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是西北政法大学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1959年成立哲学系并开始招收哲学专业本科生;1979年恢复招生,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为了西北政法大学向真正意义的
综合性大学发展,2002年5月经批准由哲学等专业组建了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并新开设了
社会学。2006年7月依据西北政法大学教学机构改革的规定,更名为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学院简介
学院坚持“理想信念树人、严谨教学育人、学科专业立院、人才科研强院、科学规范建设、优良学风发展”的建设理念,经过几代学人的辛勤努力,依托半个世纪的本科生培养历史和31年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的积累,已形成学科专业优势明显、教学科研实力雄厚、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并重的教学研究型
二级学院。
近半个世纪以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给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思想作风过硬、综合素质优秀、业务能力一流的高级专门人才;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和受到好评的科研成果;开拓了学科和专业的新领域;形成了一支爱岗敬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作风严谨、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长期以来,学院注重“化知识为思想、提升思想为智慧、内化智慧为人格”的德性教育理念,经过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学科专业的传承积淀,使学院拥有了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一个省级特色专业,一个省级特色学科,连续几届省级重点学科。
学院设有哲学、
社会工作、
社会学三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本科生468人。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两个硕士点,在校研究生40余人,已培养26届研究生300余人。本科毕业生近40%考取
重点大学的研究生,硕士毕业生考取国内名校博士的比例更高。较高的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使我院荣获
西北政法大学毕业生优秀就业单位称号。
学院师资实力雄厚、学科梯队健全、
学缘结构合理。目前拥有一支近40人的学术实力强、科研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教师中教授和副教授以上职称18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10人。
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西北政法大学唯一的资深教授由本院
赵馥洁教授担任;学院教师还荣获全国师德标兵、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教学名师的称号。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专业就与国内外重要院校建立起良好的学科交流关系,重视学术交流,经常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指导。近年来,国内外一大批知名学者先后来校讲学。近年学院还积极参与
西北政法大学的海外交换生留学项目,已经有多名学生去国外留学进修。
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在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研究、中西哲学思维方式比较研究、文化哲学与法哲学研究、唯物史观与
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等方面,已经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为实现我院发展的目标,完成我们的使命,面对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机遇和挑战,学院将以一支高素质管理队伍和潜心治学、积极进取的学术骨干群体,向着更高更新的目标迈进。
历史渊源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学科专业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秉承了自1937年陕北公学以来我校人文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化知识为思想、提升思想为智慧、内化智慧为人格”的德性教育理念。特别是自1959年创建哲学系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学脉传承,现在的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已形成学科专业优势明显、教学科研实力雄厚、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并重的教学研究型
二级学院。哲学学科是
陕西省唯一的重点学科(连续三届)。
学科设置
学院设有哲学、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学三个本科专业。现有本科生376人,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2006、2007两届毕业生的近40%直接考取研究生,其中绝大部分进入诸如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
吉林大学等
重点大学,研究生报录比超过70%。应届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也较高,获
西北政法大学毕业生优秀就业单位称号。根据社会和学科专业的新趋势,我们践行“德性第一,强化基础,淡化专业,通识教育”的理念,鼓励学生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具有进一步塑造潜资的高级专门人才。
机构设置
学院领导
山小琪,男,1970年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获得法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讲授过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当代西方思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意识形态研究等课程。主持教育部社科项目、
陕西省社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社科项目、
西北政法大学科研项目共4项,参与研究国家省部级社科项目多项。
代表性学术成果:
1、《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权力”概念解析》,《社会科学论坛》2009.2;
2、《麦克盖根的“文化民粹主义”研究》,《
国外理论动态》2008.9;
3、《文化领导权和思想政治教育》,《
安康学院学报》2008.3;
4、《吉登斯现代性理及其对反思中国现代性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5、《现代性的制度之维》,《
江淮论坛》,2005.3;
6、《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经验之省思》,《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1;
7、《哲学视域中的货币观念》,《
湖北社会科学》,2005.1;
8、《反思阿多诺与本雅明的大众文化效果之争》,《
兰州学刊》,2004.3。
党委书记:石建峰
社会学教研室主 任:罗大文
罗大文,男,1957年9月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
西北政法大学政治理论系哲学专业,哲学学士。分别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讲授社会学原理、当代社会问题、社会分层与流动、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理论、社会分层。其中合作教学成果“
伦理学教学
多媒体课件”获得全国多媒体大奖赛
陕西省赛区
一等奖,《民族之魂的时代透视——当代爱国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获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当代爱国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
专项计划项目:“转型社会进程中的冲突与和谐”等课题四项。
主要学术成果:
一、专著
1.《社会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建设——转型社会进程中的冲突与和谐》(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2.《民族之魂的时代透视——当代爱国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
3.《爱国主义研究纵横》(主编)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4、《现代西方十大哲学思潮》(合著)撰写“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论”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本书获
