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嗣庭(1664-1727),字润木,号横浦,是
清代大臣
查慎行的弟弟。他于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中
进士,成为
庶吉士,并在翰林院
编修任职。得到
佟佳·隆科多的赏识后,他逐渐晋升至
内阁学士兼
礼部侍郎的职位。在
雍正四年(1726年),他被任命为
江西省乡试主考官。然而,他所出的试题与
汪景祺的《历代年号论》中的“一止之象”说法相似,因此遭到指责。他的家中被搜查时发现了一本日记,其中批评了康熙朝政策,这导致了大规模的文字狱。查嗣庭被捕入狱后自杀,遭到戮尸
枭首。他的亲属和弟子也受到牵连。此外,浙江乡试也被暂停,直到三年后才恢复。查嗣庭著有《晴川阁诗》。
人物简介
查嗣庭于雍正元年(1722),由
佟佳·隆科多荐举,授
内阁学士,又受
蔡珽荐举,兼
礼部侍郎衔。
雍正四年(1726)任
江西省乡试正考官,考题第一题是“君子不以言
举人,不以人废言”,第二题“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第三题“其旨远其辞文”;第四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试题中先有“正”,后有“止”字,如同
汪景祺《历代年号论》“一止之象”的说法。民间传说他以“维民所止”为题,此句出自《诗经·商颂·玄鸟》:“邦千里,维民所止。”,却被人劾告“维止”二字系雍正去头,但此说法仅为民间谣传,查案单纯只是文字狱的案例而已,与
佟佳·隆科多也无牵连;又查其笔札诗钞,认为“语多悖逆”,遂以“讽刺时事,心怀怨望”等罪,逮狱。
雍正五年(1727)五月戊午自杀谢罪死于狱中,仍被戮尸枭示。其子十六岁以上判斩刑,十五岁以下流放,其妻与二儿媳被定发配边疆为奴,怕受辱双双自杀;因
汪景祺、查嗣庭都是
浙江省人,停止浙江乡试、会试三年,后浙江巡抚
李卫上书才得恢复,史称“查嗣庭试题案”。
查嗣庭是当代著名作家金庸的先祖查昇的堂兄。
文字狱介绍
科场试题案
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秋天,发生了一桩震惊全国的大案,即所谓“查嗣庭科场试题案”。这是继顺治间庄廷鑨《明史稿》案、
康熙间戴名世《南山集》案和雍正三年汪景祺《西征随笔》案之后的又一大案。历来的文字狱中,基本上是以诗文获罪,而以科场试题贾祸的可谓绝无仅有,且受到查处的竟是当朝二品大臣、内阁学士兼礼部左侍郎、江西正主考官查嗣庭,除了株连亲属、大加杀戮之外,还停止整个浙江士人参加乡试会试。
查嗣庭案虽然也归入文字狱一类,但因同隆科多、
蔡珽两案连结一起,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实际上是
雍正为了削弱和打击隆科多一派的势力,进一步除掉隆科多的“连环案”。
隆科多是雍正的亲
舅父。在康熙去世之前,以皇后
佟佳氏弟弟的特殊关系,担任理藩院(掌管蒙、藏、新疆少数民族事务)尚书兼步军统领,掌握京师警卫部队,并在康熙身边侍疾。隆科多是
雍正帝“合法继位”的惟一历史见证人,为雍正帝所忌是必然的。诛查嗣庭等于打击隆科多。雍正即位之后,表面上对隆科多格外重用,但对他和
年羹尧这两个帮助自己夺到帝位的人极不放心。既怕他们把篡位的秘密泄露出去,又怕有朝一日他们故伎重演,扶植别的亲王干掉自己。因此,在查案发生之前,首先向年羹尧开刀,借口汪景祺案,依靠身任吏部尚书、
兵部尚书等要职的
蔡珽,解除年羹尧的职权,扣上九十二条罪名,责令自杀;但雍正又怀疑蔡与他好友
李绂在搞朋党,又将蔡珽定罪。查嗣庭曾经隆科多和蔡珽荐举,相互间免不了有交往,这就必然会被看作隆科多和蔡珽的同伙。再者查嗣庭平时在对待现实政治、对待祥异、满汉关系等,有时也表现一些不同看法,甚至发泄一些不满情绪,这对于时刻都在密切注视着臣下的
