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兼善(1898-1988),字达夫,号得一轩主人,
诸暨市店口镇人。
动物学,鱼类学家,教育家。
中原地区鱼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陈兼善先生一生勤于著述,其《台湾脊椎动物志》及《
普通动物学》长久伴随台湾生物医农学子成长。对台湾动物学界的启蒙贡献,无人可望其项背。
简历
1912年考入杭州
杭州师范大学,并把赖以为生的几亩地作抵押,筹措学费,到北京高等学校求学。
1928年4月间,去
西沙群岛调查生物资源,从此开始研究鱼类,次年出版了《广东鳗鱼研究》一书。
1931年,到法国巴黎
自然博物馆的鱼类研究所进行深造。
1934年,又到英国大英博物馆,搞专门研究。同年秋回国,先后执教于
暨南大学和广东勷勤大学。抗战胜利后,到台湾参加接管
台湾博物馆、台湾大学等,并任台湾博物馆馆长,兼台湾大学教授。
1955年,在台中东海大学执教,创设鱼类标本馆。
1972年任美国军部动物病理调查所顾问;
1978年、1981年两次回大陆探亲,1982年5月,定居
上海市。兼任中国鱼类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水产学会顾问。1982年任
上海自然博物馆一级研究员。
1983年任全国第六届政协委员。
1984年,出版图书《鱼类的演化和分类》。
出身师范生
陈氏于《我的中学生时代》一文中说:“一个破落户的子弟,想读书,却没有钱,祇好捡个不花钱的学校。并不是立志‘作育英才’,民国初年,旧制中学四就可以毕业,师范学校却要九年,而且毕业后还要作几年‘人之患’,这是穷人的悲哀。于是从1911年直到1917年,我足足穿了五年破制服。”。
杭州师范大学教员阵容极为坚强,校长
经亨颐后任广东第一
中山大学校长舍监
夏丏尊后为名作家、名教授、文史教员刘子庚、单不厂、章嶔、
陈望道、
刘大白、沈仲九、马叙伦等后皆为名教授或名作家,音乐教师
李叔同后出家成为高僧弘一大师。
音乐在师范学校是重要课程,每周六堂,陈氏对李叔同特别推崇:“他好像
孔子一样,礼乐射御书无所不能,学生们得其一体,就可以成为一代宗匠。老友
丰子恺先生就是一个例子。”在诸多名家的薰陶下,使陈氏养成深厚的人文素养,这对他日後的著述专业有其深远影响。
陈氏在浙江一师时,雅好非正式课程的篆刻。1913年学校请来
西泠印社负责人
叶为铭先生教授篆刻,
经亨颐校长亦为篆刻名家,偶尔指典一二。1917年,陈氏保送北京高等师范博物部,後经校长至北京高师担任总务长,介绍陈氏与篆科名家陈衡客、
陈半丁、王梦白等相识,业艺大进。陈氏说:“我一生无成就也无大志,祇此雕虫小技自信或可传世”。陈氏以
动物学知名,知其专精篆刻者极少。
进身名教授
陈氏进入
北京师范大学博物部,使其日後成为动物学家。博物部有
邓萃英、
翁文灏、
丁文江等名教授,陈氏虚心学习,1921年毕业。陈氏毕业後按惯例应任教过中学,惟文献无徵。1924年秋,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1925年,
经亨颐出任广东大学校长(翌年改
中山大学),陈氏追随校长南下,入该校
动物界系,教授预科动物学、组织学和演化论,开启其一生教学、研究生涯。
民国十六年(1927)年,传闻
日本侵占我
西沙群岛群岛,当时的中山大学校长
戴季陶商请政府派谴一艘巡逻艇前往西沙,调查人员分气候、地质、海洋、生物等组,大多由中大教授分任,陈氏与
陈同白(曾任台湾省水产试验所所长、农复会
渔业组组长)负责生物调查。此行在西沙调查十六天,采集动物标本计
脊椎动物十三种、
节肢动物门三十六种、
软体动物门七十五种、
刺胞动物门四十三种、
多孔动物四种。陈氏于1970年记载此事说:“由于那趟远行,引起我对鱼类研究的兴趣,沉湎在这鳞片鳍条的生活中,而不能自拔”。陈氏自对鱼类发生兴趣,就开始前往
海南岛、
香港特别行政区、
温州市、
厦门市等地采集,两年间约采到1,600种鱼类标本。1929年,陈氏撰成一篇关于
广东省鳗目的论文\u003cA Review of the Apodal fishes of Kwangtung\u003e(广东无腹鳍鱼类考察),发表在中大生物学报一卷一期。陈氏後来说,“这是一篇论文无师自通,错误百出的小报告,後来多读了几本书後,就知道不可如此荒谬”。有感於所学不足,陈氏遂决定出国进修。
民国二十年(1931)八月,陈氏前往
法国,在巴黎
