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红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
刘艳红(1970年10月-)是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的教授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她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在该校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刘艳红是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并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8,刘艳红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8年,她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她的研究领域包括犯罪成立理论和刑法解释论。刘艳红在国内外法学期刊上发表了超过200篇论文,并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和教材。她还获得了多项奖励,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刘艳红的研究兴趣还包括刑事法学、民行刑一体化、监察法、大数据和互联网法学。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2002—2004年于武汉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2年德国萨尔大学(UdS)法学院做访问学者。
200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并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2021年4月23日,刘艳红已加盟中国政法大学,进入该校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研究所任职。
2021年12月31日,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召开学校聘任决定宣布会议,刘艳红教授任院长。
个人作品
出版图书
主要成就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与特长为犯罪成立理论以及刑法解释论。长期以来,一直潜心致力于实质刑法学派确立与展开的体系化研究,从微观的个罪解释到中观的犯罪构成理论,及至宏观的实质刑法观,产生了一系列以实质刑法为个人学术特色与学术标签的理论成果,取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与社会效果。围绕实质刑法的核心命题,相继展开了“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实质刑法观”、“实质的刑法解释”、“实质的犯罪论”等实质刑法立场相关问题的研究,在同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通过致力于对刑法中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研究,认为刑法中存在大量的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为此应允许裁判者对之进行实质的解释,因而提倡实质的犯罪论与实质的刑法解释论;此外,在反腐败立法、行政刑法、刑法方法论、刑事立法、交通犯罪等领域,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学术成就
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大数据和审判体系与审判能力现代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构建中国特色‘预惩协同型’反腐败国家立法体系战略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实质的犯罪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把握互联网‘最大变量’核心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刑法出罪机制问题研究”、中国法学会重点专项课题“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研究”、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与实用主义刑法观”、最高人民法院重大课题“司法解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刑事司法解释为视角”、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中西刑法文化与定罪制度比较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刑法方法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职务犯罪初查问题研究”、江苏省人民政府“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培养资金资助项目、江苏省法学会研究课题、江苏省教育厅“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建设项目等各类项目30余项。
代表著作
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国内外法学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文献11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60余篇/次;出版专著《中西刑法文化与定罪制度比较研究》《反腐败立法研究》《实质犯罪论》等,主编《刑法学(上/下)》入选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教材,主编《刑法学总论》和《刑法学各论》(获“2007年江苏省高等学校评优精品教材”),主编《刑法学》(上)、《刑法学》(下)及参编著作10余部。
学术论文
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刘艳红.象征性立法对刑法功能的损害刘艳红[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10):117-118.
黄飞勇.刑事法治:形式与实质之间——评刘艳红教授的《实质刑法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50-52.DOI:10.3969/j.issn.1673-1999.2010.17.021.
黄飞勇.刑事法治:形式与实质之间——评刘艳红教授《实质刑法观》[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23(4):17-20.
刘艳红,单平基,莫凡.线上与线下教学质量"实质等效"何以可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3):67-75.DOI:10.3969/j.issn.1672-4038.2021.03.010.
刘艳红,丁鹏.TQM视域下"双一流"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探索——以G省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为样本[J].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1(4):1-11.DOI:10.3969/j.issn.1007-788X.2021.04.001.
刘艳红.洗钱罪删除"明知"要件后的理解与适用[J].当代法学,2021,35(4):3-14.DOI:10.3969/j.issn.1003-4781.2021.04.001.
刘艳红,阮晨欣.新法视角下罪错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理念的确立与展开[J].云南社会科学,2021(1):82-91.DOI:10.3969/j.issn.1000-8691.2021.01.012.
刘艳红.形式入罪实质出罪:无罪判决样本的刑事出罪机制研究[J].政治与法律,2020(8):120-135.
刘艳红.公私法一体化视野下公序良俗原则的刑法适用[J].现代法学,2020,42(4):140-155.DOI:10.3969/j.issn.1001-2397.2020.04.10.
刘艳红.大数据驱动审判体系与审判能力现代化的创新逻辑及其展开[J].东南学术,2020(3):122-134.
