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平
徐方平
徐方平,男, 1964年生,江陵县人,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1987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历史系,1991年入武汉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研究第一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的权威学者萧致治教授。2002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所,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全国著名的中国经济史专家朱英教授。2005年3月——2005年4 月, 在中国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参加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教育部联合举办的“全国高校首届思想政治理论研讨班”学习1个月,获结业证书。
人物介绍
一、概况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为湖北省中共党史学会和湖北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理事,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共党史专业方向负责人、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负责人。湖北大学首批关键教学岗位责任教授。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两课”教学先进工作者。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出版专著《蔡和森与〈向导〉周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1部,出版编著《中国革命史论》、《现代化视野下的孙中山研究》等3部,在《历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江汉论坛》、《百年潮》、《湖北大学学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1998年、2004年和2008年先后3次协助著名党史专家田子渝教授组织召开了有关武汉抗战或孙中山研究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于2008年9月赴台湾作学术交流。
其中,与导师合作的硕士毕业论文《中英早期茶叶贸易》被《世界史研究年刊》、《两岸文化交流》(台湾)等权威刊物和书籍全文转载,并荣获1994—1998年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年评选)。主编的《中国革命史论》教材,获2004年湖北省教育厅颁发的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论文《蔡和森与1924年广州商团事变研究》获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第七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主持省(部)、厅和校级科教研项目8项,主持2007年教育部项目“中共早期传媒与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研究”,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了田子渝主持的2004年国家课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研究。主持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早期中共传媒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研究”,经费9万元。
二、教学
(一)、先后主讲的课程 本科生专业课程2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共党史”;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2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讲研究生课程3门:“毛泽东晚年的理论和实践”、“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二)、教学研究课题 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的教研课题有:
1.毛泽东思想概论实践教学之研究 湖北大学教研项目, 2003—2005年。
2.毛泽东思想概论与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项目, 2001—2005年。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改革 湖北大学教研项目,2003—2005年。
4.“五位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研究 湖北大学重大教研项目,2006—2008年。
(三)、教育教学效果 以学生为本,以“教书育人”为宗旨,工作态度端正,任劳任怨,出色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教学效果长期受到领导、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好评,近5年(2003—2007年)共10个学期有7个学期教学被评为优秀。2006年下半年被学生评为“最满意的老师”之一。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两课”教学先进工作者。2003年被聘为“湖北大学首批关键教学岗位——毛泽东思想概论”责任教授。2008年被聘为湖北省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责任教授。
(四)、教学研究论著
1.第一主编:《中国革命史论》(教材),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
2.《论加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中的实践教学》,《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把握主要矛盾,提高学习效率》,独撰,《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4.《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之我见》,独撰,《湖北大学教学研究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第一主编:《五位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在“毛泽东思想概论”中讲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独撰,《中华教育改革与创新》,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年8月版。
7.《关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的思考》,独撰,《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第9期。
三、科研(1999年评副教授以来情况)
(一)、主要论著
1.《蔡和森与<向导>周报》(博士论文,23.4万字),独著,2006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8月27日的《光明日报》发表了署名“文怡”的书评,给予了拙著较高的评价。
2.《现代化视野下的孙中山研究》(46万字),第一署名,2005年9月,崇文书局。
3.《蔡和森与1924年广州商团事变研究》,独撰,《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2期。(重要核心)