自然博物馆鱼类研究所,“拜在胡勒(L.Roule)教授门下乖乖的读了三年书。”每年都在该馆馆刊发表一篇论文。二十三年五月,又转往英国大英博物馆,师从诺曼(J.R.Norman)半年。同年九月返国,任教广州勷勤大学,抗战军兴,勷勤辗转迁往粤北,改制为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二十九年再度改制为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陈氏任教该校至三十年三月,应中英庚款董事会之邀,担任国立黔江中学校长。陈氏于其文章中说,在其五年校长任内,不得不搁置其鱼类学研究。
接收省博馆
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民国三十四年(1945)十月十七日,陈氏奉命接收台湾总督府博物馆,改制为台湾省博物馆,出任首任馆长。三十六年十一月,陈氏创办英文馆刊Quarterly Jouranl of The Taiwan Museum (台湾省博物馆季刊),在发刊词中指出:“日本博物馆侧重于藏和陈列,而忽视馆後支持的研究机构。……我们馆以往既完全没有研究机构,所以一切研究设备都要从头做起……;这刊物的目的,在於报导我们研究的业绩”。该刊创刊後普获各国学界认同,外国专家经常为该刊撰稿者亦不乏其人。迄四十九年,相与交换刊物的国家多至四十三个,学术研究团体达三百0四个。
陈氏也是接收
台北帝国大学(台湾大学)的教授之一。在省博馆期间,陈氏同时在台大理学院动物学系授课。来台第一代
动物学虽不止陈氏一人,但陈氏勤于著述,其影响远较他人深远。
1956年因细事得罪当道,被免去博物馆馆长职。此事据张之杰先生来函:“先师陈小泉曾随陈氏任职省博馆动物组,据先师说,某日该馆接获通知,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将于上午莅馆参观,等到将近下午一时尤未见大驾,遂以为总统已取消此行,陈氏率同仁到附进餐厅午餐,不意总统与夫人在张道(或
张其昀,已失忆)陪同下恰於此时莅临。是日下雨,夫人上台阶时差点滑跤(是进馆前还是进馆後,已失忆),及进入馆中,未见有人接待,询问左右,谓馆长暨主管皆已出去吃饭。总统大怒,不愿多事逗留,匆匆离去。事後陈氏遭彻职,先师则转师大博物系(1951年改生物系)任教。”
陈氏任职省博馆期间,完成一项重要著述工作,就是《台湾脊椎动物志》的编篆。当时社会贫困,陈氏无力付梓,向“台湾省特种教育基金会”贷款
新台币五千元,言明两年无息还本,交开明书局出版(1956)。告贷期满陈氏无力偿还,遭法院查封财产,幸赖前教育厅长
游弥坚出面,商请当时的教育厅长
陈雪屏协助,将存书分寄全省各中学图书馆报销转帐,一场风波始化险为夷。笔者特将此事写出,以见前辈学者创业之艰辛。
陈氏一生勤于著述,来台前著有《遗传学浅说》(1930)、《进化论纲要》(1935)、《人类脑髓之进化》等通俗读物,及《鱼类学》(1936)、《古地理学》、《史前人类》等专书或大专用书。来台後先著有专书《
台湾鱼类志》(1954),继扩大其内容而成《台湾脊椎动物志》。陈氏於《台湾脊椎动物志》卷首语写道:“中国为科学落後之国家,其於纯理的世界性科学,或可袭他人之业绩,而不必斤斤於创获。但应用的与地方性的科学,倘无切合实际之观察,崭新独立之研究,徒然拾人牙慧,无异太阿倒持。…..古来学者竭壁生精力於一鱼一鸟之微,自然求知重於致用。予今仅以五年短暂之光阴,成此综合性的著述,何敢媲美前人,盖致用之心较切,成就自必有限也。”
《台湾脊椎动物志》出版後,各大专院校相关科系莫不采用为
教科书,长期伴随生物、医、农学子成长。1969年,该书再版,较初版增加一倍,分上下两册,改由
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年,其学生于名振教授再予增订,而成上中下三册。如今该书的重要性虽已不如从前,但其启蒙作用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任教东海生物系
陈氏被台湾地区领导人彻职後,转往东海大学任生物系主任。陈氏自称一生曾四度蒐集鱼类标本,前三次分别在
中山大学、勷勤大学及省博馆,最後一次东海大学生物系。陈氏在(我的鱼类研究)一文中说:“当我六十岁的那一年,深觉生命过于短促,多少总得留点遗迹在人世间。…….我对于鱼类学虽然一知半解,但一生中除此外,别无长物。因此请准学校,创设了一个鱼类标本馆。十多年来已有标本六千馀尾,
汉隶千四百馀种。”来台後,陈氏的鱼类论文主要发表在《台湾省博物馆季刊》及《东海学报》。
陈氏任教东海生物系期间,又完成重要著述《
普通动物学》(1962)。任职省博馆期间,陈氏即著有通俗读物《二十世纪动物学》(1956)。《普通动物学》备精详,为部定大学用书。陈氏在卷头语中指出:“我深知我国大学教育的风气,以采用西文教育--所谓‘原本’相炫耀,如其有人提倡中文教本,不是落伍,便是低能,有识之士,难免嗤之以鼻。这是教育方针问题…….….