陕西省1990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
三等奖。
二、论文
1、《社会冲突与社会整合》《
理论导刊》,2009.6;
2、《风险社会与社会公共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8;
3、《环境伦理的价值视野》《
沈阳大学学报》2007.1;
4、《浅析忧患意识》《法制与社会》2007.4;
5、《爱国主义的内涵、结构与功能》《学术论坛》2006.6;
6、《爱国主义溯源》《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
7、《浅谈艰苦奋斗与现代化建设》载牛兴华主编《毛泽东与刘志丹》(论文集)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8、《市场经济与民族精神重构》《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9、《信仰、理想与价值观研究述评》《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4;
10、《社会转型与民族精神走向》《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11、《邓小平的发展观和哲学发展》《西电社科研究》1998.4;
12、《近年来社会哲学研究综述》《
哲学动态》,1995.4;
13、《实事求是理论的发展、内涵与功能》《
甘肃理论学刊》1995.1,本文被转载于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5.3;
14、《论古典爱国主义思想》《
中州学刊》1994.6. 本文被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历史学》1995.1;
15、《当代爱国主义三题》《
高校理论战线》1993.3;
16、《科技进步与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结构》《科学社会主义》1992.3;
17、《十年来爱国主义研究综述》《
道德与文明》1991.6;
18、《怀特海的机体哲学》,《
哲学动态》,1985.5。
成 员:
徐雅妮 张谷 汪小宁 郑文 任娟娟 马冬梅 靳宇
哲学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
主任:郭明俊
成员:张周志山小琪 李勇
中国哲学教研室
主任:李明
外国哲学教研室
主任:张波
主任:魏凤琴
行政办公
办公室:齐芸
教务办:薛奇斌 杨易
资料室:杨密霞 张侠
科研师资师资简介
学院有近三十年的研究生培养历史,给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六个硕士点,在校研究生近百人。
学院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学历和职称层次较高、学缘和年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学院具有重视科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强调科研对于教学的支撑作用,确保教学从内容到形式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形成了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为特色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出版了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40多篇被《
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和索引,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各类奖励10余项。
为实现学院发展的目标,完成我们的使命,面对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机遇和挑战,学院将以一支高素质管理队伍和潜心治学、积极进取的教学科研群体,向着更高更新的目标迈进。
师资队伍
1、马冬梅,女,中共党员,副教授。西南大学经济学学士,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法学硕士。先后主持
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西北政法大学教学改革课题等科研项目。主要承担社会工作概论,
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经典原著导读等课程的讲授。曾入选校青年骨干教师,荣获校级青年教师说课比赛
一等奖。
代表性学术成果:
1、都市外来
回族穆斯林社会网络的建构-以
桂林市为例,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2、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社会网络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桂林市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4期;
3、社会学视野下进城少数民族农民工的闲暇生活---一项基于桂林市的调查,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6期。
2、
郭明俊,男,1965年2月14日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延安大学哲学学 士,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硕士。现在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任教。分别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讲授过哲学概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人学、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专题讲座、中西哲学比较、生态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其中,“哲学概论”课已建设成为西北政法大学“校级优秀课程”。先后主持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儒家价值观的普世意义研究”、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及其当代意义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经验——超验方法论模式中的价值论研究”、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和谐正义研究”。获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优秀学术成果评选
一等奖1次;陕西省哲学学会优秀学术成果
二等奖2次。
代表性学术成果:
1.《论儒家价值观的普世意义及其普世化的可能方式》,《
理论导刊》,2009,2;
2.《儒家普世价值之可能性分析》,《
广西社会科学》,2009,3;
3.《略论儒家传统价值观的普世意义》,《
兰州学刊》,2009,3;
4.《科学发展观的世界意义》,《西北人文社会科学评论》,2009,1;
5.《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学术研究》,2008,10;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普世价值观》,《求实》,2008,4;
7.《“体”、“用”、“道”、“术”:哲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构想》,《
理工高教研究》,2008,3;
8.《邓小平“发展本位”价值观的文本解读》,《
理论月刊》,2008,1;
9. 《解构与建构:对普世价值建构方式的理性思考》,《
宁夏社会科学》,2003,3。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3,8。
3、李明,1970年生,
凤县人,哲学博士后,现为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1987年于宝鸡师范学院外语系学习;此后一直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以来先后于
西北政法大学和
南开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8年7月进入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价值哲学、儒学以及现当代中国哲学研究。
担任课程:
近年来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担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简史、现当代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
语文学、现代新儒学概论、《
新唯识论》研究、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论专题研究和国外中国哲学研究等课程。
科研获奖:
1、《境界范畴的历史演变及其基本理论特质——中国哲学精神管窥》,论文(《
中国哲学史》2006.12),2009年,
陕西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省部级)。
2、陕西省学会奖若干项。
主持课题:
《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化——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研究》,陕西省社科规划项目,2008年结项,3万元。
近期成果:
1、 《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同异比较——以冯友兰、方东美、唐君毅为中心》,《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
