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
位于陕西咸阳市的汉代陵墓
延陵是西汉第九位皇帝刘骜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周陵街道办严家沟、马家窑村一带。建于西汉末年。
刘骜,刘奭之子,王政君所生;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在世,即位年19岁,在位27年(前33一前7)。刘骜是西汉的第九位皇帝。陵区由两周王陵与陪葬墓两大部分组成,以陵园为中心,陪葬墓主要分布在陵区南部、东南部。其范围东西约4.5、南北约4千米,总面积约18平方千米。1957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延陵进行了考古调查。1970年和1980年,咸阳博物馆对延陵进行了考古调查。咸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1989年4月对延陵进行了文物普查。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延陵陵区做了全面的考古调查与钻探
1956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延陵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延陵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历史背景
刘骜,汉元帝之子,王政君所生;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在世,即位年19岁,在位27年(前33一前7)。刘骜是西汉的第九位皇帝。在位期间,以王凤为代表的外戚势力进一步膨胀,控制了朝廷的大权,政局动荡,灾荒连年,民不聊生,社会危机四伏。公元前22年,颖川(今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等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面对残局,成帝不理朝政,沉溺于酒色,同时大兴土木,挥金如土。绥和二年(前7)血崩,葬于延陵。西汉末年,绿林军赤眉军相继占领长安。赤眉军退出长安后,恣意发掘汉诸陵,延陵也遭到破坏。
建造历程
选址与早期规划
西汉时期帝陵的营建是国之大工程,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规划,陵地的选定及修建应经过实地考察并有规划蓝图。《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候。刘启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又主章长丞。”将作大匠主宫室、陵寝等土木营建,应参与初期的选址、规划。据《汉书·成帝纪》记载:“(建始县)二年春正月,闰月,以渭城延陵亭部为初陵。”关于西汉帝陵的选址研究,多位学者有较充分的论述。咸阳市原土厚水深,是营建冢的理想之地,汉成帝之前的西汉皇帝,有六位埋葬在咸阳原上,此处是西汉皇家传统葬地,延陵的选址应该是得到成帝认可的。
营建
西汉帝陵形制布局至景武时期已基本完善,有长方形外两周王陵、外围沟;帝后陵同茔异穴合葬,帝后各有陵园;以帝陵陵园为中心,周边分布后陵、嫔妃葬墓、寝园、陵庙、园寺吏舍、夫人居址、外藏坑等设施;陵园外司马门道两旁赐给皇族、高官、重臣作为陪葬墓园。从刘奭汉渭陵开始,虽然不再置陵邑,且陪葬墓数量剧减,但陵园内设施已形成定制。延续传统,延陵陵园最初的规划无疑也是长方形的,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规划。延陵所在区域西有平陵,平陵的陪葬墓向东绵延数公里,东有严家沟战国秦陵,其间地域并不宽敞,但延陵仍选建在此处。延陵最初的规划是平毁秦王陵园及封土,在其上修建延陵。
延陵修建了近十年,刘骜罢延陵,另在长安城东修建昌陵并设置陵邑。“鸿嘉元年春二月,壬午,行幸初陵,赦作徒。以新丰戏乡为昌陵县,奉初陵,赐百户牛酒。”“(鸿嘉二年)夏,徙郡国豪杰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赐丞相御史、将军、列侯、公主、中二千石冢地、第宅。”然而清昌陵修建了五年却未完成,只好又重修延陵。“万年自诡三年可成,后卒不就,群臣多言其不便者。故陵因天性,据真土,处势高敞,旁近祖考,前又已有十年功绪,宜还复故陵,勿徙民’。上乃下诏罢昌陵。”[9]“(永始元年)秋七月,诏曰:‘朕执德不固,谋不尽下,过听将作大匠万年言,‘昌陵三年可成’。作治五年,中陵、司马殿门内尚未加功。天下虚耗,百姓罢劳,客土疏恶,终不可成。朕惟其难,然伤心。夫‘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其罢清昌陵,及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动摇之心。”