社会主义动态、政治嗅觉特别敏锐的雍正来说,自然要当作敌对势力、眼中之钉,必欲除之而后快了。
查嗣庭,浙江
杭州府海宁县人,
康熙四十七年
进士,翰林院
编修,
庶吉士。查氏一门兄弟四人皆为进士出身,长兄
查慎行以诗文著名一时。
雍正元年,查嗣庭由
佟佳·隆科多荐举,特令在内廷行走。授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蔡珽又复荐举,授礼部左侍郎,加经廷讲官。
山西乡试正主考
查嗣庭在雍正元年出任山西乡试正主考时,试题选的是“不患人之莫己知”二句,“宜民宜人”句和“
子产听郑”一章,三题都还算平正,没有被雍正抓住把柄。这很可能和雍正认为下手的时机尚未成熟有关。
雍正四年(1726年)秋天,查嗣庭受命出任
江西省乡试正主考时,厄运终于降到了他的头上。此科乡试,查嗣庭按照惯例,出了这样几道试题:首题是“君子不以言
举人,不以人废言”,出自《
论语》;二题“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出自《
孟子》。次题两道:一道是《
周易风水》的“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另一道是《
诗经》的“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本来都是合乎规范、无可指的;而且那次主持乡试时行事相当谨慎,对关节的查防非常严格,考试也顺利结束,一切正常。可是,
雍正却无中生有,借口“有人告发”,猛然拿查嗣庭“开刀”,实际上是蓄谋已久的事变发生了。9月13日,乡试完毕,查嗣庭刚刚离开江西南昌,北上返京,回到寓所,连行李都来不及打开,雍正便迅雷不及掩耳,来个突然袭击,下令抄查查嗣庭在北京的寓所。据《
清稗类钞》记载:那天晚上,查嗣庭方醉卧家中,全家十三口,统被抓去。三天后,便以皇上谕旨的方式,急不及待地公布查嗣庭的“罪状”,将查氏“革职拿问,交三法司严审”。抄家过程中,查出“请托贿属之书札不一而足,其日记所载狂妄悖逆之语,与汪景棋相为表里”。他以
钱名世获罪为“文字之祸”,显系抨击时事,故最后以“腹诽朝政,谤讪君上”获死罪。这时
佟佳·隆科多已待罪边疆,蔡珽案正在锻造中,
雍正帝就在召回隆科多的前夕,于五年五月将查嗣庭戮尸枭示,并牵连到一些官员。
关于此案的缘由,雍正帝自己说得很详细:
查嗣庭向来趋附隆科多,隆科多曾经荐举。朕令他在内廷行走,授为
内阁学士。后见其语言虚诈,兼有狼顾之相,料其心术不端,从未信任。及
礼部侍郎员缺需人,
蔡珽又复将伊荐举。
今岁各省乡试届期,用伊为
江西省正考官。所出题目,显露其心怀怨望,讥刺时事之意。料其居心,浇薄乖张,平日必有纪载。派人搜查其寓所及行李中,得日记二本,内容悖乱荒唐,怨诽捏造之语甚多。
对
康熙帝用人行政,大肆讪谤。如以翰林改授科道为可耻,以裁汰冗员为当厄,以钦赐进士为滥举,以
戴名世获罪为文字之祸。以赵晋正法为因江南之流传对句所致,以科场作弊之知县方名正法为冤抑,以清书
庶吉士复考汉书为苛刻,以庶常散馆为畏途,以多选庶常为蔓草为厄运,以殿试不完卷黜革之进士为非罪。
热河偶然发水,则书“淹死官员八百人,其余不计其数”。又书“雨中飞蝗蔽天”。似此一派荒唐之言,皆未有之事,而伊公然造作书写。
至其受人属托,代人营求之事,不可枚举。又有科场关节及科场作弊书信,皆甚属诡秘。今若但就科场题目加以处分,则天下之人,必有以查嗣庭为出于无心,偶因文字获罪为伊称屈者。今种种实迹见在,尚有何辞以为之解免乎?……
朕惟以至诚待臣下,臣下有负朕恩者,往往自行败露。盖普天率土皆受朝廷恩泽,咸当知君臣之大义,一心感戴,若稍萌异志,即为逆天之人,岂能逃于诛戮。自唐宋以来,去古已远,习俗浇漓,人心诈伪,狂妄无忌惮之徒,往往腹诽朝政,甚至笔之于书,肆其诬谤,如
汪景祺、查嗣庭,岂能逃于天谴乎?
