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刚,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CITES公约中国科学机构)常务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
生平简介
1957年生于湖南陵。1977年参加“文革”后首次高考,入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学习。1981年12月获
学士,并进入
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生态学家
夏武平教授,研究动物生态学。1982年2月至1983年8月在
兰州大学生物系学习,1984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获理学硕士学位。1985年至1987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工作,研究高原动物生态与生态系统。1986年聘任为助理研究员,1987年8月赴
加拿大留学,先后师从
极地生态学家S. A. Bouton 教授研究动物生态学、师从野生动物学家R. J. Hudson教授研究野生动物生态学。1993年在加拿大
阿尔伯塔大学获博士学位。1993年6月起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6月到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任保护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保护生物学和行为生态学。1995年入选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6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工程”并破格晋升研究员。1996、1998、2000、2002、2005年年曾作为领队人员率中国生物学
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队在
乌克兰、
德国、
白俄罗斯、
澳大利亚、
阿根廷获得优异成绩。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政府津贴。1998年在英国
剑桥大学从事合作研究。199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99、2003、2005、2007、2010、2013年曾作为中国全权代表参加第11-16届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贸易公约(CITES)缔约国大会。1999年入选
中国科学院创新青年科学家小组,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延续资助。2001年在
乌普萨拉大学从事合作研究。2002-2003年,任
欧盟“中国生物多样性项目设计组”专家,负责设计欧盟中国生物多样性项目。2007-2009年,任欧盟中国
生物多样性项目
淮河生物多样性项目专家。2007年晋升二级研究员。2010年担任国家林业局野化华南虎再引入地考察组组长,完成《野化华南虎再引入项目候选地点考察报告》。2011年担任美国著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奖项——印第安纳波利斯奖(Indianapolis Prize)评委(2012 )。2011年担任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专家组组长。2012年担任“新疆
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专家组组长。2013年主持《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编研工作。
学术成就
行为生态学
主要从事动物行为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研究,提出了动物行为层次结构的概念与PAE编码
分类系统、行为的表现空间和行为的刚性与弹性等概念,研究了野生动物对人类社会的行为适应,研究了超级都市中流浪猫的生存对策以及自然保护区大型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冲突;研究了动物的繁殖求偶行为的模式与变异、动物内分泌与行为的调节、圈养动物的行为变异、多样性与适应性以及
麋鹿的交配行为、配偶制度与
种群遗传多样性管理。研究了 与野生动物的适合度,研究了
马鹿、
白唇鹿、普氏原羚等
栖息地选择、生境连接度与生境廊道。1992年,和Hudson教授共同提出利用单剂
外源性指示剂测定美洲马鹿自由采食量的方法,文章发表后被多次引用。1993年,和Hudson教授共同提出了界定草地斑块的方法,并提出草食动物以采食瞬时速率作为在草地优化摄食信号的假说,并在美洲马鹿的采食试验中验证了该假说,结果在Evolutionary Ecology发表。指导研究生研究了气味信号对圈养状态下朝鲜豹行为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了朝鲜豹气味信号对圈养环境丰富化的作用 促进了圈养金钱豹的福利;研究了
麋鹿的同性聚群现象,以及麋鹿的吼叫信号在其成功交配繁殖中的作用,发现圈养千年后的麋鹿对其历史生境中的捕食者—虎仍有记忆;研究了
金丝猴属家族中
雌性的序位、动情交配序位以及性关系对维系家族关系的作用以及普氏原羚的
繁殖场气味标记和吼叫信号的通讯意义。验证了果子狸交配栓储精、滞精和贞节假说,还研究了
雄性螽斯科的营养水平与繁殖投资的关系、影响大熊猫发情和成功繁殖的空间因素、大熊猫采食生境的边际效应、空间与圈养东北虎的行为多样性、不同性别野生
梅花鹿利用舔盐点的差异、普氏原羚的聚群模式与社会分离、察
松柏多
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唇鹿对夏季生境的选择、
青木川自然保护区
川金丝猴食性的季节性变化、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
蒙古野驴和
鹅喉羚的行为、
种群与
栖息地、
阿尔泰共和国山南部科克森山和卡拉麦里山盘羊冬季卧息地选择、蒙新河狸夏季夜间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区藏
棕熊暖季食性及采食行为模式、
麋鹿昼间活动时间分配以及麋鹿、
白面狸、金丝猴等动物繁殖行为的内分泌基础。他领导的研究组研究了以普氏原羚、
藏原羚、狼、
雪豹、棕熊、
欧洲狗獾、
鼠兔、
荒漠沙蜥为代表的高原动物类群以及高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保护生物学
与
马克平、
韩兴国教授共同主编了中国第一部《保护生物学》 ,并主编了《动物行为原理与物种保护方法》,提出了濒危物种保护的行为学原理与方法,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保护生物学原理》分析了保护生物学现状、挑战和对策,指出由于
伦理学、
经济学、心理学的渗透,保护生物学已经发展为保护科学(Conservation Science)。
领导的研究组发现
人类活动对
种群遗传结构已经产生了比高山大湖更大的隔离效应,研究了中国鸟兽物种多样性结构、格局及其空间变异、验证了关于动物纬度分布幅的Rapoport’s Rule和中域效应。探索了中国阔叶林带哺乳动物的多样性与
栖息地评价、家庭的能耗模式、人兽冲突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估算了青藏高原农村家庭CO排放量,结合高原生态系统保护和节能减排探寻了开发利用
太阳能、
风能和生物质能可再生能源的途径。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濒危动物栖息地的效应,发现了中国现生
麋鹿种群增长的密度制约问题,参加了麋鹿野放,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工作。研究了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与行为因子对
藏羚和
藏原羚种群遗传结构与种群历史的影响,比较研究了其系统地理学和种群动态历史,发现由于
雌性藏羚羊的产羔迁徙,藏羚羊的种群遗传结构没有发生分化而同域分布的藏原羚发生了遗传结构的分化。还研究了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原因,发现青藏高原腹地
