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树声(1509年-1605年),字与吉,号平泉,曾名林树声,直隶松江华亭(今
上海市)人。明朝中后期官员、学者。陆树声出身务农家庭,自幼贫而好学。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会试第一,被选为翰林
庶吉士,授翰林
编修。历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左春坊左
谕德、
太常寺卿等职。期间两度归家丁忧,数次称病回籍。后召为吏部右侍郎,屡辞不就。
朱翊钧即位后,升授
礼部尚书,受
大学士张居正看重。因议论不合,不久后仍坚辞致仕。归家三十余年间多次得到
赵顼遣使存问,优礼有加。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陆树声逝世,享年九十七岁。获赠
太子太保,谥号“文定”。遗著有《平泉题跋》《
茶寮记》《汲古丛语》《病榻寤言》《长水日钞》《
陆学士杂著》《陆文定公集》《余杂识》等。陆树声为人清正耿直,一生屡辞朝命,不喜为官,史称“登第六十四年,其官两都不及一纪”,深为士论所重。
人物简介
陆树声,字与吉,别号平泉,朱家角人,最初冒姓林,居林家角(今沈巷林家村),家世业农,从小种田,暇时苦读,嘉靖二十年(1541年)会试第一,得中
进士,被选为
庶吉士,授翰林院
编修,因父亲病重回乡,服丧三年。其后数次辞官,又被起用为太常卿,掌南京
祭酒事(国子监主管)。陆树声管理严格,亲拟学规条教十二章,训励诸生,为朝廷所看重,提升他为吏部右侍郎,树声以有病推辞。
李恒即位后,再次相召,仍不就任。奇特的是,他淡泊名利,屡次辞官,却使他的名声愈来愈响亮,人们更想请他入朝任职。
赵顼嗣位后,派使者到家拜陆树声为
礼部尚书,以示礼遇,陆树声力辞不得,始赴任。
陆树声介耿直,在位时尽心尽职。一年,兵部为安抚边境少数民族,要求增加岁币,已拟照准,树声上疏劝止。力陈当今四方灾情严重,提出“循旧章、省奏、慎赏责、防壅蔽(防止奸人的蒙蔽)、纳谠言(采纳正直的忠告)、崇俭德、揽魁柄(大权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别忠邪(分清忠臣和奸贼)”二十四字的方策,得到皇帝的嘉许和采纳。但也因而得罪了太监
冯保,屡次宣树声至会极门接旨,当匆匆赶去时,却都是些寻常小事。树声知受戏弄,上疏请求退休,宁愿辞官,也不愿与弄权的中官结党。
此时,
张居正为挽留陆树声,特意对其弟
陆树德透露:“朝廷行相平泉矣。”(“朝廷即将任命陆树声为
大学士”)表达希望他留任的意思。陆树声得知后说:“我曾作为一介史官,远离朝廷二十年,难道还希求宰相之位吗?以这种虚假的礼遇笼络我,有何意义?”力辞而去。
辞朝时,树声还奏陈时政十事,其中有“用内侍以给扫除,而防落之渐不可防;优外戚以示眷异,而非分无厌之求不可不节”(重用太监要当心大权旁落,优待外戚要注意节制他们贪得无厌的要求),语多切中时弊。
树声门生盈门,
兵部尚书袁可立、
礼部尚书董其昌皆其得意门生,并与其子彦章同中万历十七年
进士。后袁可立和董其昌的同年之谊传为千古佳话。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除苏州府理官。苏故海内大郡,机巧成俗,府吏胥徒之属善阴阳,
上官姓百相欺骗也,即座师陆公为公虑之。”
“就在万历五年(1577),陆树声延请董其昌馆于其家,教授他的儿子
陆彦章。董其昌也因此得以从学于陆树声,尊其为恩师。”“陆彦章字伯达,是陆树声年逾五十才得的儿子,比
董其昌要小十一岁,两人的关系也在师友之间。同时在陆家私塾寄读的还有
睢阳区人
袁可立,后来董、袁、
陆羽人于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一起中
进士,堪称是陆树声家门的荣耀。袁可立后来官至
兵部尚书,陆彦章则官至南京
刑部侍郎。”(2013年
