后出演过京剧剧目《御碑亭》《宝莲灯》《
苏三起解》等。1945年在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参加了冀南第八军分区“光明剧社”,出演现代剧《光荣花》《四劝》等。1947年参加第七
军分区民主剧团。1949年参加华北平剧院,演出《
三打祝家庄》《
春秋配》等新京剧,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改唱
评剧,主演的《女教师》在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中获演员
二等奖。1953年在《张羽煮海》中饰演
龙女琼莲,在北京市戏曲会演中获表演
一等奖。1958年入
中国评剧院,拜时代艺人
喜彩莲为师,后主演了《
苦菜花》《南方烈火》等剧,塑造的母亲形象受到观众欢迎。同年拍摄电影《画中人》,饰演女主角
巧姐,并为该影片以及《
党的女儿》配唱歌曲。1963年与
新凤霞合作经典影片《
花为媒》,饰演李月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李忆兰在艺术上走向成熟阶段,塑造了一系列中老年妇女艺术形象,其中尤以《喜神》中的魏素珍和《高山下的花环》中的
吴爽为观众所熟知,并凭借此两部作品获北京市新创作剧目优秀表演奖和全国调演优秀配角奖等。1992年5月30日,李忆兰由于在赴戏校讲课途中突发
脑出血逝世,享年67岁。
李忆兰的嗓音甜美圆润,音域较宽,在表演中擅长揣摩角色性格,以挖掘出符合人物行为的精准动作和语言,从而塑造出真实动人的角色形象。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李忆兰形成了“裹字揉腔,抑扬鲜明,刚柔并济,以声传情”的演唱风格,开创了评剧李派声腔艺术,为中国评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生平
李忆兰,1925年8月9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艺人家庭,自小跟母亲学唱河北梆子和
京剧老生唱段。七岁登台,九岁拜师学戏,15岁改学京剧,拜万宝坤、朱永祥为师学
青衣、
花旦。因学习刻苦且嗓音圆润,不久即登台演出。出演过京剧《御碑亭》《宝莲灯》《
苏三起解》等。
1945年李忆兰到
河北省南部地区演出,在当地参加了晋冀鲁豫第八军分区的“光明剧社”,成为了一名文艺战士,演出过现代剧《光荣花》《四劝》《求雨》《两锭银子》等。1947年参加第七
军分区民主剧团。1949年北京解放后,随“华北平剧院”(该剧院后改为
中国国家京剧院)来到北京,演出了《
三打祝家庄》《春秋配》等新京剧。在《三打祝家庄》中饰演
顾大嫂。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全国组织戏曲会演,北京市评剧团排演新剧《女教师》,因找不到合适演员,于是从中国京剧院借李忆兰过来,听其试唱《刘巧儿》后,感觉她大嗓很好听决定让其出演主角。自此李忆兰改唱
评剧,并以该剧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演员
二等奖。李忆兰也因此从当时的中央国营剧团(中国京剧院)调至民办公助的地方剧团(北京评剧团)。
在北京市评剧团期间,李忆兰融汇自己所长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1953年在《张羽煮海》中饰演
龙女琼莲,塑造了一个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反抗压迫的少女形象,在北京市戏曲会演中获表演一等奖。同年参加第三届赴朝慰问团为战士演出。1955年,参加在
芬兰召开的世界和平代表大会。
1958年,北京市评剧团并入
中国评剧院,李忆兰拜时代艺人
喜彩莲为师。主演了《苦菜花》《南方烈火》《阮文追》等戏,尤以在《苦菜花》《南方烈火》中塑造的母亲形象大受欢迎,其中《苦菜花》竟连续演出一百场,为建立
评剧现代戏老旦
行当做出开拓性贡献。同年应邀拍摄电影《画中人》,担纲女主角巧姐,并为该影片以及《
党的女儿》配唱歌曲。李忆兰还先后演出《无双传》《樊梨花斩子》《锯碗丁》《红色宣传员》等剧。1963年与
新凤霞合作经典影片《
花为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李忆兰艺术上走向成熟阶段,塑造了一系列中老年妇女艺术形象。尤以在《喜神》中饰演的魏素珍和《高山下的花环》中饰演
吴爽,获北京市新创作剧目优秀表演奖,1984年在,先后获得北京市新剧目优秀表演奖,全国调演优秀配角奖,在《多情的河》中饰演赵母获北京市优秀表演奖。
在为
评剧艺术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李忆兰还担任了北京市第一至九届人大代表、北京文联理事、剧协理事等社会职务,同时乐于将自己的技艺传授予后辈,教授了刘惠欣等弟子,在唱、念的发声、吐字、运气、行腔和身段、动作等方面对年轻演员们进行教导。她的传人有孔庆玉、刘惠欣、赵丹红等。1992年,李忆兰在前往北京戏校讲课途中突发
