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林,男,1945年3月出生,
泰州市人,
淮剧表演艺术家,陈派唱腔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
泰州市淮剧团名誉团长、泰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
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淮坛铁汉”之称。
陈德林15岁时考入泰州市艺术剧院戏剧学校,开始学习淮剧,1978年赴
上海市进修,师从淮剧泰斗
筱文艳。1983年,陈德林获
江苏省淮剧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
一等奖,1989年获华东三省一市“飞鹰杯”戏剧电视大赛一等奖。此后,陈德林将自己对唱腔的创新设计运用在了现代戏《爱情的审判》、传统戏《卖油郎与花魁女》《刘贵成私访》等作品中,他的唱腔被业界称为“陈氏唱法”,很多
淮剧专业剧团的生角都开始向陈德林的唱法靠拢,出现了“十生九陈”的现象。
1996年,陈德林被查出患有恶性膀胱瘤,但他在治疗几个月后就再次登台。不久后,他又遭遇了一次车祸,前后累计动了6次手术。此后,陈德林的事业再攀高峰,先后出版音像制品300多种,获得
白玉兰奖等各类重量级戏剧大奖数十次,其中淮剧《板桥应试》斩获十多项大奖,他也因此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3年,陈德林被
泰州市政府授予文艺家“终生成就奖”。
陈德林的演唱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由于他自己创腔编曲,表演中可以充分表现他对角色、剧情的把握,同时也可充分展示自己的声音特质与
演唱技巧,在用嗓、开口、行腔、落音、装饰等诸多环节上形成了鲜明的
陈门唱腔特色。在从艺的几十年中,陈德林共培养了专业弟子9人,其中3人为国家一级演员,业余弟子近30人。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5年,陈德林出生于泰州一户穷苦人家,父亲是一位靠力气吃饭的码头工人。虽不是出身梨园世家,但他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表演天赋。童年的陈德林没有钱买戏票,于是他常常偷偷地溜进戏园,不管是
京剧、
扬剧、淮剧,逢戏必看,如醉如痴。
1959年,陈德林考上了
泰州市艺术剧院戏剧学校。陈德林的嗓音不仅
音域宽、爆发力强,且细腻多变,极富表现力,加上他善于学习和模仿,在戏校期间,他总能把一些淮剧名家如
筱文艳、
李玉花、
徐桂芳、
周筱芳、
李少林等人的唱腔学得八九不离十。
演艺经历
崭露头角
在戏校学习了一年多以后,陈德林被调入
泰州市淮剧团。1962年,陈德林已从主演《水漫泗洲》里的小书童一跃而成为在剧团挑大梁的主角,先后出演《张羽煮海》《白罗衫》《断桥》《蓝桥会》,而且一专多能,不但演生角,还能男扮女装演
旦角,
反串过《探寒窑》,演过《杨排风》里的
老旦,1964年转演现代戏《
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海港》《盘石湾》,这时的陈德林,在
淮剧之乡——盐阜一带已小有名气。1976年恢复古装戏演出,陈德林如鱼得水、熟门熟路,一场接一场演,有时一天多达3场,所到之处均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1978年人才流动时,陈德林到
上海淮剧团,与淮剧表演艺术家
何叫天轮换演出《三女抢板》,同时被淮剧代表人物
筱文艳收为弟子。
创新唱腔
在拜筱文艳为师后,陈德林尝试着将筱派
旦角的女声唱法糅进自己的演唱中,增强生腔的叙事、抒情的气氛,注重唱腔旋律的美感。那时,他住在上海淮剧团的宿舍里,为了琢磨唱腔,他利用午休时间,把自己关到厕所,凭借周围的回音,感受唱法和共鸣。为练习发音,他坐到公共汽车上,无视车厢的喧闹,独自一遍又一遍地揣摩唱腔的每字每音。
陈德林还大胆吸收深化了旦腔“自由调”“小悲调”的旋律,逐步形成了以“生腔小悲调”为主体的唱腔风格,这在
淮剧史上是一个创新。陈派唱腔最有特色的代表作《
安寿保卖身》选段“十年不见亲娘面”,唱腔旋律一波三折、委婉秀丽,
音域宽达13度,加上以字度曲,