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论文《宇宙在乎手--董其昌画禅室里的艺术鉴赏活动》作者颜晓军)
个人作品
陆树声返回朱家角后,闭门谢客,安度晚年,九十七岁病卒,追赠
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平泉题跋》、《耄余杂识》、《长水日记》、《陆文定书》等。
人物评价
《
舌华录》记载:“
严嵩诞日,诸翰林称寿,争作恭求近。时菊花满堂,陆平泉独退处于后。同列问曰:‘何更退为?’陆答曰:‘此处怕见
陶渊明’。”陆平泉即陆树声,是明朝中后期罕见的长寿大臣,活了97岁。他能长寿的一大秘诀,就是保持自我,不随波逐流。有一次,奸相严嵩大搞生日宴会,很多翰林都去祝寿,纷纷拍严嵩的马屁。当时堂上有很多菊花,只有陆树声躲在后面。别人问他为何后退,陆树声便拿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立场。”(黄西蒙评)
“陆树声家世业农,从小种田,暇时苦读,嘉靖二十年(1541年)会试第一。”“他淡泊名利,屡次辞官,却使他的名声愈来愈响亮,人们更想请他入朝任职。”(普洱批发网评)
“在京城为官时,陆树声不徇私情、敢说敢为,名重一时,连主持工作的
大学士张居正看到他都要主动行礼。陆树声不仅是名官员,还是诗人、文学家,著有《平泉题跋》《耄余杂识》《长水日记》等书。”(牛立超评)
陆树声“极其重视对族中子弟个人品德的培育。”“不仅要求子弟孝顺长辈,而且要和睦宗族。同时,对个人交游的对象也要慎重。”“更重要的是,要始终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应该说,陆树声对子弟的教育是比较成功的。”(解放日报评)
“陆树声终日与笔砚为伍”,“自号‘十砚主人’。”“《明史》记载,陆树声享年97岁,这或许与他淡泊名利、爱物有度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庞立群评)
思想主张
文学创作
陆树声对仕途并无热忱,并且幸运地享有高寿,因此他的小品文创作自然而然地透露出一种悠闲自在的心境。比如,《九山散樵传》就是他内心的真实告白,反映出他的人格特质;而《苦竹记》则展示了陆树声在闲适心态中蕴含的理性成分,这篇文章明显受到了《
庄子》思想的影响。他以“
苦竹”来比喻自己,并且一生都不热衷于仕途,更喜欢过着隐士般的生活。
世俗化生活
在晚年,陆树声对身边的六根手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创作了《燕居六从事小引》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以拟人化的方式描绘了这些手杖,将它们比作陪伴自己闲居的六位助手。此外,陆树声也酷爱饮茶,并喜欢与禅宗人士交流,为此他还撰写了《茶寮记叙》。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和田园风光是常有的事情,每次旅行都会使他的心灵得到启迪和升华。例如,在《嘉树林小序》中,他描述了自己欣赏嘉树林中的两棵
桧柏后,深刻体会到“美景与名士,相互映衬”的意境。
精神化生活
在《砚室记》这一小品文中,陆树声明确表示,他对砚台的热爱并非出于追求名贵之物。对他而言,砚台承载的是他的精神追求与情感寄托。因此,他视自己的十方砚室为无价之宝,认为其价值远非金钱可以衡量,这反映了他的一种超越物质的情感态度。在《题藏画》中,陆树声展现了对那些陪伴自己多年的画作深厚而真挚的情感。而在《
题东坡笠屐图》中,他通过描绘画中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内心世界。
家训思想
陆树声在其遗作《云间陆文定先生家训》中,致力于将后代培养成
儒家理念中的“仁人”。他特别提出了“近仁四端”,包括“当亲友遭遇危难时,应多方援助;当子女犯错时,需及时严厉纠正;当家人没有重大过错时,应宽容轻罚;当租户希望减免租金时,应克制自己,宽厚对待”。因此,他主张做人首先应遵循孝悌忠信等原则,要保持“一团和气”和“君子济急”的精神。他还强调不要
