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伯启(1255—1333)元文学家。字士开。
砀山县(今属安徽)人。
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中,荐除
冀州教授,累迁集贤
侍读学士,进御史台
侍御史,出浙西廉访使。
泰定初以年老告退。
天历初,起任淮东廉访使,拜陕酉诸道行台
御史中丞,辞疾不起。赠
河南行省左丞,谥文贞。性
庄肃,奉身清约。
欧阳玄称其诗“思致敏用,襟韵朗夷,临文抒志,造次天成”(《元诗选·曹伯启小传》引)。著有《曹文贞公诗集》(一名《汉泉漫稿》)十卷。生平事迹见《曹文贞公诗集》附录
曹鉴《溢文贞公神道碑铭》、《
元史》卷一七六。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与仕途起步
求学经历:曹伯启出生于
孛儿只斤·蒙哥五年(1255年),字士开,是济宁砀山人。曹伯启二十岁时就学识渊博,曾跟从
东平县人
李谦游历,专心求学。
仕途起步:早年历任
砀郡文学掾、
漷州学正,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任
冀州教授,后逐步升迁,历任江阴路总管府仕郎、兰溪
主簿等职。
官场生涯与政绩
明于决狱: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曹伯启在任兰溪主簿时,因无证据不相信
县尉捕获的
盗贼,后抓获真凶,县尉因此被免职。
大德五年(1301年),曹伯启进阶为
承务郎,连续升迁为常州路总管府
推官。在常州路总管府推官任上,他公正判决了两起案,赢得了百姓的尊敬。首先,是关于郡民赵友谅的案件。赵友谅的妻子江氏,与同居的
汤姓之子私通。赵友谅愤怒之下杀了汤氏子,但放过了他的妻子。江氏的父亲,一位千夫长,平日里富有且好侠义,因女儿受辱而感到羞耻,便设计谎言称赵友谅是因酗酒失控而杀人,并非因奸情,并四处贿赂相关官员以求开脱。曹伯启的一位故人也来求情,并带来五万钱作为礼物,希望他能按照江父的意愿处理此案。然而,曹伯启坚决拒绝,他认为赵友谅虽有凶行,但江氏与汤氏子的不正当关系证据确凿,若不深究根源,就会让乱伦者逍遥法外,而杀人者所受惩罚与其罪行不符,这是不公正的。最终,他坚持原则,赵友谅虽因情有可原而减轻死罪,但案件得到了公正处理。
接着,是富室黄某杀人案的审理。黄某杀人后,企图通过贿赂其佃户李亚罗来让其顶罪。
推官在详细审查案件后,发现了真相,纠正了冤情,赢得了人们的敬佩。
至大三年(1310年),曹伯启升任朝列大夫、台州路治中,不久又经
御史潘昂霄、廉访使
王俣一齐举荐,提拔做西台
监察御史。
顾宪成的民众诬告他们的地方长官(尹)行为不法时,伯启并没有轻信一面之词,而是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核实工作。通过他的调查,真相大白,原来是民众在诬告,伯启因此依法惩处了这些诬告的民众。
朱祁镇器重:曹伯启从官五十多年,历仕
孛儿只斤·忽必烈、成宗、武宗、仁宗、英宗、
泰定、
天顺、文宗,所任之地方,遍布南北东西,曹伯启兢兢业业,为官之典范。
延祐七年(1320年),
赵曙即位后,召见了曹伯启,并任命他为山北廉访使。当时,皇帝急于在西山建造佛寺,但
御史观音保等人鉴于当年饥荒严重,请求暂缓此项工程。然而,这些谏言触怒了近臣,近臣的愤怒又影响到了皇帝,最终导致了直言者被处死。面对这种情形,曹伯启并未退缩,他说:“皇帝英明果决,我们更不能不直言相谏。”于是,他上书弹劾那些保持沉默的台臣,指出他们的不作为使得这个
清明节时代有了杀害谏臣的恶名,这使得皇帝听后感到惊恐。
至治二年(1322年),曹伯启被任命为集贤学士、御史台
侍御史。当时,朝廷下诏要求重新编纂《
大元通制》,曹伯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五刑本是指五种不同等级的刑罚,但现在却将黥刑(在脸上刺字)、杖刑、徒刑和流刑(流放千里之外)等刑罚加诸于一人之身,导致这些人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这实际上是一个人承受了五种刑罚,而不是每种刑罚都独立适用于不同的人。因此,法律应当进行修改。”
丞相认同了曹伯启的观点,但遗憾的是,就在此时,曹伯启被调任为浙西廉访使,这一改革建议最终未能付诸实施。
治理有方:
至大三年(1310年),
四川省廉访佥事阔阔木,此人以苛刻闻名。曹伯启对其进行了纠察和弹劾。最终,阔阔木因其苛刻的行为被罢免职务。
