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颊獴
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红颊獴(学名:Herpestes javanicus,英文名:small Asian 白尾獴),又称红脸據、印度猿、爪哇猿,为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纲食肉目獴科獴属的一种。
红颊獴是亚洲最小的猿类,体形小而纤细,头体长250~370毫米,尾长240~270毫米,体重0.6~1.2千克;因眼周及脸颊毛均为棕红色,故称红颊猿;背部、四肢和尾都是淡棕灰色,腹部栗色。红颊獴常见于干旱森林、草地和次生灌丛森林,也见于人类居住地和农业区;为杂食性动物,有很强的捕蛇和捕鼠的本领,是家中害兽的天敌,也是昼行性动物
红颊獴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广东省海南省云南省等地以及印度等国家,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VU),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列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体形
体长为28—36厘米,尾长为22—29厘米,体重650—750克。尾巴的长度大约是体长的80%以上。长长的圆形身体披着褐色的皮毛。它的体形瘦小而细长,外形略似黄鼬,耳朵低而宽圆,好像贴在头部,耳孔能关闭,以防游泳时进水。四肢短小而粗壮,爪弯曲而有力,不能收缩,适于挖掘洞穴。尾基粗,尾尖细,尾毛蓬松。
毛色
鼻吻至眼下和额部的被毛为棕黑色,而眼周和颊部的毛都是棕红色,因此而得名红颊獴。
大部分体毛,以及耳朵、四肢和尾巴的背面等均为麻褐色,腹面则呈红棕色。针毛为浅棕色与褐黑色相间,因此有明暗之分,将全毛分为数节,毛尖多数为浅灰白色。绒毛的绒底为灰褐色,绒面为棕黄色。夏季的体毛较为疏薄,针毛也比较短。幼体的体毛为棕褐色,不具灰白色的毛尖,所以不显麻褐色。
额部及头顶棕红稍杂黑色,吻尖深棕灰色;耳基、体背体侧、四肢及尾棕灰夹杂黑色,其底绒灰色,针毛为浅棕色与黑色相间,将全毛分成十余节;颌部、喉部、前胸、四肢内侧及腹部均呈红棕色,尾近基部之下面亦呈红棕色。它的耳朵低而宽圆,好像贴在头部,耳孔能关闭,以防游泳时进水。四肢短小而粗壮,爪弯曲而有力,不能收缩,适于挖掘洞穴。
头部
红颊獴的颅骨狭长,吻部短钝,眶后突较为发达,它与颧骨突吻合成一个完整的眼眶。眶后突的脑颅部分相当狭窄而收缩。矢状嵴与人字嵴相会处向上突出,顶点与额骨顶几乎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听泡前后部分均甚为膨胀。上门齿的齿缘平直,大小几乎相等。犬齿等所有的齿突均甚为尖锐,与其食肉的习性密切相关。
栖息环境
红颊獴栖息于低海拔的热带山林、山地灌木丛、农田中、水溪边,尤以农作物区的杂木林更为常见。密林中较少,一般离水源不远。居于岩洞、土洞或占据鼠巢为穴。平时居住在在它自己挖掘的土穴中,并在洞里生育。有时也占据鼠类等的洞穴。
生活习性
活动
昼行性,多单独活动。善于游泳,能攀援上树,但并不生活在树上。通常在白天觅食,所以又有“日狸”的称谓。在地面活动,觅食的本领很强,主要靠敏锐的嗅觉寻找猎物。它的行动机警敏捷,大多以窜跃的动作穿过路径,性情十分凶猛,常常用拱背、竖毛、喷气、“叽叽”乱叫的方式以示威胁或自卫,也常以猫类捕鼠的方式,进行突袭,进攻敌人或猎取食物。
食性
主要捕食蛙、蛇、蜥锡和鼠类等,亦食一些植物以及益鸟鸟卵和昆虫。蛇、鼠的天敌。在大多数晴况下是一种随机捕食者,常常猎取能够得到的任何小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主要有鼠、小鸟、蛇、鱼、蟹、蛙、虾、鸟卵、昆虫等,偶尔也吃一些植物性的食物,有时还敢于袭击体形比它大得多的动物,所以食性很杂。在找到鸟卵的时候,它会用前爪将卵抓起,向后面的石头上抛出,将卵击破后再吃掉。
