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
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翻译家,音乐教育家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浙江省桐乡人,原名丰润,号子觊,后改为子恺,中国现代画家,中国现代漫画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散文家,翻译家,音乐教育家。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杭州师范大学,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1921年前往日本研修,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归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1924年参与创办立达学院,次年成立立达学会;从1939年起,丰子恺先后任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1943年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新中国成立后,丰子恺多居于上海市,担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首任院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1975年9月15日,丰子恺因病在上海逝世。
丰子恺始终致力于文学艺术创作和中国艺术教育事业,著作译作达150余部,其画作以简约、洗练著称,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以自我生活情感和具有时代特质的题材为表现对象,探索了一条独特的中国画的现代之路,同时满足了艺术通俗化、大众化的时代需求。他写下了大量随笔,出版过《缘缘堂随笔》《率真集》等多本散文集,在现代文学史上自成一格。丰子恺长期执教于中小学、师范学校和大学,编译三十余种乐理书籍,对普及和提高新音乐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翻译日语、俄语音乐理论和文学作品,促进了艺术教育普及与文学推广。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市石门镇)一个书香之家,原名丰润,号子觊,后改为子恺。其父亲丰整日埋头读书,乡试三番失利后才中举人,因科举制度取消只得在家办私塾谋生,丰子恺成了他的首个学生。丰子恺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便扛起家庭重担,依靠经营染坊度日。丰子恺自幼酷爱美术,表现出较强的绘画天赋,六岁时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他即用家中染料,为《三字经》《千家诗》涂色;其后转入崇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就读,于1914年毕业。
1914年秋,丰子恺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接受正规的音乐和美术教育,跟随夏丏尊学习文学。李叔同对丰子恺十分赏识,把他作为可塑之才,单独教授日文,在戏剧、文学、书法等多方面培养与熏陶丰子恺,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18年8月19日,丰子恺与同学一起送李叔同到虎跑寺出家为僧,皈依后李叔同(弘一法师)始终关心丰子恺的学业,把他介绍给来华的日本画家,并委托夏丏尊承担日文的辅导工作。
教书育人
1919年,丰子恺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与校友吴梦非刘质平一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该校成为现代中国第一所私立艺术师范专科学校;他还在东亚体育学校、爱国女学、城东女学等学校兼授图画音乐课。同年,丰子恺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美育团体——中华美育会,创办中国第一本美育学术刊物《美育》,先后发表《画家之生命》《忠实之写生》《艺术教育的原理》等文章。在授课期间,他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在艺术观念和教学前景上亦出现危机,决定出国深造。
1921年,丰子恺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十个月的研修,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他在东京参加洋画研究会与音乐研究会,业余自学乐器,集中补习了美术、音乐、语言、文学等方面知识。在日本,丰子恺接触到两位日本漫画家的作品,对他影响很大。一位是竹久梦二,其作品充满着诙谐、幽默、讽刺和游戏,笔法简洁,构图变化而又稳妥,丰子恺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漫画艺术趣味,他评价说“寥寥数笔的一幅小画,不仅以造型的美感动我的眼,又以诗的意味感动我的心。”另一位是蕗谷虹儿,其绘画技法细腻,画意深远,被称为工笔漫画家,丰子恺同样被她的绘画风格所吸引,在第二本漫画集《子恺画集》中即收录多幅这种风格的画稿。受此潜移默化的影响,丰子恺在后来的漫画创作中,成功借鉴并吸收他们的画风。散文创作方面,丰子恺在众多的日本文学作品中,最喜欢夏目漱石的作品,对他的创作思想和处世态度保持着一致性,取得了共鸣。他曾说:“知我者,其唯夏目漱石乎? ”1929年,丰子恺在作品《秋》中第一次引用夏目漱石的话语,并于1958年和1974年两次翻译夏目漱石的作品《旅宿》。
1922年,丰子恺回到中国,复任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教职;并在吴淞中国公学等学校兼课,与同校任教的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同年秋,他到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匡互生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等文化界名流组成“白马湖作家群”,彼此志同道合,倡导美育,悉心教学与创作,丰子恺开始为他们的作品设计、绘制封面或插图。1924年冬,因部分教师与学校领导层在办学理念上产生分歧,很多教师萌生离校的决定,丰子恺由白马湖迁往上海市