延祐五年(1318年)正月,朝廷任命真定路总管曹伯启为司农丞,并派遣他前往江浙地区商议并改革盐法。曹伯启到达后首先废除了原有的检校官制度,以减少官僚层级和提高效率。随后,在
浙东地区、浙西地区设立了六个盐仓,并设置了专门的运盐官员来负责盐的运输和储存。为了确保盐运的顺利进行,曹伯启规定了明确的运输期限和出纳秩序,使得盐的流转更加有序和高效。同时,他还制定了严格的惩罚措施,对于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因疏忽或故意行为导致盐资流失的
船户和仓吏,将予以相应的处罚。之后,曹伯启返回朝廷,将他的改革成果和具体措施上报,并最终被著为法令,成为全国范围内盐务管理的标准。
大同宣慰使臣忽鲁丁负责运送岭北的粮食,但这些粮食的价值远不及所报之数。朝廷多次派遣官员前去督促追缴这些赃款,但每次派去的人未能成功。最终,朝廷决定派遣曹伯启前往处理此事。但当曹伯启到达时,忽鲁丁臣已经去世。于是他对使臣的家人说:“欠官府的钱,虽然人死了也一定要征收。与其用钱向别人贿赂,不如偿还给官府。只要列出你父亲行贿的数目,官府替你征收。”那些受贿赂的人都很害怕,把钱偷偷送还给他的儿子,仅钱钞就有五百余万缗。曹伯启将这一情况上报给朝廷后,朝廷转任他为
通议大夫,并出任真定路总管。
此外,在
宜兴市、无锡两州发生饥荒时,曹伯启专门负责刑事审判工作,不参与其他事务。行省特地下令让他参与救济工作,他有效地组织了救援,使得两地百姓免于饿死。
不畏权贵:在朝中,曹伯启多次直言敢谏,不畏权贵。
延祐元年(1314年),曹伯启升迁为内台
都事、
刑部侍郎。
丞相铁木迭儿专权秉政,有一天,铁木迭儿召集刑部官员,询问为何对某西僧控告的案件久拖不决。面对丞相的质问,众人皆因畏惧而不敢言语。然而,曹伯启却从容不迫地回答说,该案所涉及的行为发生在赦免之前,因此不应再行追究。尽管铁木迭儿对此极为愤怒,但曹伯启的回答有理有据,使他无法反驳。
另一次宛平县尹盗取了官钱,铁木迭儿想要将看守者也一并处死。然而,曹伯启坚决反对这一做法,他认为看守者并未直接参与盗窃,不应承担同等的罪责。最终,在他的坚持下,看守者被免于死刑,只是受到了杖责并被遣送。
延祐五年(1318年)三月,曹伯启被擢升为南台
治书侍御史。他上言朝廷,强调“扬清激浊”是台宪(即监察机构)的重要职责,对于前来申诉冤屈的民众,应当认真核实情况,如果确实是被冤枉的,就应当为他们平反昭雪;如果是妄诉不实,也应当依法论处。曹伯启认为,当前对于诉冤案件一概不问的做法,显然违背了监察机构的定制和原则。最后他因为忤逆了
御史大夫的意思,于是就辞官离去。
后来,曹伯启又被召为
福建省道廉访使,不久改任右司郎中。
此外,八番地区的统帅擅自杀人,引发了边境的争端。朝廷已经决定派遣新的统帅去接替他的职位,并命令曹伯启前往调查此事。在前往八番的途中,曹伯启得知道路被阻,他担心如果直接派兵前往,可能会惊动对方,进而引发更大的混乱。于是,他派遣令史杨鹏单骑前往,向新统帅传达朝廷的意图,并详细了解了事件的经过。最终,曹伯启只上奏了前统帅擅自杀人的罪行,而没有进一步扩大事态,从而稳定了边境的局势,使边民得以安宁。
晚年生活与著作
告老还乡:
泰定元年(1324年),曹伯启以年老告退,回到家乡
砀郡。砀山的人因他贤德,称他住处为“曹公里”。
再起未赴:
天历二年(1329年),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起用曹伯启为淮东廉访使、
陕西省各道御史台中丞,并派车马相送,但曹伯启以年事已高为由,辞疾不起。
卒于
毗陵县:
至顺三年(1332年),曹伯启的长子曹震亨在毗陵不幸去世,这对曹伯启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亲自前往毗陵安抚并处理丧事。
至顺四年二月十六日(1333年3月2日),曹伯启也在毗陵离世,享年七十九岁。赠体忠守宪功臣、
河南行省左丞、鲁郡公,谥号“文贞”。
著作传世:曹伯启性
庄肃,奉身清约,著有《汉泉漫藁》(一作《曹文贞公诗集》)十卷及《续集》三卷,流传于世。
主要思想
民族观
曹伯启成长在
元朝的新时代,没有旧朝的阴影,没有“夏夷之辨”的观念,也没有不接受
蒙古族统治的遗民意识。相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他与当时很多知识分子一样,形成了对于元朝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愿意出仕元朝。曹伯启虽处蒙古族统治之下,但坚守汉文化传统与价值观,以儒家标准严格自律,展现了对汉文化价值的坚定信仰。
