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结盟,指的是
中国工农红军在
长征途中,通过四川凉山冕宁彝区时,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赢得
彝族同胞拥护的历史。
1935年5月20日,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进入
冕宁县境内,张贴《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其中提出:“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在当地产生广泛的影响。
1935年5月22日,时任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兼先遣军司令员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头人
小叶丹以水代酒,“彝海结盟”。随后,彝族同胞护送红军通过彝区,为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粉碎了
蒋介石将红军围歼于大渡河南岸的企图,也在彝区埋下了革命火种,帮助彝族人民建立了革命武装——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
“彝海结盟”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功运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典范。对于
彝族儿女来说,它将古老文明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简介
在彝海,
中国工农红军还建立了第一只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果基)支队。彝海结盟,保证了中国工农红军顺利通过
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红军主力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
相关事件
渡河之难
作为红军统帅的毛泽东,他心里十分清楚,红军渡过
金沙江,暂时摆脱了
蒋介石重兵的围追堵截,达到了北渡
长江,进入
四川省境内的战略目的。但是,还未能实现与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会师,而要到川
西北,或川陕甘去创造新苏区,找到一个落脚点,还需要战胜许许多多的困难,而当前的首要困难就是必须迅速飞越天险
大渡河。
一条是当时的大路。从冕宁泸沽东面翻越小相岭,经越西县城到大树堡,由此
强渡大渡河,便可直逼
雅安市,威胁敌人在四川的心脏――成都。
另一条是小路,而且是崎岖难走的羊肠山路。从泸沽北面到
冕宁县县城,然后通过拖乌彝族聚居区到达大渡河边的
安顺场。
但是,在当时,人们把经
彝族区的小路视为畏途,军队,尤其是
汉族军队要通过这一地区是很不容易的。
熟悉
中国历史的毛泽东,他知道,在72年前的1863年,也是在5月,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翼王石达开曾率数万大军,到达
大渡河的紫打地(今安顺场),就是被大渡河所阻。清军勾结当地少数民族统治者土千户王应元、
土司岭承恩,对石达开的部队围追堵截,致使石达开及其部队进退无路,重全失,妻儿七人投入大渡河,全军覆没,石达开为四川总督
骆秉章所获,被害于
成都市。
毛泽东知道,他的对手
蒋介石决不会放过消灭
中国工农红军的这个机会,他在思考与谋划:如何与蒋介石进行新一轮的较量。
蒋介石也熟知石达开在大渡河全军败亡的故事。当他得知红军渡过
金沙江,向大渡过急进的消息后,认为消灭红军的机会来了,他决心要使红军重演72年前太平天国将士全军覆灭的悲剧,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
石达开。
为在
大渡河一带围歼红军,蒋介石绞尽了脑汁,他断定红军只敢走大路而不敢走小路,因此,他为在大路上围追堵截红军下了大本钱。
1935年5月10日,
蒋介石从贵阳飞抵
昆明市,以便就近督促各路人马围攻
中国工农红军。一到昆明,他立即给其在大渡河南北的各路部队发电说: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全军覆灭之地,今红军已进入这崇山峻岭,一线中天,江河阻隔,给养困难的绝地,必步石达开之覆辙无疑。他命令各部:努力作战,建立殊勋。他还给其部下打气说:红军此次进入凉山
大渡河地带,此乃我军聚而歼之的大好时机,各部官兵,人人洞悉72年前
石达开率师80万尚败亡在这里的故事。又说红军的形势更比石达开困难,尤望各军师长人人效法当年
骆秉章生擒石达开的壮志,立即率部围击,在大渡河夹击红军,予以聚歼。
其实,历史记载非常清楚,石达开率部到达大渡河畔时,仅有4万
太平军将士。而
蒋介石为了提高部下在大渡河地域歼灭
中国工农红军的信心,竟然不惜编造历史,把在大渡河失败的4万军队夸大为80万。
为保证围歼毛泽东红军战略目的的实现,蒋介石一方面命令尾追红军的10万
中国国民党军队迅速渡过
金沙江,分几路向红军夹击,企图迫使红军向
大渡河靠近;另一方面命令前头截击红军的国民党军队,迅速集结于大渡河北岸,企图凭天险之河而扼守,将红军消灭于大渡河之南。为使红军无法
强渡大渡河,蒋介石还命令守大渡河的部队:收缴南岸渡河的船只以及渡河材料,全部集中于北岸;搜集南岸民间粮食,运送北岸,实行坚壁清野;反清射界,如南岸居民房屋可资
中国工农红军利用掩护其接近河岸者,悉数加以焚烧。
蒋介石摆好了他的阵式,满以为
石达开的历史悲剧,将在这里重演。
毛泽东决心打破蒋介石的如意算盘。他明白,蒋介石部署的
大渡河会战的关键是固守大渡河,不使红军渡河,待尾追红军的10万
中央军渡过
金沙江后,在金沙江与大渡河之间的深山峡谷中南北夹击红军。打破蒋介石如意算盘的关键是赶在中央军追上来之前
强渡大渡河。可是,怎样才能渡过大渡河呢?
