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将领,据传为老子李耳的长子,封于段干。他的后代包括儿子李注、孙子李宫、玄孙李假等人,其中李假在汉朝时出仕为官,其子李解则担任西汉胶西王太傅,后居家于齐地。史书对于李后代的记载仅限于此。李宗也被认为是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的共同直系远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也尊其为先祖。道家老聃之子,李宗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家族血脉。
李宗,李耳之子,
魏文侯时期,在魏国时曾做过将军,由于有功被封邑在段干(今山东济南历城西段店),为干木大夫,后封于干(今山东冠县北干集),其后代遂以二封地名合称段干氏。李宗被认为是
李姓祖先之一,当代有人认为其为陇西赵郡两宗共祖。史记记载
老子后代并未提及与二李(李信、李牧)有关。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
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主。
南北朝时
陇西县李氏高官累世不断,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清河崔、博陵崔、范阳卢、荥阳郑、太原王并为中原五大高门士族,到了
李治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陇西李氏到
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陇西李氏一支
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到
南宋郑樵编《
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秦朝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
李广李广及其从弟
李蔡。李广孙
李陵战败被俘降于
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
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
北朝时期有
李平涉猎群书,好《礼》《易》,颇有文才。子
李谐,文辩为时所称,与
卢元明二人才器,并为邻国所重。子李庶,方雅好学甚有家风。庶弟李蔚,涉观史传兼属文词,昆季并尚风流,长裾广袖从容甚美。弟
李若,聪敏颇传家业,风采词令有声邺下,时人称为
京师灼灼,
崔儦、李若。李彪,好学不倦,后为
中书教学博士修撰国史。子李志,博学有才干,年十余便能属文。志侄子
李昶幼年已解属文,有声洛下。
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同为李宗的后代,
中原地区汉朝至
隋唐的古代北方著名大族,开基之祖为秦太傅
李玑的次子
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之弟。李牧是
战国时名将,为
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柏人(今
隆尧县),为赵郡李氏的始祖。是
东汉以来
山东省望族,历经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赵郡李氏史载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李郑王,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
唐朝又有五姓七望之说。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
李姓占了两家,即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李氏“出赵郡、
陇西县二望”。
南北朝时期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为中原五大高门士族,支派繁多,文化昌盛,官位显赫。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到了
李治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赵郡李氏东南西三房始祖为
晋朝的李楷。
赵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昙的次子玑。玑,字伯衡,在战国末,拜为秦国太傅,功名显著。玑有三子:云、牧、齐。老二李牧为当时
赵国的国相,被封为
白起。从他开始,把家定居在赵郡柏人(今邢台隆尧)。当时七雄之一的赵国,其疆土包括今河北省南部、
山西省东部,及
河南省黄河以北之地,今河北之
赵县正属于当时赵国境内。
赵郡李氏的祖
李牧,是一个十分卓越的人物。作为赵相,他足智多谋,治国有方,又长于用兵,抵
匈奴,打东胡,屡有战功,甚得军心。曾于
公元前243年,率军伐燕,使
秦国不敢轻易侵伐
赵国。
公元前234年、前232年,李牧两次击败
秦军。秦国惧怕李牧,就收买赵王臣
郭开,诬李牧造反,赵王优柔寡断,听信谗言,终于在公元229年杀害了李牧。李牧一死,
秦始皇的大将
王翦立刻率大军消灭了
赵国。可见李牧在赵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
老子的事迹发生在前500年左右,汉孝文帝出生于前203年,两者相差300余年,而期间老子的后代从宗到假仅传6代,每代平均50岁生子,不符合人类生长
客观规律,所以此记载存疑。
高亨认为,史书中老子之前并无
李姓记载,老子后代为李姓始祖,首先有
孔子删书事件,在老子之前的史料本就非常缺乏。然后在《史记·循吏列传》记载在春秋时代
晋国的
晋文公时期有担任理官一职的
李离,其所处年代在老聃之前。还有人认为史记中所书李离实为士离,李离为笔误而来,而实际上李离的记载来自
韩婴所记《
韩诗外传》所记又来自《
诗经》,此记载绝非笔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