刘艳红.刑法理论因应时代发展需处理好五种关系[J].东方法学,2020(2):6-19.DOI:10.3969/j.issn.1007-1466.2020.02.002.
刘艳红.刑法的根基与信仰[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1,27(2):150-170.
刘艳红,刘浩.政务处分法对监察体制改革的法治化推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19.DOI:10.3969/j.issn.1001-4608.2020.01.001.
刘艳红,阮晨欣.未成年人检察公益诉讼泛化保护路径[J].中国检察官,2021(11):10-17.
冀洋,刘艳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时代刑法学的教学逻辑[J].法学教育研究,2021,34(3):113-131.
刘艳红.积极预防性刑法观的中国实践发展——以《刑法修正案(十一)》为视角的分析[J].比较法研究,2021(1):62-75.
刘艳红.大数据时代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展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3):96-107.DOI:10.13796/j.cnki.1001-5019.2019.03.011.
刘艳红.网络爬虫行为的刑事规制研究——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为视角[J].政治与法律,2019(11):16-29.
刘艳红,杨楠.企业管理人员刑事法律风险及防控路径——以JS省企业管理人员犯罪大数据统计为样本[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72(6):130-140.DOI:10.14086/j.cnki.wujss.2019.06.012.
赵龙,刘艳红.司法大数据一体化共享的实践探微——以破除“数据孤岛”为切入点的逻辑证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6):130-138.DOI:10.13796/j.cnki.1001-5019.2019.06.015.
刘艳红.人工智能法学研究的反智化批判[J].东方法学,2019(5):119-126.DOI:10.3969/j.issn.1007-1466.2019.05.013.
刘艳红.民法编背景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法益:信息自决权——以刑民一体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11条为视角[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6):20-32.DOI:10.14134/j.cnki.cn33-1337/c.2019.06.002.
刘艳红.法定犯不成文构成要件要素之实践展开——以串通投标罪“违反招投标法”为例的分析[J].清华法学,2019,13(3):42-55.
刘艳红.公共空间运用大规模监控的法理逻辑及限度——基于个人信息有序共享之视角[J].法学论坛,2020,35(2):5-16.
刘艳红.人性民法与物性刑法的融合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20(4):114-137.
刘艳红.民法典绿色原则对刑法环境犯罪认定的影响[J].中国刑事法杂志,2020,06(6):3-19.
刘艳红,刘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指导性案例形成的作用——侧重以刑事指导性案例为视角[J].法学家,2020(1):90-104.
阮晨欣,刘艳红.大数据司法领域对法学教育的渗透与影响——以区块链技术的法律行业运用为视角[J].法学教育研究,2020,28(1):91-110.
刘艳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时代公序良俗原则的刑法适用[J].公民导刊,2020(8):36-39.DOI:10.3969/j.issn.1008-4037.2020.08.017.
刘艳红.治理能力现代化语境下疫情防控中的刑法适用研究[J].比较法研究,2020(2):1-10.
刘艳红.Web3.O时代网络犯罪的代际特征及刑法应对[J].环球法律评论,2020,42(5):100-116.DOI:10.3969/j.issn.1009-6728.2020.05.008.
刘艳红,杨志琼网络爬虫的入罪标准与路径研究[J].人民检察,2020(15):26-31.
刘艳红.《监察法》与其他规范衔接的基本问题研究[J].法学论坛,2019,34(1):5-15.
刘艳红.论法定犯的不成文构成要件要素[J].中外法学,2019,31(5):1151-1171.DOI:10.3969/j.issn.1002-4875.2019.05.003.
刘艳红.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法益:个人法益及新型权利之确证——以《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为视角之分析[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9,5(5):19-33.
刘艳红.网络犯罪的刑法解释空间向度研究[J].中国法学,2019(6):202-223.
刘艳红.以科学立法促进刑法话语体系发展[J].学术月刊,2019,51(4):94-105.
刘艳红.罪刑法定原则的中国困境[J].中国检察官,2019(13):21-22.
刘艳红.程序自然法作为规则自洽的必要条件——《监察法》留置权运作的法治化路径[J].中国检察官,2019(5):79.DOI:10.3969/j.issn.1008-6676.2019.05.021.