装饰音的大量运用,传统乐汇与创新旋律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唱腔的表现力。1983年,他在首届“
江苏省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中摘得生角
一等奖,并先后获得首届淮剧节和
扬州市专业剧团汇演最佳表演奖。陈德林的唱腔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认可。1984年,剧作家乔国凡在文章中称赞陈德林的唱腔为“
淮剧的
轻音乐”。1986年获全国首次
盒式录音磁带大奖赛“一等奖”;1987年,江苏省电视台为陈德林录制了专题电视片《淮坛艺花香--陈德林舞台艺术集锦》;1989年,他获华东三省一市“飞鹰杯”戏剧电视大赛“一等奖”;1991年10月13日,陈德林去扬州参加了招待江泽民和
金日成的演出,年底又参加了
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
春节戏曲联欢晚会,他的事业在此时达到了一个巅峰。
陈德林在淮剧界被誉为“淮剧皇帝”,淮剧界出现了“十生九陈”的局面,
陈门唱腔被戏校作为教材使用,同时在淮剧界掀起了一股学唱陈派唱腔的
热浪。
遭遇考验
在1992年举办的首届全国
盒式录音磁带大赛上,陈德林一举超越恩师
筱文艳,创造了“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佳话。随后,陈德林在现代戏《爱情的审判》、传统戏《卖油郎与花魁女》《刘贵成私访》中都对唱腔进行了自我个性化的设计,被业界称为“陈氏唱法”,很多
淮剧专业剧团的生角都喜欢向陈德林唱法靠拢。同年,他应邀参加
中国中央电视台戏曲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1993年4月,
南京出版社出版了《陈派唱腔选》,这是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为淮剧演员出版的个人戏剧音乐书籍。出版社在前言中写道:“如今淮剧生角的唱腔,几乎已进入了陈德林时代。”
在1996年至1997年的演出季,陈德林突然发现尿血,严重时所有的尿都是红色,诊断出来是膀胱癌晚期;于是在1997年初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开刀割除肿瘤后住院近3个月,为了回到热爱的舞台,他顽强与病魔斗争,天天到公园里去锻练、跑步。按照陈德林的病症本来要休息静养3年,但是剧团因为失去他而票房大减,发生生存危机,为此他回到
泰州市休息休养月余便回归舞台。不过,他必须按时到上海长征医院接受术后“灌疗“,为了不耽误演出,他每次都是从
苏北高港乘早船来沪、白天在医院灌疗,当晚再乘夜船回苏北。这个时期,他演的仍都是整本大戏,如《
李娃传》《
天要落雨娘要嫁》等,平均每月十几场。不久,剧团的“
财政赤字”消除了。拖着如此病体,陈德林精心创排了新戏《板桥应试》,由他出演主角“
扬州市八怪”之一的
郑板桥;这是一出立意深刻、针砭时弊的好戏,而且在艺术上很尊重准剧的本体规律,因此走红
江苏省。
1999年,陈德林在赴南京演出的高速公路上出了车祸,右手
粉碎性骨折。在出车祸的第三天,他就绑着钢板上台演出了,这一坚持就是8个月。那段时间,陈德林因患病前后经历了6次手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演出场次不减反增,一天最多演过五场戏,一场三个小时,全天十五个小时,每年由他领衔主演的戏达到二百多场,是国家一级演员中演出场次最多的演员。1995年6月,应观众要求,他在上海逸夫舞台举办了首次个人流派演唱会,广受好评。1996年至2005年,陈德林的事业再攀高峰,先后出版音像制品300多种,获得
白玉兰奖等各类重量级戏剧大奖数十次,其中
淮剧《板桥应试》成为巅峰之作,斩获十多项大奖,他也因此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中,2003年时,他应邀参加了
中国中央电视台《
名段欣赏》栏目录制播出《陈德林个人专辑》,并且连续两年在央视
春节特别节目播出。
晚年生活
传承是剧种的生命之本。陈德林以家传和师带徒培养了专业弟子9人,业余弟子近30人。2008年,他担任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火炬手。为嘉奖陈德林对淮剧艺术作出的贡献,2009年10月24日,
