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士林
清朝江苏巡抚
徐士林(1684-1741年),字式儒,文登区人。出生农民家庭,“秉性质直”,入私塾后,奋志励学,27岁中举,29岁中进士,曾为皇子皇孙授课,爱新觉罗·弘历也在其学生之中。所以说,乾隆皇帝的满腹经纶其中就有“文登学”的因子。乾隆五年,任江苏巡抚病逝在任上,终年五十八岁,入祀贤良祠
人物简介
徐士林(1684~1741)字式孺,号雨峰,山东文登徐家村人,清朝江苏巡抚,卒祀京都贤良伺。出身寒微,秉性质直,勤政爱民,被乾隆皇帝誉为"忠孝性成"的一代楷模。
任职
徐士林,字式儒,文登县爬山后徐家村人。康熙二十三年生于贫寒农家,自幼奋志励学。康熙五十二年中进士,任内阁中书(辅佐皇帝办理国政的机关要职),后升礼部员外郎(中央部级官吏);雍正五年,任安庆市知府,五年后又升任江苏省按察使;乾隆五年,任江苏巡抚,病逝在任上,终年五十八岁。
经历
徐士林历康、雍、乾三朝,三十余年"清勤敬慎",是清朝有名的清官。《文登县志》记载,士林"立身托忒克·端方,历宦途不为干。其任京师,非公务未遂与公卿接比;为道府与督蕃交,未尝一馈送,其守身之严谨可知也。"徐士林还特别精于断案,隶书上称他"治狱如神"。在他任知府、按察使、巡抚期间,明察详审,判明了很多疑案大案,改正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深得民心。现今文登县图书馆内还藏有他在任时审理案件的手书记录七十二则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徐士林断案执法的求实精神和审慎态度。
徐士林病逝后,爱新觉罗·弘历极为悲痛,下谕痛悼道:士林"鞠躬尽,遂致沉。临终无一语及私,劝联以忧盛危明之心为长治久安之计。此等良臣,方资依使,乃今世,朕实切切含悲不能自已也!"(《清史稿》三十五卷)他下诏书,破例将徐士林这个地方官祀于京师"贤良祠",与开国元勋和辅佐重臣同等待遇,并赐金井玉葬。一个封建官史,即能为皇帝赏识器重,又能察民情,顺民意,确实难得。所以在正史和正史之外,便流传着许多颂扬他的传奇故事。
人物轶事
送礼赠言
徐士林任江苏巡抚的时候,经常进京向爱新觉罗·弘历面奏。按当时官场通例,做地方官的,每次进京或逢年过节和皇亲国戚的喜庆吉日,都要献上异珍奇宝以忠孝。徐士林在江苏省这富庶之邦,江浙沪为官,更该多多贡奉珍贵礼品。可是徐士林偏偏不理会这件事儿,在任数年没给皇宫进过一次贡。不但皇亲国戚王后妃嫔指责徐士林不世故,连乾隆本人,也觉得徐士林未免太失礼了。天长日久,风也刮到了徐士林耳朵里,这一年除夕之前,他也备了一份礼物,派人星夜进京城,献给乾隆皇帝。
腊月三十日,乾隆携带三宫六院、文武百官在保和殿观赏各地送来的贺年礼品。普天下的奇珍异宝集中陈列于一室,整个大殿珠光宝气。乾隆对这些礼品司空见惯,不以为然,只是特别注意察看每件礼盒上的送礼人的姓名。他仔细看一了遍,又浏览了一次,最后怏怏不快地坐在御椅上,叫来负责收礼品的总管太监问道:"江苏省徐士林送来何物?"
太监一听,大惊失色,以后皇上知道徐士林送来了什么礼物,要怪他个匿藏不报之罪,便战战兢地结巴起来:"他……没,没……
"送的什么?"乾隆急不可耐的追问道。
"送的……"这太监为何如些惊慌?原来他当年做过乾隆的侍读,同乾隆一起跟徐士林念过书,深知徐士林为人,也知道乾隆的脾气。今天早晨,他接到徐士林派专人送来的年礼,打开一看,竟是重新装裱的几本旧书。心想,这样的年礼送给皇上,不是挖苦皇帝吗?皇上能不怪罪?所以他没有拿去陈列,放到了后宫。没想到皇上竟追问起此事,他能不害怕吗?
乾隆见太监吞吞吐吐的样子,厉声说:"拿来!"
