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路
南京市颐和路
颐和路是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内的一条道路,西南—东北走向,西南到西康路、天竺路,东北到江苏路圆环,与山西路、江苏路、宁海路、珞珈路以及四卫头交汇,中间与琅琊路、岭路交汇。
1929年,颐和路根据《首都计划》建成高级住宅区域,1933到1937年间,《首都计划》中第一住宅区按计划实施,其规划方式完全西化,街道景观按欧洲巴洛克城市空间方式组织,采用放射状和方格网道路交织组成,并在重要节点安排对景。以颐和路为中轴的街道将公馆区自然分隔成12个片区。总计约1700余户,平均每户面积约400平方米。在1985年前后,开始编制“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环境整治规划”,到1998年底,完成了对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及一些近代优秀建筑的保护规划。2015年4月,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成为首批中原地区历史文化街区。2020年,南京编制了《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复兴计划》。
颐和路是中国拥有民国公馆最多的地区,公馆区被誉为“民国建筑博物馆”。公馆区内有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38处,区级11处,未定级172处,推荐历史建筑1处。2015年4月,南京颐和路成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沿革
颐和路是1929年《首都计划》中规划并建成的最高等级的"第一住宅区",俗称"公馆区"。也就是南京人今天所熟悉的颐和路公馆区。1933到1937年间,《首都计划》中第一住宅区按计划实施,其规划方式完全西化,街道景观按欧洲巴洛克城市空间方式组织,采用放射状和方格网道路交织组成,并在重要节点安排对景。区内道路多用风景名胜命名:颐和路为中轴,琅琊路和牯岭路与其十字相交,赤壁壁路、珞珈路、灵隐路、天竺路、普陀路、莫干路、宁海路穿插其中,将公馆区自然分隔成12个片区。一批样式新颖、风格别致的花园洋房陆续建成,总计约1700余户,平均每户面积约400平方米。以西方各国别墅建筑形式为范本,虽形态各异,但规划控制到位,建筑密度仅20%,此外,按照规划,学校、商店、银行、邮政局、菜市场、警察局、小型污水处理站等,都在必备配套设施名单之上。
民国时期,颐和路公馆区是首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的重要舞台,坊间流传"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的说法,当时《北洋画报》载文说:“今日之南京,官儿多,衙门少;要人多,住房少。因为人多住房少,各部长各委员,乃不得不在沪设置宅第,奔波沪宁”。定都南京后,新贵云集,各省主席、各战区司令、建交国家的公使人员,都在择地建宅。公馆区包括一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和将领。汪精卫住在颐和路38号,隔壁34号是中央军"八大金刚"之首顾祝同的家;蒋介石专门为"文胆"陈布雷物色的宅院在颐和路6号,一年后举家迁往重庆市;特务头子毛人风住在珞珈路3号,张学良曾被关押至此;1949年,国共谈判期间,"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不敢回太原市,请求李宗仁拨了颜和路8号暂为居住,7天后仓皇而逃;汤恩伯任陆军副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后,以妻之名,花了2500万国币购得珞珈路5号作为汤公馆。此外邹鲁陈公博、薛岳、马鸿逵胡琏陈诚、周至柔、黄仁霖、纽永健、郑介民周佛海等军阀在这里居住。这里也是外国驻华使(领)馆的集中地段。1927年后,与国民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大使级有31个,公使级有18个,总计49个大使馆或公使馆,分布在颐和路、宁海路、江苏路等路段。这些建筑多以当时欧美流行的摩登花园小洋楼风格为主,成了第一个使馆区样板。当时除了美、 日、法、苏等大国自建大使馆,多数外国使馆都是租用私人公馆使用。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颐和路地点大体位于江苏路、宁海路、北京西路、西康路和宁夏路之间,占地约70公顷,旧称山西路公馆区。
气候
南京具有典型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春秋短、冬夏长,年温差较大。
景点
宁海路5号
是古典宫殿式两层建筑。抗战期间曾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后又曾为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公馆。在1937年11月下旬,留在南京的外国人建立了南京安全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就设立于宁海路5号。《拉贝日记》中收录的许多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报告、信件等,均注有“宁海路5号”的字样。
西康宾馆
南京市西康路33号的西康宾馆(江苏省委办公厅招待所)为原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但这并不是最初的美国使馆馆址,而是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迁回南京时,美国使馆从重庆市迁回南京的所在地。抗日战争以前,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位于南京市上海路82号,时任驻华大使为詹森;国民政府迁回南京后,那里的馆舍改为新闻处。现在留存于西康路33号的建筑始建于1946年,依山坡地势而建,由三幢造型相同、规模相等的西式楼房与三幢西式平房组成。三幢砖石结构的楼房高两层、外加一层地下层,每幢楼房建筑面积为936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三幢平房位于其后,为砖木结构,是随从与仆役的住所,每幢建筑面积各为96平方米。