延陵陵园的西移
在延陵封土东偏北有两座封土,曾经被认为是延陵的陪葬墓,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学界对其是战国晚期秦国某位王与王后陵墓的结论已达成共识。至西汉后期,陵园内的建筑早已塌,但残垣断壁仍在,封土仍高高矗立。
据考古勘探资料,秦王陵园平面为南北向长方形,有内、外两道夯筑园墙,外园墙南北长1037、东西宽532米,内园墙南北长476、东西宽236米,墙宽3米。外墙外侧38~40米处有壕沟环绕,壕沟内区域南北长1159、东西宽637米。两周王陵内两座封土下为两座“亚字形”大墓,两座封土之间的距离为176米,北侧封土呈覆斗形,保存较好,底边南北长80、东西宽74、高16.3米。南侧封土大部分被削掉,仅剩底部,东西长120、南北宽85、高2~4米。
从残存的土台来看,南侧应该是秦始皇陵,北侧为王后陵[23]。南侧王陵封土被削除之前的高度,应该高于16.5米,也就是说上部被挖削掉了13米以上。从美国1968年卫星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严家沟秦王陵的两座封土,其中南陵封土的状况与现在相差无几。咸阳市原上的地貌,在20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前基本保持两千多年前的样貌,这座墓的封土应该是早年被毁。考古勘探发现,严家沟战国秦陵园西南部东西宽177~180、南北长234~238米的一部分被叠压在延陵陵园之下。
延陵两周王陵内现仍有多座小型秦公一号大墓,正好处于空地而得以保留,帝陵封土西南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秦墓,呈甲字形,应该有封土,大概修建延陵时被平毁。这个区域是战国晚期秦人墓地,营建延陵时应该平毁了不少小型秦墓[24]。延陵东墙外140余米就是战国秦始皇陵封土,显然最初延陵的修建规划是要平掉这两座封土的,笔者认为薄太后陵封土毁于延陵的修建。由于改建清昌陵,延陵修建工程停止,封土削除未完成即中止。
考古发掘
随着大遗址保护工程的展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于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对延陵陵区做了全面的考古调查与钻探。此次勘探基本理清了延陵的范围、布局、陪葬坑、陪葬墓的分布等,为大遗址的保护提供了准确翔实的基础资料。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延陵是西汉第九位皇帝汉成帝刘骜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周陵街道办严家沟、马家窑村一带。延陵陵区西与刘弗陵汉平陵陪葬墓区相接,东北与汉平帝康陵为邻,东与严家沟战国秦陵交接,部分叠压在秦陵园上。
气候
延陵地处五陵上,海拔高470~480米;塬面开阔,地势平坦,主产粮棉及其他经济作物。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1℃。年日照市2182小时,年降水量545毫米。夏季有伏旱,初秋有连阴雨,早霜始于11月上旬,晚霜终于次年3月下旬。无霜期219天。全年多东北风,平均风速2.7米/秒,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速18米/秒。
植被
延陵陵区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远离河流、矿山和污染源。周围仅有道路、村舍、田园。周围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棉花等。
陵墓布局
陵区由两周王陵与陪葬墓两大部分组成,以陵园为中心,陪葬墓主要分布在陵区南部、东南部。其范围东西约4.5、南北约4千米,总面积约18平方千米。
延陵陵园平面呈南北较长的长方形,四面垣墙现地面基本没有保存。经钻探,垣墙宽6~8米,东墙长506米,西墙长528米,南墙长410米,北墙长408米(均指外围)。垣墙四面皆设有门阙,门阙均正对封土中部,除西阙地面无存外,其余的门阙皆有保存,最高的达2∙60米。门阙皆向垣墙内面凸出,门阙长40~42米,宽14~17米,门道宽8~16米。