脑出血,于5月30日逝世,享年67岁。
艺术特色
演唱风格
李忆兰嗓音甜美、圆润,
音域很宽,高音亮而不炸,低音弱而不虚。她的演唱风格可以总结为四句话:"裹字揉腔,抑扬鲜明,刚柔相济,以声传情。""裹字揉腔"是指音乐和
瑞安鼓词的关系,意思就是把字裹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之中。这和她从小学过字少腔多的
京剧有很大关系。她唱腔的最大特点就是音乐性强,旋律优美,抒情细腻。"抑扬鲜明"是指她的
演唱技巧。她唱法丰富而多变,顿挫处理得很妥贴,就连换气的地方都作了巧妙的安排。"刚柔相济",是指她的唱腔柔中有刚,刚中带柔,表现人物性格中温柔和坚强的两个方面。以上三点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以声传情。她用她那抒情的、多变的、丰富的声腔艺术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思情感情。李忆兰开创了
评剧李派声腔艺术,为中国评剧艺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角色塑造
李忆兰喜欢钻研角色,对待分配到的每个角色,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她拿到后总是积极主动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中获取创造灵感。她总是认真解读人物性格,挖掘内心,仔细琢磨符合人物行为的精准动作和语言。正因如此,她塑造的形象总是真实动人,栩栩如生,能够征服观众。在其出演的第一部评剧《女教师》中,为了塑造出
社会主义的模范教师形象,李忆兰先是向评剧界和
中央歌剧院作曲的同志虚心学习,然后进一步跟随模范教师上课、生活,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去理解角色,并将现实生活和艺术表现相结合,从而在舞台上将角色真实地展现出来。
李忆兰既在唱、念、做、舞方面汲取京剧所长,又把武功技巧融入
评剧剧目。这就使得评剧在唱、做方面提高了格调,也有了带武打的戏。前者,表现在她演的第一出评戏—现代戏《女教师》中后者则在她演的《
白蛇传》中发挥出来。两者都使评剧面目一新,摆脱了“半班戏”境地。继之新排的古装
神话剧《张羽煮海》,已经完全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开创了评剧李派声腔艺术,为中国评剧艺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个人生活
李忆兰出身艺人家庭,父亲傅崇阳是京剧花脸,母亲李桂云唱河北梆子。抗日战争时期,李忆兰跟随父母辗转于晋冀鲁䂊一带,过着卖艺生涯。
1945年
八路军解放了冀南,李忆兰投身革命并和京剧演员李和曾结了婚。全国解放以后他们一同来到北京。李和曾是京剧“高(庆奎)派”传人,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是
中国国家京剧院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京剧院成立之初即领衔主演,后历任团长、副院长、文化部党委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李忆云和李和曾先生育有一子李新,儿媳王莉。
个人作品
参演电影
京剧作品
李忆兰改唱京剧后,学艺不久即登台演唱《御碑亭》《宝莲灯》《玉堂春》等戏,1945年后演出现代剧《光荣花》《四劝》《求雨》《两锭银子》等。1949年后在中国京剧院期间,演出了《春秋配》《三打祝家庄》等戏。
评剧作品
1952年后,李忆兰在北京市评剧团主演了《女教师》《张羽煮海》《
刘巧儿》《
白蛇传》《花木兰》等。1958年调入
中国评剧院主演了《苦菜花》《南方烈火》。1978年后,排演了新戏《樱花恋》《乔迁之喜》《喜神》《高山下的花环》等。此外还在《樊梨花折子》《阮文追》《拜月记》《无双传》《烈火中永生》《红色宣传员》《金黛莱》《样林嫂》《楠竹夫人》《多情的河》等等三十多出戏里扮演各种不同类型的主要角色,巡回演出走遍了多半个中国。
歌曲作品
经典唱段赏析
张羽煮海
李忆兰在《张羽煮海》中“听笛声”充分体现了李派那种行腔简洁而富内涵的演唱特色,她以情代声,先字后音,以气托字,字清韵浓,给人以潇洒飘逸的清新感。也体现了剧中三公主琼莲那种追求爱情的执著。
高山下的花环
李忆兰的演唱讲究口语化,她善于用语言规律并注意与情感逻辑的完美结合,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在《高山下的花环》
吴爽的唱段中,表现吴爽为使儿子不上前线在雷军长劝说下那种自责自愧的心情时,以成套唱腔做了完美的音乐体现。