2、 《天人合一与人格超升——儒家传统人生境界论》,《文化中国》(
加拿大),2009年第2期;
3、 《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现代化的机缘与价值》,《
中州学刊》,2008年第4期;
4、 《我感故我在:唐君毅人生之路的心本体论证悟》,《求索》,2008年第9期;
5、 《晏子春秋的说理技巧及其理论基础》,《
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6、 《儒家传统人生境界思想的基本理论形态》,《
齐鲁学刊》,2008年第3期;
7、 《〈齐物论〉的价值哲学解读——庄子的评价论探微》,《
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
8、 《境界范畴的历史演变及其基本理论特质——中国哲学精神管窥》,《
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4期;
9、 《对“天人合一”观之现代意义的辩证反思》,《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社会兼职:
4、张谷,男,1967年4月24日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西北大学哲学学士,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硕士,
武汉大学哲学博士。1994年4月至1995年3月,曾在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文化研究所研修。现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西方社会思想史、道家原著研究、道家哲学史等课程,主要从事道家哲学、中国哲学、中日哲学交流与比较等方面研究。曾获陕西省哲学学会科研成果
二等奖、
日本思想文化优秀论文
三等奖等。现主持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道家
道教与日本近世文化”、参与教育部
人文科学概论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哲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主要学术成果:
1、《荻生徕与道家思想》,《
日本问题研究》2005年第4期。
2、《日本古代文化中的道家思想》,《理论月刊》2006年第5期。
3、《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思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4期。
4、《庄子的平等观及其现代意义》,《
理论导刊》2007年第9期。
5、《老庄哲学对日本近世社会批判思想的影响》,《西北人文科学评论》第二卷,
陕西出版集团、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5、曹广婷,女,1962年8月19日生,副教授,
汉族,1980年7月到1984年7月在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专业学习。学士。从1984年9月至今一直在西北政法大学
逻辑学教研室工作。主要从事逻辑学、形式逻辑、
宗教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论文:
1、《论法律信仰》,《
理论导刊》2004年11期;
2、《论法律共同体的本质属性》,《
延安大学学报》2003年4期;
3、《论佛教的慈悲利他思想及其社会关怀》,《
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6、魏凤琴,女,1955年4月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1974年入
陕西师范大学政教 系学习,1977年毕业留校任教,1981年调入
西北政法大学任教至今。现为西北政法大学
逻辑学教研室主任,
陕西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逻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主要研究现代形式逻辑、法律逻辑、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形式逻辑、现代逻辑专题、组织行为学、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研究等课程。主编出版的著作与教材有:《逻辑学》、《法律专业逻辑教程》、《新逻辑教程》等7部。在《
人文杂志》、《西北大学学报》、《
陕西师大学报》、《
理论导刊》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过
西安市社科规划项目的研究工作。有8项研究成果获得教学、科研奖励,其中《新逻辑教程》获司法部优秀教材奖,主持建设的逻辑学课程被评为2007年陕西省省级精品课程。
代表性学术成果:
1、《略论法律推理》,《人文杂志》1994年第2期;
2、《关于法律规范的逻辑分析》〉,《人文杂志》1995年;
3、《简论智者哲学对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
人文杂志》1999年第4期;
4、《现代国家生成的逻辑过程》,《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29卷;
5、《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的一大飞跃》,理论导刊2003年第4期;
6、《新逻辑教程》,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初版,1993年修订再版;
7、《法律专业逻辑教程》,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逻辑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7、徐雅妮,女,1977年3月9日出生,讲师;
兰州大学,
社会学,法学学 士,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专业,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保障,主要教授课程有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与统计、
社会政策等。
代表性学术成果:
1、《土地流转与农民的社会保障》,《经济师》,2009年12月
2、《社会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建设—转型社会进程中的冲突与和谐研究》,(合著)撰写《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屏障》,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实证研究》,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4月
4、《西部农村居民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江村调查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6
5、《既不公平也缺乏效率》,《
甘肃农业》,2006年7月
8、范民,男,1973年生,
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
西方哲学。主要承担现当代 西方哲学的教学。
专业变更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原有哲学、
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于2009年10月与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分离,成立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学院。现今的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只有哲学和社会学两个专业。
招生专业哲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理论思维素养和系统基础知识,掌握一般的方法论原则,能够对其他的社会和
人文科学概论进行深化研究、具备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高级人才。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的原著和哲学史,以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现当代西方哲学、哲学概论、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
伦理学、
宗教学、心理学、美学等,同时还有几组专业选修课和通识课。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全面社会学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社会调查技能,并能够应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在各类中外
调查公司、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与市场调查、胜任社区管理、组织人事管理等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社会学原理、社会心理学、
社会人类学、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社区概论、社会统计学、数据分析技术、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社会工作概论、中国社会研究、社会保障学、
经济社会学等,同时还有几组专业选修课和通识课。
本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强化基础,坚持原典教学,夯实专业底蕴,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