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景芳
清朝时期官员
袁景芳(1678年—1735年),字兰馥,号紫兰。山东省长山镇焦桥村人(今邹平县焦桥镇袁守侗祖父。在清朝初年由例贡授中书,改户部员外、工部郎中,出守广西柳州,授陕西平庆道按察使司副使。
袁家简介
在清末民初,在我们国家流传着一个民俗音乐,“河南康百万,江南沈万三,山东袁紫兰”,传说这三个人是财神爷赵公明转世,这三个人都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什么叫富可敌国,就是他家里的财富,可以和国家相匹敌。焦桥的袁氏家族,当年富有到什么程度呢?在长山民间有很多的传说。说从焦桥到北京的官道全部是袁家修的,从焦桥到北京,每隔五十里地,就有一个店,这个地方,都要打上水井,袁家人从焦桥到北京,不用住别家的店,住的都是自家的店;不用喝别人家的水,都是喝的自家井里的水。他们家里面,在清朝期间挂了三次“千顷牌”,“顷”就是指的的土地的面积,一顷相当于一百亩,一千倾就是十万亩,三次挂“千倾牌”,那他家土地的面积就超过了三十万亩。附近的原来的长山镇、邹平县、齐东县高青县,后来淄博市桓台县县、临淄区,一直到胶东半岛寿光市,都有袁家的土地。袁家在庄稼地里面,看坡的那个屋子,老百姓俗称叫“袁家屋子”,或者“袁屋子”,现在山东省各地,包括在胶东,老百姓习惯上的叫法还是叫“袁屋子”,“袁家屋子”。韩店镇还有一个村,这个村就叫“袁家屋子”,就是给袁家看坡护地,最后人口聚集,形成一个村庄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富不过三代”。什么意思?很多家庭第一代是创业的一代,第二代是守业的一代,到了第三代就开始败业,最终就退出了富豪的行列,很多家族都逃不过这个怪圈。然而袁氏家族,在清朝却豪富了二百年,这二百年至少有七八代人。他们这个家族,是怎样维持了这么长的时间?这是不是值得今天的这些财富拥有者们来借鉴呢?再一个,在清朝康、雍、乾、嘉这四朝天子执政的一百多年间,袁家涌现出了160多个朝廷的重臣,在全国各地做官,有的伴天子左右,参与国家大事,政绩也非常的卓著,袁氏文化里面,世代读书入仕,忠君爱国,形成的这种传统的道德文化,也有待于我们现代人进一步的挖掘和弘扬。
看看袁氏家族是怎样富裕起来的,因为在清朝的正史和当地的长山的《县志》上,对袁氏家族发家过程的记录,都非常的少,他们到底是怎么富裕起来的,没有一个正统的说法。所以很多民间的传说,就流传起来了。在袁氏家族发展史上,有两个人物是不能不说的,是非常关键的,第一个人物就是袁景芳。
人物生平
出生
袁景芳的出生带有非常浓厚的神秘色彩。话说在清朝康熙,长山县焦桥镇北门外住着一家姓袁的人家,这一家人家是明朝洪武年间,从枣强县迁到这里来的,来到这里之后,世代以种地为生,日子过得很平淡。后来这个家里面出了一个人叫袁云蒸,这个人身强力壮,忠厚老实,农闲的时候就贩卖粮食,做一点小生意,补贴家计。因为家境贫寒,靠贩卖粮食为生,30余岁尚未娶妻。有一年春天,他到一个姓徐的财主家里去买粮食,在门口排队,天气很热,他就敞开了自己的衣服,袒胸露乳。这位徐财主,走到门口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年轻人,发现这个人的胸膛上有七颗朱砂痣,排列的形状非常的奇特,像我们天文学上的“大熊座”,就是我们中国说的“北斗七星”。这个姓徐的财主是读过相书的,他知道这个人“怀揣北斗,必得贵子”,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呀,他看了这个小青年之后,暗自称奇,就把他叫到家里面去,问明了家里的情况,最后决定把自家的小女许配与他,问他答应不答应。这个袁云蒸已经三十多岁了,家里面日子过得又很穷,财主把闺女送给他,当然求之不得了,这门亲事就这样成了。村里的人都笑徐财主,年龄大了,老糊涂了,怎么把自己的闺女许配给了这样一个穷光蛋。事情过了一年,这个徐财主的女儿,就身怀六甲,怀孕了,要生孩子,袁云蒸一家高兴的也不得了。这一天门口来了一个老头,身上背着一个裢褡,来要饭,袁云蒸就把他叫到家里去,给他饭给他水,这个老头水足饭饱,就说:“你们家要得贵子”,袁云蒸一听非常高兴,这不应了他岳父说的那话了吗?马上摆上酒席,让老人坐上座,他说:“你这个孩子不仅是个贵子,他还给你们家带来了财富。”袁云蒸就问了:“财富在哪里呀?”老人说:“从你们家的上房东边的窗户底下,往南走三尺,往下挖三尺,就是你这个孩子带来的财富。”袁云蒸马上派人按照老人说的话,挖开了,挖着挖着出现了一个大水缸,说缸里面盛的什么呢?金银财宝,珍珠玛瑙!袁云蒸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的财富,连忙对着老人说:“哎呀,这么多东西我们家担不起,我们留下一点,其余的你带走就可以了。”老人说:“这个孩子是财神爷转世,是前世河南省的财神沈万三转世转到你家里来了。原来在河南发大水的时候,沈万三家里面遭大水了,把家里面的金银财宝,装到了一个大缸里面,然后他就随着这个大缸,随着河水漂,漂着漂着一个巨浪打来,就把人和缸就分开了,这个沈万三醒了之后,手里面就抓着一块缸沿。”说话间,这个老头就从自己的裢褡里面,拿出来了自己的瓮沿,然后朝挖出来的大缸上面一对,严丝合缝,应验了事实,说的不虚。这个袁云蒸,想答谢这个老人,可是这个老人借口方便一下,然后就不见了,就没有找到。
