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蘧常
著名书法家
王常( 1900年6月2日 - 1989年10月25日),字仲,别号明两、涤如、里翁、玉樹堂主、欣欣老人,祖籍嘉兴市,天津人。他是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和诗人,是中国哲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王蘧常的父亲王钧是清光绪十五年举人,擅长书法,学识渊博。幼年时,王蘧常受到父亲的影响,七岁时就能作诗。早年,他曾跟随沈曾植学习。1920年,王蘧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27年,他先后在上海光华、大夏、复旦大学和交通等大学任教。晚年,王蘧常致力于书法研究,尤其是汉简书法,试图将汉简、汉帛、汉陶融为一体,拓展了章草领域。 王蘧常的书法作品在日本享有极高声誉,被誉为“古有王羲之一,今有王蘧常”。他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精通文史哲艺,著作丰富。2018年5月,王蘧常当选为首批“上海社科大师”人选之一。他的主要作品包括《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和《严几道年谱》等。
人物生平
王蘧常(1900—1989),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甪里翁、玉树堂主、欣欣老人,嘉兴县人,生于天津市。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文史哲艺俱通,著作宏富。
3岁时,母顾姓即教他识字,并区分四声。4岁时,父以候补知府实授富川瑶族自治县知县,赴广西壮族自治区任所,全家相从。伯父王步青,授以《文字蒙求》等训蒙读物,并教以执毛笔“描红”。继读四书与《毛诗》。7岁时即耽读韩愈柳宗元文章,作诗10余首,被誉为“神童”。10岁时入富川县学受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父携眷回嘉兴。1912年,入嘉兴高等小学。14岁,因成绩优异,越级入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入学前,曾将省立第二中学教师刘子庚所著《中国文学简史》加以注释。刘子庚见后大喜。病发时,字帖压身下,为汗渍损坏,重换一本;又坏,再换一本。卧病两年多,换帖4本,遂对二王书法体会精深。病愈,读攻《爨龙颜碑》等六朝碑版。读包世臣的《艺舟双楫》,更加潜心书法。。15岁始代父作字,初露头角。后因病辍学,在病床上以指代笔,摩挲唐拓《十七帖》影印本,比画记忆。病发时,字帖压身下,为汗渍损坏,重换一本;又坏,再换一本。卧病两年多,换帖4本,遂对二王书法体会精深。病愈,读攻《龙颜碑》等六朝碑版。读包世臣的《艺舟双》,更加潜心书法。
二王,亦鲜新意,不如学二王之所自出,章草自明宋(克)祝(允明)以后,已成绝响。汝能兴灭继绝乎?”揭示了艺术取向,王蘧常终于成为章草大师。
王蘧常于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受教于唐文治。唐文治治学,以“务实深进”为特色,这种学风成为王蘧常研究经史与书学的指南,使他在学术上打下了雄厚坚实的根底。21岁时,蘧常编写《三代史》,在报刊上零星发表,王国维读后大为赞赏,誉之为“王三代”。1924年由唐文治介绍,入私立无锡中学任教。1925年兼任无锡国学专门学院讲师。1927年去上海市,先后执教于光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大夏大学预科、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系。次年,继续钻研诸子学派,撰成文稿,并获知于梁启超
