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板薯
薯蓣科薯蓣属植物
脚板薯(Diosgorea alata L.)别名山药、薯蓣、薯药、佛掌薯、柱芋、参薯、白茹、面茹、炕茹。脚板薯为薯荷科,原产印度,分布于热带,栽培最广而最古;属薯科田薯类、扁根种;产量高、是好蔬菜也是好饲料;缠绕草质藤本,无毛;茎具四狭翅,基部偶有刺;单叶,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叶柄绿色或带紫红色,长4~15厘米;叶片绿色或带紫红色,纸质,卵形至卵圆形,长6~20厘米,宽4~13厘米,先端短渐尖、尾尖或凸尖,基部心形、深心形至箭形,有时为戟形,两耳钝,两面无毛;叶腋内有大小不等的珠芽,珠芽多为球形、卵形或倒卵形。脚板薯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穗状花序,长1.5~4厘米,通常2至数个候生或单生于花序轴上排列成圆锥花序,花序轴明显地呈“之”字状曲折,雄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内轮倒卵形;雄蕊6,雌花序为穗状花序,1~3个着生于叶腋,雌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种子四周有膜质翅;花期11月至翌年1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脚板薯分布于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湖北、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地。脚板薯有巨大的贮藏养料的块根,但块根粗壮幼嫩,排土力极弱,土壤坚硬能影响薯块膨大。薯块上有许多不定芽,以接近茎部的发芽较快,发出的茅也较粗壮。脚板薯的蔓叶见霜就死,遭受霜冻的薯块不耐储藏,容易腐烂。适宜发芽的温度为20~25℃。脚板薯在整个生长期都需要正常的水分供给;不过在各个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仍然是有所不同的。栽植后缺乏水分不易出苗;结薯时缺乏水分,薯块不易膨大;收获期水分过多;不耐柠藏,薯块容易腐烂;生长期水分过多,也容易染病霉烂。脚板薯枝叶繁茂,喜好阳光。光合作用旺盛,才能制造更多的养分,藏到薯块里;立支架,使攀缘上升,可扩大光照面积,促进光合作用。
脚板薯味甘、微涩,性平;归脾、肺、足少阴肾经;具有健脾止泻,益肺滋肾,解毒敛疮的功效;主治脾虚泄泻肾虚遗精带下病小便频数虚劳咳嗽、消渴、疮疡溃烂、汤火伤。脚板薯的营养很丰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C4、维生素B、维生素a等,在现代医药上它具有补脾胃、止泻利湿的效用。
形态特征
脚板薯为薯蓣科薯蓣属藤本植物。根(地下块茎)肥大,掌状或块状(野生的块茎多为圆形掌状棒形或圆锥形),每株产3~13块不等,表面棕黑色,断面白色或深褐色(紫色)。茎向右自旋,通常有4条狭翅,基部有时有翅。单叶,通常在茎下部为互生,中部以上为对生。叶柄和叶片均为绿色或紫红色;叶片纸质,卵形或卵圆形;叶腋内有珠芽,珠芽通常为球形、卵形或倒卵形。雌雄异花,雄花淡绿色,复总状花序雌花穗状花序。果具有3翅,顶端微凹,基部钝形,翅椭圆形,长2.0~2.5cm,宽1.5~2.0cm,种子扁平,着生于果实每室中央,四周有薄膜状翅。
生长环境
脚板薯适应性强,种植分布范围广,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主要产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广东省江西省福建省等地均有栽培。脚板薯耐高温、耐干旱气候,春季气温在10℃以上时块茎开始萌发不定芽,生长适温为25~28℃。20℃以下生长缓慢,叶蔓遇霜则枯。短日照能促进块根与零余子的形成。脚板薯对土壤要求不严,浅土层、多湿黏重地、山坡和平地均可栽植。但以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疏松、保水、保肥力强的沙壤土最好,土层越深,块茎越大,产量越高,在稍黏的土中,块茎较小,但组织紧密品质好。忌连作,宜与水稻轮作
脚板薯生长期短,从种至收获4~6个月就可以收获。脚板薯早熟类型的块茎在8月份开始增大,12月初成熟。然而与早熟类型相比,中熟或迟熟类型的块茎开始增大得迟一些,且不断增大,直到收获。脚板薯产量高,单株块茎产量一般可达10kg,而高产的甚至可达到50kg。
药理临床研究
脚板薯富含丰富的糖类,还含有蛋白质、各种维生素、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皂苷及粘质多糖等有益人体健康的元素。在民间药方中,脚板薯具有补脾、养肺、固肾和益精的生理疗效,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作为常用中药,具有健脾养胃、生津益肺和补肾益精的功效。
脚板薯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为长山药皂,脱糖基反应后得到薯蓣皂苷元,而薯蓣皂苷元是合成数千种甾体激素药物的重要原材料。研究表明,薯蓣皂苷元还具有镇咳平喘、降血脂、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和防动脉硬化疾病等多种药理学作用,在医药领域用途广泛。脚板薯其中皂苷含量较怀山药高3.5倍以上,胆碱也比怀山药高57.0倍以上。