文学观
曹伯启文学创作上主张真实与情感的结合,追求自然流露、不矫揉造作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如
吕思诚所言,既“藻流丽,浑然天成”,又“质而不俚,文而不华”,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曹伯启的《曹文贞公诗集》中,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律诗、绝句、乐府等各类诗体一应俱全,内容丰富多样。他的诗歌创作源于“目击耳闻,真履实践”,每一首诗都是他对生活真实体验的艺术再现。无论是描绘自然景色,还是抒发人生感悟,曹伯启都能以温雅秀丽的笔触,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政治观
崇尚廉政
元代吏治普遍腐败,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稳定统治、整顿吏治,但因经验缺乏而效果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背景下,曹伯启作为活跃在官吏舞台上的一员,善于因时因地制宜,妥善解决问题。在杭州路钞库提领钞法久弊的情况下,曹伯启针对钞法腐败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革措施。他通过改革钞法,使得细民能够自由交易,新钞的出入无阻,从而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现象。
主张量刑慎法
曹伯启在
元初时期,针对法制特点中“有例可援无法可守”的乱象,提出了量刑慎法的思想。曹伯启作为《
大元通制》的纂者之一,极力主张量刑的慎重与公正。他提出,刑罚应分为五等,而现在将杖责和徒役等刑罚加诸于千里之外的百姓,导致他们几乎无法生还,这实际上是对一人施加了五等的刑罚,而非五等刑罚分别施加于不同的人。
道德观
崇尚节俭
曹伯启以其清廉节约的思想和行为,树立了官员的典范。他性格庄重肃穆,个人生活清贫简约,即使身为高官,饮食穿着也与普通儒生无异。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不仅体现了他的清廉品质,也彰显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
崇尚公正
曹伯启崇尚公正,以铁面无私、明察善断著称。无论是担任
冀州教授训导学生,还是任职官员处理案件,他始终坚守公正原则,不受任何外界干扰。在处理案件时,他善于观察、分析,能迅速洞察真相,使冤屈得以昭雪,罪犯受到应有的惩罚。
史籍记载
曹伯启,字士开,济宁山人。弱冠,从
东平县李谦游,笃于问学。至元中,历仕为兰溪
主簿,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伯启以无左验,未之信;俄得真盗,尉以是黜。累迁常州路
推官,豪民黄甲,恃财杀人,赂佃客诬伏,伯启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迁
河南省都事、台州路
治中,
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交荐,拜西台御史,改都事。关陕自
许衡倡道学,教多士,伯启请建祠立学,以表其绩,朝议是之。
顾宪成民诬其尹不法,伯启核实,抵民罪。
四川省廉访事
阔阔木以苛刻闻,伯启纠黜之。
延祐元年,升内台都事,迁
刑部侍郎。
丞相铁木迭儿专政,一日,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罪,何为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在赦前。”丞相虽甚怒,莫之夺也。宛平尹盗官钱,铁木迭儿欲并诛守者,伯启执不可,杖遣之。八番帅擅杀,起边衅,朝廷已用帅代之矣,命伯启往诘其事。次
沅州,道梗,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大同宣慰使法忽鲁丁,扑运岭北粮,岁数万石,肆为欺罔,累赃巨万,朝廷遣使督征,前后受赂,皆反为之游言,最后伯启往,其人已死,喻其子弟曰:“负官钱,虽死必征。与其纳赂于人,曷若偿之于官。第条汝父所赂之数,官为征之。”诸受赂者皆惧,而潜归赂于其子,为钞五百余万缗,民之负而无可理者,即列上与免之。出为真定路总管,治尚宽简,民甚安之。