延陵封土位于两周王陵中部略偏南位置,其北边距离陵园北墙218米,南边距离陵园南墙116~120米,西边距离西墙125~130米,东边距离东墙105米。封土呈覆斗形,平直规整,南面、西面各有两道塌陷凹痕,北面、东面保存较好。封土南面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汉成帝延陵”石碑一通。封土底部东边、南边均长162米,西边长170米,北边长160米。顶部东、西二边均长56米,南、北二边皆长53米,高25∙70米。顶面正中心塌陷有一直径25~30米的大坑,坑最深达4米。
主要陵墓
延陵陵园
延陵陵园是指外壕沟、外墙垣包围形成的一个区域空间,包括汉成帝陵园、皇后陵园、建筑遗址、外藏坑、祔葬墓。陵园以帝陵陵园为中心、以四条神道为界线划分大致的功能区域。陵园整体可分为六个区域—帝陵陵园、皇后陵园、东南部建筑遗址区、东北部建筑遗址区、西北部祔葬墓区、西南区域。
外园墙、围沟
钻探调查证实延陵园墙现地面已无存,均掩埋于地下。当年修筑园墙时下挖约深1米的基槽,打破黑垆土,然后在基槽内筑夯墙。现存夯墙距现地表深0.4~0.9、残高0.4~1.3、墙宽3.5~3.8米,夯土坚硬致密,层厚0.06~0.08米。钻探得知墙两侧有瓦片堆积,推测墙体上原有瓦顶或墙内外有廊道。
两周王陵共设五座门,主体部分四面园墙正对帝陵陵园门阙位置各设一门,东南外凸部分西墙设一门。以西门址为例,位于西墙的偏南部,门址平面南北通长82.3、宽4.2~4.7米。门道位于门址中部,宽约3.5米。门址夯土距地表深0.6~1、残高0.9~1.2米。门址周边1~1.5米范围及门道内堆积有大量汉代瓦片。
围墙之外有内外两重壕沟环绕,南围沟已破坏,西、北、东三面均有保存。内围沟距陵园外墙3~3.5、宽2~3、深2.5~3米,两壁较直,截面呈“U”形。沟内填土呈黑褐色,底部淤层明显。外围沟距两周王陵墙35~43、宽2.5~3、局部宽10~17、深3~6米。两壁竖直,截面呈“U”形。沟内填土呈黑褐色,土质松软,包含有草木灰和瓦片等。
墓道
经过在延陵封土四周全面钻探在其南部偏西位置发现墓道一条。墓道南部平面呈梯形,长30米,宽30~63米;北部平面基本呈长方形,长70米,宽63~65米。墓道南北总长100米(指封土外面暴露部分),其中的填土为红褐色五花土,夯筑,两壁发现有台阶。封土外其余三面经钻探未发现墓道暴露。另外,在两周王陵内北部中间距离封土北边120米处发现陪葬坑一条,坑南北宽5米,东西长8米。
寝园
寝园遗址(Ⅰ号)位于陵园外西北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16米,东西宽190米。其南墙利用了延陵陵园的北墙,西界在陵园西墙的延长线一带,东界位于延陵北司马道以西。遗址内发现大量绳纹板瓦筒瓦残片,回纹和素面铺地砖,卵石以及瓦当残块等。探孔内发现大面积夯土、砖瓦堆积等。
后妃陵墓
隶书记载葬在延陵附近的刘骜后妃有孝成许皇后赵飞燕班婕妤和马婕妤等。许皇后位居皇后多年无子她的姐姐便“祝诅后宫有身者王美人及(王)凤等”事情败露后“许后坐废处昭台宫”。后来为了恢复皇后之位而私下贿赂铁勒侯淳于长又被发觉“天子使廷尉孔光持节赐废后药自杀葬延陵交道厩西”。所谓交道即一横一纵的十字大道古代城门外多有交道。
两周王陵门外置交道可能是仿效城门交道而建。交道厩即位于十字路口附近的马厩刘庆柱先生认为延陵交道厩应在延陵陵园南门外北(或西北)距延陵约二里延陵以南二里的一个墓冢或许为许皇后之墓。但是从咸阳塬上西汉后陵的排列位置来看这一位置也经不起推敲。“延陵以南二里”之地已经超出了延陵陵区的范围属于臣民的葬区孝成许皇后虽被废贬但也不会混葬于一般的臣民葬区应该在距离延陵更近的地方。
交道厩的位置是确定许皇后陵位置的一条重要线索延陵交道厩可能位于延陵陵园北门北部600余米处的位置此地刚好是延陵北司马道同陪葬墓园北墙外的东西大路相交之处在这一交道的西部有三座圆丘形封土其中之一可能就是许皇后的陵墓另外两座可能是刘骜的两位赵飞燕的墓葬。赵飞燕姊妹在成帝在位时备受宠幸飞扬跋扈成帝死后赵飞燕的妹妹被迫自杀赵飞燕在王莽掌权后不久被废为庶人闻讯后也自杀身亡。赵飞燕姊妹同孝成许皇后死时的情形基本相同皆为自杀身亡她们三人埋葬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上述结论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延陵的后陵也位于帝陵的西北部。
