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澄
李源澄
李源澄(1909.7.7——1958.5.4),四川犍为人,字俊卿,又作俊清。师从廖平章太炎欧阳渐蒙文通等先生。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任教。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58年5月4日病逝。出版著作《诸子概论》、《学术论著初稿》、《经学通论》、《秦汉史》等。
少年时期
李源澄,清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生于犍为县。祖父李富春系清代秀才,授教于乡里。父亲李昌绪,有子女三人,李源澄居长。他幼年聪,跟随祖父学习,深得喜爱。少年时期入国学大师赵熙主持的四川省荣县中学校,学习成绩优异,会考名列第一,毕业后考入四川国学专门学校。
人物成就
随后,他出川东下,到南京支那内学院、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进修经史之学,并受聘教授于无锡国专。民国26年(1937年),在苏州市创办了杂志《论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川在国立四川大学、蜀华中学等学校讲学,后又去贵州省云南省执教于内迁的浙江大学及大理民族文化书院。民国31年(1942年)再回川大执教。两年后,因不满该校派系斗争,去西山书院,仍不合意。民国34年(1945年)在灌县灵岩山自办灵岩书院。民国36年(1947年)去昆明市执教于云南大学及五华书院。民国37年(1948年)受大学者梁漱溟之邀,到北碚区勉仁文学院作教务长和历史学教授。民国38年(1949年)兼任重庆成都师范学院史地系主任。解放后任西南师范学院副教务长兼历史系教授,1958年去世。
对李源澄先生一生学术架构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有四位学者,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四个人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泰山北斗。
李源澄先生遇见的第一位老师是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经学大师蒙文通先生(1894--1968),蒙先生原名尔达,四川盐亭人。与汤用彤钱穆同被学林誉为“岁寒三友”,他师承经学大师廖季平先生和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居士。从20世纪二十年代即执教于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成都国学院、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后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兼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建国后,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一生在中国古代史、民族史、古代学术思想史、道教史、史学史等众多领域都有杰出成就和精湛造诣。主要著作有《古史甄微》《辑校成玄英老子义疏》《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经学抉原》《越史丛考》等,辑校李荣老子注》等道书十种。李源澄先生就读于四川国学专门学校时,蒙为教务长兼教授,于是李先生得以聆听蒙先生教授《经学抉原》。
出于对李源澄先生人品的喜爱和才华的欣赏,蒙文通先生将自己的老师、清末与近代著名的经学大师廖季平先生(1852—1932)介绍给了李源澄先生,成为影响他学术架构的第二位名师。廖先生原名廖平,后改名平,字季平,井研县人,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天人”思想,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径。早年研究宋学,后专研经学中的今、古文学。其代表作有《今古学考》《知圣篇》《辟刘篇》等。1903年因被劾为“离经叛道”、“逞臆说经”,遭革职。1911年,任《铁路月刊》主笔,支持四川保路运动。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后,任枢密院院长。1914年任四川国学学校校长,后兼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华西协合大学教授。一生著作甚丰,仅出版的就达140余种,主要辑为《四益馆经学丛书》《六译馆丛书》。
民国18年(1929年),廖季平先生在井研县老家养病,蒙文通先生认为李系可造之材,专门修函一封,介绍李源澄先生至井研廖家问学。廖季平先生虽已老病不能亲为李源澄先生讲授,但是犹能解惑答疑,拂去了李源澄先生心中的许多尘埃。这段美好的时光前后长达数月,是李源澄先生一生的重要收获。两年后,一代大师廖季平先生去世,李源澄先生则成为他的关门弟子,得窥经学奥堂。
