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易(1897年3月-1932年10月)原名其昌,字蕙孙,号绳武。江西黎川中田人。1900年出生在
沅江之滨一个“亦耕亦读”的家庭。他早年留学
日本、
法国、
苏联,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担任
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1932年10月,在洪湖苏区反“围剿”的战斗中被俘牺牲。土地革命时期红三军的著名将领,烈士。
人物生平
幼随父旅居湖南
常德市,常德高中毕业后赴日本留学。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后回国,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与李立三、
赵世炎等发起成立劳动学会,参与了留法勤工俭学生进占
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被法国当局拘捕,同蔡和森、陈毅等104名学生一道被押送回国。
回国后,鲁易在海南琼山第六师范任教,兼任由
徐成章烈士墓等人创办的《琼崖旬报》编辑。1921年参加少年共产党,1922年经
陈公培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与陈公培、罗汉、徐成章等6人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琼崖地方组织,以《琼崖旬报》为阵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4年调
广州市,任职于中共广东区委。
1925年初被派到
黄埔军校,任政治部秘书,先后以秘书、
少将副主任身份主持政治部部务。并根据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的指示,成立了中共黄埔党团和
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同
中国国民党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26年1月,调任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少将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同年3月18日,
蒋介石为排挤共产党人,进一步篡夺第一军的军权,指使亲信,故意制造“
中山舰事件”,将在第一军工作的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员和政工人员全部排挤出来。5月,周恩来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兼高级政训班主任,鲁易任区委秘书兼政训班秘书,协助周恩来领导军事工作。同年下半年,赴苏联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8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军委会秘书。1930年8月,任军委总政治部主任。1931年被派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同年底兼任
中国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1932年初,兼任红三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
前敌委员会委员兼二分校政治部主任,红三军第七师政委。
1932年6月,
蒋介石对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发动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贺龙等率红三军军部和红八师转到外线作战,鲁易和红七师师长王一鸣率本部及
地方武装留在根据地坚持战斗。8月,在监利新沟嘴战斗中,因敌众我寡,红七师遭受严重损失,鲁易不幸被俘,在狱中坚持斗争,坚贞不屈。10月4日,被
中国国民党杀害于湖北阳县仙桃镇
人物事迹
鲁易自幼受书香熏陶,1918年考入日本东京的
明治大学。明治大学虽以“
明治维新”时代的老牌学府著称,但校舍陈旧,师资匮乏,中国留学生到后长达半年之久无法开课。鲁易求知欲旺,每天夹着“
三明治”面包,沉浸在图书馆内,一面自修
日语,一面广泛涉猎报刊书籍。他开始知道新村主义、工读互助主义、
无政府主义和基尔特
社会主义。也读到一些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
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他思想敏锐,目睹日本帝国主义欺辱
华族的罪行,激起满腔义愤,特别是1919年5月7日,日本政府为纪念逼迫
中原地区签订“
二十一条”举行庆典,规定中国学生也要参加。鲁易等留日学生在
王若飞的号召下,在宿舍里议定:当日足不出户,集体抗议。对此,学校要给他们处罚。其中大部分人不肯妥协,毅然退学归国,鲁易就是其中的一个。
鲁易学业未成,不想会见家人,归国后滞留北京。此时已在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掀起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1920年12月15日,鲁易作为最后一批勤工俭学生,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了艰难的求学生涯。在
法国期间,鲁易参加了一系列的
学生运动,被法国当局抓捕遣返回国。
鲁易被遣返回国后,留在法国的周恩来、
赵世炎、
陈延年、
熊雄等,于1922年6月成立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改为中共旅欧支部)。鲁易与他们保持着通信联系,互相介绍情况,勾通国内与海外信息。1923年春,鲁易等联名致信熊雄,表示要在国内搞军事运动,希望能帮助介绍到
广东省的军队中去。熊雄接信后,写了一封
推荐信,要他们去找粤军中的旧识
陈铭枢。结果,鲁易等3人都被录用。不久,开始酝酿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鲁易等按照中共党组织的指示,积极推动粤军参加革命。
1924年5月,
孙中山在
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
黄埔军校。11月,周恩来从
法国回来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他从粤军调出鲁易,到军校担任政治部秘书。不久周恩来兼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转战
东江前线。委托鲁易留校主持部务和政治教育。
鲁易与政治教官恽代英、
肖楚女、
孙炳文、安体诚等,以基本的革命理论为内容,对不同
政党和不同学派的思想采取兼容并包态度,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鲁易为加强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如聘邀
谭延闿、何香凝、毛泽东、苏兆征、张太雷、
鲁迅等国共两党领导人及社会知名人士来校演讲,规定各学生队每周至少召开一次政治讨论会,设政治问题箱,由教官开箱收集学生所提问题,在课堂上或校刊上公开回答。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组织政治教员编写《政治问答集》,组织学生到省港罢工委员会或
广宁县、
汕尾市等地
农会作社会调查。此外,政治部根据一些部队的需要,还开设了短期政治训练班,为连队培养见习党代表。
1925年8月,校党代表
廖仲恺由于坚持
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遭
中国国民党右派杀害。鲁易在动乱中勇挑重担,组织进步师生反击军校内否定三大政策的逆流。他执行周恩来和中共广东区委书记
陈延年的指示,负有党内的秘密使命,在军校大力发展中共组织,增强党的力量。随着共产党员的增加,原中共广东区委直属支部扩大为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由鲁易、聂荣臻担负领导工作。由于他们不怕威胁,巩固了党在军校的阵地,被校内反动分子攻击为“周恩来的亲信”,“支部大权,尽在鲁易、聂荣臻之手”。
接着,周恩来请邵力子推荐,鲁易由政治部秘书升任政治部副主任。鲁易主持工作期间,将政治部下设指导、编、秘书三股改为宣传、组织两科,宣传科科长为
杨其纲、秘书兼组织科长为聂荣臻,部内只留3名文书办理庶务,其余人员充实政治教官队伍,因而,政治部虽精简,但人员更加精干,适应了全校政治教育的需要。
军校政治工作产生的成效,引起了校长
蒋介石的忧虑。他企图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指使亲信
王柏龄、
缪斌等组织代表
中国国民党右派势力的团体———孙文主义学会,专与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青年军人联合会作对。鲁易旗帜鲜明地支持
左派学生,允许他们通过《
黄埔潮》、《青年军人》等刊物,揭露国民党右派打着
孙中山主义旗帜破坏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行径。他对制造摩擦、寻衅闹事者予以痛斥,保护
蒋先云、
周逸群、
王一飞等中共学生开展革命活动。由于王柏龄以军校
教育长的身分公开支持孙文主义学会,鲁易便针锋相对,以政治部负责人的身份加入青年军人联合会。为此,
王柏龄上书
蒋介石,要求将鲁易调开,否则他就辞职不干。可见,鲁易对
中国国民党右派势力的斗争的坚决。
歌曲创作
军校政治部改组,邵力子任主任,鲁易升任
少将副主任。为使学生牢记军校宗旨、激励其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广泛征稿和悉心整理的基础上,鲁易还与宣传科成员编成了振奋人心的《陆军军校校歌》—— 莘莘学生,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同学同道,乐遵教导,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人物纪念
1985年,
监利市人民政府在易家台红军墓地修建了红军烈士陵园和历史纪念碑,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了碑名“青史永垂”,聂荣臻元帅也题写了“鲁易烈士纪念碑”字样,以纪念红三军将领鲁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