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是1959年
袁雪芬等主演得
越剧,近代历史剧。该剧是
上海越剧院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10周年献礼的剧目。由袁雪芬院长偕实验剧团师生联合演出。导演
朱端钧、
石景山区,编曲
刘如曾,美术设计苏石风、黄子希、
明道宣,造型指导陈绍周。1959年10月,首演于人民大舞台。
角色介绍
近代历史剧。
成容1959年编剧。该剧系上海越剧院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剧目上海越剧院实验剧团首演于人民大舞台。戏由袁雪芬院长偕实验剧团师生联合演出。编剧成容,导演朱端钧、副导演石景山,编曲刘如曾,美术设计苏石风、黄子希、明道宣,造型指导陈绍周。
袁雪芬饰秋瑾、魏凤娟饰王子芳、周剑鹤饰贵福、
丁赛君饰徐锡麟、方国泰饰王金发、凌仲祺饰蒋纪、
谢秀娟饰沈壁华、陆美英饰吴芝瑛、张丽琳饰徐寄尘。1959年10月,首演于人民大舞台。袁雪芬在秋瑾“东渡”一场中,安排了〔三五七〕、〔流水〕等曲调组成的大段唱腔,来抒发人物的革命胸怀,获得了较好的戏剧效果。
剧情梗概
秋瑾女士不满
清代封建统治,冲破家庭樊篱,赴
日本留学。归国后,受革命党人
徐锡麟之命,以绍兴大通学堂为据点,联络浙东会党,组织光复军,伺机起义。后因起义计划泄露,清兵包围学堂,秋瑾为了掩护同志撤退,不幸被捕遇难。
创作过程
该剧的创作曾得到郭沫若的关注。1959年3月16日上午,
柯灵、
杜宣、陈虞等文艺界人士,应邀参加了讨论该剧剧本的座谈会。1959年3月27日,郭沫若给
袁雪芬的亲笔信中提到:“秋瑾也很可以使她上舞台,我写
歌剧是外行。你们如编写出,让我来润色,我是愿意的。”同年8月18日,郭在给袁的亲笔信中说:“您七月二十日信和‘秋瑾’剧,最近才接到。剧本看了一遍,把秋瑾的事迹写得很详尽,在舞台上演出时,加上演员的表情、动作、声调等,可能受观众欢迎。但作为戏剧来讲太全面了,却难得写好。”他又说:“人物多、时间长、地点分散、事件复杂……秋瑾的性格不太统一,说理不透,感动人的力量,单从文字上看是不够的。”他还在信中附注:“秋瑾
和服持剑的照片,我曾看见过,我揣想那是在日本留学时偶尔拍摄的,回国后也那样,如果属实,未免太矫情了。”同年10月7日,何慢、
赵景深、
魏金枝、
唐弢、
以群、章力挥、王元美、张丙昆、
钱英郁等文艺界人士在观剧后参加了座谈会。两次座谈会的意见与郭沫若的意见不谋而合,均认为剧本存在着事件多、人物多、时间长、情节散等不足之处。
唱段特点
1959年演出《秋瑾》时,在“东渡”一场的[六字调]唱段中,吸收了[高拨子]的高亢音调和鲜明节奏,表现出秋瑾这位革命女杰刚毅豁达的性格,安排了〔三五七〕、〔流水〕等曲调组成的大段唱腔,来抒发人物的革命胸怀。
现存音频《东渡》,其唱词为:
《秋瑾·东渡》(《梦魂三岛月玲珑》或名《今日我振翅出牢笼》),
袁雪芬、
谢秀娟演唱,
刘如曾编曲
(合唱:)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诗思一帆海阔空,梦魂三岛月玲珑,月玲珑。
(碧华白:)秋先生,海风甚大,你还是进去吧。
(秋瑾唱:)不,【尺调腔散板】今日我振翅出牢笼,
(碧华唱:)眼前是——
(秋瑾唱:)海阔天空。
(二人齐唱:)回首河山一发青,
(秋瑾唱:)怎禁我披襟当雄风,
(二人齐唱:)披襟当雄风,披襟当雄风,当雄风。
(碧华唱:)四壁波涛旋大地,
(秋瑾唱:)祖国领海一望无穷。
(秋瑾唱:)【流水】甲午一战河山破,割
台湾省,送
辽东,领海权丧门户开,铜陀已陷愧无颜,
(碧华白:)我们决不能让他们任意宰割!
(秋瑾唱:)万里关山作雄行,历传知识求学问,但愿早日学成归,群策群力有知音,中原名士尽挥戈,一洗腥膻祖国尘。
(秋瑾唱:)【高拨子】闻道当年战地,犹带血痕流,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河山故国羞。
(女声齐唱:)领海无权悲索莫,
(秋瑾唱:)磨刀有日快恩仇。
(男女声轮唱:)领海无权悲索莫,磨刀有日快恩仇。天风吹面冷热过,十万云烟眼底收。
演出情况
1956年
越剧《秋谨》
无锡市越剧团演出。
向群饰秋瑾,张劲秋参演。
1959年10月,
上海越剧院实验剧团首演于人民大舞台
人物介绍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
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今
绍兴市)人,生于
福建省云霄县。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留学
日本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权。
投身革命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
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
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1904年夏,她在丈夫王廷钧的支持下,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并在
横滨市加入了
冯自由等组织的三合会。在日本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
活动,与
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
军师)。
光绪三十一年,秋瑾归国。春夏间,经
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徐锡麟、秋瑾先后加入光复会后,国内革命形势有了迅速的发展。光绪三十一年七月,秋瑾再赴
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
浙江省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
中国女报》的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权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
诸暨市、
义乌市、
金华市、
兰溪市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
萍浏醴起义,未果。
从容就义
1905年秋,
陶成章和
徐锡麟在
绍兴市创办大通师范学堂,借以召集江南各府会党成员到校,进行军事训练。后来,秋瑾在该校发展了600多名会员。
1907年1月14日,秋瑾在上海创办《
中国女报》。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
浙江省、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
上海市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我们的巾帼英雄从容就义于
绍兴市轩亭口。
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
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
长沙市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
秋瑾集》。
主演介绍
袁雪芬(1922.3.26-2011.2.19),浙江
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人。中国
越剧泰斗,工正旦。中共党员。历任
上海越剧院院长、名誉院长,上海对外友协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等。 11岁入四季春越剧科班,14岁开始在
杭州市演出。1938年到
上海市,1942年起致力于女子越剧改革。她的表演和唱腔柔婉细腻、朴实深沉,韵味醇厚,节奏明快,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被称为“袁派”。袁雪芬认真唱戏,洁身自励,持斋茹素。2011年2月19日下午2点,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