刘艳红.“法益性的欠缺”与法定犯的出罪——以行政要素的双重限缩解释为路径[J].比较法研究,2019(1):86-103.
刘艳红.法定犯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坚守[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8,6(6):60-76.
刘艳红.二十年来恐怖犯罪刑事立法价值之评价与反思[J].中外法学,2018,30(1):37-58.DOI:10.3969/j.issn.1002-4875.2018.01.003.
刘艳红.论刑法的网络空间效力[J].中国法学,2018(3):89-109.
刘艳红.“规范隐退论”与“反教义学化”——以法无明文规定的单位犯罪有罪论为例的批判[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24(6):95-110.
刘艳红.监察委员会调查权运作的双重困境及其法治路径[J].法学论坛,2017,32(6):5-15.
刘艳红.入出罪走向出罪:刑法犯罪概念的功能转换[J].政法论坛,2017,35(5):66-78.
刘艳红.刑法学变革的逻辑:教义法学与政法法学的较量[J].法商研究,2017,34(6):11-14.
刘艳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教义学化过程中的五大误区[J].环球法律评论,2018,40(3):58-81.
刘艳红.网络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之批判[J].法商研究,2016,33(3):18-22.
刘艳红.中国反腐败立法的战略转型及其体系化构建[J].中国法学,2016(4):218-244.
刘艳红.网络时代言论自由的刑法边界[J].中国社会科学,2016(10):134-152.
刘艳红,冀洋.实质解释何以出罪——以一起挪用“公款”案件为视角的探讨[J].法学论坛,2016(6):18-25.
刘艳红,李川.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地方立法的实证分析——以A市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和预防现状为调研对象[J].法学论坛,2015(2):145-152.
刘艳红.罪刑法定原则的双重运用[J].人民检察,2018(22):44.
刘艳红.实质刑法的体系化思考[J].法学评论,2014(4):56-69.DOI:10.13415/j.cnki.fxpl.2014.04.005.
刘艳红.醉驾犯罪血液酒精含量鉴定证据客观性与合法性之判断[J].法学论坛,2014,29(5):5-13.
刘艳红.我国犯罪论体系之变革及刑法学研究范式之转型[J].法商研究,2014,31(5):30-40.
刘艳红.醉驾案件认定引入被告人对质权问题探讨[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32(4):73-83.
刘艳红,马改然.刑法主观主义原则:文化成因、现实体现与具体危害[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30(3):27-41.
刘艳红.共谋共同正犯论[J].中国法学,2012(6):113-131.
刘艳红.共谋共同正犯的理论误区及其原因[J].法学,2012(11):100-111.
刘艳红.目的二阶层体系与“但书”出罪功能的自洽性[J].法学评论,2012(6):45-53.
刘艳红.“风险刑法”理论不能动摇刑法谦抑主义[J].法商研究,2011,28(4):26-29.
刘艳红.论正犯理论的客观实质化[J].中国法学,2011(4):125-142.
刘艳红.《刑法修正案(八)》的三大特点——与前七部刑法修正案相比较[J].法学论坛,2011,26(3):5-11.
刘艳红.刑罚轻缓、人权保障与《刑法修正案(八)》——以相关国际公约为蓝本的分析[J].法学家,2011(3):36-50.
刘艳红.我国应该停止犯罪化的刑事立法[J].法学,2011(11):108-115.
刘艳红.犯罪构成体系平面化之批判[J].法学研究,2011(5):110-126.
刘艳红.客观归责理论:质疑与反思[J].中外法学,2011(6):1216-1236.
刘艳红.注意规范保护目的与交通过失犯的成立[J].法学研究,2010,32(4):133-148.
刘艳红.交通过失犯认定应以结果回避义务为基准[J].法学,2010(6):141-153.
刘艳红.实质的犯罪论体系之提倡[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28(4):119-130.
刘艳红.调节性刑罚恕免事由: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功能定位[J].中国法学,2009(4):110-121.
刘艳红.转化型抢劫罪主体条件的实质解释——以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的刑事责任为视角[J].法商研究,2008,25(1):29-41.