毛泽东决定避开大路而选择小路,他断定蒋介石以为
中国工农红军不敢走小路,因此小路的防备一定较弱。他决定组织一支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侦察了解大渡过边
中国国民党军队的布防情况,以决定从何处渡过大渡河及如何渡过大渡河。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关系着红军的前途。派谁去呢?他首先想到了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刘伯承。
1935年5月19日,中央军委任命刘伯承为先遣队司令员,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担任先遣队政治委员。任命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肖华为群众工作队队长。
劝彝族人
从
冕宁县到
大渡河,中间隔着
大凉山地区。这里聚居着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彝族。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他们世代繁衍生息在群峰耸立,气势磅礴的康藏高原和
云贵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数千年来,彝族一直参加我国各种军事、政治、经济等活动,对于缔造我们伟大的祖国,维护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是,聚居在大凉山部分的彝族,在当时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落后,还是一个尚处在
奴隶社会的民族。由于历代反动
统治阶级一贯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对
彝族军事上征剿,政治上歧视,经济上掠夺,文化上同化,使彝族人民遭受了深重的苦难。狡的
汉族商人经常利用彝族人民的朴实诚恳,对他们进行欺诈和剥削;
中国国民党军阀的军队又经常对他们进行:“剿讨”和抢掠。这一切,都引起了彝族人民对汉人的猜忌和敌视,种下了极深的成见。他们特别反对汉人的“官兵”入境。显然,在当时要他们能够很快地从本质上理解
中国工农红军是什么样的军队,理解共产党与国民党有本质的区别是,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要顺利地通过这个地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担任红军先遣队任务的刘伯承、聂荣臻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可想而知。
为了争取时间,又必须要经过
大凉山的彝民区。在当时,赖以克服这个困难的唯一武器,就是党的民族政策。先遣队临行前,毛泽东亲自向刘伯承、聂荣臻指出:先遣队的任务,不是去与
彝族群众打仗,而是去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与彝民达到友好,争取说服他们,用和平的办法借道彝民区。只要全体
中国工农红军模范地执行纪律和党和民族政策,就一定能取得彝族人民的信任和同情,彝民不但不会打我们,还会帮助我们通过彝族聚居区,抢先
强渡大渡河。
冕宁县以北的拖乌地区为彝族聚居地,彝族同胞尚处
奴隶社会,按照果基、罗洪、伍三支划分区域,形成各自的大小部落,彼此经常互相“打冤家”,械斗不息。由于
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军阀的长期压迫,与
汉族的隔阂、猜疑很深,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敌对情绪,这就给红军通过彝区带来很大困难。
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先遣部队于5月21日到达大桥(今冕宁县大桥镇),经过调查研究工作,找好了向导和通司(翻译),于22日进入彝区。在
中国工农红军过额瓦垭口时,发现树林中有成群结队的
彝族出没,并发出呼啸,企图阻止红军前进。部队被迫缩短行军距离,走到彝海子,突然从身后额瓦方向传来枪声,也涌出成百上千的彝人,手舞大刀簪矛和棍棒,高声吼叫着向红军掉来。接着,后面传来消息说:“跟在后面的工兵连因掉队和没有武器,所带的工具,器材都被彝人抢光,衣服好剥尽,被迫走原路退回出发地。这地,先遣部队面临着前有包围,后有袭击的严重局面,红军坚持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决不打枪,于是部队停止前进。
结为兄弟
经通司(翻译)向
彝族喊话、做宣传解释工作还不见效果时,忽然从山谷垭口处有几人骑
骡马奔来、通司认得为首者是果基支头人果基小叶丹的四叔
小叶丹。通司上前联系,说