红颊獴善于捕食蛇类,尤其喜欢吃毒蛇,与毒蛇拼搏的经验十分丰富。遇到毒蛇的时候,它一般并不采取鲁莽地猛扑过去的办法,因为红颊獴的体形较小,力量也比眼镜蛇等毒蛇差,如果猛冲猛撞,就有可能被凶狠的毒蛇一口咬伤。所以,它和毒蛇搏斗时主要是“智取”,以巧取胜。面对凶相毕露的毒蛇,红颊獴首先是将全身的毛都竖立起来,并发出“叽叽”的威吓声,围着它机敏地来回蹦来跳去,挑衅地向毒蛇示威,使毒蛇被搞得眼花缭乱,搞不准向对手进攻的方向。渐渐地,被激怒了的毒蛇便不断地反身猛扑过来,而红颊獴都依靠身体轻盈敏捷的躲闪而避开了,使毒蛇一次又一次地扑空。经过几个回合以后,毒蛇终于被折腾得筋疲力竭,红颊獴则看准了机会,敏捷地一跃,闪电一样扑过去,死死地咬住了毒蛇的头部或颈部,并且继续不停地躲闪毒蛇身体的缠绕,即使有时被蛇缠住,也能滑脱出来,一直到毒蛇被左右摔打得奄奄一息。
分布范围
红颊獴主要分布在中国国内南方地区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在非洲和欧洲、美洲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红颊獴每年发情2次,妊娠期42~43天,每窝2~4仔;生长较快,4月龄体重可达2公斤左右。
人工培育
红颊獴是一种体形小繁殖力较强的草食动物。红颊獴体胖,一般体长35~45厘米。野生红颊獴多生活于节芒山坡,竹林内,穴居,其牙长得快而锋利适宜吃老的根状茎和植物枝叶。人工驯养后能吃各种牧草,庄稼秸秆。近年来,由于滥捕导致红颊獴野生资源减少,人工繁殖红颊獴既可满足市场需要,又对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有积极的作用。
环境选择
红颊獴是一种耐低温,胆小厌光,喜欢在阴暗、凉爽、幽静无污染环境下生活的穴居动物。它害怕阳光和强烈灯光的直射,害怕噪音、有毒气体及污水污染的环境,适宜在10℃~28℃的温度下生长。同时,红颊獴饲养场址应选择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坐北朝南,周围有竹林、果树,空气清新的地方。最好远离人、畜密集地或周围有粪便的场所,以免食物、饲料受污染。
场地和窝室
小规模养殖可建在自家庭院围墙下或空地上,也可利用闲置的旧房、废弃的仓库修建红颊獴窝。红颊獴窝室要求光线较暗,地面坚固,内墙光滑。按用途不同可建不同类型饲养池:大水泥池,面积在2平方米以上,池内可放若干水泥空心管、瓦管,供红颊獴藏身。大水泥池适合断奶后幼鼠群养及青年狸合群使用。繁殖池,由内外两个小池组成。内池作窝室,外池作投料间和运动场,内外池底部开一直径约12厘米的连通洞供红颊獴出入。内室规格严格控制在长宽30×25厘米之间,面积小不利于大个红颊獴交配;面积大了红颊獴不会自动清除窝室内粪便和食物残渣。外室规格长宽高分别为70×40×70厘米。池底、池面都要用水泥涂抹平滑,防止红颊獴打洞外逃。特别注意四个池角的平滑,防止红颊獴利用池壁夹角的反作用力逃出池外。
选种和繁殖
并非个体越大,繁殖率越高。优良种狸的基本条件是:母狸要求中等肥瘦、乳头显露、性情温顺、采食能力强,成年个体重1.5公斤左右;公狸要求身体强健、睾丸显露、不打斗、体重应稍大于母狸。公母狸比例按1:1联会,可保证年繁殖3~4胎。母狸一般春秋两季配种。早期发情的母狸外阴部被毛逐渐分开,阴部肿胀、光滑圆润、呈粉红色,用手提尾巴,阴部外翻;发情中期母红颊獴阴部有粉红色和潮红色粘液分泌;晚期表现与早期相似。多数母狸在发情中期交配受胎率高。母红颊獴在发情期表现兴奋,在笼舍四周爬来爬去,发出“咕咕”的声音,排尿次数增多,当公狸爬跨交配时,母狸尾巴翘起,趴下不动,温顺接受交配。有时母狸还会主动和公狸戏弄“调情”,红颊獴交配多在夜间。