人类活动已经影响了藏羚分布,藏羚被迫迁入水热条件、植被较差的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区。提出了濒危物种人类协助生存策略(HASS)。提出区分生态濒危物种与进化濒危物种、区分生活史对策、引入"经济灭绝"概念的濒危物种等级标准。研究了中国动物园动物种类与
种群大小,探讨了中国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上限问题,提出生物遗传资源的元所有权、衍生所有权与修饰权概念。探讨了中国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的动态和理论、不同生物类群物种多样性协同变化的格局和原因、环境气候变化与动物
区系的响应。研究填补了中国特有动物普氏原羚的知识空白,为国家启动普氏原羚保护工程提供了科学基础。主持制定了中国野生动物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标准评价确定了西南
喀斯特地区重要野生动物濒危等级名录,并评定了中国陆栖
脊椎动物物种濒危等级。探讨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物种的非致危性判断方法,发现20世纪末,中国从蛇类资源消费国转变进口国,进入21世纪以来,CITES公约与中国法规控制了蛇类国际贸易,发现中国国际贸易的鸟类主要是人工繁殖的鹦形目类。在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流行期间,参与了SARS病源的溯源工作。并为国家修改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自然保护区法和动物传染病防治法提供了科学咨询意见。从1995年起,先后完成了重庆“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
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老县城自然保护区、
陕西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的
生物多样性考察,并为建立西藏羌塘、西藏芒康滇金丝猴、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湖、青海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西
天山、广西北仑河口等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科学考察。
学术职务与人才培养
主要职务
现任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CITES公约中国科学机构)常务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
杂志编委
现任Current
动物学 (原\u003c动物学报\u003e)、《
生物多样性》、《
野生动物》、《
生命世界》副主编;《
科学通报》编委、《文明》杂志学术顾问。现任Biological Conservation ,
俄罗斯Russian Acta Theriologica , Arid Ecosystems ,英国Oryx—The International of Conservation编委,曾任德国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International ,美国 The Wildlife Professional 编委、《
兽类学报》副主编。
学术委员会
从1999年起,主持CITES公约中国科学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为中国履行CITES公约事务提供了科技咨询,作为中国全权副代表参加第11-第15届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贸易公约缔约国大会,参加了公约的科学文件制定和我国有关CITES公约的科学事务决策。参与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11-2021)》、《中国物种保护战略》、《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3次国家报告》 的撰写。
历任
中国科学院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保护生物学中心副主任、主任,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球
雪豹网络(Snow Leopard Network)理事;现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专家委员会(IUCN/SSC)保护繁育专家组、重引入专家组、
羚羊专家组、马科动物专家组专家,国际保护生物学学会会员,美国野生动物学会会员,
加拿大动物学会会员,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专家委员会专家,DIVERSITA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人与
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
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中国
猫科专家组副主任委员,国家林业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兽类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主任,中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
人才培养
先后培养或联合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32名(其中硕博连读2名)、硕士9名,指导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4名。
主持项目
先后主持国家基金委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多项面上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基金项目“普氏原羚行为生态学研究”(39770104、39725005、30011998)、“普氏原羚的遗传多样性及其
分类系统地位研究”(30270206)、“
布哈河上游地区同域分布的普氏原羚与
藏原羚的竞争、共存于中间生态行为隔离机制”(30670267)、“人类景观中普氏原羚的
种群空间格局与结构”(31070469)、“
原羚属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31372175)等。
主持
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中国珍稀
脊椎动物繁殖行为生态学研究”、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长江流域的
生物多样性变化与生态安全”课题“物种濒危机制与保育对策”、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
生物技术创新青年科学家小组项目“大熊猫、
麋鹿、普氏原羚的保护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重要CITES附录物种资源评估及致危机理研究”、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
阿勒泰市中俄哈蒙边境地区特有动物与地理
区系科学考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重要生物物种资源监测和保育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的“重要
荒漠和草原物种资源监测技术与示范”课题、国家环保部环境保护项目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联合执法检查和调查项目“中国陆生
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评估”、“中国动物园动物编目与易地保护调查报告”、“中国西南
喀斯特重点野生动物调查报告”、国家环保部
生物多样性项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项目“普氏原羚的关键