泰州市委宣传部会同泰州市文化局、
泰州日报社、泰州市广电局等单位,在
海陵区市民公园广场联合举办陈德林流派演唱会,以祝贺陈德林先生从艺五十年。同年,他被授予国庆60周年泰州市“突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2013年,他被泰州市政府授予文艺家“终生成就奖”。
虽退休多年,但陈德林仍在为淮剧进行推广普及。陈德林个人出资200多万元,加上其他渠道融资,共计投资300多万元拍摄了中国首部
淮剧彩色电影《腊月雷》。该剧讲的是“孝道”故事:忘恩负义的“状元郎”,不念养育之恩,“发迹”后不但不认亲,还对沦为乞丐的养父母百般羞辱,最后养母被活活气死,养父撞柱身亡,其最终被腊月里的巨雷劈死。剧中,陈德林自己担纲主演,还发动同为国家一级演员的夫人黄素萍、女儿陈澄等一道参演。该片于2017年初在上海首映。公映后,在上海、
泰州市等地引起强烈反响。2019年11月,陈德林参加
江苏教育频道《传承人》节目,该节目讲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淮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德林的舞台传奇。
2022年5月,陈德林在2021年度
江苏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
传承人传承评估活动中,以79.33专家评分获合格等级,并予以公示。
早已步入晚年的陈德林仍然活跃在他钟爱的淮剧舞台上,他从内心丢不下热情的观众和视之为生命的淮剧事业。他曾计划组建一个淮剧流派研究会,把这个剧种好好地传承下去,以淮剧相伴生命的永远。中国淮剧表演艺术家
筱文艳曾感触颇深地赞叹:“
陈门艺术让淮剧这一古老剧种焕发出了新世纪的光辉。”
主要作品
舞台作品
参考资料:
综艺节目
电视专题片
社会任职
陈德林是
泰州市淮剧原团长、书记,现任名誉团长。
淮剧“
陈门”艺术创始人,中国剧协会员,泰州市剧协主席,新泰州20年建设功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夫人黄素萍;女儿陈澄;女婿
陈明矿,均为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的“淮剧世家”堪称传奇:1997年,妻子
黄素萍凭借淮剧《天要落雨娘要嫁》获得第8届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2003年,女儿陈澄凭借淮剧《祥林嫂》获得第14届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2004年,陈澄凭借《祥林嫂》夺得
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15年,女婿陈明矿获得第25届上海戏剧白玉兰配角奖;2015年,陈明矿凭借
淮剧《小镇》获得第27届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一家、两代、四口,拿下戏剧界奖项大满贯,成为中国戏剧界独一无二的传奇之家。
健康状况
1996年,陈德林积劳成疾,被诊断为恶性膀胱瘤。为了能继续表演,陈德林拒绝了医生摘除
膀胱的建议。经过4个月的治疗,陈德林出现在了第三届
江苏省淮剧节上。
1999年,陈德林在赴南京演出的高速公路上出了车祸,右手
粉碎性骨折。在出车祸的第三天,他就绑着钢板上台演出了,并且持续时间长达8个月。那段时间,陈德林因患病前后经历了6次手术,不过他的演出并没有减少,每年由他领衔主演的戏达到二百多场是国家一级演员中演出场次最多的演员。
艺术风格
创新唱腔
陈德林在唱腔创新上有很大贡献。概括他唱腔的独到之处,一是既规范又自由,受规范的制约,又从规范中突破。二是独具抒情风格,在美学上形成了自己“重情”的演唱格调。陈德林的演唱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由于他自己创腔编曲,他可以既充分表现他对角色、剧情的准确把握,同时也充分展示自己的声音特质与
演唱技巧,在用嗓、开口、行腔、落音、装饰等诸多环节上用足功夫,形成了很鲜明的
陈门唱腔特色。上世纪90年代初,陈德林声带动过手术之后,声音略显沙哑。陈德林在演唱中,化短为长,使自己的唱腔更为苍劲、老到,被同行誉为“
淮剧麒派”。由于鲜明的艺术特色,陈派唱腔受到观众和戏迷的热捧并广为传唱。