樱花恋
《樱花恋》第五场的一段唱:
"风雨中三十二年,盼哪盼哪盼相见,
待相见难吐衷肠暗悲伤。
心里苦,苦断肝肠不能讲,
泪欲滴滴落点点偷对墙。······"
整段唱腔,有起有伏,变化自如,旋律优美。"盼哪盼哪"是两个小腔儿,低而委婉;唱到"盼相见"时,情绪高涨,突然高上一个
八度,激情满怀。"盼相见"三个字按一般音乐创作规律,都是处理得前两个字腔长,后一个字腔短,目的为突出日"盼"字,可是李忆兰却作了相反的处理:"盼"字只一拍,"相"字二拍,而"见"字十六拍。为什么做此反常的处理呢?她是根据特定的剧情和具体人物的具体内心活动而设计的。樱枝盼自己的丈夫盼了三十二年,终于见了面,但见面后,不但各不相识,而且知道自己所盼的人已经有了家室,这种由希望到失望,又变成我心酸痛苦的复杂心情都在"见"的一刹那表现出来了。所以把"见"字安排为四小节的拖腔,旋律是下行的,中间在4音上延续四四拍,听来凄楚哀伤。这种把唱词裹在音乐声中的唱法,就叫"裹字揉腔"。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在中国评剧院,李忆兰更是不断排演如《樊梨花斩子》等文武并重的传统戏和《樱花泪》等现代戏。与
小白玉霜的“白派”、新风霞的“新派”,形成鼎足之势。她们联袂主演的现代戏《
金沙江畔》,她与新风霞演出的《
花为媒》,都使广大观众津津乐道,赞不绝口。(《
中国戏剧》评)
李忆兰扮相俊丽,嗓音明亮甜美,由于有梆子、京剧的功底,唱腔刚劲挺拔,高亢嘹亮,富有阳刚之美。(央视网评)
人物轶事
毅然改行
1952年全国要搞一次戏曲会演,当时北京市评剧团要排一个名叫《女教师》的新戏,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演员,就从
中国国家京剧院借来了李忆兰。领导听她试唱了几句《
刘巧儿》,觉得她的大嗓很好听,就决定让她演主角。她是头一次接受这样艰巨的任务,思想上压力很大。她想:有志者事竟成。这回要豁着命干了。于是她天天吊嗓子。从小嗓改成大嗓,从唱
京剧改成唱
评剧,一字一字地抠,一板一板地练。她回忆那段经历时说:"当时我不怕人笑话,整天厚着脸皮唱,扰得街坊四邻不安"。在大家的热情帮助下,经过四十天的紧张排练,《女教师》终于和观众见面了。她演得很成功,得了演员
二等奖。北京市评剧团有了这样的好演员,怎么能舍得放走呢?最后决定把她留下来。
从中央的国营剧团调到民办公助的地方剧团来,这对她可是个大考验,但是在她的脑子里考虑的倒不是这个问题,而是想自己唱京剧已经有十来年了,现在要放弃它改学毫无基础的
评剧,岂不太可惜了,将来万一哪样都学不出来,还拿什么做贡献?但她又想:自已是个共产党员,革命需要什么就干什么,不应当只想自己的得失,于是就坚决地表示:我是党培养出来的,应当服从组织的安排,只要观众喜欢,我唱什么都行。就这样,她离开了相处十年的京剧界,来到了评剧团。到北京评剧团以后,她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处处严于律己,虚心求教。李忆兰喜欢喜彩莲的唱腔,就拜喜彩莲之为师,为了把老师铿锵有力的
演唱技巧学到手,经常连续一上午吊嗓子,练嘴皮子。经过一番勤学苦练之后,不久就初步掌握了
评剧艺术的规律。
兴国山歌
电影《画中人》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型神话故事片,李忆兰扮演女一号巧姐。李忆兰1958年在
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画中人》时,电影《
党的女儿》也正在拍摄,《党的女儿》剧组正在寻找独唱演员,其有一首很重要的插曲“兴国山歌”,这首歌贯穿电影始终,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歌唱演员,剧组很发愁,于是就请李忆兰试唱了一下。导演听到李忆兰的歌声,非常惊讶,李忆兰的声音太理想了,当即决定就让她来演唱这部电影的插曲,而后又提出要给忆兰老师劳务费,被李忆兰一口回绝了。李忆兰说国家已经给了她工资,自己是是党员,这个劳务费坚决不能要。长影领导特别感动,所以影片开头的演员字幕上独唱演员李忆兰三个大字占了整个银幕,放了好多秒钟,用此举来感谢李忆兰。
淡泊名利
李忆兰年轻时曾出国慰问演出,回忆起这一时期她非常激动,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她曾割破手指写下血书,要求连续为“最可爱的人”演出;1961年全国文艺界调资,她坚持推出一级,以便让更多的同志能增加工资。1984年北京市举办现代戏剧会演,
中国评剧院推出的《高山下的花环》荣获集体表演
一等奖。她在剧中扮演
吴爽,把角色演得恰到好处。然而在诸多获奖演员的名单中却没有她的名字。剧团领导忐忑不安地去找她做工作,没想到她高兴地说:"集体奖里就有我一份,干嘛非得我个人获奖!“李忆兰从不把获奖看得那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