中原地区人从中国书读到外国书,从中国产物教材研究到外国产物教材,循序渐进,应无大讹。所以在大学内数、理、化等学科采用西文教本,我们还可以勉强同意;如其地质学、地理学、
植物学、
动物界等有地方性的学科,远之于国家学术之独立,近之於国计民生之建设,都有深切的关系,亦竟夸称‘原本教授’,那就不敢同了。……..假使由于这部书的出版,而引起学者们的责难与改正,甚至于根本毁弃而另写一部完美的《
普通动物学》,俗语说:‘
夜鹰叫醒
公鸡,公鸡叫醒
太阳’,诚是衰朽所馨香祷祝者也。”为科技扎根的本土化思想跃然纸上。
晚年回归故土
陈氏于1966年七月退休。1968年二月再被聘为台湾大学客座教授,主授鱼类特论及实验。1972年10月赴美国定居,其珍藏图书及个人档案悉留
东海生物系。1997年,其弟子于名振教授退休,将所有陈氏珍藏图书及参考文献送至东海大学图书馆特藏组永久典藏。
陈氏于1978年返回中国大陆定居,1981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担任名誉研究教授,3至8月在该所主讲鱼类的演化和分类,并写出讲义,总结其数十年研究所得的见解和经验。1988年8月1日在上海逝世,骨灰安置苏州吴县
东山华侨公墓。
陈氏回归大陆後,以之年又完成两项著述,分别为《鱼类的演化和分类》(1984)和《英汉动物学辞典》(1960);早在1950年代,陈氏又应台湾编译馆之邀主编《生物学名词》
动物界部份六十三年刊行,(
植物学部份直到八十八年才公布印行,主任委员仍以陈兼善挂名)。在大陆所著《英汉动物学辞典》,有词条五万馀,约一百二十万馀字,似为前两项工作之扩编。陈氏在前言中指出:“余在国外期间时思及国内有关动物学方面的辞书,如鱼类学、昆虫学等。回国後又收集了若干有关典籍,.但没有一本比较完整的英汉动物学辞典。………近几年来,余整理了多年积累的资料,又摘录名家著作中的众多有关词汇,编写了本辞典。供生物学、动物工作者以及农、林、牧、渔工作者参考”。
人物评价
陈氏一生事业,以在台期间最为重要。日据时期,日本人限制台民求学。光复後,
日本学者撤出,来台接收及任教的内地学者,适时填补了台湾的人才真空。
光复之初罗宗珞、
朱洗等生物学名家奉命接收台大,并设立植物系、动物系,但完成任务後旋即内渡,似陈氏般伫守台湾的知名生物学家寥寥可数。大陆易帜之际,虽有大批生物学人才东渡,但仍以光复之初来台的陈氏及其省博馆同事刘棠瑞影响最大。陈、刘两人皆勤于著述,分别成为台湾
动物界及
植物学的奠基人。陈氏民国三十四年(1945)来台,在台计二十七年,对台湾动物学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右。
参考资料
1. 陈兼善:(台湾省博物馆季刊发刊词),《台湾省博物馆季刊》1卷1期,1947年11月。
2. 陈兼善(我的中学生时代),《国语日报。书和人》 132期, 1970年4月4日。
3.凯歌楼主:(鱼类学家陈兼善),《高雄渔讯》8卷2期, 1987年10月。
4.赖春福:(鳞片鳍条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陈兼善小传),《渔业推广月刊》55 期, 1991 年4月。
5.陈驱 潘惠安(陈兼善)《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2集 科学出版社, 1991年
年谱简编
1924年 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
1925年 任教广东大学动物学系
1928年 5月赴
西沙群岛采集,从此对鱼类学发生兴趣。
1931年 8月赴巴黎
自然史博物馆,随鱼类学大家胡勒 研究三年;1934年5月,转
大英博物馆随诺曼研究半年。
1934年 9月任广东勷勤大学
动物界教授兼生物系主任
1945年 9月来台接收;10月,任台湾省博物馆馆长,兼台湾大学动物系教授。
1947年 11月创办\u003c台湾省博物馆季刊\u003e
1956年 8月任东海大学生物系主任;同年《台湾脊椎动物志》出版
1965年 任台湾地区教育事务主管部门生物学名词审订主任委员
1972年 10月赴美定居
1981年 3月回中国大陆,在中科院
南海所任名誉研究教授。
1984年 4月出版《鱼类的演化和分类》
1985年 《英汉动物学辞典》书稿完成,198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