袁云蒸给这个儿子起名,叫袁景芳,号紫兰,这就是后来的袁紫兰。袁家发了这个外来之财,就广置田产,修缮房舍。还有人说呢,袁家致富是后来袁景芳做官之后,他在柳州做知府的时候,知府的衙门就是原来清朝吴三桂吴三桂藏宝的地方,有一次在挖鼠洞的时候,发现了吴三桂的藏宝洞。吴三桂在清朝历史上是个很有名的藩王,他在西南囤积财富,拥兵自重,跟朝廷分庭抗礼。到后来呢,想自立为王,后来事情败落,没有做成,被清朝政府给剿灭了。所以呢,他的财富,就无人知晓,据说,袁景芳发现了他的财宝,然后就秘密地把它运到了家中来。这也是袁家致富的一个传说,这个没有历史的记载,无可查证了,但是在我们民间非常的流行。
成长事迹
袁景芳出生之后,这个孩子非常的有出息。史志上记载,说他“自幼聪慧,内行纯笃”。说他从小很聪明,为人也非常厚道,所以十四岁的时候,就被补为县学的生员。等到长大之后,因为他家里已经很有钱了,就直接捐纳,进入了国子监去学习,国子监在北京,是皇家的学校,专门为清政府培养各级官吏的。在国子监学习期间,他非常的勤奋,表现非常突出,三年之后,被授为内阁中书。内阁中书,就相当于“国务院的秘书”,在这个期间,他工作又非常的勤勤恳恳,谨小慎微,也得到了上司的赏识,然后先后被任命为户部浙江司的员外郎,工部虞衡司郎中,最后把他提拔到广西柳州的知府柳州市的知府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委书记这一级的。在清朝的时候,叫从四品,相当于四品。在柳州执政期间,他工作非常的得法,因为柳州这个地方,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聚集着瑶族侗族好多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原来的时候都是不服从清朝管理。但是袁景芳去了之后,他恩威并用,把这个地方治理得非常好。举个例子吧,比方说,向官府交税,原来的时候,官府每次去要,要不上来,但是每次都因为这个得罪了很多少数民族的首领。袁景芳去了之后,就下令少数民族,很多苛捐杂税全部免除,不要交了,交给谁呢,交给当地的土司,交给当地的首领,然后你拿着这些钱,去办你们自己族内的一些事情。这有点像现在“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意思。这个首领当然就高兴了,说刚来的这个袁知府会办事。当他们不听招呼,惹出乱子的时候,他也会给他们颜色看。当地有一个姓韦的一个巡检死了,按照他们少数民族的这个传统,由他的儿子来继承他这个职位,可是儿子还小,他的兄弟就瞅上了这个位子,就联络当地的几个小头目,想杀掉他的侄子,取而代之。这风声就传到袁景芳那里去了,袁景芳马上带兵赶到那个地方,把姓韦的这个弟弟搜集起来的一帮游兵散勇,全部给剿灭了。然后把所有的头目,就召集起来晓之利害,说你们这样做,只能导致你们族内相互残杀,削弱你们自己的势力,谁也没有什么好处可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少数民族头领们心服口服。所以袁景芳在柳州市期间,是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因为他为官有方,又提拔了,就到了右江道篆、思恩府知府,最后,提拔到了陕西按察使司的副使,是正三品,相当于什么职务呢,相当于一个省的政法委书记。过了一年,国家发生战事了,又让他以这个副使的身份,去负责督运粮草,上前线去运粮草,任务也完成的非常好,但是在这个期间,因为他来回的奔波,患了足病,脚疼得没法办,就向皇帝告老还乡。回到老家,最后死于雍正十二年,享年64岁。袁景芳的主要政绩,除了刚才所说的,在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民族团结之外,回到家乡之后,还做了很多的好事。
后人
到了袁景芳的孙子这一辈,又出现了一个能人,叫袁守侗。到了袁守侗这里,袁家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都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时期。袁景芳有五个儿子,他的第三个儿子叫袁承绂(fu),袁承的长子就是袁守侗。袁守侗从小聪明,熟读四书五经,乾隆九年的时候,参加乡试。什么叫乡试?不是在乡里面举行的考试,乡试要到省里面去考,乡试通过了,那叫举人;然后举人到京城里面去考,京城由礼部来主持,叫会试,通过了那就叫进士;最后皇帝主持的考试叫殿试,然后他来亲自圈定谁是状元,谁是榜眼,谁是探花。袁守侗在乾隆九年的时候,参加乡试,得了一个山东省的第一名,夺魁了。