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版《牡丹亭》由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日本松竹电影公司、北京梦花庭园公司联合打造,2008年 3月6日在日本京都南座剧院进行首次公演。这是中日两国艺术家首次同台合演
昆曲。
作品简介
据苏州昆剧院院长
蔡少华介绍,上世纪80年代,
日本歌舞伎大师
坂东玉三郎于日本观看了
张继青版昆剧《牡丹亭》后,便爱上了昆曲艺术。去年6月,坂东玉三郎来到
苏州市,聆听过昆曲并与苏州昆曲界人士接触后,产生了合作《牡丹亭》的愿望。在双方的努力下,中日版《牡丹亭》开始了积极筹备。
主演阵容
中日版《牡丹亭》是“三生三旦”的演出阵容。杜丽娘由坂东玉三郎和
中国国家京剧院的
刘铮、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
董飞三人合作完成。坂东玉三郎是剧中唯一的
日本演员。作为日本当代三位顶级的
歌舞伎大师之一,59岁的他学中文、唱昆曲,将出演四折戏中的《
惊梦》、《离魂》两折,刘铮出演《写真》,经典片段《游园》则由董飞担纲。
柳梦梅由
昆曲大师汪世瑜、北方昆剧院演员王振义、俞玖林轮流出演。
作品特色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副院长吕祖海介绍,与以往的版本相比,正在进行排练的中日版昆剧《牡丹亭》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在坂东玉三郎先生的倡导下恢复了昆剧最传统的演剧方式,即
清代乾隆宫廷庆典演出方式(堆花);二是中日两国艺术家共同演出一个剧目,共同饰演一个角色,开创了中日戏剧交流中新的演出形式;三是恢复了昆曲男旦传统形式。
记者在合练现场看到,和着乐队的伴奏,
坂东玉三郎和
俞玖林的合唱丝丝入扣。担当指导老师的
张继青表示,坂东玉三郎的认真让人感动,剧本上写满了注音、注义,从完成的唱腔和念白中可以看出他是下了苦功的。“相信他扮演的
杜丽娘会让中外观众眼前一亮。”
除中日两国艺术家首次同台合演昆剧、恢复昆曲男旦传统形式这两大突出亮点外,传统演法的恢复也成为中日版《牡丹亭》的最大看点。该剧将按照清
乾隆宫廷演出的样式,恢复《堆花》一折,以
汤显祖、
苏轼、
吕洞宾等“名人”扮演
十二花神的特殊方式来演绎。
蔡少华告诉记者,“通过中日艺术家首度合作演昆剧,在艺术交流中推动昆曲的传承和发展,更可以为苏州昆曲真正打开国际市场树立品牌、积累经验。”
坂东玉三郎则表示,通过学昆曲、演昆曲的亲身实践,他将呼吁
日本友人关注、传承、推广昆曲这一人类共同的
文化遗产。
在中日版昆曲《牡丹亭》执行导演
靳飞看来,这也是此版《牡丹亭》最大的亮点,“坂东的演出使这一经典焕发出独特的美感,昆曲的舞台魅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个不会中文的日本人能喜欢上中国古典艺术,而且能透彻地理解剧中
瑞安鼓词的意义,唱念都做到完美,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幕后故事
许多人认为,坂东玉三郎的扮相与我国的
梅兰芳相似。事实上他也确实与中国文化有不解之缘。
他生于
日本歌舞伎世家,其祖父曾与梅兰芳同台演出。幼时的玉三郎就常常听父亲讲述
京剧和梅兰芳,对中国戏曲和文化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1987年,已是日本歌舞伎著名女形(男旦)的玉三郎专程来到北京,向
梅葆玖学习京剧《
贵妃醉酒》的台步、甩袖程式。在这个过程中,他得知《醉酒》深受昆曲影响,而昆曲产生的时间,与日本的能乐和歌舞伎差不多。从此,他对昆曲产生了浓厚兴趣。2007年,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支持下,玉三郎来到