"是,奴婢去取。"太监转身,急忙到后宫把那几本旧书拿来,双手擎着,跪在皇上面前。那些王公侯妃一见,个个挤眉弄眼,嗤之以鼻,等待皇上对徐士林问罪。
乾隆见只是几本旧书,倒没发作,只是急于看看内中究竟,便揭天宗卷,取出徐士林的贺年奏疏,一字一句地看起来。
徐士林写道:蒙皇上天恩,对我破格升,……恭逢元旦,理当进贡方物。可是皇上知道,臣一身之外,寸丝粒粟,都是皇上所赐,黎民供给,我自己尚物贡奉皇上呢?只是炯炯臣心,愿皇上象唐尧虞舜一样治理天下,国泰民安,万世无疆。由此,望皇上恕我赤诚之心进言。臣自幼学《尚书》,谨择典谟要义,写成数卷心得体会,具裱缮册,适逢元旦拜呈。只要皇上肯赏脸御览,对治国安民略有得意,臣就不胜荣幸之至……"
乾隆看罢奏疏,脸上的怒气早已消散。接着又翻着那本精心装裱的旧书,不住地点头赞许。那些王公大臣好生奇怪:皇上对稀世珍宝不感兴趣,对这几本旧书倒爱不释卷了。
看着看着,乾隆叫道:"好!拿笔来!"
太监取来文房四宝,乾隆挥笔写了"赠人以的,不如赠人以言也"朱批回赠了徐士林。
爱新觉罗·弘历给徐士林的赠言题词不少,徐士林唯独对这条特别珍爱,随身携带。因为这条御批对他有特别的用处,那些擅长阿谀献媚之徒给他送礼,他就出示皇上的御批驳回。
据传,这道御批徐士林传给了他做过知县的儿子徐朝亮。儿子也用它来拒绝礼品。
三挡皇驾
乾隆皇帝最爱游山玩水,在皇宫里住腻味了,就想下去转悠转悠。其实,皇帝出访,也不都是为了游玩,巡视吏治,体察民情,招贤纳士,寻求治国安邦大计者也是有的。只是绝大多数皇帝老子出访,常常不但不能为黎民解决什么问题,还会给百姓送去很多麻烦,结果是劳民伤,误国害民。所以,各地老百姓和那些为官清廉、深得民心的地方官,都不希望皇帝到他们那里去。
徐士林教乾隆读书的时候,讲过孔子故乡齐鲁之地,说过他的老家,秦始皇东巡过的东海边疆。自然是把这些地方描绘得山水秀美,地灵人杰。所以乾隆做了皇帝以后,就想到他老师徐士林的家乡一游。
皇帝老子是金口玉牙,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可是,"清史"里查不到乾隆下登州的记载,几次南巡都是越路而过。原来全被徐士林了驾。
徐士林做安庆市知府的那年春天,爱新觉罗·弘历下河南到安庆府,徐士林深知为接皇驾对老百姓的骚扰,修卸街,建行宫,备珍味,积奇宝,要忙乱数月半年,还怕皇上见怪。国库的花销更不必说了,还要惊扰沿途百姓,夹道迎驾贡酒送驾,乾隆游过安庆,游兴正浓,又叫徐士林陪同他到他的山东老家巡视。徐士林一听,就想到家乡贫究困苦的父老乡亲,怎么也不能让皇帝再去作践他们。便对乾隆说:"登州景色最好看的时候是秋天……"说着,便把胶东半岛的秋景绘声绘色的地给乾隆叙说了一番,乾隆准奏,说秋天一定前往。
到了秋天,徐士林进就述职,乾隆又想起游登州的事。这事徐士林并没有忘记,早有准备,便启奏皇上说:"为皇上驾监,我回了老家一趟,没想到那里水旱虫风,四灾为患,庄稼颗粒不收,百姓流离失所,路毁桥断,车难行,皇帝请看,"说着,从怀里拿出特意准备的一个猪尾巴大的小萝卜,双手呈在乾隆面前,说:"这是我在老家爬山下拔的一个最大的萝卜,可见那里的灾情是何等严重!望圣上暂缓东巡登州为宜。"
乾隆听了,自然不想在这个时候去了,当即准奏;同时下了诏书,救济登州灾民。其实,那年登州地方是个好年景,徐士林变着法儿挡皇驾,护着家乡父老。
徐士林做江苏巡抚的时候,乾隆三次下江南,在江宁府,又对徐士林说:"我漫游了不少举国闻名的名山大川,就是没有到过老师家乡的爬山和留有始皇帝足迹的成山,深为遗憾。"徐士林听了,知道乾隆又要提出东巡登州的事了,便深思了一会儿,非常惋惜地说:"原来皇上想东巡臣下故里,是想到爬山一游,那真是皇恩浩荡。可异家乡黎民无福受授,那爬山万岁是万万去不得的。"
爱新觉罗·弘历没有察觉徐士林是在变着法儿哄他,便问:"你那爬山为何我就去不得?"