刘艳红.犯罪构成要件:形式抑或实质类型[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26(5):145-154.
刘艳红.具有财产性质的特殊盗窃、诈骗、抢夺罪可以转化为抢劫罪[J].法学,2007(4):143-149.
李琳,刘艳红.《刑法修正案(九)》反恐立法研究——以“风险刑法”为论证视角[J].人民检察,2016(3):15-19.
刘艳红.网络犯罪的刑法解释空间向度研究[J].社会科学文摘,2020(2):73-75.
刘艳红.违法性认识的体系性地位——刑民交叉视野下违法性认识要素的规范分配[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9(4):16-21.
刘艳红.主题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践贯彻与完善罪刑法定原则的中国困境[J].中国检察官,2019(13):21-22.
孙贯中.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中“道路”的限缩解释[D].江苏省:东南大学,2020.
刘泓君.新型组织卖淫行为的定性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20.
丁鹏.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的除罪化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20.
马文博.新链接技术背景下侵犯著作权罪的理解与适用[D].江苏:东南大学,2020.
高磊.犯罪成立的行政前置要件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20.
王秋.网络淫秽直播行为的刑法定性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20.
刘艳红.程序自然法作为规则自治的必要条件-《监察法》留置权运作的法治化路径[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8(3):6-17.
刘艳红,李川.司法共建型法学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8(1):42-56.
刘艳红.刑法学变革的逻辑:教义法学与政法法学的较量[J].社会科学文摘,2018(1):73-75.
刘艳红.象征性立法对刑法功能的损害[J].社会科学文摘,2017(7):74-76.
蔡.不作为犯中的先行行为研究——以先行行为的范围限定为中心[D].江苏省:东南大学,2019.
施长丽.“医闹型”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相关问题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9.
吴伟岸.犯罪情境预防理论在社区警务中的应用--以盐城市为视角[D].江苏:东南大学,2019.
蔡明山.打击与预防涉军造假违法犯罪实务问题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9.
毛逸潇.涉案财物处置理论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9.
孙俊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防控问题研究[D].江苏省:东南大学,2019.
徐晓广.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理解与适用[D].江苏:东南大学,2019.
[98]刘超.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9.
王梦瑶.监察委员会留置权之性质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9.
郭雪雯.含麻黄碱类制毒物品犯罪的数量认定问题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9.
樊杉.虚假诉讼罪中“虚假诉讼”之界析[D].江苏:东南大学,2019.
苏瑞亮.“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司法认定[D].江苏省:东南大学,2019.
刘艳红.中国反腐败立法的战略转型及其体系化构建[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5):61-63.
刘艳红.网络中立帮助行为可罚性的流变及批判-以德日的理论和实务为比较基准[J].法学评论,2016(5):40-49.
刘艳红,李川.职业养成型法学教育的反思与形塑-以法律职业共同体为视角[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6(2).
刘艳红.污染环境罪多维解读-环境犯罪刑事治理早期化之反对[J].政治与法律,2015(7):2-13.
刘艳红.主观要素在阶层犯罪论体系的位阶[J].法学,2014(2):48-61.
刘艳红.共犯脱离判断基准:规范的因果关系遮断说[J].中外法学,2013(4):747-765.
刘艳红.刑法学研究现状之评价与反思[J].法学研究,2013(1):35-40.
刘艳红.无锡客运有限公司并购模式选择研究[D].江苏省:东南大学,2011.DOI:10.7666/d.Y1977437.
刘艳红.注意规范保护目的与交通过失犯的成立[C].//海峡两岸暨内地中青年刑法学者高级论坛论文集.2010:307-325.
徐瑶.客观化的主观标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自愿性判断[D].江苏:东南大学,2018.
朱祖辉.传销犯罪的现状、打处困境与治理对策[D].江苏:东南大学,2018.
窦一豪.P2P网贷平台“中介化”前后刑法适用的实证分析及反思[D].江苏省:东南大学,2018.
林楠.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探析[D].江苏:东南大学,2018.
彭鹏.司法实务中开设赌场罪认定疑难问题探析[D].江苏:东南大学,2018.