延陵封土东北部500多米处有两座大型墓葬南北排列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汉成帝的后妃陵墓北面的一座被当作班婕妤墓。根据我们钻探调查的结果参照凤翔区临潼区发现的秦始皇陵并结合文献的记载我们认为这就是秦惠文王的公陵南边的是公陵北边的是秦公夫人陵。两座陵墓皆有四出墓道周围有大型围沟环绕两周王陵内有类似寝园性质的建筑遗址和陪葬墓。
刘骜班婕妤为了避免受到赵飞燕姐妹的迫害要求“供养太后长信宫”成帝死后班婕妤“充奉园陵因葬园中”。说明班婕妤死后葬于延陵陵园或寝园附近。在延陵东南700多米、严家沟遗址东南160多米处有5座墓葬封土皆为圆丘形可能为成帝的嫔妃的墓葬其中之一可能是班婕妤的墓葬此地基本位于二道塬的边缘距离严家沟遗址很近属于“近园”之地。
陪葬墓园
在距离延陵陵园西墙460余米处的黄家窑至西石村一带分布着一座大型墓园遗迹根据其相对位置及参照西汉晚期的历史特点认为这应是延陵的陪葬墓园。
垣墙及园门
墓园四面皆有夯筑垣墙现地面基本没有保存。经钻探在距离地表0∙50~1米的位置发现夯筑墙基墙基宽3~4米大多为4米夯层厚0∙06~0∙10米。墓园呈南北较长的长方形南北长1420米东西宽606~642米。范围从今西石村南的旅游路一直到塬边高干渠北50~100米处。墓园南部200多米宽、500多米长的部分已被砖场取土而毁坏无存;墓园西墙保存较多除南部被挖掉200多米长的一段外余皆有保存;东墙由北往南断断续续多有保存其南端已经延伸至咸阳殡仪馆门前的咸宋公路上;北墙东部200米长的一段被取土毁坏;南墙仅余东部80米长的一段和西南角。
西墙由北端往南400米处的垣墙上开有一门门宽8米;在东墙相对位置有100多米没有发现墙基探孔内发现不少瓦片及部分踩踏痕迹此处也应开有一门。南、北二墙因毁坏太多门的情况无法得知。
陪葬墓群
墓园中部及北部分布有排列整齐的墓群地面现存封土11座钻探又发现4座封土无存的墓葬共计15座。这些墓葬由南往北共分为5排。第一排1座封土呈覆斗形最为高大其底边距离西墙76~82米。封土底部边长83~84米顶部边长25~26米高18米。距离顶部3米处封土四面各留一平台。在封土西面钻探发现墓道一条墓道长26米宽10~20米。封土西南部发现一长51米、宽26米的陪葬坑。封土南部的文物保护标志碑上记其为刘骜的“许皇后陵”不知其何从。
西汉帝陵的陵区布局来看皇后和嫔妃有专门的陵地不会同其他人混杂在一起。从前后承继的顺序和陵区的排列看刘奭和成帝为父子关系二者的陵墓均设置有大型的陪葬墓园所以延陵同汉渭陵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渭陵陵墓西北为王皇后陵东北为傅昭仪陵。渭陵陪葬墓园位于傅昭仪陵的东北皇后陵没有被安排在陪葬墓园内陪葬墓园当为西汉的皇室、外戚、重臣等所设。所以延陵陪葬墓园内的这座陵墓不会是成帝的“许皇后陵”。
建筑遗址
延陵陵园内共发现14处建筑遗址,其中帝陵东侧、陵园东南凸出部分布着1~3号建筑遗址,帝陵陵园北侧分布有5座建筑遗址,其中帝陵北神道东侧由南向北分布有4、5、6、7号建筑遗址,8号建筑遗址分布在北神道西侧。两周王陵东北部分布着9、10号建筑遗址。11、12号建筑遗址分布在陵园西北部、葬墓区东侧。13、14号建筑遗址位于陵园东墙外。
1号建筑遗址
1号建筑遗址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为独立院落结构,南北长175、东西宽122~125米。遗址有墙垣环绕,墙宽2米,墙外有壕沟半包围状围绕,墙内有北、中、南三组建筑,中部建筑将其分隔成南、北两个院落。北院宽约19、南院宽约33米。
2号建筑遗址
2号建筑遗址位于1号遗址东侧,西距1号建筑遗址8米,东距两周王陵东墙5米。遗址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南部被砖厂取土破坏,南北残长297.5、东西宽147米,是以居室为主的院落型结构。地表散布大量汉代板瓦筒瓦残片以及陶水管残块、柱础石建筑材料钻探时在1号遗址中部提取出残封泥1件,残长2、宽1.5厘米,隶书“ロ库”。1、2号遗址可能与园寺吏舍或园省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3号建筑遗址
3号建筑遗址位于帝陵东南,西北角距帝陵陵园东南角100米。是一座以中心建筑为核心的大型院落遗址。中心建筑平面基本呈正方形,边长60.8~62.9米,四面正中向外凸出长方形夯土基址,长12~15、宽18~20米,推测其应为建筑的四面台阶(图五)。中心建筑四周围绕墙垣,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38~239、墙宽3.4~5.2米,四墙正中各有一座门址。在3号遗址附近采集到不少四神空心砖及铺地砖残件,故推测此处是陵庙遗址。
出土文物
在调查和钻探过程中,采集了大量的实物标本。主要为瓦当筒瓦板瓦、铺地砖、空心砖、下水管道、草拌泥墙皮等建筑材料以及陶质的生活器皿如灯、罐、等残片。