母狸交配怀孕后约60天分娩,大多数红颊獴一胎产2~5只仔狸,养得好的可产8~10只仔狸。母狸产仔后,投喂饲料动作要轻,不要惊动母狸,防止它弃仔和咬伤仔,甚至被激怒后吃仔。更不能用手去摸或用木棍去扒弄仔狸。红颊獴产仔后30~35天断奶为宜。
日常管理
红颊獴耐粗饲,对植物饲料消化力强,能消化粗纤维和木质素。谷物饲料可投喂包括玉蜀黍属,稻谷、红薯等,此类饲料含糖类较多,是红颊獴的主要饲料,营养价值占日粮50%~60%,平均每天喂30克~50克;草根及竹类饲料有:竹子(含根、茎、叶)、芒草、庄稼秸秆等;果蔬饲料包括胡萝卜荸荠甘蔗等,占红颊獴日粮的10%~20%。有条件的可用鸡、鸭、猪等全价颗粒饲料投喂,营养全面,但成本较高,可少量使用。红颊獴没有饮水习惯,体内水分补充主要从食物中摄食。饲料每日早晚各投一次。
疾病防治
红颊獴抗病力强、成活率高,但大群饲养仍须做好防疫工作。饲养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疾病发生。外伤:常由于相互抢吃,红颊獴混群争窝室而互相咬伤,或是运输时铁笼扎伤。伤口多在口腔、头、颈、腰和四肢,不及时治疗会因脓毒引起败血症而死亡。轻微创伤涂以碘酒防感染,伤重者排出脓汁后用消炎水洗净伤口,涂碘酒后撒上消炎药粉,并单独饲喂,防再次致伤。必要时肌注10~20万苄青霉素消炎。
肠胃炎:多数由于饲料不洁,过量摄食含水分多的果蔬饲料或由于某些传染病所致,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低迷,病狸拉稀,腹部、尾部被毛潮湿。一般通过观察粪便进行诊断。患肠胃炎病狸粪便通常颗粒与颗粒之间粘在一起,而正常粪便应是质地疏松、遇力即散,此病及早发现可治愈,中后期死亡率较高。早期治疗可用土霉素1片捣碎拌玉米粉或米饭饲喂。每天2次,2~3天可治愈。
感冒:由于天气突变,红颊獴被风吹雨淋受寒引起,病狸呼吸加快,畏寒,流清鼻涕,减食或不食。治疗可用复方氨基比林肌注,每次0.5毫升,每天2次。
中暑:主要因高温引起。表现为骚动不安、呼吸急促、走动不稳如醉酒状。治疗可将病狸捉出埋入湿沙中,露出头部,约15分钟即可苏醒。
亚种分布
种群现状
该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鉴于其分布广泛,种群数量足够多,该物种被发现于多样的开放栖息地,包括低使用强度的农业用地,因此栖息地的变化不会显著影响该物种以致于超过低危水平。无论是从栖息地的变化还是狩猎导致的压力对种群影响非常低,已经确定没有其他的威胁会导致该物种显着下降。
保护级别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红颊獴在印度被列入附录III。
2000年8月1日,中原地区政府将其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三级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物种价值
因为红颊獴有很强的捕蛇和捕鼠的本领,所以在每年约有2万人伤亡在眼镜蛇口下的印度,人们都很喜欢饲养它,用以对付毒蛇。红颊獴更重要的是能够控制鼠害,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动物。由于红颊獴捕食毒蛇和老鼠,有益于人类,是鼠类天敌。毛皮可以制裘。
参考资料
红颊獴.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25
哺乳类.香港濕地公園.2024-03-2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人工培育
亚种分布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物种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