民国22年(1933年),李源澄先生出川东下,进入南京支那内学院,追随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佛学教育家、唯识宗代表人物欧阳竞无大居士(1871-1943)。欧阳居士又名欧阳渐宜黄县人。青年时代师从佛学大师杨仁山先生。曾提出“佛教非宗教”的重要理论,并于1922年与章太炎、陈立三等成立支那内学院。欧阳竞无先生与梁启超、章太炎、刘师培陈黻宸、马叙伦、陈汉章谢无量蔡元培胡适诸先生等同享大名。他主持的“南京支那内学院”与袁焕仙主持的“维摩精舍”成为民国年间居士弘法的两大集团。他的弟子如吕澄汤用彤梁漱溟蒙文通、姚柏年、黄树因、王恩洋、熊十力黄忏华等,皆一时俊彦,影响深远。主要著作《唯识抉择谈》《孔学杂著》《竟无内外学》等皆成为近现代国学经典。
同时,李源澄先生又师从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经学大师章太炎先生(1869—1936)。章先生名炳麟,初名学乘,字枚乘。后改名,号章太炎。浙江馀杭人。早年师从朴学大师俞樾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投身变法运动,参加强学会,任《时务报》撰述。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随孙中山南下护法,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1918年退隐上海市,后迁苏州市设国学讲习所,以讲学,著述为业,同时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他学问广博,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宏富,辑为《章太炎全集》。
章太炎先生乃不世出的天纵华盛顿奇才队,李源澄先生能追随他实在是一件幸事。
廖季平先生是今文学家,作为他的弟子,李源澄推崇的自然是今文学。这显然与文言文学家章太炎先生的学问不一致。但章先生是一个胸怀广阔的大学者,不仅不以为意,反而还请李源澄先生在国学讲习会演讲。据蒙文通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所记,对于李源澄先生的演讲,当时章太炎先生曾经说,听到说廖季平先生的学问是一回事情,看廖季平先生的书情况又不同,听廖季平先生的学生讲廖先生的东西好像又不同。曾经有人向章先生讲,就说李源澄讲的东西跟你讲的不一样。章太炎先生“并不以为”(就是并不认为这样讲不对)。
这充分体现了章太炎作为一个大学者所具备的兼容并蓄的学术品质。也为李源澄先生后来在灵岩书院推崇的“自由读书,和谐共处”埋下了种子。
据蒙默先生在《蜀学后劲——李源澄先生》中所忆,李源澄先生治学,从经学入,渐及子、史,尤精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前辈学者张孟称他的学问“如开宝寺,不假辅翼,直上干宵”。邵次公说:“李生年少,而其学如百尺之塔,仰之不见其际。”。林山腴赠诗:“爱君经史读烂熟,推隐钩沉抉奥义。”1942年,李源澄先生授经学于四川大学,因有《经学通论》之作,其言治经要义皆集于此,虽全编不过四万言,而其议论则颇精湛且与时贤不同。
李源澄先生著述甚富,据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收集编写的《李源澄著作目录》所载,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诸子概论》(1936年开明书店出版)、《经学通论》《李源澄学术论著初编》(1944年路明书店出版)、《秦汉史》(194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等6种,另有发表于《学术世界》《论学》《文史杂志》《东方杂志》《图书集刊》《灵岩学报》等学术刊物的有关经、子、历史学论文104篇。
李源澄先生的晚景最是令人伤感。
1949年后,李源澄先生以渊博的学识任西南师范学院副教务长兼历史系教授,正在他准备凭借年富力强,再在学术之路上大干一番时。一场风波不期而至。
1957年的一天,著名学者费孝通到重庆市找到李源澄先生,与他在某咖啡馆里长谈了一下午。费先生为李先生的学识深深折服,不由击节赞叹道“李先生有王佐之才”,意思是说,以李源澄先生的学识与才华完全可以做一个辅佐皇帝的丞相。谁知,费先生的一句溢美之辞,却为李先生带来了灭顶之灾!
在接下来的反右斗争中,李源澄先生因此遭到了批判,虽然只上台批斗了一次,但使性格刚直的他深感屈辱,因此神情恍惚,一病不起。每天夹着一个公文包在西南师范学院校园内走来走去,不住地自言自语:“我要走了”“我要走了”。
1958年5月,一代学人李源澄先生在病床上郁郁而终,时年51岁。
凄风冷雨中,一个可能成为一代大家的学者就这样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尤为遗憾的是,李源澄先生去世后,院方将其夫人及女儿送回犍为县农村务农,他的遗稿无人收拾,遂皆散失。本来有一编《魏晋南北朝史》,已清缮完稿,当时李源澄先生自知去日不远,将书稿托付给挚友、著名学者吴宓先生。谁知,同样不幸的是吴宓先生在“十年浩劫”中也未能幸免,被遣返故乡,不久去世。
李源澄的最后一部书稿从此不知所踪,徒留下一节魏晋风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少年时期
人物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