1938年,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迁至上海,蘧常任教务长。抗日战争期间,蘧常在之江文理学院历史系和交通大学中文科执教,在国破家亡的危难局势中,十分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伪将接收交通大学。蘧常与同事5人,毅然辞职离校,坚决不为汪伪执教,时称“反伪六教授”。当时的中央大学校长原是王蘧常的一位长辈,三次来电邀他去南京任文学院长,被他以一诗拒绝。蘧常在日伪统治时期,洁身自爱,自甘贫困,曾全家吃菜粥除夕,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受到人们的钦敬。其夫人沈静儒,也认为失节事大,饿死事小,坚决支持他的爱国行动。此间,以任私人教师,勉强维持一家人生计。时有诗文,或愤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或怀念在日寇铁蹄下的故乡嘉兴市的父老乡亲。他在《书李怀琳草书绝交书后》中的结句写道:“时海氛惨厉,生气都尽矣。”又在《哭故乡嘉兴沦陷》诗中,悲愤地吟道:“六州铸错事全非,又报家乡劫火飞。如鹊绕枝何处宿?似儿失乳向畴依?梦中灯火人无恙,泪底松望总违。二十四时肠百转,几回岁月几沾衣。”抗日战争胜利之年,当他获悉交通大学学生杨大雄烈士事迹后,激于义愤,用《郑文公碑》书体,书写了《杨大雄烈士殉国碑记》,悲壮之情贯注全篇。其抗战诗文,编为《抗兵集》,诗如《八百孤军》《闻平型关捷报歌》《大刀勇士》《胡烈士歌》,文如《论倭不足畏》《胡阿毛烈士传》,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抒发了民族正气。抗战胜利后,王蘧常在暨南大学任教。1949年开始,在无锡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副院长。
王蘧常以书法著名当代。从50岁左右开始,精心研究《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敦煌汉简》《罗布泊汉简》《楼兰魏晋竹简》和《流沙坠简》,注意篆、隶的内在联系,“欲化汉简、汉帛、汉陶于一冶”,“拓展章草之领域”。60岁后能默诵《说之解字》部首,并用小篆写了六七年日记。70岁后,其章草书法已从成熟走向别树一帜。作品曾先后到法国日本展出。识者评其章草特点:“无一笔不具古人面目,无一笔不显自己的精神。”其章草书法艺术“博取古泽,冶之于章草之中,所作恢弘丕变,蔚为大观”。日本书法界则更称颂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推崇备至。他于80岁后为泰山、禹庙、黄鹤楼香烟所书的匾额,获得千万人赞赏。特别是为杭州岳庙撰写的抱柱长联,人誉为“神州之冠”。
主要成就
艺术特色
王蘧常在《书法答问》中提出6个要求:一、在专一;二、在敏速;三、在诚正;四、在虚心;五、在博取;六、在穷源委。这6条都很有意思,第二条敏速二字很有意思,敏而好学,速就是不怠,心里有底了就要迅速行动,第六条的追根寻底这一点对书法家来说很重要,知字之来源变化,草法之各种写法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可以看作学书的度世金针。王蘧常善于博取古泽,诸如汉简、汉陶、汉砖、汉帛中的有益因素他都一一汲取,加之他深厚的古文字功底和文化修养,故能将之一一冶之于章草之中,所作恢宏丕变,蔚为大观。
应该说,王蘧常自视是颇高的,在心里是将书法看作是学问的流露和表现,他写信时也用古章草;包括信封也是如此,宁可再在旁用小字注出。收信人要琢磨上一天半天。为什么要这样?就是在他潜意识里告诉你,这不仅仅是书法,而且是一门学问,它限定在极少数人的范围里,显示了一种知识的高贵与尊严,他将信写成章草是将你看作与他一样是有学问的人,就像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两人交流是不用加上附注和说明一样。不用考虑对方的受用能力,而执着地将自己的游戏规则推广给你,可见其个性之独特了。从近代书法史的角度看,王蘧常走的是一条自乾嘉"尚碑"、"尚气"的一路,强调的是线条的朴茂雄厚,结体的天趣横溢,章法的错落变化,是帖学系统的又一大反拨,由于推动这一潮流的是一批文化人,有些甚至是高官显贵,如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沈曾植等,所以,北碑南帖自此分流。平心而论,二者各有优劣,各有长短,不能偏废。书法中最高级的东西是自然与气韵,只有达到了这二点才是上好的佳品。民国以来的海上书画,其风格可谓百花争妍,不拘一格,要想在这种局面下一枝独秀的确不易,同为学王的沈尹默白蕉潘伯鹰,当以白蕉成就为最高,沙孟海称之为300年来第一人,这是有道理的,其实白蕉的技巧不及沈尹默,同样不及潘伯鹰,但白蕉自然,不造作。同样写碑的李瑞清曾熙于右任以于为最,也是因为于右任没有李、曾那样写得沉重,他写碑很轻松。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再看王蘧常的作品觉得就犯有沉重之弊,就像老年黄忠挥舞几百斤重的大刀一般。当然,这也是个人趣味使然,无可厚非。但相比李、曾二人,王蘧常之书法成就要高出许多,因为他有很多意趣及文化上的附加值,而且他所创立的美学形式是前无古人的,所以郑逸梅先生称其为“天才”,一点不为过。