延祐五年,迁司农丞,奉旨至江浙议盐法,罢检校官,置六仓于
浙东地区、西,设运盐官,输运有期,出纳有次,
船户、仓吏盗卖漏失者有罚。归报,著为令。寻拜南台
治书侍御史,因言:“扬清激浊,属在台宪,诸被枉赴诉者,实则直之,妄则加论可也。今论冤一切不问,岂风纪定制乎?”俄去位。
朱祁镇立,召拜山北廉访使,时敕建西山佛宇甚亟,
御史观音保等以岁饥请缓之,近臣激怒上听,遂诛言者。伯启曰:“主上聪明睿断,是不可以不诤。”乃劾台臣缄默,使昭代有杀谏臣之名,帝为之悚听。俄拜集贤学士、御史台
侍御史。有诏同刊定《
大元通制》,伯启言:“五刑者,刑异五等,今杖徒役于千里之外,百无一生还者,是一人身备五刑,非五刑各底于人也。法当改易。”
丞相是之,会伯启除浙西廉访使,不果行。
泰定初,引年北归,优游乡社,砀人贤之,表所居为曹公里。伯启性
庄肃,奉身清约,在中台,所奖借名士尤多;为
侍读学士,考试国子,首取
吕思诚、姚。
云南省佥事范震言宰臣欺上罔下,不报,范饮恨死,伯启具其事,书于
太史姓。真州
知州吕世英以刚直获罪,伯启白其枉,进擢风宪。其好彰善率类此。
天历中,起伯启为淮东廉访使、
陕西省诸道行御史台中丞,使驿敦遣,伯启喟然曰:“吾年且八十,尚忘知止之戒乎!”终不起,一时被命者,因相继去位,天下之士高之。
至顺三年,长子震亨卒于毗陵,伯启往拊之;明年二月,卒于毗陵,年七十九。有诗文十卷,号《汉泉漫稿》,《续集》三卷,行世。子六人,孙十人,皆显仕。
部分译文
曹伯启,字士开,是济宁砀山人。二十岁时,跟从
东平县的
李谦游历,专心求学。至元中,任兰溪
主簿,
县尉捕获
盗贼三十人,戴上刑具游街,伯启因无证人。没有相信;不久抓获了真正的盗贼,县尉因此被免了职。连续升迁为常州路
推官,土豪黄甲,倚仗自己有钱杀了人,却买通佃户让他去顶罪服刑。伯启审得实情,于是定黄甲杀人罪。升迁
河南省都事、台州路治中,
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一齐举荐,提拔做西台御史。关陕地区自从
许衡倡导道学后,出了很多人才,伯启奏请立
聂氏宗祠,设立学校,来表彰许衡的功绩,朝廷认为这个提议很对。
泾阳县有人诬告县尹不守法,伯启查实后,判了这个人诬告罪。
四川省廉访佥事阔阔木,以苛征百姓闻名,伯启免了他的官。
延祐元年,升迁内台都事、
刑部侍郎。宛平县尹偷盗官府的钱,
丞相铁木迭儿要同时诛杀守卫的人,伯启执意不同意,后改为杖刑后放逐。八番帅擅自杀人,引起边境事端,朝廷已经派人代替了他,又命伯启前去追查此事。驻扎
沅州,路不通,伯启恐怕带兵前往就会让那些人受惊,将会导致暴乱,于是先派遣令史杨鹏单人匹马去告诉新帅,并详备地了解到有关情况,只奏请惩办前帅擅杀之罪,边境百姓得以安宁。大同的宣尉使法忽鲁丁,用鞭子强迫岭北的百姓运粮,每年达几万石。他肆意欺上蒙下,累计贪赃数以万计。朝廷派使臣去监督征收,先后受他的贿赂,都反而替他说假话。最后派伯启去处理,此人已经过世,伯启开导他的后代子弟说“欠官府的钱,虽然人死了也一定要征收。与其用钱向别人贿赂,不如偿还给官府。只要列出你父亲行贿的数目,官府替你征收。”那些受贿赂的人都很害怕。把钱偷偷送还给他的儿子,仅钱钞就有五百余万缗。伯启后出任真定路总管。在任期间,崇尚刑法宽容,治理简明,百姓过得非常安稳。
朱祁镇即位后,召他任山北廉访使,当时诏令建西山
庙宇很急,
御史观音保等因是荒年请求缓建,激怒了皇上,于是杀了谏阻的人。伯启说“皇上英明果断,这样就不能不诤谏”。于是就弹劾台臣缄口,使政治
清明节时代有杀谏臣的名声,帝听后不禁有些惊恐。不久授集贤学士、御史台
侍御史,诏令他参加修订《
大元通制》,伯启说“所谓五刑,即刑分五等,如今受黥刑、杖刑者均服役于千里之外,百人中无一人能活着回来,这是一个人身受五种刑法.而不是五等刑法分别给哪一个人。这法应当修改调整。”
丞相认为这个意见很对,正好伯启调任浙西廉访使,这个建议未能实行。
泰定初,伯启告老还乡,在乡里悠闲地生活,
砀郡的人因他贤德,称他的住处为“曹公里”。
至顺四年二月逝世,享年七十九岁。
人物评价
“曹伯启是明代儒吏的典范之一,修身自律,磊落正气,亦有不俗的文学修养。”(现代学者孔垂懿评)
“曹伯启的诗句葩藻流丽,浑然天成、质而不理,文而不华。”(
元朝名臣
吕思诚评)
苏天爵评价曹伯启为“温文尔雅的曹伯启可独自被尊称为大学问家(原文:温温鲁公独称钜儒)。”(元朝文化家苏天爵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