查嗣庭请托贿属之书札,不一而足。其日记所载,狂妄悖逆之语,与汪景祺相为表里。而其诽议
康熙帝用人行政、大逆不道之言,不可胜举。(《雍正帝朝起居注》,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条;《永宪录》续编,410~411页)
试题罪证
查嗣庭典试
江西省的试题之中,罪证主要有如下几点:首题:“君子不以言
举人,不以人废言。”
雍正帝的逻辑是,用此为试题,就是对朝廷保举人才之令有所不满。三题:“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雍正帝认为出此题实为居心测。策题:“君犹腹心,臣犹股肱。”雍正帝说查嗣庭不尊君为“元首”,分明不知君上之尊,有辱君威。《
周易风水》次题:“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诗经》次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雍正帝认为,这是暗示人要把“正”和“止”两字联系起来思考,其中寓意暗合
汪景祺《历代年号论》一文所说“正”有“一止之象”,都是指雍正年号,暗喻斩雍正帝之头。科举考试,考官从“四书”“
五经”中摘取文句命题,因涉嫌谤讥而获罪的,在明代已有之,但不至于如此草木皆兵。
雍正帝也知自己牵强穿凿,不能服人,就说查嗣庭这样命题,不是“出于无心,偶因文字获罪”,对他试题那样分析不是深文周纳,不可以“加朕以深刻之名”。问题不仅在试题,还在于他“向来趋附
隆科多”和
蔡珽。雍正帝兴查嗣庭之文字狱为了整肃隆科多和蔡珽作铺垫。隆科多有“保奏大逆之查嗣庭”之罪,作为他结成奸党罪状之一。蔡珽的罪名之一就是“交结大逆不道之查嗣庭”。
雍正帝把汪景祺、钱名世、查嗣庭与
年羹尧、隆科多、蔡珽诸大案相牵连,兴文字之狱,从而使他们成为比年羹尧、隆科多更危险的另一类敌人,是朝廷的主要打击对象。如果说,对于奴臣的不忠,皇帝不能容忍的话,对于不臣之民的读书人就更不能容忍了。
查嗣庭被判处凌迟处死。到
雍正五年五月结案时已经死在狱中,仍被戮尸枭示,查氏之子十六岁以上的被处斩刑,十五岁以下的儿子以及查嗣庭的二哥查嗣及其诸子均流放三千里。查嗣僳后死于戍所,到
爱新觉罗·弘历即位后被赦归的也就只剩下被流放的查嗣庭的儿子与侄子了。因此案牵连的
江西省官员统统革职。不仅如此,由于
汪景祺、查嗣庭都是
浙江省人,
雍正帝进而迁怒于浙江士人。查嗣庭下狱的次月,即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清廷特设浙江观风整俗使,专职监视士人,整顿士风(接着东南各省相继设立观风整俗使)。十一月又下诏停止浙江士人乡试、会试。
吏部侍郎沈近思上疏拥护,说汪、查等人使“越水增羞,
吴山蒙耻”,条陈整顿风俗、约束士子的十条建议,
雍正批转浙江巡抚和观风整俗使议行。雍正六年(1728年)八月,经浙江
总督李卫请求,暴君才解除停止乡会试的诏令,两年后撤消观风整俗使。
史料记载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清朝末代探花商鎏在他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中则称:“查嗣庭著有《维止录》,取‘明之大厦已倾,得清维止之’之意。世宗(雍正)览之,初甚嘉许,谓其识大体。太监某进曰:‘此悖逆书耳,何嘉焉?’雍正询其故,某曰:‘纵观之,见其颂扬我朝,若横观之,尽是诋斥满洲耳!’
雍正侧而观之,果然。遂大怒。”
同书又载:“或谓,查嗣庭《维止录》一书,专记世宗宫廷暗昧之事。首页内有一条称:‘
康熙六十一年某月日,天大
雷电以风,予适乞假在寓,忽闻上大行(按:指康熙逝世),皇四子(按:指雍正)已即位,奇哉!”