首先,陈德林对唱腔的改革,持审慎的态度,力求保持淮剧纯朴健美的艺术特征。在这方面,他具有较敏锐的洞察力,他意识到淮剧长期以来之所以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一则是以它刚劲浑厚的气势来征服观众,用阳刚之美、朴素之美,加上近似
弋阳腔的
锣鼓伴奏,来显示剧种的独特气韵,二则是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韵味来感染观众,以乡音土语取胜。
其次,陈德林的唱,贯串了“音乐的本质在旋律”的发展原则,体现了将整个戏剧的发展统帅在音乐之下,以音乐为主体来调动
戏剧性的表现特征。在《牙痕记》《刘贵成私访》等剧中,陈德林不仅借取了
筱文艳[自由调]旦腔的旋律因素,使唱腔更柔婉、缠绵,而且还大胆引进了[大悲调]的音调,加强了音乐线条的起伏,扩大了旋律的音区范围,增添了生角
行当唱腔的华彩。
再则,陈德林所创新腔的属性,既深蕴乡土深情,又在自己创作的机体上渗入了许多兄弟剧种音乐的有用因子,这就为横向吸收借鉴带来了明显的外部特征。陈德林从青年时代起,就曾接受过
越剧袁雪芬、
徐玉兰、
沪剧丁是娥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指导,和
京剧张学津、李为康、
耿其昌、言兴明、夏惠华,
扬剧高秀英等一起同台联欢过,更和
淮剧筱文艳、
何叫天、
马秀英等共艺多时;通过广泛接触、技艺交流,沟通了互相学习的渠道,使他的声腔融汇了锡、扬、京等剧种音乐的精髓。
角色塑造
陈德林有一句艺术名言:创造角色、塑造人物要返璞归真。陈德林也凭借《板桥应试》荣获戏剧“
白玉兰奖”。从《板桥应试》中,可以剖析出陈德林表演艺术的特色。
《考回》这一场,是
郑板桥内心矛盾冲突最强烈的一场。围绕“考得好”“考得不好”,他自信、自悲;想起亲人,他自疚、自责。这一场,郑板桥的情态也最多样,他醉、他哭、他笑、他怪,情绪大起大落。在这场戏中,陈德林表演的郑板桥醉得合理,哭得动情,笑在好处,怪有深义,把郑板桥似醉非醉、似醒非醒,又似聪明、又似糊涂的艺术形象演绎得真切生动、淋漓尽致。
陈德林在表演中十分注意把握“醉”的分寸,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郑板桥醉后的情态。他用踉跄的台步,站立不稳的转身,略带
变调的念白,表现出
郑板桥确实醉了。但他的唱,却表现了郑板桥的清醒。这段戏选用了委婉、凄怆的淮调,诉说了郑板桥的感慨、忧伤与烦恼。戏中郑板桥由“考不中了”,想起亲人对他的期盼,想起亲人悲惨的命运,满腔悲情,喷涌而出。
在表演“哭”时,当哭诉到五岁娇儿贫病交加、啼饥号寒时,不禁捶胸顿足、泪流满面。这段戏哭得动情,也更加重了郑板桥内心冲突的分量。戏中当郑板桥倾诉满腹心事,仍然难释烦恼的时候,金贵的一声批评“你真糊涂”点拨了他,让他联想起自己平日评品五昧人生时的“难得糊涂”的心得,不由得豁然开朗、如释重负。
这场戏是陈德林努力使“体验”和“表现”归于统一、创造舞台艺术形象的典型例证。以自己的“真性情”,演绎人物的“真性情”。要实现这种体验与表现的统一,是要具有相当的艺术修养与功力才能做到的。
主要获奖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1984年,剧作家乔国凡曾撰文评价陈德林唱腔是“
淮剧的轻音乐”。
1993年4月,
南京出版社出版了《陈派唱腔选》,书中这样评价陈德林:“现阶段淮剧的生角唱腔,几乎进入了一个陈德林时代。
戏剧评论家
汪人元这样评价陈派唱腔:它出现在
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恰恰谋合了人们对文化的新期待,广泛的群众性使之逐渐发展,自成一派。
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
袁雪芬在看过《板桥应试》后,曾深有感触地对
上海市戏剧界的同行们说:“陈德林演的
郑板桥完全超越了外化的层面,他是在演板桥之魂,人物的魂被他的唱腔展示得淋漓尽致。”
人物轶事
偶识筱文艳
陈德林幼年家贫,父亲是一个普通工人,母亲在他3岁那年即撒手人寰。家中收入的一大半依靠在上海帮人家做保姆的继母赚取。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陈德林对于童年的大部分印象是起早贪黑力所能及地帮助大人做家务。而陈德林对于