刘艳红.理性主义法律观之解读-以自然法的传统与历史为视角[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6):40-50.
任峰.机动车管理领域玩忽职守罪司法界定及适用[D].江苏:东南大学,2018.
周圣兵.罪犯狱内犯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研究——以JS省监狱为视角[D].江苏省:东南大学,2018.
施箭.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认定问题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8.
李杨.“双超”型危险驾驶罪的教义学分析[D].江苏:东南大学,2018.
查春敏.扒窃型盗窃犯罪的认定与处理疑难问题[D].江苏:东南大学,2018.
张凌燕.非法集资犯罪与民间借贷行为界限探讨[D].江苏:东南大学,2018.
刘艳红.刑法立法解释若干问题新析[C].//2008年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集.2008:547-556.
刘艳红.行政犯罪分类理论反思与重构[C].//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的界限及惩罚机制的协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47-61.
章雨润.论弱势群体的刑法保护[D].江苏省:东南大学,2017.
陈盼晴.信息化时代网络服务提供者不作为刑事责任问题研究——兼谈对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思考[D].江苏:东南大学,2017.
牛芳芳.“医闹型”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之探析[D].江苏:东南大学,2017.
董玉泉.非法利用信息网络行为的刑法规制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7.
陈好为.通讯网络诈骗犯罪实务问题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7.
[131]蒋捷.组织考试作弊罪之探析[D].江苏省:东南大学,2017.
丁云.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7.
周凤王.经侦类案件律师会见业务规范化问题研究——以A省实证分析为视角[D].江苏:东南大学,2017.
陶沙.江苏省A市盗窃罪发展趋势预测——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分析[D].江苏:东南大学,2017.
马源.职务犯罪非法证据排除问题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7.
李琳.“风险刑法”的反思与批判[D].江苏省:东南大学,2016.DOI:10.7666/d.Y3141706.
孙婷.盗窃亲属财物行为定性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6.DOI:10.7666/d.Y3142794.
王明志.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认定[D].江苏:东南大学,2016.DOI:10.7666/d.Y3142639.
白少舫.我国未遂犯处罚范围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6.DOI:10.7666/d.Y3142761.
储陈城.出罪机制规范论——以我国刑事判决实证分析为基础[D].江苏省:东南大学,2016.
夏小洁.行贿罪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的认定[D].江苏:东南大学,2016.DOI:10.7666/d.Y3143191.
赵博.医疗事故罪“严重不负责任”行为之认定[D].江苏:东南大学,2015.DOI:10.7666/d.Y2919970.
李国光.环境保护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初探[D].江苏:东南大学,2015.DOI:10.7666/d.Y2919891.
胡正义.刑民交叉案件审理模式研究——以南京市雨花区法院两例刑民交叉案件为切入点[D].江苏省:东南大学,2015.DOI:10.7666/d.Y2920196.
夏伟.我国《刑法》第29条第2款的重新解读[D].江苏:东南大学,2015.DOI:10.7666/d.Y2976988.
邓媛.嫖宿幼女罪的存废问题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5.DOI:10.7666/d.Y2977175.
王林勇.无资质办学行为的刑法规制[D].江苏:东南大学,2015.DOI:10.7666/d.Y2919906.
杨海欧.刑事和解适用模式的问题分析——以“上海市模式”为借鉴[D].江苏省:东南大学,2014.DOI:10.7666/d.Y2707359.
杭涔.重婚罪疑难问题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4.DOI:10.7666/d.Y2707296.
彭晓佩.保险诈骗罪主体身份的疑难问题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4.DOI:10.7666/d.Y2707116.
袁海鸿.保外就医期间重新犯罪收监难的问题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4.DOI:10.7666/d.Y2707154.
丁欣.社区矫正双重性质视野下的社区矫正官制度[D].江苏省:东南大学,2014.DOI:10.7666/d.Y2707361.
陶丽霞.强迫劳动罪中“强迫”行为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4.DOI:10.7666/d.Y2707292.
乔敏.“行转刑”案件预防控制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4.DOI:10.7666/d.Y2782612.