中国工农红军首长要同他谈话。果基约达(小叶丹)欣然同意了,当即挥散了集聚的人群。红军群众工作队队长肖华同果基约达就地坐下,进行交谈,说明红军是为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此来并不打扰彝人同胞,红军刘司令统率大队人马路过此地,只是借路北上。并根据彝人十分重义气的特点,又告诉他,刘司令愿与
彝族头人结为兄弟。起初,果基约达有些半信半疑,可是,当他环顾红军的军纪十分严明,并不像地方军阀军队那样恶狠狠地涌进堡子烧杀抢掠时,便消除了怀疑,接受了结盟意见。
小叶丹全名为果基小叶丹,果基或译为古鸡、古基,小叶丹或译为小约旦。彝族实行父子连名制,按这一习俗,小叶丹的全名应为果基。木吉。叶丹。果基为家支名称,木吉为父名,叶丹为本名。为了与同名的叶丹相区别,于是加是“小“字。按照彝族习俗,在一般情况下称呼”果基叶丹“即可,但是在某种场合,为表示庄严或郑重,就必须称呼父子连名的全称。
小叶丹出生于公元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果基家系凉山彝族传说中的两个始祖之一的曲涅之后裔,为凉山地区最大的家支之一。所谓“家支“,系凉山彝族奴隶制度下的一种父系血缘集团组织,内部严禁通婚。在当时,凉山彝族地区约有100多个互不隶属,各有固定地域的黑彝家支,实际起着政权的作用。家支内有大小头人,按习惯处理内外事务。
果基家族本世居于
凉山彝族自治州腹地之中的
普雄镇一带(今
越西县境),直到19世纪末时,其先人才辗转迁徏到
冕宁县今
彝海镇白沙村。
果基小约丹兄弟共6人,他排行第四。自幼就性情倔强、豪爽,青年时代即善交际、讲义气。由于处在贵族地位,耳濡目染,在中年时已熟悉
习惯法与典故,能言善辩,成为当地
彝族的政治代表、重大事件的裁决者之一。他不仅在本家族内颇有声望和号召力,就是在冕宁一带也是有影响的头人,被视为“善于辞令的尊者”。
群众工作队队长肖华率
中国工农红军来到果基的地盘时,“果基”与“罗洪”正在不断械斗。
小叶丹是“果基”家的领袖,他欣然答应与红军结盟。
肖华报告刘伯承、聂荣臻后,刘伯承立刻骑马来到彝海子边。同时,要基小叶丹带领当家
娃子(即从奴隶中选拔的管家)消马尔各子也来了。果基小叶丹见了刘伯承,便要摘牛黑帕子行磕头礼。刘伯承急忙上前扶住说:“大哥不要这样。”果基小叶丹问:“你是刘司令?”刘伯承答:“我是司令。”果基小叶丹接着说:“我是小叶丹,我们大家讲和不打了。”刘伯承即告诉果基小叶丹说,
中国工农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为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共产党实行汉彝平等,同
彝族是一家人,自己人不打自己人,要团结起来去打
中国国民党军阀,以后红军回来,大家过好生活。这样,通过通司和沙马尔各子作翻译,很顺利地达成了协议。于是,刘伯承和果基
小叶丹欣然决定,在彝海子边打鸡吃血酒结拜兄弟。
彝海,原名“鱼海子“,
彝语叫”乌勒苏泊“,意即海子,海拔2000多米,是个高山淡水湖,面积约20万平方米,呈元宝形,四周山峦环抱,林木葱。就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举行了举世闻名的”彝海结盟“。果基小叶丹叫人找来一只鸡,但没有酒和酒杯。刘伯承便从
中国工农红军警卫员皮带上解下两个瓷盅,叫警卫员舀来彝海的水,以水代酒。当沙马尔各子杀了鸡,将鸡血滴入两个瓷盅后,小叶丹要刘伯承先喝,按照
彝族风俗,先喝者为大哥,兄弟就应该服从大哥。刘伯承高兴地端起瓷盅,大声地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今天我同果基小叶丹在彝海子边结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说完后一口喝下血酒。果基小叶丹笑着叫”好“!也端起瓷盅来大声说:“我
小叶丹同刘司令结为兄弟,愿同生死,如不守约,同这鸡一样地死去”。说完后也一口喝干。刘伯承当众将自己随身带的左轮手枪和几支步枪送给了果基小叶丹。果基小叶丹也将自己骑的黑骡子送给了刘伯承,结盟便告结束。
傍晚,
中国工农红军先遣部队仍然返回大桥宿营。刘伯承邀请果基小叶丹叔侄一同到大桥。红军把街上所有的酒都买来,又按价付钱收下群众送来的猪羊肉,设宴祝贺结盟。同时还邀请了罗洪支头人罗洪作一和
汉人陈志喜等一同赴宴。刘伯承代表红军将一面书写着“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红旗授与果基小叶丹。并即席讲话,劝解
彝族内部不要打冤家,汉保彝,彝保汉,团结打刘家。
结盟成功
次日,红军先遣部队在果基小叶丹的向导下,通过俄瓦彝海子向北前进。沿途山上山下,到处是成群结队的彝人,发出“啊吼”的呼喊声。但是,这次的呼喊声不像昨天的怒目相待,而是笑遂颜开的欢迎和欢送了,刘伯承在喇嘛房与
小叶丹分手,
中国工农红军留下参谋