4.《论中共早期报刊建设宣传及其经验教训》,第一署名,《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5期。(重要核心)
5.《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对发展观的探索》,独撰,《中国教育报》2006年5月9日(理论版),(重要核心)
6.《调查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基石》,独撰,《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25日(理论版),(重要核心)
7.《填补空白的珍贵史料》,独撰,《光明日报》2006年9月6日第10版(书评)。
8.《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和谐社会理论基础的构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
9.《蔡和森的两次婚姻》,独撰,《百年潮》2004年第2期。(CSSCI收录)
10.《〈武汉国民政府史料〉出版(书讯)》,独撰,《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
11.《青年毛泽东缘何“游学”》,第一署名,《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CSSCI收录
12.《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统一》,第一署名,《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核心)
13.《从孙中山伦敦蒙难看英国对华外交政策的实质》,独撰,《江汉论坛》1999年第9期。
14.《略论〈向导〉周报的特点与影响》,独撰,《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2004年第4辑。
15.《一部评介中共党史研究的力作》,独撰,《党史与党建》(上海市)2002年第5期。
16.《闻名湖北的湖南将领唐牺支》,独撰,《湖北文献》(台湾),2005年第2期。
17.《邓小平“西藏和谈”政策与“一国两制”的形成》,独撰,《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8.《蔡和森再婚之谜》,独撰,《党史天地》2004年第2期。
19.《两大理论成果的产生及其启示》,第一署名,《毛泽东与20世纪的中国》,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0.《蔡和森论孙中山与商团事变》,第一署名,《现代化视野下的孙中山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版。
21.《析孙中山实业计划未能实施的原因》,第一署名,《孙中山与中国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孙中山纪念馆2005年版。
22.《从党史角度推动湖北红色旅游的发展》,第一署名,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11期(增刊)。
23.《蔡和森在武汉大革命的危急关头》,独撰,《党史天地》2007第6期。
24.《论蔡和森对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的杰出贡献》,独撰,《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5.《〈先驱〉对列宁东方战略的率先传播》,独撰,《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2007第7辑。
26.《弘扬抗战精神 发展红色旅游》,独撰,严学军主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7.《论当前我国的商业贿赂问题及其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第1期。
28.《董必武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历史路径和启示》,钟德涛主编《董必武思想与实践研究文集》第1集,第二署名,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9.《蔡和森之女蔡转》,第二署名,《党史天地》2004年第11期。
30.《关于农村弃耕问题的几点思考》,第二署名,《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二)、主要研究领域和特色
1.中共早期报刊传媒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关系研究 研究《向导》、《先驱》等中共早期传媒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早期传播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注重从宏观上全景式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和规律。《蔡和森与<向导>周报》专著出版后,《光明日报》发表了署名“文怡”的书评,给予了拙著较高的评价。全国知名党史专家田子渝教授在《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8期上撰文,认为著作“开创了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和报刊研究的新窗口”。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晶芳在中共党史界最权威刊物《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3期上撰写2006年度“中共党史研究述评”时,认为著作“从新闻史的视角考察了蔡和森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创立和发展《向导周报》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贡献”。
主要观点:中共早期传媒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是中国无产阶级报刊的本质要求,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创办的《少年》第9号曾就“怎样将共产主义搬到中国去应用?”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过积极的讨论,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中共早期传媒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决定的。近代中原地区内忧外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启蒙和救亡的双重变奏实践中,最终选定了马克思主义。幼弱的中共要完成艰巨的革命任务,非通过自己的传媒宣扬党的新战略、新纲领,以扩大影响和壮大发展革命力量不可。如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刊物《先驱》曾就党的二大民主革命纲领作过相当积极的宣传,并在第14号刊登了要不要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讨论文章,从而论述了建立联合战线的必要性。
中共早期传媒是当时开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最主要的传媒,传单、贺年卡等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工具。《新青年》、《共产党》月刊、《向导周报》周报、《前锋》、《中国青年》等众多报刊构建起中共的强势话语体系。小册子、贺年卡、壁报、图画等更是中共进行马克思主义多样化通俗宣传的有力形式。
中共早期传媒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以《向导》周报为例,经过2年多的努力,《向导》终于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立于舆论的指导地位”,成为中共的“政策指导之机关”,使党倡导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周刊。《新青年》也成长为在国内颇有影响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刊物。