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个意外,到北京去参加会试的时候,结果没有考上。一般情况,就是要再等三年,因为清朝的科举考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但是袁家有钱,孩子到了开始出仕做官的年龄,就按照他们家的惯例,捐纳入贡,交上钱直接进国子监,又走上了他爷爷那条做官的道路,到了国子监里面之后,很快他就脱颖而出,被授为“内阁中书”,又是国务院的秘书,跟谁在一起工作呢?跟纪昀,大家看电视看到过《铁嘴铜牙纪晓岚》就是他。他们在一块结成了一个文社,就像现在学校里面组织文学爱好者协会一样,他们在一起研讨诗词歌赋,所以袁守侗的学问大长。皇帝发现了这个人才,让他到了军机处,后来授予他吏部文选司的郎中。吏部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郎中就是一个部门的一把手,专管各级官吏的考核任用。那个官做得好,有政绩,那个官做得稀里糊涂,需要降级使用,都由吏部说了算,所以很多人,都去走袁守侗的后门,讨好他、巴结他,给他送礼。但是袁守侗这个人,秉公办事,从不徇私枉法,有时候发现底下的官吏徇私枉法,他也敢大胆的揭露,所以每年他的考核都是一等,相当于现在先进工作者。每年都是先进,所以很快又被提拔重用了,皇帝派他到到江西省去了,江西道监察御史,让他去专管盐务。因为在浙江省一带,当年私盐非常的泛滥,袁守侗到那里之后,严格盘查各路驿站,在各个路口上都设上哨兵,严查私盐,然后制定了很多严格的法律法规,原来有些靠贩卖私盐致富的那些盐商,官吏,贪污的贪官污吏,只要是与盐务有关的,统统按照新的规定,把钱全部补上,交出来,或是没收。不长的时间,江浙一带的盐务,秩序井然,风气为之一正。龙颜大悦,皇帝很高兴,说这个袁守侗,确实是有办事能力,再提拔,任广西按察使,到了他爷爷袁景芳那个级别了,政法委书记,管当地的治安。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任职期间,他爷爷去世了,袁景芳去世了,那么他就回乡丁忧三年,要给他爷爷守孝,就回到了焦桥的老家,三年期满了,就回北京报到。当时爱新觉罗·弘历,非常的爱惜这个人才,就说袁守侗,你就不要再去广西了,就留在朕的身边,随时听候使用。这个期间,他曾经五次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专门去查办贪污腐败的封疆大吏,有些人职位都比他高,但是他在岗位上,不履行职责,贪污腐败,皇帝听到有人来告状,就派袁守侗为钦差大臣,授予以尚方宝剑,上可打天子,下可打庶民,权力非常大。每次袁守侗到那里之后,明察暗访,办的案子都是滴水不漏,铁证如山,很多官吏,被就地正法,所以很多地方的老百姓,称他是“袁可立”。他在朝廷当中的地位,又不断地提高了。爱新觉罗·弘历说,再提拔一下吧!先是担任户部的尚书,户部尚书是一个什么职位?清朝的时候,是没有宰相的,权力就掌握在尚书那里,这些部的尚书,都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他就是分管民政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这个职位干的时间不长,就又改任为刑部尚书,刑部尚书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兼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院长,因为那个时候,不分公检法好几个部门,所有的审判案件,都掌握在刑部的里面。这个时候权利已经相当重了,皇帝赐给他一个非常特殊的待遇,叫紫禁城骑马。
乾隆四十四年,干直隶总督的时候,爱新觉罗·弘历亲自写了一首诗送给他,这首诗刻成的石碑,现在保存在河北省保定市,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督军兼理抚民事,责重器资特简诸。
中处久经勤历,淀河并赖善防疏。
修行馆犹馀务,保障京慎匪。
幕府一年凡两易,抡材宅牧益愁予。
这首诗什么意思呢,说袁守侗你又管督军又管民事,又能够在外面征兵打仗,又能够在里面管理朝政,责重器资特简诸;我赋予你的责任太重了,对你很器重,责任很重大,所以我特别选拔你来担任这个职务。你这几年朝中朝外,换的地方很多,很多湖泊很多河流发生河患,你既善于堵又善于防,把河务搞得非常的好。现在我让你到直隶去负责这么重大的责任,到那里之后,盖这个楼堂馆所不要太着急,那是次要的事情。保卫京城,保卫皇帝家族的安全,这是你头等重要的大事,幕府一年凡两易,就说你看今年我把你调到这里,调到那里,一年就让你换了好几个位置,抡材宅牧益愁予,选拔人才,为朝廷找出治国的能臣来,才是能够解除我的心头大事。所以这首诗,可以看的出对袁守侗,又有新任又有表扬,又有嘱托。
所以非常的受爱新觉罗·弘历的器重,袁守侗的母亲去世的时候,按礼制要丁忧三年,在回乡的时候,皇帝要特别的嘱咐他,说:
汝夙孝,但不可毁而致遇,善守礼而养身,为国良臣,即孝也。