淮剧的喜爱也与他早年间为家庭分担家务紧紧连在一起。
一位亲戚在
泰州市开了一家戏园子很小,常常就是些四乡八邻的
票友来客串演出,充其量是一个业余的淮剧演出场所。亲戚怜惜年幼的陈德林,就让他在戏园子帮助做工,其实就是给观众递块热毛巾、点支烟什么的,那时侯的戏园子时兴这个。那一年、陈德林15岁,按照
苏北的民风习俗,孩子到了15岁,无论如何应该有一门足以糊口养家的手艺了,男孩子更应该如此。长期在戏园子端茶点烟递毛市、家中老父亲终究觉得不是个妥切的办法。
机会的降临没有任何预兆。过完15岁生日那天,陈德林像往常一样来戏园子做工。那一天、戏园子座无虚席、过道两侧都加了椅子板凳,门外面还站着大群人从门缝里往台上瞅。人人脸上的表情兴奋异常,那是过年也没有的热烈景象啊!50年过去了,陈德林对当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人挤人的戏园子密不透风。待陈德林奋力挤进去,才知道今天端茶点眼递毛巾根本就没有可能了。这样也好、陈德林干脆找了一个角落站在那里、他今天要好好地看一场戏了。开场了,一个女演员登场亮相,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女演员的演唱也不像往日来来往往的戏班子演员,她的扮相俊逸端庄,唱腔婉转清亮。女演员一个动作就博得台下一阵掌声,一声唱腔台下就叫好声一片;女演员的台风与以往的演员大不相同;在戏园子做久了,陈德林起码的经验是具备的,他也听得出来、今天的叫好和掌声与往昔有些时候的起哄不太相同观众的热情是发自肺腑的。
看着这个女演员在台上恰到好处的演唱、听着身边观众发自肺腑的欢呼和鼓掌,陈德林的想法开始彻底改变了,做一个演员,居然也能赢得观众如此的尊重!就是在那一刻陈德林痛下决心、他要做一个好演员。台上的演员叫
筱文艳,如今她已经是公认的
淮剧泰斗。她当时正尝试在淮剧演唱当中运用自己独创的自由调,这个创造在准剧的演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从此筱文艳在陈德林的一生当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陈德林开始拜筱文艳为师、不仅从筱文艳那里学习演唱技艺,而且筱文艳老师一生质朴、厚道的人生态度也给了他巨大的影响。
崎岖奋斗路
1978年,陈德林患病、泰州市委及市委宣传部爱惜艺术人才,让陈德林来
上海市治病,治病之余并在上海淮剧团进行业务进修。这成了陈德林的一个好机会,他可以专心致志的向
筱文艳等
淮剧老艺术家学习了。陈德林也没有让这几年时间白流,他先后参加排演《牙痕记》《爱情的审判》等剧目,初步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而且,他开始从筱文艳老师的唱腔中吸收营养,有意识的把
旦角腔的大悲调移植到生腔中来。为形成自己的唱腔流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陈德林打算在上海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领导上原先设想的让他承包
上海淮剧团的计划无法实现,他只有选择离开上海。当时,正担任上淮团长的筱文艳为顾全大局,而未能够挽留住他。
1996年,陈德林积劳成疾,被诊断为恶性膀胱瘤。当时医生建议陈德林摘除
膀胱,这意味着他永远回不了舞台。“回不到舞台,我宁可不活。”当时才50出头的陈德林断然拒绝了医生的建议。经过4个月痛苦的治疗,陈德林出现在了第三届
江苏省准剧节上,浓浓的粉彩、厚重的戏服,将他虚弱的病体掩盖得严严实实,一上台精神抖擞,一下台
虚汗直流。陈德林的妻子
黄素萍在一旁心疼得直落泪。
1999年,陈德林在赴南京演出的高速公路上出了车祸,右手
粉碎性骨折。“癌症都不能阻挡我,这场车祸更阻挡不了。”在出车祸的第三天,他就绑着钢板上台演出了,这一坚持就是8个月。那段时间,陈德林因患病前后经历了6次手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演出场次不减反增天最多演过五场戏,一场三个小时,全天十五个小时,每年由他领衔主演的戏达到二百多场,是国家一级演员中演出场次最多的演员。"观众的掌声是我治病的最好良药,一上台我就什么病、什么痛都没了,我要一直演下去。”凭借这份执着信念,陈德林的癌症竟然“奇迹”般地好了,而且没有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