章草高峰
康有为曾在王蘧常恩师沈曾植面前说过“咄咄逼人门弟子”(《书谱》总76期18页)一语,沈先生以为奖誉过甚,实则与卫铄当年流涕感叹“此子(王羲之)必蔽吾书名”(祝嘉《书学史》1984年版61页)无异。事实证明,王蘧常以其不可替代的艺术成就远远超出了他的恩师,成为本世纪可与古代的书法大师相提并论的一代宗师。
章草主要盛行于汉至晋代,与行草类似,大多笔意流畅,字迹娟秀,属帖学一路。除晋代陆机的《平复帖》以外,其他章草书迹均以妩媚胜,元代赵姓,明代宋克更是每况愈下,去古益远。清代末年,阮、包、康诸贤力倡北碑,始有大量写碑的书家出现。沈曾植并探索草书与北碑的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沈更多从倪元路、黄道周等明代书家入手,点画方折过死,做作太甚。用笔常尖锋入纸,使点画尖刻外露。结体东歪西到,有意跌荡,过于安排。沈所以名大,一缘于官高,二缘于学显,功力实有不逮。沈曾植为后代开一种风气。本世纪其他章草书家如王世镗基本上局限于帖学范围,郑诵先虽吸收了一些汉碑及少数北碑,但未能彻底,面目仍近于帖学一脉,他们并没有沿着沈氏的路子发展下去,充其量能够承传薪火而已。
王蘧常出现,章草面目为之改观。魏碑草书本来有些水火不容,一个以方笔为主,多折而少转;一个以圆笔为主,多转而少折。没有方折谈不上北碑,没有圆转也谈不上草书。然自南海先生提出融碑铸帖之说,许多人便孜孜以求,力图开创书法新局面。而草鲜活,碑刻板,故南海先生终于慨叹“吾眼有神,吾腕有鬼”(《广艺舟双楫》),未能涉及草书。王蘧常先生则力攻其难,将凝重的北碑与流畅的章草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得十分完美。在字形上,王先生不依不傍,不仅与沈曾植有别,更与古代任何一位章草书家相区别,字形多变,变幻莫测。当然,这种变化并非是凭空臆造,而是集古代书迹于一身,将先贤遗迹化为己有,字字有来头,笔笔有出处,其字形丰富之程度超过了此前的所有书家,真可谓章草之集大成者。现代社会信息资料之丰富,远远优于古代社会,现代书家对法书的拥有也远远超过古代书家,但事实上,这种有利条件对大多数书家反而造成一种信息干扰,许多书家杂学乱临,笔墨浮躁,有利变为不利甚至有害。王蘧常先生是最善于利用这种有利因素的现代书家,他几乎将现有的资料运用到最佳状态,从而使现代书家应当超越古代书家的理论成为事实。当然,王先生的真正创造还应是他的笔法。我们不能否认沈曾植对王蘧常的影响,但成熟后的王蘧常已然脱胎换骨,尤在笔法上已创造性地步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首先是用笔迟涩,有金石味。王先生笔力沉雄,毫无虚笔,一洗沈寐叟尖刻之习,古今无有匹敌。尤其先生后期之作,老辣生涩,直若刀凿锥刻,非是软笔所为。其次是用笔以中锋为主,适当辅以侧锋。中锋使笔画沉着干净,即便是许多涩笔也显得笔迹清晰,毫不含混,避免了章草容易飘浮的缺陷;侧锋的使用又使其不失章草特征,增加了点画的丰富程度。这些同样也不是说王先生有多大的玄想,可以凭空创造出这种模样,而是来自于他非凡的北碑功底。王蘧常对《爨宝子》《爨龙颜》的临习非常值得注意,他几乎是把这两种碑刻唯一没有写死的书家,由此上溯,他同样把方正一路汉碑写出草书旨趣,碑与帖的互用,终于蜕变出他的章草风格。
现代书法只可供人欣赏,不能让人效法,只能视作书法,不能当作法书。比如说“书坛泰斗”沙孟海的书作、“当代草圣”林散之的书作等等,都不可视作法书。清末民初的吴昌硕、国画大师齐白石、于右任等少数书家外,再很难令人想起来还有谁的书法可被称之法书。而王蘧常章草却填补空白。有了王蘧常,二十世纪便有法书可遗后人,后人研习便会多一条途径,中国书法也因而多了一种法帖。可以说,王蘧常书法真正丰富了中国书法这一本已丰富的艺术宝库,他的章草也已成为传统书法经典的组成部分,王先生也成为本世纪屈指可数的经典书家。
在中国书法史上,章草曾出现过两次高峰,一个是汉魏时期,一个是元明时期。王蘧常的出现,则标志着章草的第三个高峰。汉魏章草与汉简相近,用笔轻灵,结体略扁,隶味较浓。元明章草则基本上是汉魏章草的继承。元明人写章草往往以楷法为之,古意已漓,整体水平已不能与汉魏同日而语。明以后,章草这一书体又趋于式微,问津者寥寥。民国以降,王世镗继起,然未能形成规模。至郑诵先、王蘧常这一代,稍稍有所改观,而到文革结束,书法热兴起,章草才出现了第三个高峰。当代书坛,节奏变化极快,先后出现了魏碑热、小楷热、章草热、汉简热、《书谱》热等,值得注意的是,诸种效法热当中,只有章草是取法今人的,这便是王蘧常章草。人们已经把王蘧常章草当法书进行学习了。那么,王蘧常章草是否已经超过了古代的法书,可以取而代之呢?回答是肯定的。汉魏章草同汉简一样,是对隶书的简化,而简化总有俗化的特征,因此,汉魏时期的章草代表作,如索靖皇象等,书作都有趋今的特点,格调都不十分高古。而王蘧常章草,人谓不落唐以后人一笔,实则不落东汉以后一笔,有三代古朴遗风,其书铜锈斑斑,风蚀雨浸,金石之气浓郁,可谓古今第一。