说你母亲死了,我知道你很孝顺,但是不能因此毁了自己的身体,既要保住礼节,又要养好身体,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这就是你最大的孝。他丁忧期还没满三年,皇帝又给他来通知了,说回来上班,河南省一带黄河河务告急,马上要发生灾害了,朕找不出第二个人,能够代替你,你看怎么办?袁守侗马上火速回京,爱新觉罗·弘历迎接袁守侗迎到了卢沟桥。到了桥上之后,一看袁守侗,气色不是很好,就说,看汝面容尚属气弱,汝当回署调养;汝若累倒,叫朕何处寻一好总督代汝乎!我一看你气色不是很好,先回你的总督府去调养,你要是真累倒了,你可叫我去哪里再去找一个人能够代替你总督这个位置。袁守侗非常的感激皇帝对他的这种器重,带病赴任,带着病就到了河南省的工地上,带领群众,修坝筑堤,抗击洪水,工毕乃归。回去之后,不到一年,袁守侗卧病不起,就去世了。皇帝非常的悲哀,赐太子太保,谥清。死了之后给了他一个名分,叫清悫公。我们知道范仲淹,也有谥号,是文正公。袁守侗叫清悫公,召入贤良祠。历朝历代,都要设贤良祠,就是国家的贤臣良将,死了之后,那都是要进入贤良祠作为纪念的,相当于现在进八宝山革命公墓。最后,恩准在焦桥为他建清悫公祠,来纪念他,并且以王公之礼葬之。他的这个埋葬,是按照清朝王公的待遇来埋葬的,墓碑的顶上,有两条龙,双龙戏珠,这种碑叫龙头碑,在古代,只有皇家的王公贵族,才能够立龙头碑,所以袁守侗死后,倍享哀荣。
家族败落
到了袁守侗这里,袁家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基本上都达到了高峰,到了鼎盛时期。后来,袁家尽管有不少的青年才俊不断地涌现,但是再也没有达到他祖上的这种仕宦的辉煌。今天再到焦桥去,在一些村角角落落,还能看到很多的残砖断瓦,很多的石碑,但是当年被称为“小北京”的焦桥袁家的庄园、聂氏宗祠、花园、墓地都已经辉煌不再了。那么袁家是什么时候败落的?是什么原因使它败落的?历史上没有记载,特别是《长山县志》到爱新觉罗·颙琰六年(1797年)修了一次县志之后,再也没有修,所以很多具体的原因就没法再去考证了。袁家是随着清朝的兴旺而兴旺的,那么袁家的败落也肯定是随着清朝的败落而败落的。所以只能联系历史,把它放到清朝的大背景当中去,分析袁家的衰落的原因。大约应该从这么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个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大清王朝气数已尽。满清政府跟很多国家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一年到头的就是割地赔款,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像袁家这样世代做官的家族,估计朝廷的俸禄会逐年的减少,甚至有的地方发不出工资,所以无法再维持家庭巨大的开支。
第二个原因就是袁家和全国一样,和清朝一样,人口剧增,清朝入关的时候,中国的人口才一亿多人,但到了乾隆年间,整个国家的人口达到了四亿多,人口翻了两番。袁家更是这样,当年袁云蒸独家单户,就那么几口人,生了两个儿子,袁景芳、袁景文,可是袁景芳就了五个儿子,袁景文计划生育搞得比较好,生了一个儿子,可是他的儿子袁承宠又生了六个儿子!人口的增长是呈几何级数在增长的,速度之快可想而知。袁家在乾隆年间在康熙曾经都被皇帝挂过三次“千顷牌”,赐给他很多的土地,土地也在增长,但是土地的增长速度是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的,所以人口越多,费用越大。可以想象,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贾府里面人口众多,那些公子小姐都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不光是这些人需要开支,还有使唤丫头、厨师、马夫、看家护院的,人就多了去了,所以,入不敷出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三个原因,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就是袁家的后代养尊处优,长期过着优越的生活,生活上大手大脚,吃的要比别人好,用的也比别人好,出出进进乘车坐轿,都要摆排场,比阔气。袁家富了以后,大兴土木,当时袁家焦桥四村,东北村、西北村、东南村、西南村,全部是袁家的亭台楼阁,各种聂氏宗祠、各种牌坊星罗棋布。后来呢,焦桥四村安放不下了,就在东平那个地方再建庄园,后来花园建到了牛家村,当时焦桥为什么叫“小北京”?就是北京有的东西,焦桥都有,名人题字、皇帝御笔,随处可见。像刘墉、纪晓岚这些人题的字在焦桥到处都是。花钱无度,费用增加,如果他们再把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丢掉,不像他们的祖辈那样去勤俭持家,哪有不坐吃山空的道理?