徐士林说:"山道崎岖,车辇无法通过。"
乾隆说:"那我就步行而上。"
徐士林说:"圣驾难保,谁敢伴驾前往?"
乾隆听罢,心里不悦,生气地说:"文武百官,满朝皆是,还愁没人保驾?再说,到你故里一游,难道你也不陪?"
徐士林知道圣怒难犯,但心里并不发慌,平心静气地对答道:"陪伴圣驾,臣不怕赴汤蹈火,可是那爬山不仅难上,那时间,也怕皇帝耽误不起呀。"
乾隆说:"上个爬山,难道还要三年五载?"
徐士林说:"三年五载不行,圣上请听当地一首民俗音乐。"
乾隆侧了耳朵,徐士林念道:"爬山爬山,一爬九年,俯首摸地,仰首摩天,要是踏蹭脚,就掉进了金粉湾。"念过民谣,徐士林又解释说:"那金粉湾是爬山下的一个无底深渊,假苦掉了下去,神仙也没法救了。"
爱新觉罗·弘历听了,吓了一身冷汗。不过他还是倒驴不倒架,硬充好汉说:"不去了,我倒不是怕掉进金粉湾,就是九年的功夫耽误不起。"
四谢师恩
徐士林家境寒微,生活困难,促使他奋志励学,17岁就入了县学,成为少年秀才。23岁背了一袋炒黄豆上路,准备到登州府城参加举人考试,朝行夜宿,一日,来到了烟台南初家村,此时他已经贫病交迫,无奈住进了一家小旅店,岂料自此一病不起,十几天后刚有点好转,他便挣扎起来,然而囊中羞涩,还不清旅店的欠债,要求店主宽容,允许他打工抵债。店主看他老实,就点头许可了。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一天,午台南塂杨同翁老人来初家办事,在旅店门外看到徐士林正在担水洗衣,视其面貌、衣着,根本不像个劳工,问他为何如此,他照实以对。于是,好心肠的杨同翁替他偿还了欠债,把他领回自己家中。
杨同翁是一位饱学之士,因在科举的路上,历经坎坷,对仕途早已心灰意冷,退居林下,以耕读为本,治家勤俭,在当地虽非富户,却也称得上是一户殷实之家。
当徐士林的病基本康复了的时候,可惜举子的考期已过,加上杨同翁考察了他的文思,虽然敏捷,但论证之中,谨慎有余,气势不足。经杨同翁的指点,徐士林顿开茅塞,遂拜在杨同翁的门下,两位忘年之交的朋友,从此成为师生。
第二年考期又到了,徐士林跃跃欲试,杨同翁看了他的模拟试帖,认为还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说服他暂缓赴试,让他再攻读一年。
这时,村里有些人,背地里议论杨同翁培养一个外地的秀才,有点胳膊肘向外拐。杨同翁听到以后,微微一笑,说:“你们知道什么!徐士林是一匹千里马,有朝一日,必飞黄腾达;徐士林也是一只大鹏,到时候,必扶摇直上九万里!”
第三年,考期又到了,杨同翁给他打点了行装,亲自送他上了路。徐士林此去一举成名,蟾宫折桂,载誉归来。先到午台南塂拜谢老师,临别时请老师教诲,杨同翁给他题词曰:“敏事,慎言”四字。这年,徐士林27岁。
徐士林29岁公车进京,登二甲进士。归途,又先到午台南塂拜谢老师。临别时又请老师教诲,杨同翁给他题词曰“温良恭俭让”五字。
徐士林拜官内阁中书,回家探亲的路上,又先到午台南塂拜谢老师,临别再请老师教诲,杨同翁给他题词曰“爱民致君保国”六字。杨家的后人,将其祖上的三次题词,总结为“四五六字箴言”,世代相传。
徐士林官至江苏巡抚,上任之前,最后一次专程到午台南塂向老师辞行,此行,他为老师题了一面大匾,匾额四个大字曰“恩同我”,上题曰:“同翁杨老先生夫子大人侍下”,下题曰:“后学徐士林拜题”。
“怙我”,典出《诗经·小雅》“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怙恃”都有依靠的意思,后借为父母的代称。可见,徐士林把老师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那样看待。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任职
经历
人物轶事
送礼赠言
三挡皇驾
四谢师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