然王蘧常章草用笔有实无虚,虚灵不如同期其他书家,这与当代人的审美习惯有较大出入,使得王先生未能博得如林散之沙孟海那样的声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应该会出现改观。
个人作品
主要论著有:《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严几道年谱》《沈寐叟年谱》《国学讲演稿》《国耻诗话》《王蘧常章草艺术》《诸子新传》《荀子新传》《明两庐诗》《续许氏嘉兴府志经籍志》《商史坟典志》《商史·汤本记》《礼经大义》《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抗兵集》《梁启超诗文选注》《顾亭林诗集汇注》《顾亭林诗谱》《顾亭林著述考》《书法答问》《明两庐题跋劫余录》等。遗著《秦史稿》。主编有《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注》(与钱萼孙合作)、《江南二仲集》。又有著作《钱石年谱》等多种,经战乱散佚。王蘧常教授主要著作目录:
已出版的
1.礼经大义 无锡印书馆出版
2.诸子学派要诠 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上海书店有影印本
3.先秦诸子书答问 同上 附在诠后
4.荀子新传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5.严复年谱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神州国光社近代历史丛刊戊戌变法有选本 台湾有翻印本
6.沈曾植先生年谱初稿 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
7.沈寐叟年谱 商务印书馆出版香港特别行政区有翻印本
8.增补嘉兴府志经藉志 之江大学年报抽印本
9.商史世纪本纪 陈柱中国学术讨论集及国专年刊
10.商史汤本纪 无锡国专年刊
11.商代典坟志 大夏大学年刊
12.明两庐诗 常熟印书店出版(与钱萼孙诗合刊称江南二仲诗)
13.抗兵集 上海新纪元出版社出版 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有翻印本
14.国耻诗话 上海新纪元出版社出版台湾有翻印本
15.国学讲演稿关于诗经、盂子、朱熹三篇无锡印书馆出版
16.无锡国专月试文选 无锡印书馆出版
17.王蘧常章草朵云轩出版
18.顾亭林诗集汇注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台湾有翻印本
19.梁启超诗文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已付印即将出版的
1.顾炎武诗谱 上海古籍出版社承印
3.颐亭亨 著述考印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顾颉刚先生纪念集中
4.历代论诗绝句集 与郭绍虞钱仲联合编人民文学出版社承印
5.王蘧常书法集 浙江人民出版社承印
已付印而稿本遗失的
曾国藩论学杂钞 大东书局承印(解放后,该局解散,稿本不知去向)
成书未付印的
1.朱子大全集校释 见唐蔚芝先生自订年谱据柳诒徴日记南京国学图书馆有传抄本
2.朱熹著述考 因乱遗失,曾由陈君某寄回残本仅十分之一而已
3.曾国藩著述考 稿本已遗失。某君有研究曾国藩学说者其书附印于后,王蘧常教授未曾见到
4.钱侃石年谱 原稿于一九六八年动乱中被毁,但上海市秦翰才有抄本。据云:与其他年谱一千余种,捐献于上海图书馆,则其书尚在也。又嘉兴市钱冲甫名熊祥,亦有手抄本,今其人已亡,不知其抄本尚存否?
在修补中的有
秦史 此稿五十六卷,未印.大半毁于动乱中。拨乱反正后,始复修补,至今仅成四十七卷,尚待继续完成。
参考资料
王蘧常-嘉兴当代人物专题.博雅人物网.2022-02-11
主要论著资料来源(2).edu.sina.com.cn.2019-07-3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艺术特色
章草高峰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