现存遗迹
春晖堂
这是现存的在焦桥的春晖堂。现存的春晖堂是袁守侗的尚书府的过厅,应该说在这个过厅的后面,还有一座比这个更豪华更高大的正殿。在这个尚书府里面曾经发生过一个故事,就是袁守侗和刘在这里奉旨诱捕了当时的大贪官--山东巡抚国泰。这个国泰是一个八旗子弟,是皇家宗亲。他来到山东做巡抚,搜刮民脂民膏,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把山东财政,把国库里的银子花光了。那么皇帝听到有人举报这件事情之后,就派刘墉和珅来查办这个事情,但是和珅跟这个国泰相互勾结,他就提前派人给他通风报信,每次来到之后,根本就查不到什么证据,所以皇帝就对和珅就不放心了,就委托袁守侗来办。这个时候呢,正好袁守侗的母亲死了,要回家奔丧,皇帝秘密地授给他金印,让他扶柩携印归里。国泰到袁家来吊孝的时候,尚书府里面早就埋下了伏兵,等着他进去吊孝,烧香磕头的时候,伏兵马上出来,就把国泰给逮捕了。所以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尚书府的后面,原来的时候据说还有一个戏园子,这个戏园子是跟皇宫里面皇太后看戏的那个戏园子是一模一样的。一个官宦家族的戏园子怎么能跟朝廷里面的完全一样呢?是因为袁守侗是皇太后的干儿子。皇太后有一次在看戏的时候,看着高兴,看到袁守侗坐在她的旁边,就问:“袁爱卿,你这几年在家有没有看到这样的好戏?”袁守侗说:“回太后,臣家里面没有戏园子,所以看不到戏。”“何不建造一个?”袁守侗马上谢恩:“谢道清!”领到懿旨了,回乡就在焦桥建了一个跟皇宫里面一模一样的戏园子,但是要比皇宫里的戏园 子矮三寸,也就是一砖。现在这个聂氏宗祠就光剩下这个过厅,还有东西厢房了。当时在兴盛的时期,东平村也被人称作“小北京”,因为袁家的这些后代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堂号。比较有名的要数“五善”“六经”堂,“五善堂”是指的袁紫兰五个儿子的堂号,袁承幼的叫和鹤堂,袁承祖的叫荣荆堂,袁承绂的叫怡怡堂,袁承绩的叫友谊堂,袁承约的叫既翁堂;这“六经堂”是袁承宠的六个儿子的堂号,也就是袁景文那一支,后面的六个孙子,袁守诠的叫忠舒堂,袁守谦的叫志和堂,袁守诚的叫孜武堂,袁守乾的叫同和堂,袁守志的叫益善堂,袁守诚的叫青和堂。我们只看到了其中的这一个春晖堂,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些聂氏宗祠,都保留到现在的话,焦桥是一个怎样的景象。
袁守侗神道碑
袁守侗去世之后,皇帝非常的悲伤,“以王公之礼葬之”,所以他的墓的这个规模,跟袁家的其他人都不一样。首先,他这个坟墓是独墓为,他自己单独一个茔,然后周围都立院墙,有大门,大门是三座牌楼,上面有皇帝亲笔御书的“圣恩”二字,他的这个碑,坐南朝北,上面有着龙头,双龙戏珠这个龙头碑,原来的时候据东平村的群众回忆,这个神道有三丈多宽,三丈多宽相当于现在的十米左右,两旁全是一丈多高的石人石马,栩栩如生,那么现在这些东西都到哪里去了呢?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的时候,全国各地掀起了这样一个风气,叫“老社员投资”,要利用旧时的坟墓里面的那些东西,砖啦、瓦啦、石碑啦,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去兴修水利,盖学校,办公益事业,全县各地都有这样的事情,不光是焦桥是这样。但是袁守侗的墓被破坏了,这就太可惜了,因为他这里面包含着很多历史文化的信息遗存,古代的一些建筑文化,雕塑文化,礼仪文化,当时都毁掉了,用来干了什么呢?那些石人石马,当年孝妇河发水的时候,为了去堵缺口,能抬动的就直接抬去,填在了河梯上,抬不动的就砸开,一块一块的抬去,填了河堤。袁守侗的墓也扒开了,扒开之后,墓的墓壁有一两米厚的石灰层,棺材保留得非常的完整,一点没有受到腐蚀,这个棺材费了好大的劲才砸开,里面的尸体保存得非常的完整,面部的肌肉还有弹性,所以说当时,他受到的这种待遇,当时对人体的这种保护的技术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也非常的令人吃惊。
千叟宴
焦桥村有一个姓徐的人家,他是袁家的亲戚,他 保存了一个非常宝贵的东西。是爱新觉罗·弘历赐给袁家参加千叟宴的一个叫袁守僡的人,御赐的一块匾,这个匾的发现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物,它证实了乾隆皇帝在执政的六十年期间,召开了两次“千叟宴”。什么叫“千叟宴”,就是为了证明我执政期间,政通人和,人寿年丰,就是让全国一千个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到紫禁城去,和皇帝坐到一起吃一顿饭,这就叫千叟宴。乾隆皇帝执政十年的时候,他举行过一次,到了他临退休的这一年,他干到第六十年了,他不再干了。为什么?他的爷爷康熙帝才干了六十一年,他不能超过他的爷爷,所以到了六十年的时候,他就退位了,让给了他的儿子爱新觉罗·颙琰。到了交了位之后,这一年的正月初四,他又要召开千叟宴,要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个老人一起,君民同乐。