清稗类钞
另一说出自《
清稗类钞》:“查君书名震海内,而不轻为人书,琉璃厂贾人贿查侍者,窃其零帘剩墨出,辄得重价。世宗登极,有
满族某欲得查书,贾人以委侍者,半年不能得一纸。一日,查闭书室门,有所作。侍者穴隙窥之,则见其手一巨,秉笔疾书,书讫,梯而藏之屋梁。乃伺查出,窃以付贾人。贾人以献满人,遂被举发。”
海上旧闻
邑人徐啸秋在《海上旧闻》一书叙述:“尝闻之查氏后人,此事侍郎固悖谬不谨,而其祸实成于一妇人。盖花山马寒中,为侍郎姐婿。先是侍郎未第时,值
清明节往寒中家省姐。会寒中全家未归,室止一乳,甚少艾,侍郎至,极意承迎,语颇洽,侍郎心动。寒中夫妇归,诡言其夫人卧病,井臼乏人,因乞媪以归,遂与有私,宠入专房。嗣时官京师,无不以媪随。媪有子,年渐长而溺于饮博,向侍郎每有所索。侍郎以故,卒曲从焉。后媪色衰,亦弛,子复投身为某首领家奴,而求索如故,侍郎将严处。子甚,思有以要挟之者,未得其隙,谋诸母。母素见侍郎密室梁上悬一袱,夜静辄以画叉挑而下,开袱取一册,篝灯疾书,书已复挑悬,每日必如是。谓此物必文人毕生心力所,遂取为挟制资,而侍郎故镇静以缓之,若不知也者。子将袱去,漫置床头。一日偶翻弄,为佐领所见,取视知为侍郎作。某固非长者,得之大喜,即命驾往谒,以贷万金为词。侍郎讶其无因,斥绝之。迨
江西省试题事发,遂其册,即日记二本也。”
清秘述闻卷五
法式善《清秘述闻、卷五》载:江西考官
礼部侍郎查嗣庭字润木,
海宁市人,丙戌
进士。
编修俞鸿图字麟一,
海盐县人,壬辰进士。题“君子不以”一节,“日省月试”一句,“山径之蹊之矣”。
旧典备徵卷五
朱彭寿《旧典备徵、卷五》载:礼部侍郎查嗣庭,以所著日记悖逆不道,并科场作弊,请托关节,五年五月于监毙後戮。
苌楚斋随笔五笔
刘声木《楚斋随笔、五笔》载:
雍正四年
江西省正考官为海宁查嗣庭,以首场试题为“君子不以言
举人”一章,次题“日省月试”三句,三题“山径之蹊间”三句,
雍正帝。
榆巢杂识上卷
赵慎畛《榆巢杂识、上卷》载:雍正四年,阁学查嗣庭典试江西,所出题目,露讥刺时事之意,并于行李中查出日记记本,语皆怨诽、捏造。如以翰林改授科道为可耻,以裁汰冗员为当厄,以钦赐进士为滥举,以多选庶常为蔓草等语。经革职交三法司审拟,依照大逆凌迟。旋以病毙,戮屍。上以嗣庭玷辱科名,停浙江人乡、会试,设观风整俗使。
人物为人
由于这一政治大案的缘故,查嗣庭的著述至今仅存《晴川阁诗》一卷(
浙江图书馆所藏抄本作《晴川集》,此据《海宁州志稿》)。因此很难作详细的介绍。查氏学问渊博,才识过人,但不免有些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名士风度,常在笔底发泄他对当时现实的某些不满。清史专家
邓之诚在《清诗纪事》中亦记其《除夕感事》诗句云:“能餐白石家堪住,解作黄金吏待廉”,称其“语含讥刺”。又《代皇子寿某》云:“柳色花香正满枝,宫廷长日爱追随。韶华最是三春好,为近龙楼献寿时。”邓之诚认为:“皇子与所寿者,俱不知谁某。玩‘宫廷长日爱追随’一语,非椒房即内侍也。交通宫禁诸王,岂能免于
雍正之时,而况曾为
佟佳·隆科多所荐举乎!乃知嗣庭杀身之祸在此。”这话发人之所未发,是说得很道理的。
另据清史专家
孟森所著《明清史论著集刊》引《柳南随笔》,记有这样一件事情:“查与锡山杜太史紫纶素善。雍正尝赐杜御书一幅,为
程颢《春日偶成》诗,查戏成一绝云:‘天子挥毫不值钱,紫纶新诏赐绫笺;《
千家诗》句从头写,云淡风轻近禾天。’诗成不以寄杜,而录于自己日记簿上,杜茫然不知也。后罹罪籍其家,日记本进呈御览,雍正摘其大不敬语数条,此诗其一也。杜初得御书时,建楼庋藏,取诗中语,为楼题名‘云川’,以志恩宠,并自号‘云川居士’,及至查案事发,杜闻知此事,惊怖致疾。幸