颐和路22号民国建筑
曾为苏联驻中华民国大使馆。1936年,王文矶购地1439.9平方米,建有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2幢,西式平房2幢,建筑面积659.6平方米。1948年10月,该处房屋租与苏联大使馆,租期3年。
开发与保护
在1985年前后,开始编制“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环境整治规划”,到1998年底,完成了对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及一些近代优秀建筑的保护规划。2002年,颐和路公馆区历史风貌保护规划还在南京市公示,“问计”于民,获取了不少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2004年出台了《颐和路民国公馆区风貌保护规划》,其基本保护原则是:"尊重历史,保护遗存的原则;尊重现状,切实可行的原则;系统保护,远近结合的原则;综合治理,有效实施的原则。"同时,提出了保护的目标:"保护颐和路公馆区传统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历史真实性;保护完善原有传统街道格局和传统建筑,在此基础上赋予整个街区以新的活力和新的城市功能:使颐和路公馆区成为浓缩南京历史,反映民国文化特色的城市街区。
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拥有风格各异的民国别墅26幢,自2006年起对该片区实施了改造,经过保护性修缮及活化利用,该片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展览、休闲、住宿、餐饮为一体的高尚民国风情街区。设于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的民国主题文化展,分为民国建筑彩铅绘画展、民国饮食文化展、民国服饰展、薛岳抗战陈列馆、古籍善本展和民国教育书籍展。
2015年4月,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成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2020年,南京编制了《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复兴计划》。
截至2018年,颐和路公馆区内有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38处,区级11处,未定级172处,推荐历史建筑1处。
2018年5月,十一片区启动保护工作,这次它有一个全新的名字——整体再生设计,即“保护”和“织补”相结合,由同济大学常青院士团队牵头实施,基于对建筑、围墙、场地的历史研究、测绘实录、价值评估,分别采取“留、改、拆、加”不同的手法:对文物建筑外貌“修旧如故”;同时通过结构修缮、加固,管线插入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商业需求;而对于街区内具有一定年份和特色、承载了市民记忆的“风貌建筑”,以改建方式予重新利用。
2020年,南京编制了《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复兴计划》。颐和路11片区此次共修缮5幢历史建筑、改造2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自去年底开街以来,已成为人们追逐时尚、感受文艺的街区。48号小洋楼原为民国检察官季抱素的旧居,经过修缮后,引入了英式下午茶。截至2022年,颐和路已开放了12片区公馆区、11片区先导示范区,今年还将继续向江苏省路、西桥延伸,实施13片区和外围片区更新。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同时,引入艺术创意、文创办公等功能。
2021年,项目方在对颐和路十一街区原始建筑修复的基础上,对其安全性能和保温性能也做了提升。
截至2021年,南京市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被纳入文物部门保护的各类建筑有225处。2021年,经过3年多修缮打造的颐和路第11片区正式开街,文化、艺术、时尚等元素赋予一幢幢历史建筑新的活力和功能。颐和路十一片区占地6260平方米,包括5幢文物建筑、2幢风貌建筑和一些辅助用房。在项目方在对原始建筑修复的基础上,对其安全性能和保温性能也做了提升。新赋予的商业、文化等功能经过严格筛选,确保与建筑风格相匹配,让建筑遗产与现代生活融合共生。
获得荣誉
相关活动
2023年4月29日,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第11片区在“五一”期间开启夏季主题活动“山海颐和”的首个篇章。本次活动立足于颐和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辉映的文化特质,以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传统典籍《山海经》为灵感,结合街区建筑空间、环境空间特色,特别邀请南京市青年艺术家联合创作,打造“山海颐和”的奇幻世界。
2023年11月18日,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合主办的“光阴里的建筑——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学术对话暨江苏20世纪建筑遗产系列成果发布活动在南京举行,提到鼓楼区正在加快推进颐和路街区和下关滨江大马路片区的历史建筑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气候
景点
宁海路5号
西康宾馆
颐和路22号民国建筑
开发与保护
获得荣誉
相关活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