这一次千叟宴,袁家曾经有八个人参加。袁家为什么这么多人获此待遇?袁家世代为官宦,再加上家里土地宽满,家族势力大,在当地的影响大,所以他们家里面“分配”的名额就多。这个匾额,上面的碑文是这样的,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他说复照五十年新正乾清宫千叟宴之例,再举耆筵。一时鲐寿阶嵩呼拜舞,为旷古未有之吉祥盛事。意思是说我执政五十年之后,重新按照原来的那一个千叟宴,再举行一次,这么多的老人都来到皇宫里面,在这里一起谈笑风生,真是旷古未有之吉祥盛事。真是我大清王朝史上一件大喜事。举行完了这一次千叟宴之后,从兹即歇肩。从此以后我就要放下朝廷的这些事情不管了,养老了。最后一句,赐刑部员外郎袁守僡,这是单独为袁守一个人写的,因为千叟宴结束以后,皇帝要给所有来参加千叟宴的人送纪念品。这个纪念品是什么呢,有的可能是皇帝随手拿着的一个鼻烟壶了,一块如意了,一根寿杖了,写一幅字了,这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写出一副字来,还要单独刻成一个匾,用金粉刷起来,周围刻了非常精美的九条龙,绕在这个匾的周围,所以说这个待遇是非常高的。为什么会对袁家这么偏爱呢,这就是一个历史之谜了。这个匾额在“文化大革命”当中,没有被破坏,为什么?是因为这个袁家的亲戚,一直把它作为盖瓮的一个盖子,红卫兵到各家各户,不是去抄家吗,专门抄墙上挂的一些古画啊,桌上摆的的一些花瓶啊,箱子里面藏的一些古玩啊,统统拿出来,砸掉烧掉。有个叫袁宠臣的老师,他说过我亲眼看到俺家里面抱出来的那个圣旨啊,金灿灿的圣旨啊,一大摞,都全部扔到火里面烧掉了。但是这个东西,因为它盖在瓮上,是一块破木板,并且上面落着厚厚的尘土,也看不出上面有字来,结果幸存下来。后来经过一辨认,是一件文物。
避暑山庄
另一个袁家文化的历史遗存,叫作避暑山庄。这个房子现在坐落在西董镇的任家峪村的南头,里面住着七八户李姓的人家。后来袁家败落之后,把这个房子卖给了人家的。这是大门,进大门之后,就有一个更衣室,然后是一个三进的院落,经过一个过厅,有两边的厢房,然后通过一个引梯爬上去,又是一进院落。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地方,是进门之后的影壁墙,看到这精美的雕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年这个山庄的富丽堂皇。因为它是建在山坡上的,要通过这个门洞,这个门洞是个楼梯,上去之后就是另一个院落,这个院落就是上房,上面原来的瓦,都被换成了现在的红瓦,已经看不出古色古香的痕迹了。里面住着一个叫李传铎的老人,他讲了很多袁家避暑山庄的故事,为什么袁家要在西董的山里面盖这样一座避暑山庄呢,就是袁紫兰是属虎的。古代的人很讲究相术,属虎的在平原上,那就是虎卧平原,在平原上发达不起来,必须占据一方大山,你才能够长久平安,所以就选了这么一个地方。这个地方风水非常好,开门见山,往西看就是鹤伴山上那著名的天门山,上面你看那个地方有一个方方正正的天门,然后那个门前呢有一条小河,这条小河就是猪笼河的发源地。避暑山庄这个位置,夏天的气温比我们平原上要低四到五度,非常的凉爽,所以每年到了夏天的时候,袁家的太太小姐就会到避暑山庄去避暑,袁紫兰袁守侗他们丁忧归里在家守孝的期间,就到山里面去读书写诗。这是一个历史遗迹。但是现在因为里面住的人家很多,在里面又重新搞了一些建筑,原来的一些建筑呢,也破坏的差不多了,但是基本的框架还保留着。
太湖石
这是袁家另的一个历史遗迹,叫太湖石。这块石头现在立在焦桥镇的牛家村。这块石头是有来历的。它与袁家历史上出的又一个著名人物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个人就是袁启耀。咸丰年间,袁家出了一个青年才俊叫袁启耀,身材魁梧、英俊潇洒,擅长武术,他组织的乡勇队,非常的有组织纪律性。咸丰十一年,有一支太平天国散落的农民起义军捻军,从徐州市北上,进了山东省。进山东如果继续北上,就威胁着清朝政府,朝廷就派僧格林沁前来镇压,来到山东之后就跟这个捻军交上火了。僧格林沁的队伍是骑兵,捻军到处打游击也是骑兵,双方相持不下,处于一种胶着状态,这个时候,僧格林沁就向当地求援,谁能来帮一把,多来些人就好了。袁启耀组织的乡勇队,以他家里面看家护院的那些人为骨干,然后又招募了一些人,制作了大量的兵器,主要是土枪和土炮,就带着这些兵器到了淄博市附近,跟僧格林沁队伍汇合在了一起。这个骑兵是最怕炮的,因为这个马听到巨响之后它就受惊了,不听人招呼了。所以,袁启耀的援军这个火炮一响,把捻军吓得是人仰马翻,溃不成军了。这样僧格林沁就很感激他,到了北京之后,就向皇帝奏本,为袁启耀请功。皇帝很高兴,龙颜大悦,封他为四品团练,让他统领邹平、长山、桓台县三个县的这个军队,负责地方的治安,在这个牛家村立牌坊,牌坊上面是皇帝御笔的“当朝仪第”,这是皇帝亲自手书的,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在打仗的过程当中,有的乡勇就死了,所以袁启耀就要建一座乡勇祠。这个时候,我们桓台有一个名门望族叫王 渔洋,他王士祯家在清朝也很有名,做官做的也很大,王家人就当场拍板,说你们家里不是要建乡勇祠吗,我送给你一个礼物。什么礼物,你看我这个院子里面有三块太湖石,你相中了哪一块,就拉哪一块。这个袁启耀呢也不客气,点着最大的一块说,就要这一块。这一块有多么大呢,高四米七,重量大约得有十几吨。王家说出这个话来之后,后来又有一点后悔了,就提了一个条件,说你袁家必须自己来运。那个时候又没有拖拉机,也没有吊车,更不用说这个起重机什么的,没有任何工具,那怎么办?人工去运,把石头放倒,底下放上滚木。冬天的时候,在地上泼上水让它结冰,结冰之后就打滑了,石头就躺在滚木上往前滚,从桓台新城到焦桥牛家也不过十几公里,运了三个冬天,光运费花了十万两银子。这个石头非常的奇妙,这么大的重量,埋在地底下的这个地方,只有七十多公分宽,这么多年它不偏不倚,也没有东倒西歪,一直是直直地立在那里。古人在那个安放这块石头的时候到底怎样掌握的这个平衡,这里面肯定有很深的学问。