迷信命运,反对盲目求神拜佛,并在家训中多次指出“只有真正的孝顺才能烧香,只有真正的孝悌才能布施”。对于子孙的人生道路规划,陆树声反复强调“以读书为主”,并制定了“读书十篇”的规矩,独具特色。关于必读书目,家训中也有明确规定:“读书要遵循注释。学习科举的子弟,《
四书》的经文和
正统注释是圣贤的言论,即使是‘之乎者也’这样的小字,文章的节奏和文法也自有其道理,不容许后学者随意删改。”如果不能读书,也不能卖掉家族的藏书。他还提倡“择业养生”,但告诫“千万不要误入歧途”。在治家方面,他提出的“一年的计划”、“一个月的安排”和“一天的时间管理”等事项,也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情景。
茶学思想
陆树声擅长煮茶和品茶,有着深厚的体验和研究。他在
隆庆四年(1570年)左右编写了《
茶寮记》一书,提出了“煎茶七类”的概念,包括人品、品泉、烹点、尝茶、茶候、茶侣和茶勋等七个方面,深入探讨了饮茶的艺术。
亲属成员
祖母:林氏。
父亲:陆鹄,号志梅,因陆树声显贵,被追赠为尚书。
母亲:沈氏。
儿子:陆彦卿,夭折。
族子:陆彦玙,在陆树声无子时曾被过继于他名下。
孙子:陆景元,以祖父陆树声官职而荫为国子生。
轶事典故
晚年得子
【得子失子】
松江区陆宗伯平泉艰子,直至五十九,始得今大行彦章,旋予告侍膝下。宗伯老寿善饭,且诸孙绳绳未艾,世以为积善余庆。江罗大参近溪,为一时儒、释二教宗师,亦晚年举子。偶有二三游僧踵门参,罗爱其辨才,留为上足。
未几,壮儿俱被诱去不返,因悼恨下世,人又致疑天道焉。其失而复得者,如闽中刘云嵩提学,为户部郎时,其儿清狂不慧。
一日,忽顿超悟,善属文,甫半年而其仆遇儿于城墙下,则为群丐诱去行乞久矣。亟引之归,其超悟者已灭迹,而此儿蠢蠢如故也。此盖鬼物所为,然亦怪矣。因思
夏言死西市亦无嗣,其妾
苏妃追悼往事,自诉宗党,述往年宠姬
崔贵妃,既孕遣行,今不知尚在否。访之,果得于邻邑,为民家妻,其子已年十五。
未几,穆宗登极,赦夏罪,复爵赐恤。此子且弱冠,当拜玺丞,忽病亡,文之后竟斩。此又既得复失,岂夏生前有隐匿耶?
或云嘉靖十五年,上撤大内大善殿,建慈宁寺,焚佛牙骨数千斤,皆文愍导之,宜受殄世之报,岂其然乎?
正统间,有
刘岌者,四川涪州人,
景泰甲戌
进士。初官京师,妾生一子,为妻所妒,弃之道旁,后八年终无嗣。复至京,其子尚在得还,人以为厚德之报。岌官至
礼部尚书,至
正德间方卒。弘治间,南京礼部尚书
童轩,南钦天监人,景泰辛未进士,临殁时年将望八矣,妾有孕,预名之曰紫芝,后果得遗腹一男。此两宗伯暮年得子,俱在意外理外,较陆宗伯更奇。独童性甚迂,初丧壮子,或诳之曰:“尚当还魂。“遂不收殓,日冀其再生,为人所嗤。
明史记载
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初冒
林姓,及贵乃复。家世业农。树声少力田,暇即读书。举嘉靖二十年会试第一。选
庶吉士,授
编修。三十一年,请急归。遭父丧,久之,起南京司业。未几,复请告去。起左谕德,掌南京翰林院。寻召还春坊,不赴。久之,起太常卿,掌南京祭酒事。严敕学规,著条教十二以励诸生。召为吏部右侍郎,引病不拜。
隆庆中,再起故官,不就。
赵顼嗣位,即家拜
礼部尚书。
初,树声屡辞朝命,中外高其风节。遇要职,必首举树声,唯恐其不至。
张居正当国,以得树声为重,用后进礼先谒之。树声相对穆然,意若不甚接者,居正失望去。一日,以公事诣政府。见席稍偏,熟视不就坐,居正趣为正席。其介介如此。北部要增岁币,兵部将许之,树声力争。岁终,陈四方灾异,请帝循旧章,省奏牍,慎赏,防壅蔽,纳谠言,崇俭德,揽魁柄,别忠邪。诏皆嘉纳。
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居正语其弟树德曰:“朝廷行相平泉矣。”平泉者,树声别号也。树声闻之曰:“一史官,去国二十年,岂复希席耶?且虚拘何益。”其冬,请愈力,乃命乘传归。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