种群与
栖息地监测”等多项项目。参与
青海省重大攻关科技项目“
藏羚种群生物学及保护措施研究”、美国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IUCN Sir Peter Scot Fund,UNDP/UNEP/GEF ,
德国Zoological Society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Species and Population, 美国Columbus Zoo and Aquarium Field Conservation Project,
英国Whitley Fund for Nature等国内外项目。
论文著作
在国内外Conservation Biology,Journal of
动物学等刊物发表或联合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发表著作20余部,科普作品百余篇。
学术论文
著(译)作
1.蒋志刚等2014. 保护生物学原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 印刷中
2.蒋志刚,梅兵,唐业忠,张健旭. 2012.动物行为学方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
3.蒋志刚,
丁玉华 2011. 大丰麋鹿与
生物多样性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4.蒋志刚. 2009. 江西桃红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5.蒋志刚. 2009. 衡水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中国林业出版社.
6.Hutchinson, M. (著). 蒋志刚, 平晓鸽, 曾岩, 朱佳伟(译). 2009.
爬行纲探秘.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7.Wade, R. (著). 蒋志刚, 李春旺, 李春林, 李锋(译). 2009. 极地探秘.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8.蒋志刚,
谢宗强 2008. 物种的保护.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9.蒋志刚. 2006. 陕西
老县城村自然保护区的
生物多样性。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0.蒋志刚. 2005. 陕西
陕西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1.伊丽莎白·多比(著). 蒋志刚, 于双英, 丁晶晶(译). 2005. 探索神秘的自然.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2.蒋志刚. 2004. 动物行为原理与物种保护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13.蒋志刚. 2004. 中国普氏原羚.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4.蒋志刚. 2003.
红树林、蓝海洋. 北京:化工出版社环境生态出版中心.
15.
徐宏发, 蒋志刚(主编). 2003. 中国药用动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上海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6.Qiunn G.P. and Keough M. J. (著), 蒋志刚, 李春旺, 曾岩(译). 2003. 生物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北京:
高教社17.蒋志刚. 2002. 自然保护野外研究技术.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8.蒋志刚. 2002. “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
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Dawkins M. (著),蒋志刚, 曾岩, 阎彩娥(译). 2001. 眼见为实?寻找动物
意识 上海市: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蒋志刚,
马克平,
韩兴国 1997. 保护生物学.
杭州市:浙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1.Jiang Zhigang, Meng Zhibin, Wang Jun, 2002.Musk Market Survey Report. Endangered
物种 Scientific Commission of PRC. Beijing.
特约学术报告(近五年)
1.JIANG Zhigang, Distribution, Status and Management of Ungulates in China. Workshop on Ungulate Management in the World with a European
透视 Erice, Italy, Oct. 27-Nov.1, 2013.
2.JIANG Zhigang, Endangered
物种 Conser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2013 Transboundary biodiversity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Beijing, China, Oct. 22, 2013.
3.JIANG Zhigang, Redlist of Biodiversity in China: The Volume of Vertebrate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Nanjing, 2013,Sept. 13-14
4.蒋志刚. 2013. 为什么要建自然保护区?新疆:博乐. 2013年8月18日.
5.Jiang zhigang and Luo Zhenghua. 2013.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distributions of ungulates on the Tibetan
高原 93rd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SOCIETY OF MAMMALOGISTS.
费城, Pennsylvania, USA.
6. Z Jiang, Z Luo. 2013.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distributions of ungulat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1000Posters 2013, 4: 444 (slide presentation)
7.蒋志刚. 2013. 野生动物监测的要点与方法. 北京: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13年2月21日.
8.Jiang Z. 2013.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Xinjiang China: Issu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ception workshop: Towards Developing Karakoram Pamir Landscape (
王者荣耀职业联赛) between China and Pakistan. Islamabad, Pakistan 23-24 January 2013.
9.蒋志刚. 2013. 地史因子、人类因子与
原羚属的演化.
华东师范大学 2013年1月14日.
10.Jiang Z. 2012. Reintroduction of Pere David’s Deer in China: History, Status and Charlenges. 2 International Academec Workshop on Chinese Milu Elaphurus davidianus. Nov. 21-23, 2012. Dafeng, Jiangsu, China.