墨竹赋石碑
写这个字的是当时满族的著名书法家铁宝,其余的这六面写的是宋朝著名书法家黄庭坚写的《墨竹赋》。《墨竹赋》这是他的非常有名的一篇文章,黄庭坚又是著名的“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所以这块石碑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这个石碑解放前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呢?它是在袁家的东聂氏宗祠里面镶在墙壁里用生石灰挂住了的,从外面看看不出来。到了后来,袁家的这个祠堂在“文化大革命”前后遭到了很严重的破坏。拆了之后盖了学校了,卖了木头了。就是在拆东祠堂的时候,拆出来四块碑,很多人家抢,这石碑这么整齐这么好,弄回家去盖房子多好。这个时候,就有两个人功劳很大,一个是当时的学校的校长叫张秉刚,再一个就是村里的地方武装连长叫何晋元,这两个人一看,这个东西得保护,这是袁家为数不多的文物了,如果把这个东西再破坏掉,那太可惜了。他们就把它偷偷地挪出来,藏在了学校张校长的床底下,一藏藏了好多年,等到改革开放以后,原来的民兵连长何晋元现在已经是村里的书记了,把这个东西在学校里面重新立碑,展示给世人。
桂花缸
这里看到的是在焦桥东平村拍到的几个大缸,这几个大缸据说都是袁家的遗物,其中中间最大的这一个,人们传说这是当年运桂花的大缸。运什么桂花?传说袁紫兰在柳州市发现了吴三桂的藏宝洞,每年都要往家运金银财宝。怎么运呢?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到山东,好几千里,那沿路上这个盗匪出没,把它劫走怎么办。他就想了个办法,就是说我们家的老爷子很喜欢我们广西的桂花树,每年我都要买一些桂花树给他送回去,然后在缸的下面铺上金银财宝,然后上面再栽上桂花树,浇上水让这棵树长的很茂盛,一人一辆独轮车,车的一边固定上一个大缸往回运。那个时候的独轮车是木头轮子,木头轮子走过的地方,在那个土路上,压下去的痕迹都有相当的深。所以,就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把他的这个财宝运完。后来还有人说,为什么他的儿子又到柳州去了?他的孙子也到柳州去做官?他们说,可能是那财宝没运完,儿子、孙子用接力赛的方式把财宝运回来的。这是一种猜测,不一定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袁守侗本身这个人作为朝廷命官,他自己就查办别的封疆大吏的贪污案,就办过好几次,你说他自己能去办这样的事吗?总之,这个袁氏家族的遗物现在破坏得相当严重。所以,给后来整理袁氏文化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前面说过,这个河南省沈万三,山西康百万,这两个家族他们的庄园现在都保存得非常完好,特别是康百万庄园,面积是乔家大院的十九倍,每年的门票收入都在百万以上。河南沈万三的故居,在昆山市周庄镇,因为周庄是著名的旅游风景点,所以这个沈万三故居每年接待的游客量也相当地大。现在,焦桥镇东平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想重新恢复袁氏的一些文化遗迹,开发一下袁氏文化,如何去整理发掘袁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比方说袁家的官宦文化,袁家的建筑文化,袁家的教育文化,袁家的孝道文化,怎么去开发这些东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服务。这应该成为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也希望有些有志之士、有识之士能够参与到这里面来。
最后,把一首打油诗献给大家:
尚书旧迹何处寻,於陵焦桥六七村。
避暑山庄隐白峪,太湖灵石默红尘。
几历战火碑犹在,一场浩劫祠无存。
身逢盛世空怀古,忠孝遗风任凭临。
评价