钱瑞振.指定监视居住制度的理性思考[D].江苏:东南大学,2014.DOI:10.7666/d.Y2707158.
吴艳.论贪污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D].江苏省:东南大学,2013.DOI:10.7666/d.Y2439966.
胡昊.“扒窃”入罪的限制性解读[D].江苏:东南大学,2013.DOI:10.7666/d.Y2438785.
杨奕.偷逃税行为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衔接机制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3.DOI:10.7666/d.Y2437940.
齐丽莉.受贿犯罪心理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3.DOI:10.7666/d.Y2439968.
吴俊.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防一体化研究[D].江苏省:东南大学,2013.DOI:10.7666/d.Y2438773.
梁超升.危险驾驶罪研究以追逐竞驶行为为视角[D].江苏:东南大学,2013.DOI:10.7666/d.Y2437997.
段艺琨.连云港市流动人口犯罪调查及其打防对策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3.DOI:10.7666/d.Y2438782.
郭娟.我国洗钱罪立法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2.DOI:10.7666/d.Y2247373.
王长平.行政刑法视野下内幕交易犯罪研究[D].江苏省:东南大学,2012.DOI:10.7666/d.Y2187501.
梁云宝.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之架构[D].江苏:东南大学,2012.DOI:10.7666/d.Y2187147.
王丹.作为行政犯的污染环境罪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2.DOI:10.7666/d.Y2187497.
戴勇.污染环境罪问题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2.DOI:10.7666/d.Y2247374.
[168]陈忠林.民间高利贷行为的刑法规制[D].江苏省:东南大学,2011.DOI:10.7666/d.Y1977025.
朱爱武.医疗领域商业贿赂犯罪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1.DOI:10.7666/d.Y2187622.
张媛媛.工程监管过失犯罪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1.DOI:10.7666/d.Y1977184.
杨龙寿.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D].江苏:东南大学,2011.DOI:10.7666/d.Y1977019.
黄飞勇.食品安全行政犯罪的惩罚机制研究[D].江苏省:东南大学,2011.DOI:10.7666/d.Y1976980.
黄琦.被害人行为导入定罪机制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1.DOI:10.7666/d.Y2022830.
徐帮达.死刑缓期执行适用条件的理解和完善[D].江苏:东南大学,2011.DOI:10.7666/d.Y1977445.
景鹏.在校大学生犯罪“法外开恩”现状的理性反思[D].江苏:东南大学,2011.DOI:10.7666/d.Y2187626.
陈海燕.医疗行政卫生犯罪疑难问题研究[D].江苏省:东南大学,2011.DOI:10.7666/d.Y1976987.
张馨元.我国保安处分制度立法探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1.DOI:10.7666/d.Y1977448.
施娟.行贿罪疑难问题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1.DOI:10.7666/d.Y1977035.
曹海兵.家庭式职业盗窃犯罪的打击和防范[D].江苏:东南大学,2011.DOI:10.7666/d.Y1977027.
刘雪雪.税收犯罪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衔接问题研究[D].江苏省:东南大学,2010.DOI:10.7666/d.y1753698.
于晓辉.行政犯罪的立法模式[D].江苏:东南大学,2010.DOI:10.7666/d.y1753500.
郑娟.行政犯罪的非犯罪化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0.DOI:10.7666/d.y1753443.
社会任职
政法论坛》主编
中国法学会刑法学会常务理事。
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七五”普法讲师团成员。
江苏省委法律顾问专家库成员。
江苏省刑法学会副会长。
江苏省检察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江苏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委员。
东南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主任。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江苏省社区矫正损害修复项目研究基地主任、《东南法学》主编等。
荣誉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法学院刘艳红教授.东南大学社会科学处.2024-10-31
人格刑法导论 (豆瓣).豆瓣读书.2022-01-05
行政刑法的一般理论 (豆瓣).豆瓣读书.2022-01-05
刘艳红.刑事司法学院.2022-01-05
刘艳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2-01-05
刘艳红教授.东南大学法学院.2021-07-09
法学院刘艳红教授.东南大学.2024-03-30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个人作品
主要成就
研究领域
学术成就
代表著作
学术论文
社会任职
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