雍正知此事与杜无关,不加追究,遂得幸免。”实际上此诗非查嗣庭所作,而系
孟森误记。但查嗣庭的喜欢玩弄文字,嘲讽时事,且生性疏狂,言语尖刻。这在他的日记中也常常有意无意地暴露出来。
就在这次案发的前不久,也即雍正四年四月十一日,雍正在制造另一桩文字狱——钱名世案的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皇恩浩荡”、“宽大为怀”,他玩弄手法,别出心裁地下了一道谕旨:“皇上以其(按指钱名世)站辱名教,罪不容诛,特洒宸翰,榜其门曰‘名教罪人’,又命在京大小臣工,由科制(举)出身者,咸为歌诗以攻其恶,俾天下后世然知所凛戒……”。即命令有文化的臣子们合力围攻咒骂。当时海宁籍的京官,如
礼部尚书陈元龙、翰林院
编修许焞等都不得不赋诗“奉旨批判”,当时身为
侍读学士的
陈邦彦还因为诗中写了“廊庙而今去一”这样一句出自《左传》、且语意明白的话,被
雍正挑剔曲解,责问他“照汝看来,廊庙中还有几莸?”而罚丢了官职。查嗣庭当然也得批判
钱名世,他写了这样一首诗,以示表明自己心迹:“羞恶廉隅了不明,读书堪笑负平生。昧心语已忘颜,悖理辞尤恶贯盈。一网开恩宽斧鑕,百年遗臭辱簪缨。从今负罪归乡里,掩口人惭道姓名”。尽管这种皇上命题的诗言不由衷,只能是“官样文章”,但查嗣庭万万料想不到的是,就在五个月后,灾祸会降临到自己头上,而且下场远比钱名世惨。
人物之死
查嗣庭因文字狱既被“革职拿问”,打入天牢,“交三法司严审”,其苦楚不言可喻。他自知这次获罪,决无生还之望,就在
雍正五年阴历三月二日申时,在监狱里服毒自尽。(据《海宁查氏族谱》及
查慎行诗。一般均称病死,误。徐啸秋《海上旧闻作》”此后,及五月,侍郎服毒毙于狱,时间有误。)查嗣庭的自尽,引起了雍正更大的震怒。五月初七日,“内阁衙门议奏:查嗣庭蒙恩用,历官至
吏部侍郎,阴怀二心,忍行横议,臣等谨将查嗣庭所著日记悖逆不道大罪,并缘请托,关节私书,逐款究审,嗣庭亦俯首甘诛,无能置喙。除各轻罪不议外,应照大逆律,凌迟处死,今已在监病故,应戮尸枭示。查嗣庭之兄查慎行、
查嗣瑮,子查澐、侄查克念、查基应斩立决。查嗣庭之子查克上,在监病故,次子查长椿、查大梁、查克、侄查开、查学,俱年十五以下,应给功臣之家为奴。所有财产,查明入官。”得旨:“查嗣庭着戮尸枭示,伊子查澐,改为应斩监候。
查慎行年已老迈,且家居已久,南北相隔路远,查嗣庭所为恶乱之事,伊实无由得知,着将查慎行父子俱从宽免,释放回籍。查嗣庭之胞兄查嗣,胞侄查基,俱免死,流三千里。案内拟给功臣之家为奴各犯,亦着流三千里。其应行拿解之犯,该抚查明,一并发遣。查嗣庭名下应追家产,着变价,留于
浙江省,以充海塘工程之用。”(据《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五十七)。
查家是个世代和睦的大家庭。案件初发生时,全家老少包括僮仆因受株连而被抓送北京刑部监牢的人口,一次就有上百。查嗣庭之子查克上,原来已官至
内阁中书,早在查嗣庭自杀之前两天,即三月二十日死于狱中,无论是病死还是自尽,这对查嗣庭之死肯定有直接的影响,也即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紧接着,被杀的被杀,流放的流放,“复巢之下无完卵”,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就这样家破人亡了。查嗣庭的继室史氏闻讯后,与儿媳(查克上之妻)浦氏相约自尽。史氏曰:我与若罪人家属,纵不至死,然拘系之辱无可幸免,皇恩宽大,岂禁其毕命闺闱乎?遂悬梁自杀。浦氏本来也出身官宦之家,是嘉善浦文焯之女,这时也吞金而死。据邑人管庭芬在《海昌丛载》卷四《查氏妇女》一文记载,浦氏临死前还写了一首绝命诗:“网极恩深未少酬,空贻罪孽重亲忧,伤心唯恨无言别,留取松筠话不休。”查嗣庭的一个女儿