在上海,丰子恺与匡互生着手创办立达学园,他变卖白马湖畔的房屋用于校舍建设,不久后又成立了立达学会,以“修养人格,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改造社会”为宗旨,吸引了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如茅盾陈望道、郑振铎、叶圣陶、胡愈之、朱自清等参加。1925年,丰子恺在上海《文学周报》连续发表画作,郑振铎给这些作品定了“子恺漫画”的标题,“漫画”之名称始在中国普及,此后出版第一部漫画集《子恺漫画》,开创了中国漫画的近代历史。这一年,他翻译了日本文艺理论著作《苦闷的象征》,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而该著作刚刚由鲁迅译毕。1926年1月,丰子恺最早的一部音乐理论著作《音乐的常识》出版;同年9月,立达学会创办《一般》月刊,他作为主要撰稿人之一,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为民众介绍学术思想。
1927年,丰子恺追随李叔同皈依佛教,法名“婴行”,师徒共同创作《护生画集》,旨在弘扬佛法与仁爱。此后,弘一法师定居闽南地区,两人再无机缘相聚,但丰子恺不忘弘一法师嘱托,坚持创作完成了全部六册护生画集。
1929年,丰子恺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开明书店自1926年创办以来,已成为“白马湖作家”发行作品的主渠道,丰子恺的很多著作均为开明书店出版,后来书店又创办了《中学生》《新少年》杂志。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取名源自上海市的居所名称,这是其散文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丰子恺独特散文风格的代称。1933年,丰子恺在家乡石门湾亲自设计建造了一所中国式宅院,由马一浮题名“缘缘堂”,却于1938年1月毁于战火。缘缘堂内有各类藏书近两万册,丰子恺在此生活期间,出版了大量漫画集、随笔集、文艺论著等,这一时期也成为他的创作丰收期。
1937年,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杭州市遭到空袭,丰子恺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为躲避战乱,他决定举家内迁,辗转经江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等地,1939年任浙江大学(当时迁至广西宜山、贵州遵义)讲师、副教授,讲授艺术教育和艺术欣赏等课程;1942年任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
专心创作
1943年,丰子恺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他陆续译著出版《音乐的常识》等面向中小学生和普通音乐爱好者的通俗读物,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做了有益工作。1946年,丰子恺踏上返乡之路回到上海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丰子恺将主要精力放在苏联文化或俄罗斯文学方面的翻译工作,他开始自学俄语,很快便可阅读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的俄文原著。1952年,他翻译完31万字的《猎人笔记》,至1956年已出版十多册音乐美术参考书外文译著。
至1959年末,丰子恺担任了上海市文史馆馆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外文学会理事、上海市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辞海》艺术分册主编等职务。1960年6月,丰子恺担任上海中国画院首任院长,1962年起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凄惨晚年
1966年,丰子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遭受批斗和劳动改造,度过了凄惨的晚年生活;1972年“审查”结束后,他创作了《缘缘堂续笔》《护生画六集》等作品。
1975年9月15日,丰子恺因肺癌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1978年6月,丰子恺得到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次年,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画院联合举行仪式,将丰子恺骨灰安放在上海烈士陵园。
艺术成就
漫画创作
艺术特点
取材来源于生活。丰子恺漫画大多展现生活中的事物与景象,用简单的方式把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悟表达出来,包括自然景物、儿童玩耍场景、青年学生、都市生活、民间风俗等,此类题材在当时其他同类作品中较少见,因此较为新颖。这些场景在生活中真实存在,令人在鉴赏艺术作品时感到十分亲切,有认同感,引人深思的同时表达了深刻的主题。这种广泛的生活取材是其艺术思想的重要体现。
注重立意表达。丰子恺在创造漫画时,重视作品立意的深刻表达,他的漫画作品总是用寥寥数笔,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将其放大,把思想内涵与艺术形式相融合,从而达到画面平平却又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通过仔细品鉴,能够获得不同的感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称赞他:“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听什么。高度艺术表现的境地,就是这样。”他创新绘画方式,探索“古诗新画”,用诗歌巧妙地传达出画笔所不能描写的自然之景,创出原诗的新境界。丰子恺认为,漫画虽然是小幅作品,但是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用简单的笔法展现深刻的立意,能够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艺术作品。朱自清曾评价丰子恺的漫画:“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