袁家的子孙世代读书入仕,从袁景芳开始,完成了他的家族从一个贫寒的农门向宦门富豪的这样一个转变。从乾隆一直到爱新觉罗·颙琰年间,这一百多年期间,袁家有一百多人这个入仕为官,平均一年要出一个新官。袁家的官因为捐纳的特别多,正式通过科举考试考出来的呢,有二十多个,其余的那些大部分是捐纳得来的。所以我们当地有个说法,说邹平县有一个辉里村,“辉里村李家的官都是坐冷板凳熬出来的,那么长山焦桥的袁家,官都是花钱卖出来的”。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应该这样来看,一个家族通过正式科举的渠道出来了二十多个人,这本身已经非常的不容易。后来袁家通过捐纳出了这么多的官,这官里边也出了很多朝廷的能臣干吏,也为朝廷出了很多的力呀,比如说袁守侗就是捐纳出仕的,一直干到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你能说捐纳的官含金量不高吗?再说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清朝的科举三年一试,弄得很多人皓首穷经,没有出头之日。而袁家的孩子,他一旦通过科举这条路走不通,他就不再等了,就马上通过捐纳直接入仕了,所以真的如果像我们现在,今年考不上我再复课,今年考不上我明年再复课,反复的来考的话,袁家也未必就出这二十个。所以说,袁家在教育方面仍然是非常的重视的。
在讲袁家历史之,听到社会上有几种对袁家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认为,袁家在清朝这么富裕,有一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嫌疑;第二个呢就是,袁家的官吏都是为维护清朝政府的统治的,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不值得弘扬;还有的说袁家后代当中有一些人当年横行乡里,口碑不好。
毛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在清理古代文化的过程中,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族性的精华,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他还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发展中的中国,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我们把这句话拿过来在这里套用一下,今天的邹平,是历史发展中的邹平,我们如果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就不应该割断邹平的历史。袁家毕竟是出现在邹平的历史上,给当地的文化,当地的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所以,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应注意,一个是有炫耀的思想,“老子当年比你阔多了”,这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这个不足取;另一个就是,认为他们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就讳莫如深,绕开它,避开它不说,这也是不对的。袁氏文化当中有很多积极的因素,积极的成分,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弘扬。比如说袁景芳和袁守侗,都对朝廷的政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对边疆的稳定,对各民族的团结做了很多贡献,他所积累的经验仍然值得我们今天来借鉴;再一个,袁家对后代的教育的过程当中积累了很多方法,比如说袁守侗在浙江省任职的时候,他的父亲袁承绂,就骑着毛驴从老家到浙江去,沿途微服私访,以听政声,就是来打听一下袁守侗做官做的怎么样啊?结果一路听过去,老百姓对他的评价还不错,到了那里之后啊,表扬了他的儿子,留下嘱托的信才回来。所以袁家每当有孩子出仕做官,家里面的老人都要给他写信,到那个地方要勤政爱民,兢兢业业,给朝廷效命,所以才会出现了那么多的能臣干吏。至于后来人们说的,在这二百多年期间,袁家出现过不肖子孙,也有横行乡里的,也有欺男霸女的,做一些坏事情,为富不仁,被人们记住了,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人们能够记住?因为他家名气太大了。但是以偏概全,以点带面,把袁家说得一无是处,这就不合理了。
至于袁家的族人,为封建帝王,为统治阶级服务,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为什么呢?因为他毕竟生活在他那个时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现代政治标准,用现代的一些条条框框,去苛求古人,这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是对历史的无知。
参考资料
袁氏家族:200年繁华到落寞.大众日报.2018-04-28
目录
概述
袁家简介
人物生平
出生
成长事迹
后人
家族败落
现存遗迹
春晖堂
袁守侗神道碑
千叟宴
避暑山庄
太湖石
墨竹赋石碑
桂花缸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