查蕙纕远徙边塞,生死不明,在流放途中写了一首哀惋动人的题壁诗:“薄命飞花水上浮,翠蛾双锁对沙鸥。塞垣草没三秋路,野成风凄六月秋。渤海频潮思母泪,连山不断背乡愁。伤心漫谱琵琶怨,罗浮香消土满头。”(见《
柳南随笔》)一个才女如此下场,真可说是惨绝人寰的了。
受株连的年纪最大、官职最高的是查嗣庭的二哥
查嗣瑮。这时已七十六岁高龄,被流放到人烟稀少的关西,于
雍正十一年(1733)九月廿四日,客死异乡。
查慎行和他的长子查克建、幼子查克念等人,算是一门中最幸运的。最初案发之时,“阖门就逮,先生怡然,抵京自陈:‘实不知本末。’诸大臣闻讯,亦喟然曰:‘彼固敝屣一官者也,其弟仕京,相隔辽阔,宁复知之?倘以此株连,不亦枉乎!’乃共以其情上闻。世宗亦雅悉先生高节,特令释之,并其子。”(见
全祖望《翰林院编修初白查先生墓表》)
查克建成
进士较早,这时已就任
刑部郎中,早年还在任束鹿知县时,就以为官清正得到
康熙赞扬(见
查慎行《陪猎笔记》),总算剩他和他们的儿子逃过了这场大难。
查慎行七十八岁高龄,从
雍正四年(1726)十一月初八离开
海宁市老家,次年正月初八全家入狱,无论在押解路上,还是狱中,都历尽艰辛,浑身毒疮,又加生虱,到天热还穿着破寒衣。几个子侄都在牢中生病。一次牢墙倒塌,险些被压死。直到三月初十日,也即半年之后,方得出狱。
当初北方赴诏狱的有九个子侄。查克念在京,首先投狱,这时放归故里,除了他兄弟嗣瑾(信庵)父子过继给堂叔依律免议外,就只剩
查慎行和他小儿子查克念了。从此,查慎行郁郁寡欢,南归后才一个多月,于
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三十日病逝家乡。
另一种传闻据邑人管元耀的《海昌观》引徐啸秋《海上旧闻》,对查嗣庭死后有另一种说法:“旋奉旨,查澐改监候,查慎行父子释放回籍,查嗣庭侄查基免死,流三千里。然侍郎终无恩免戳尸之旨。狱官以盐封其尸者经月。后知上怒已解,始敢就殓。越数年方归榇。闻此案世庙(指雍正)初其震怒,查氏诸人俱无生理,各有狱中寄家人嘱后事书。初白书草纸秽纸,此卷今犹藏邑中故家。侍郎一书,司狱不敢付家人,以呈司寇,司寇即以入告,书中悔改畏罪语极悱恻,由是天威渐霁,颇不欲深究,又恐刑部诸臣以株连成大狱,日记二本会审时发下,其中来往诸人名字,俱以浓墨涂去不可辨识。定疏入,又留中甚久,故侍郎获保首领,归葬故乡。……”
作者并以
查慎行诗《哭三弟润木》二首中句:“罪大诚当杀,全归有数存。生难宽吏议,暝亦沐君恩”为证。(按据乾隆间《海宁查氏族谱》载,查嗣庭卒葬紫云村局河头。“戮尸枭示”之议虽见于内阁衙门奏议及谕旨,但是否照此执行未见记载。此说或亦可信。)
雍正六年八月,朝廷宣布准许浙江士子从次年起参加乡、会试。这是恢复得较快的,也许和前一说有关联。
据《海昌采芹录》一书记载,当时又进行了一次大清理:雍正七年,议准浙属冒智文武生员,限在两月内具呈自首,改归原籍,过期不首,黜革治罪。仅海宁一地,由外学改归海宁县学的,就有杨纯熙、吴嗣广、祝澐、管凤梧等133人之多。可见在封建专制高压之下,士子们也有冒籍应考地对策。
查慎行诗悼
【哭三弟润木】
家难同时聚,多来送汝终。
吞声自兄弟,泣血到孩童。
地出阴寒洞,天号惨澹风。
莫嗟泉路远,父子获相逢。
按:润木即查嗣庭,其子早一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