林燫。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树声端介恬雅,翛然物表,难进易退。通籍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与
徐阶同里镇,
高拱则同年生。两人相继柄国,皆辞疾不出。为居正所推,卒不附也。已,给隶如制,加太子少保,再遣存问。弟树德,自有传。子彦章,万历十七年
进士。树声诫毋就馆选,随以行人终养。诏给月俸,异数也。树声年九十七卒。赠
太子太保。谥文定。彦章有节概,官至南京
刑部侍郎。
“兰阳陆宗伯”祖籍考
《明史》和《
明实录》说陆树声“松江
松江区人”,但同为华亭人的
董其昌为什么称“兰阳陆宗伯”?(
华亭市为今上海华亭县,
兰封为今开封兰考县,二者相距八百公里。)
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余与伯应尊公少司马同举于兰阳陆先生之门。”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呜呼哀哉!念其昌与公同举于兰阳陆宗伯之门。”
陆树声和董其昌、
袁可立为师生关系,袁可立为河南睢州人(
睢阳区卫籍)(今属
睢县,距离兰考50公里,但距离
上海市800公里)。
作为学生辈的董其昌都已经公开进行了记载,应该也不是什么秘密事了,陆也应该有相关的记载。可惜陆的所有传记资料即使有涉及他祖籍的,也没有“
兰封”一说,而且兰阳(今兰考)方面的所有史志资料也没有见到涉及。
中国美术学院 颜晓军 论文《宇宙在乎手--董其昌画禅室里的艺术鉴赏活动—与袁氏父子的交往 》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袁氏既然家乡在北方的睢阳,为何却在江南的松江陆氏私塾读书,颇令人费解。 ……根据《神道碑》知
袁可立生母安氏为其父袁淮继室,元配则是
陆姓。陆氏生平不详,现仅见于此。从袁可立寄读于松江陆氏家塾来看,或许他们正有某种联系。”
上述论文也已经隐隐涉及到了与
睢阳区袁可立相邻的“兰阳”话题。按
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叙》“余与伯应尊公少司马同举于
兰封陆先生之门”,“兰阳”如指当今兰考县,明代属
开封府,与
商丘市的
睢县相邻,袁可立前母陆氏与“兰阳陆先生”或有联系。
于慎行《
谷城山馆文集》卷二十二《明故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平泉先生陆公墓志铭》:“学者称平泉先生,松江
华亭市人也。自三国吴大姓,世有闻人,而系不可详。高、曾以下乃皆以隐德称。祖赠尚书,梅庄公兰配赠夫人,林氏考赠尚书,志梅公鹄配赠夫人,沈氏皆以公贵。而志梅公鞠于母家,尝蒙其姓林,公仕而复陆也。”
孙矿《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陆公道神碑》:“公号平泉,讳树声,字与吉,华亭人。曾祖庭训,祖蔺,父鹄,皆不仕,而父封。公少鞠于母家,蒙
林姓。公童时犹在田间,每息耕则取书读之。巳而,□成
大邑县令方简肃所重,嘉靖庚子举应天
春秋魁,明年辛丑试
礼部第一,犹林姓也。 ……
隆庆戊辰,起原官。明年,奏复
陆姓。”
邹元标 愿学集六《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平泉谥文定陆公传》:“公名树声,字与吉,别号平泉,松江华亭人也。曾祖庭训,祖兰,父鹄,号志梅,俱以公贵,赠尚书。陆故三吴著姓,以父志梅公鞠外母林,遂冒林姓。公兄弟中丞鼎贵,始复陆。”
习惯上古人为人作传记或碑铭时,不管名门望族还是乡野庶民,盖棺论定,总是不忘记追述一下其祖籍渊源。例如记载“兰阳陆宗伯”的《节寰袁公行状》:“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上世
凤阳县人也,始祖荣,洪武二年以战功授
睢阳区百户,因家焉。”又如