价值意义
延陵是咸阳市塬上西汉九座帝陵之一,其选址合理,布局规整,陵园三门阙址仍存。延陵对于研究西汉陵寝制度,尤其是西汉晚期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开发与保护
1956年8月,延陵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渭城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延陵陵顶陷坑预埋了排水瓷管道,给毕沅所立石碑搭建了碑楼。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延陵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研究
相关事件
“盗墓”相关报道
华声报咸阳市消息:为了防止墓穴被盗而在墓中填充沙子,2000多年前的古人堪称煞费苦心,但是,这种严密的防盗设置仍然没有防住狡猾的盗墓贼。近日,陕西咸阳抢救性发掘一处汉冢时发现,有6个盗洞打到墓室及耳室,墓中随葬品几乎被盗空,而该墓的盗墓史从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据华商报报道,为配合西安铁路北环线工程,今年5至6月份,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位于咸阳市西兰路农机市场内的苏家寨1号汉冢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呈圆锥形封土堆部分已被破坏,墓道自上而下有三层台级,台级间距约2.3米,第二层台级以下充填着沙子。在墓室及耳室仅出土了零星随葬品,有彩绘陶罐、釉陶残片、柿蒂形铜饰、镏金铜环、铁棺钉以及棺木残块等,未发现墓主人骨。文物专家从出土器物、墓葬形制分析,该墓所处时代应为西汉晚期。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谢高文6月21日介绍说,古人在墓道、墓室内填充易于流动的沙子,目的是为了防盗,这种墓叫积沙墓。虽然1号汉冢有严密的防盗设置,但仍多次被盗,有6个盗洞打到墓室及耳室,随葬品几乎被盗空。从几处盗洞和墓中发现的一把钳子和一条钢筋判断,该墓的盗墓史从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
此墓位于刘弗陵刘弗陵(公元前94年-公元前74年)汉平陵刘骜(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延陵的南面,距延陵较近,但究竟为哪个陵的陪葬墓,还需进一步确定。墓葬的等级都是非常高的,墓主的身份在当时十分显赫。由于该墓规模较大,制作精致,对研究西汉帝陵埋葬制度,汉代的经济、文化、盗墓史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火灾事件
2024年1月9日18时08分,陕西周陵文物管理中心延陵巡查组值班人员通过安防监控发现,延陵封土出现异常烟雾,巡查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应急处置,附近消防站18时20分到达现场并迅速扑灭明火。经调查,此次火情系附近村民王某(现年61岁)在延陵附近点火引燃枯草,蔓延至封土,过火面积约200平方米。经周陵文物管理中心现场踏勘,未对文物本体安全造成影响。2024年1月11日,王某已被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事件发生后,周陵文物管理中心立即开展排查,加大巡查频次,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加强对周边群众防火安全宣传教育,进一步做好冬春季陵区林草地防火工作。延陵该过火处,会于今年春季自然恢复。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历史背景
建造历程
选址与早期规划
营建
延陵陵园的西移
考古发掘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气候
植被
陵墓布局
主要陵墓
延陵陵园
外园墙、围沟
墓道
寝园
后妃陵墓
陪葬墓园
垣墙及园门
陪葬墓群
建筑遗址
1号建筑遗址
2号建筑遗址
3号建筑遗址
出土文物
价值意义
开发与保护
相关研究
相关事件
“盗墓”相关报道
火灾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