11.Jiang Z. 2012. Grouping Behavior in Animals. 15th Annual Symposium on Chinese-American Frontier of Science. Oct 12-15, 2012, Ireven, USA.
12.Jiang Z. 2012. Collective Behavior: Diversity and Mechanism. Nanking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13.Jiang Z. 2012. On vigilance behavior: Concept, Pitfalls and Perspectives. Workshop on Vigilance Behavior, Nanking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14.蒋志刚. 2012.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学研究进展.
安徽大学 合肥.2012年3月.
15.Jiang Zhigang. 2012. Approaches to Felid Conservation in China. Workshop of the Cat Specialist Group of China. Feb. 26, 2012. Beijing. Chi
NA电子竞技俱乐部16.Jiang Zhigang. 2012. Non-determental Findings (NDF) and Functure of Chinese CITES Scientific Authority. Workshop on Non-determental Findings of China. Feb. 21, 2012. Beijing, China
17.Jiang Zhigang. 2011.Scietific Management of Wild Animas: Percipective based Evolution of Human Society. Oct. 29-31. Jinhua. China 2011.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谈野生动物的科学保护观. 野生动物的科学保护观研讨会。浙江金华。
18.Jiang Zhigang, 2011.Rewilding Père David’s Deer: History, Reality and Challenges. The Sino-US Giant Panda Reintroduction Workshop, Dujiangyan, China Oct. 26-27. 2011.
19.Jiang Zhigang, 2011.
动物界 Behavioral Researches in China: Status and Perspectives. Sino-Russian Workshop on Animal Navigatio, Environmental Sensing and Behavioral observ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China June 8-9, 2011.
20.Jiang Zhigang, 2011. Behavioral Ecology in China: Present status, pitfalls and perspectives. THE FIRST AISA-PACIFIC CONFERENCE ON INTEGRATIVE BEHAVIORAL SCIENCE. Xi’an, China 2011.
21.Jiang Zhigang, 2011. Wildlife and its Monitoring. The International Training Course - New Trends and Methodology in
动物界 Ecology. Beijing, China. August, 2011
22.蒋志刚. 2010. “野生动物野外监测方法”.CERN第17次年会特邀报告.2010年12月5日。广东广州.
23.蒋志刚. 2010. 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中国草根NGO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研讨会特邀报告。北京. 2010年9月15日.
24.蒋志刚2010.动物智慧:从章鱼保罗说开去. 首都科技讲堂特邀报告. 北京, 2010年8月22日.
25.Jiang Z. 2010. Hot versus Cold Spots in Conservation and Research of Chinese Wild Cats. Invited Speech at Sino-British Forum on Building Cat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Capacity in China. Beijing, August 5-7, 2010.
26.蒋志刚. 2010. 熊猫科学与熊猫旅游. 四川雅安大熊猫旅游节特邀报告. 四川雅安.2010年8月5-7日.
27.Jiang Z. 2010. Modern Wildlife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Invited Speech at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rophy Hunting for Wildlife Conservation, Urumqi, China. July 7-11, 2010.
28.蒋志刚. 2009..保护生物学的结构与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论坛。浙江
温州大学29.蒋志刚. 2009. 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一个没有简单答案的世界性问题.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研讨会”特邀报告. 四川南充. 2009年8月。
科普论坛(近五年)
1.蒋志刚. 2013. 网络时代与生态文明. 《绿叶》2013年第10期78-82.
2.蒋志刚. 2013. 麇鹿,湿地上的海归生活. 《人与自然》2013年第8期56-69,
3.蒋志刚. 2012a. 洞悉时间生灵之奥秘——生态文明以人类价值为核心. 《绿叶》2012年第172期14-19.
4.蒋志刚. 2012b. “自然遗产”与“自然保护”辨析——中国自然保护区法的六点意见. 《绿叶》第172期14-19.
5.蒋志刚. 2011. 动物智力,从章鱼保罗说开去. 《
科学中国人》2011年第8期53-57.
6.蒋志刚. 2009. 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国. 《文明》2009第6期16-53.
7.蒋志刚. 2009. 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生境结构与保护. 《大自然》2009第1期8-11.
8.蒋志刚. 2009. 专家推荐·
动物界《出版人:图书馆与阅读》2009年第6期54-55.
9.蒋志刚. 2009. 生物多样性保护. 《科技促进发展》2009年第3期26-29.
获得荣誉
2012年 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6年 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水利部、中国科学院联合授 予“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6年 Whitley Fund for Nature: Whitley Award(
惠特莱奖)
2004年 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ir. Peter Scott Grant
2001年 《人与自然百科丛书》 获国家优秀科普图书
二等奖1999年 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的优秀科研团队”
1999年 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荣誉表彰证书
1998年 《保护生物学》获
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
一等奖1997年 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别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