杭悦宇等对山药类药材(原植物分别为薯蓣、山薯、褐苞薯蓣、参薯)多糖进行的项药理试验表明,4种药材多糖均有极显著的提高小鼠免疫机能的效果。研究表明,长山药植物粗提物对禁食大鼠和兔子有降血糖的作用,能控制四氧嘧啶引起的高血糖,其乙醇提取物的水溶液部分与降血糖活性有关。
现代医药研究表明,参薯茎叶中含有的黄酮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癌、增强免疫、降血脂血糖、抗突变和调节心肺等作用,在医学上对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癌症、脑血栓、消除自由基以及抗衰老等效果明显;在食品工业上可用作抗氧化剂、色素和甜味剂等。
生长繁殖
1.种薯切块繁殖法:于上年收获时,选择生长健壮、个头较细长、须根少、表皮光滑、无外伤的块茎,晾1~2天后入窖储藏,翌年栽植前取出,将种薯均匀纵切成两个长块,然后再横切成长约5~10厘米、重约100~120克的小块,注意确保每小块块茎都带有芽眼,而后将每小块的切面都沾满草木灰,并放在太阳底下晒1~2小时,然后放在室内晾1~3天,待切面愈合后再播种,可防止切口腐烂,促使发芽整齐。这种方法出苗早、生长快、产量高,但繁殖系数低,用种量较大。如果扩种面较大,可结合平时食用收集薯子(顶子)作种,即在平时大量食用时,将薯蔸子留到5厘米长,再将切面沾上草木灰,晾干后入窖储藏留作种用。用以上方法繁殖2~3年后,品种易退化,会影响产量,生产上常与零余子繁殖法相结合。
2.零余子繁殖法:零余子是藤蔓叶腋处着生的气生块茎,这种繁殖法要适当提早移栽,尽量延长其生长期以增加产量。此法收获的产量可能相对较低,但能改良品种。具体做法是:在零余子自然脱落前采收个头较大(鸡蛋大小)、须根稀少、光滑的零余子在室内沙藏过冬。翌年在当地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将零余子取出放在太阳下晒2~3小时,然后放入保温棚内催芽,棚温控制在25℃左右,待芽长3~5厘米时即可按常规栽植。
栽培技术
整地施基肥
脚板薯由于生长期长、块根大、入土深,栽植地要求深耕,冬闲时深翻地,等表土干后,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机肥2500~4000公斤,翻耙均匀,整成1.2米(含沟)宽的高。
大田栽植
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采用每畦双行法,在每畦上开两条8厘米的种植沟,然后在种植沟内撒入生石灰以防治地下害虫,按株距33~40厘米摆好种薯,注意将薯块切面朝下、皮面朝东(太阳升起的方向),然后覆土起垄,垄高10厘米左右,不催芽栽种出苗较慢,但其先生根后发芽,根系发达,生长健壮。
田间管理
1.搭架引蔓,定苗除萌。当幼苗长至25~30厘米时,用2米长的小杂木直插成独立架或用小山竹插成人字架,扶茎蔓上架。每蔸只留强健苗1根,其余全部摘除。茎蔓生长过旺抽生腋芽过多者应摘除。7月间,叶腋中长出的零余子花蕾,除保留健壮的留种外,其余应及时抹去,以减少养分消耗,利于块茎肥大。
2.中耕、培土。脚板薯根多,且多分布于地表,为避免伤根,只需在幼苗期中耕1次,并在蔸间撒上油茶壳。油茶壳是一种很好的肥料,同时还有防草、松土与防虫作用。当茎蔓长到1.2米左右时,结合施肥培土1次,然后全畦盖上茅根,这样做既可防止杂草丛生免中耕,又可调节温湿度。
3.肥水管理。生长期间共追肥3~4次。提苗肥:结合中耕,在行间挖6~10厘米的施肥沟,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10公斤,覆土并在蔸间覆上油茶壳。壮苗肥:结合培土,每667平方米施钙镁磷肥10~20公斤及适量的草木灰、土杂肥;花蕾期、块茎膨大中期各施一次重肥,每667平方米施人尿500~1000公斤,人尿对块茎的膨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产量的形成起关键作用。追肥忌施人粪和猪、牛栏粪,因粪肥易引起茎蔓、块茎皮色发黑,导致病害。脚板薯较耐旱,对水的要求不严,7月~8月间遇干旱,适当浇水1~2次即可。
收获储藏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地上部逐渐枯萎时即可陆续采收,收获后晾2~3天,然后按种薯与食薯分别堆放于窖内储藏,一直可保鲜到翌年下种前后。
防治法法
病虫害防治
脚板薯病虫害较少,少量栽植一般很少用药,栽植多时也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为铺,主要选用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病害有炭疽病、锈病,可用多菌灵、托布津、粉锈宁等防治。虫害有锯叶蜂总科、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可用敌百虫800倍液灌根防治。采收前一个月一般不用药。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药理临床研究
生长繁殖
栽培技术
整地施基肥
大田栽植
田间管理
收获储藏
防治法法
病虫害防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