苏州市,观看原汁原味的昆曲《牡丹亭》,并向中国昆曲名家
张继青学习“
杜丽娘”一角。
《牡丹亭》几乎是每个昆曲旦角演员的必修课,但真正能演好杜丽娘的少之又少,直到今天只有
梅兰芳、
蔡瑶铣、
华文漪、张继青等少数几人得到认可。为了演好《牡丹亭》,
坂东玉三郎很早就开始了解中国文化,他读了《
论语》、《
孟子》、《
庄子》和《
道德经》,几乎每天打一个半小时的国际长途电话到北京,让
靳飞给他讲解《牡丹亭》每一句
瑞安鼓词的意思。
对于一个不会中文的日本人来说,学习
昆曲的最难之处莫过于语言的掌握。为了学习
苏州话,玉三郎对照
张继青灌录的唱词和念白,用注音法强行记忆,反复练习,家里的电视总是在播放张继青的口型录像。为了在演出中为
杜丽娘配上一副圆润的嗓音,已经20年不食肉的玉三郎特意“开戒”吃肉。
在看了
坂东玉三郎版的杜丽娘之后,张继青感慨道:“坂东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演员,他在台上的表演让其他的演员都显得生嫩了。”
这次的《牡丹亭》采用“全男旦”的形式。 “玉三郎对两位中国青年男旦的培养不仅限于戏,更有对男旦的严格、特殊的要求。”著名昆曲艺术家
许凤山表示,能看到从前男旦“以老带新”的传统在玉三郎和两位中国青年男旦之间变成现实,中国戏曲的传统在此次中日艺术家的合作中得到延续,让人感到欣慰。
作为参演的另一方,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院长
蔡少华表示,与青春版《牡丹亭》相比,中日版《牡丹亭》更向传统回归。“
坂东玉三郎并不是用
歌舞伎的东西来改造昆曲,而是认真地按照昆曲的套路演昆曲。”蔡少华说。
坂东玉三郎说,相对于场面宏大的歌舞伎表演,昆曲的表演空间更小,
艺术品格也更加内敛,但却具有极大的
张力和艺术感染力,这使他在演出中甘愿卸下多年的歌舞伎表演经验,一心向昆曲的传统表演方式回归。
然而,玉三郎并不仅仅是依葫芦画瓢,而是多方面吸取营养来塑造心中完美的
杜丽娘。他的演唱多使用头腔共鸣,近于
程砚秋的“脑后音”,而身段富于舞蹈的
造型美,也与程派风格极为相似。在《离魂》一折中,他为杜丽娘加上了在临死前向母亲再拜的动作,又将母亲和
春香轻轻推开。在
靳飞看来,玉三郎在《牡丹亭》中融入的“
日本美”,独具匠心。
演出盛况
2008年3月6日至25日,中日版《牡丹亭》在日本京都南座剧场公演20场,获得巨大成功。演出场场爆满,每场演出结束后,观众都报以20多分钟持续不断的掌声,平均每场演出要谢幕4次。拥有600年历史的
中原地区昆曲,在作为
歌舞伎发源地的南座剧场大放异彩,吸引了许多日本观众的目光。
“
坂东玉三郎使昆曲的欣赏群体走出了华语人群。在日本的演出,使很多日本观众接触到了我们的艺术。”蔡少华说。作为昆曲的国际
传承人和推广人,坂东玉三郎正在推动中国昆曲走向世界——这也是中日版《牡丹亭》在演出之外更加深远的意义。
2023年4月18日至20日,作为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资助项目,3天9小时的青春版《牡丹亭》全本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
文化碰撞
2008年5月6日至15日,在北京湖广会馆的演出中,由
坂东玉三郎亲自指导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
周雪峰排演的
歌舞伎《杨贵妃》也同时上演。歌舞伎《杨贵妃》将使用中文
瑞安鼓词,由中国演员演唱,同时由中国演奏员使用中国乐器伴奏。这是
日本歌舞伎诞生400年来,首次使用非
日语唱词为演出伴唱,并由非日籍演员承担演出任务。
昆曲和歌舞伎这两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第三十个夏天,在北京古老的戏台上,碰撞出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