中共早期传媒积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运动宝贵的经验教训,主要有:理论是旗帜,宣传有纪律,必须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宣传;宣传既要解放思想,更要实事求是,既要注重理论宣传,更要注重现实斗争的实践指导和宣传;反对形成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空洞无物的宣传,反对文字晦涩艰深的对牛弹琴式的宣传。
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的创新 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政治学统计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知识,进行宏观、中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其中,对《向导周报》、《今日》、《少年》和《先驱》等报刊进行重点的个案研究,对《新青年》季刊、《前锋》和《向导》等中共中央创办的理论刊物或时政报刊进行重点的宏观比较研究。
研究使用资料方面的创新 过去的研究,几乎完全使用的只有《共产党》月刊、《向导》周报、《中国青年》、《蔡和森文集》等常见的史料。本研究除继续使用上述资料外,将大量也同时审慎地使用共产国际方面的档案资料,使用孙中山中国国民党和相关报刊杂志对《向导》等中共报刊评价的资料,使用郑超麟陈公博和张国焘的所谓的“灰皮书”回忆资料。研究过去学者们极少关注的《今日》、《少年》等报刊。
研究领域方面的创新 如前所述,学术界关于20世纪20年代党的报刊传媒问题的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富。但是关于中共早期报刊传媒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互动”关系的研究,则甚为少见。我们将中共早期传媒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问题联系起来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研究观点方面的创新 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提出了如下一些新的观点:中共在创立之初就是一个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政党;中共早期传媒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应该是党的先进性题中之义;中共早期传媒是当时开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最主要的传媒;中共早期传媒积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运动的宝贵经验教训,为我们今天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历史启示。
2.湖北籍中共党史人物或在两湖工作过的党史人物研究 主要研究了蔡和森、毛泽东和董必武等中共党史人物,特别是重点研究了蔡和森,出版或发表有关蔡和森的著作1部,论文近10篇,获奖2项。其中,有的文章被《中共党史研究》、《报刊文摘》评点或转摘,被多家网站摘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可见,蔡和森研究居全国前列。
以《蔡和森与<向导>周报》著作为例,对传统的中共党史人物研究的新探索,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研究视域新颖、开阔,体例独特。该书以“革命史”的研究范式为主轴,兼采新闻学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三位一体,有机融合,有助于读者全景式地认知蔡和森对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工作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多方面贡献。
第二,引用史料丰富,考证详实。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生命。大胆地引用了张国焘、郑超麟等所谓“灰皮书”的回忆资料,引用了逐渐解密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方面的档案资料,引用了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与中共关系有时趋于紧张的报刊资料。同时,依据第一手史料,对有的问题进行了严肃的考证,纠正了过去的错误。例如,学术界一直认为《向导周报》周报上海通讯社遭帝国主义巡捕搜查的时间是1924年12月19日。该书作者通过查阅《向导》上的文章,发现其时间有误,应该是12月9日。
第三,分析实事求是,论从史出,勇于学术创新。关于蔡和森与《向导》周报这个选题以前学界已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受史料和研究指导思想的限制,因而对有的问题要么缺乏更加深入的分析,要么加以规避。该书作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避讳,不拘泥于传统观点,对蔡和森担任和离任《向导周报》主编一职的原因,对蔡和森与陈独秀在领导《向导》方面的合作与分歧,对《向导》在宣传工作方面的不足等问题均作了深入的分析。
第四,理论联系实际,资政育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该书以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为切入点,以蔡和森与《向导》周报的“互动”关系为个案研究对象,联系当前中共中央正在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际,就蔡和森主编的《向导》周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闻事业史上的地位、贡献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了颇为精辟的论述。
(三)、主持或参加的课题
1.主持武汉红色文化与和谐武汉建设研究 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07年 经费0.7万。
2.主持中共早期传媒与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07年经费5万。
3.主持湖北省红色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和综合利用研究,湖北大学重点专项研究项目,2005 年,经费1万。
4.作为重要成员参加田子渝教授主持的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研究,承担了8万字的项目结题撰写任务。
5. 主持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早期中共传媒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研究”,经费9万元。
(四)科研获奖
1.论文《中英早期茶叶贸易》(原载《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2001年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省部级奖)。
2.蔡和森生平与思想再研究, 2007年获武汉市第10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优秀奖
3.主编的《中国革命史论》教材,获2004年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颁发的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4.论文《蔡和森与1924年广州商团事变研究》,获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第七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