钱谦益《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公讳承宗,字稚绳,其先
河南省之
汤阴县人。
永乐中,有讳遇者,徙居高阳城北二里之西庄,子孙因家焉。”都明确记有文主祖居迁徙地。
而上述三篇关于陆树声的志铭和传记材料虽然上叙陆树声高、
曾祖父,但都没有明确述及其祖先籍贯。同时上述三篇传记资料既没有排除其祖籍是松江华亭,更没有肯定说是河南兰阳或者其他地方迁徙而来,并且
邹元标在陆的传记里还煞有介事似地说“陆为”三吴著姓”,又没有明说这个”三吴著姓”的彼陆和陆树声祖籍的此陆有没有直接关系。而
董其昌在陆去世三十年后却在与
袁可立父子的文章里明确记载说是“兰阳陆宗伯”,或者说不但这是确凿的事实,而且还因为袁可立父子与兰阳为相邻乡帮,更因为袁可立与陆树声的师缘关系是否也缘于此,所以和袁氏父子谈及座师陆公就直接说“兰阳陆宗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既然董其昌都能反复提到“兰阳陆宗伯”,而撰写行状和传记的
于慎行等人怎么就不能述及陆树声的祖籍呢?不知是故意还是其间有什么隐情。董与陆同乡且关系极密切,绝非随意附会之言。且
董其昌的闺蜜好友
袁可立二人都是陆树声的得意门生,完全有机会了解更多的内情,这个记载不可等闲视之。
邹元标为陆写的传记文说“陆为三吴著姓”,这话不错,但恰恰有可能这是一句画蛇添足的多余话。陆树声祖上若真是举世公认的华亭大族的话,其他人为陆写传记时同样应该大加宣扬。后来陆树声发达后,父祖皆受封赏,自然会使人觉得现居华亭的陆树声家族很有声望,所以隐晦地用了“陆为三吴著姓”一句。
甚至可以推断,陆树声自己对于祖籍是不宣扬的,或者是出于隐情,当其他人把他与
会稽郡陆姓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也未必反对,加上到他60岁时才由于父亲入赘林家改回陆姓的举动,都表明对于祖籍问题,陆树声是有所保留和隐情的。
或者说当时陆从
林姓公开回归陆姓在外人看来只能是华亭陆姓而不会是大家都不知道的“兰阳”陆姓,而
董其昌在写记有“兰阳陆宗伯”给
袁可立父子的文章时陆已经去世三十年,且陆树声子
陆彦章也早就不在人世了,董其昌再也不需要对陆树声祖籍问题进行回避,就有了“兰阳陆宗伯”的记载,而这时候恰恰那些没有明确记载陆树声祖籍的传记资料都已经盖棺论定,而后来的清修《明史》之类的文章依靠的也都是比董其昌的记载早三十年以前的传记材料,而董撰袁可立的《节寰袁公行状》在
清代又被“文字狱”禁毁鲜有流传,而董与除袁可立父子以外的人即便谈及陆树声也未必谈及这个相互都说不明白的“兰阳陆宗伯”籍贯问题,这就造成了
董其昌记载“兰阳陆宗伯”而陆传却记载“松江华亭人”的不同结果。
但这个论题显然是刚刚开了个头而已,还需要更多的文献资料进行补充求证。
研究书目
《明史》
《愿学集》
《病榻寤言》
后世纪念
画像
《叶时芳·北禅小像轴》:此画像为明·叶时芳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所作,陆树声时年九十岁。
《陆文定人物画册》:绢本设色,明人
沈俊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陆树生八十三岁时绘,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松江邦彦图册·陆树声肖像》,
清代徐璋将叶时芳所绘形象描摹,在晚清得以刻石。
《陆树声肖像页》,清代佚名绘,
上海博物馆藏,被认为是介于绘本与刻石之间的过渡本。
《松江邦彦图拓片·陆树声肖像》,清松江醉白池刻石。
墓葬
据陆树声的门生孙矿撰《陆公神道碑》载,陆树声去世后葬“邑(华亭)之集贤泾”。清代的《
大清一统志》《
江南通志》记载,陆树声墓在“
华亭市北城濠之北”。
参考资料
《三十四》.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2024-07-28
《卷十一》.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