丁伯霖作后续部队的联络员。果基小叶丹派娃子(即奴隶)沙马尔各子、沙马巴黑、果基子达、果基特达作向导,把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部队一直护送到筲箕湾,再由果基阿最支送到岔罗,出了彝区,直抵安顺场。从此,红军的后续部队便沿着“彝海结盟”这条友谊之路,胜利地通过了敌人估计无法通过的彝区。“彝海结盟”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体现了少数民族对红军的爱戴和军民的团结,。“彝海结盟”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中国工农红军走后,许多彝民为了纪念红军,把当年出生的孩子取名为“红军子”或“红军姆”(即“红军女”之意),还有许多人冒着生命危险,把红军留下来的东西保存起来,爱如珍宝。
特别是红军果基支队,他们举着刘伯承所赠给的旗帜,牢记刘伯承“一个指头没有劲,十个指头捏在一起力量就大了”的话,不仅自己拿起武器和
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游击战,而且还联合了倮伍、罗洪家族的武装一起组织成游击队,打击国民党派到这一带的军队,有名的扯羊村和野鸡洞保卫战,就是他们打的。
在那艰苦斗争的岁月里,果基支队的战士们眼看自己的房屋被焚毁,牛羊被抢劫,却千方百计地保住刘伯承所赠给的旗帜。
小叶丹把这面红旗当作民族团结的见证和民族解放的希望,身边的许多东西都丢掉了,唯有“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旗帜始终保存着。他将这面旗帜藏在背兜下面特制的夹层里,从这里转移到那里。在最艰难的时刻,小叶丹含着热泪勉励自己的妻子和弟弟,不要忘了刘伯承的嘱托,不要忘记共产党红军的恩情。他说:“
中国工农红军一定会回来的,刘伯承我信得过,他绝不会骗我。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红旗,将来把她亲手交给红军。”
一年一度的
火把节,他们总是聚集在彝家海子旁边,跳起
锅庄舞,放声歌唱:
清清海水流不尽啊,
红军啊,“三斗三斤”(意即很多很多),
红军一去已数春啊,
也不呀,捎个信。
彝家盼红军啊,
三天三夜呀,说不尽。
………
彝家受尽千年苦啊,
彝家有苦无处倾。
一心啊,盼红军,
盼您啊,回来救彝家人。
1950年5月21日,
西康省解放后,
小叶丹的妻子遵照丈夫的遗嘱,郑重地把刘伯承赠送给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队旗亲手献给了政府。
至今,这面旗帜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它是
彝族人民的光荣,红军的光荣,
长征的光荣。它记载了红军和彝民的深厚情谊,是共产党和红军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实见证。
同名电影
制作
主演
刘伯承---傅学诚
小叶丹---多布杰
聂荣臻---魏金虎
毛泽东----王霙
邓秀廷---徐光明
周恩来---苏林
朱德---王伍福
薛岳---寇瞻
剧情介绍
1935年5月,长征途中
中国工农红军渡过
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地区。这一带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
蒋介石为了剿灭红军,调动了几十万大军妄图把红军围堵在
大渡河以南。为了能顺利前进,中共党中央委派刘伯承、聂荣臻带领红军先遣队为大部队开路。一路上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英勇作战,同时沿途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由于
中国国民党反动派长期对
彝族人民实行残酷压迫,民族隔阂较深。红军进入彝族区后,彝族群众受到蒙蔽,不明真相,对红军实行处处阻挡的政策。
红军坚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无论受到何种困难和刁难,都坚持不向受苦的彝族同胞开枪。
这一切,彝族同胞都看在眼里,头人
小叶丹深受感动。他们申明大义,决心军民结盟一起抗击国民党反动派。当时的
中国工农红军参谋长刘伯承和小叶丹在彝海血为盟,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彝族人民送红军踏上新的征途。
同名栏目
基本信息
名称:《彝海结盟》
集数:2集
首播时间:2010-6-21
首播频道:CCTV-1
产地:中国大陆
年份:2010
出品:央视栏目
类别:军事
节目介绍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红军高级军事将领刘伯承将军与
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
彝族家支封建头人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彝海边上结拜的过程,以及此次结拜对中国革命胜利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