突出意境营造。丰子恺擅长通过意境的含蓄表达,给人留下想象空间,从艺术作品中收获更多的感悟。他简化了复杂的人物场景关系,加入透视与框景构图,擅长以近实远虚的表现手法表现诗词中的意境美,作品线条自然流畅,在一些以景物为主体的漫画作品中,通过周边景物营造出来的意境,给人以想象空间,这是丰子恺漫画艺术思想的重要体现。此外,他善于将生活经历,原原本本地从一幅幅短小的漫画中传递出来,让人联想到自己真实的生活,从而引发共鸣。
代表作品
丰子恺创作的漫画作品达4500多幅,代表作有《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会议》《我的儿子》等,经整理后汇集出版。
《人散后 一钩新月天如水》:1924年,丰子恺在朱自清主办的《我们的七月》杂志发表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描写了闲适的消夏生活,同时也有人走茶凉、曲终人散的淡淡忧愁。作品取材自宋代谢逸《千秋岁·咏夏景》词中“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的意境,用传统的古诗词表达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显示了丰子恺漫画的创造性。
作品构图简洁,观者可感受到“茶后人散”的惆怅和思念之情。这是丰子恺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第一幅漫画作品,他根据“诗画交流”理论,将诗词的写意理念融入到写实创作中,开创了“古诗新画”这一新的画风模式。当时在上海主办《文学周刊》的郑振铎评价道:“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卷上的芦帘,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一钩新月,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一个诗的意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漫画阿Q正传》:1939年7月,丰子恺创作的《漫画阿Q正传》由开明书店出版。丰子恺以简笔画的绘画风格,借助中国水墨画的写意,以及西洋绘画的透视方式,将原作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一性格特征,再现在漫画中,漫画构图几乎正面平视,人物安排在中景靠前的位置,画面给人以平和亲切之感,叙事主要是通过群体活动场景展开。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为后来万叶书店绘制《绘画鲁迅小说》奠定了基础,使丰子恺成为以图释文阐释鲁迅小说用力颇多的画家之一。此后《漫画阿Q正传》不断再版,至1951年已发行了十五版。
主要漫画集
散文作品
艺术特点
题材包罗万象。丰子恺一生创作了18部散文集,100万字左右,内容涉及日常生活、追忆师友、漫谈艺术、人间百态等多个方面。他的散文内容大多从平凡琐碎的生活中取材,或抒写对社会人生的体验、感悟与思考,或描写身边生活中蕴含的美与情趣。从细微的生活中发掘创作题材,通过“小中见大”悟出人生哲理。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读〈缘缘堂随笔〉》中惊叹:“他所取的题材,原并不是什么有实用或深奥的东西,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
语言质朴随兴。丰子恺在散文创作中,成功借鉴漫画创作风格,用本真的语言,书写真实的生活,从而表达出真实的感情。他的散文文风纯朴自然,较多地体现儿童题材,以孩子的视角和语气来描绘所见所感,并用平平的文字和略笔遣词造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思想仁义从容。丰子恺的散文作品明显地接受了中原地区佛家思想、传统艺术的熏陶。他将佛理以及对人生根本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体现在散文创作中,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佛理,并把佛理生活化,使作品透露出佛教文化风格。他把佛教文化融入写作,创作的散文体现出忧国忧民的儒家“仁者爱人”情怀;他用文笔表达着对人生的看法,即使面对厄运,同样从容应对。
丰子恺擅长散文,写下了大量的随笔,出版过《缘缘堂随笔》《随笔二十篇》《率真集》等多本散文集,在现代文学史上自成一格。他的散文以特有的情调打动读者,引起共鸣,正如郁达夫所说:“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
主要散文集
音乐教育著作
著作特点
丰子恺早年致力于音乐教育,长期执教中小学、师范学校和大学。其音乐入门著作,主要以日本通俗乐理读物为依据翻译或编译而成,以启蒙和普及为目的,内容涉及到西洋音乐各方面的初步知识。在对西方音乐家的介绍中,他结合教学经验,用散文、随笔的方式,结合传闻逸事介绍音乐家及其音乐创作过程;在对西方音乐作品分析时,他用文学性语言对音乐表现进行描述,并结合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演奏方式以及音乐要素进行分析,彰显理性化的特征,达到了当时中国音乐分析最前沿的理论深度与水平,著作深受青少年、儿童及音乐爱好者欢迎,其影响面、流传面深远而广阔。
主要著作
1925年出版了第一本音乐读物《音乐常识》,至1949年解放前,共重印了28次,常销不衰。他笔耕于音乐启蒙与普及教育园地,编译《音乐入门》《音乐十课》等三十余种乐理书籍,对普及和提高新音乐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翻译作品
丰子恺认为,作品翻译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力求“信、达、雅”,语言自然流畅,为译语读者所接受。《源氏物语》作为中国第一部全译本,填补了日本古代文学名著翻译的空白,译文文体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他一生翻译著作达三十多部,主要涉及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包括俄罗斯伊凡·屠格涅夫《初恋》《猎人笔记》、日本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紫式部《源氏物语》等文学作品十四部,以及日本黑田鹏信《艺术概论》、门马直卫《音乐概论》等艺术理论二十三部,促进了艺术教育的普及,也推动了外国文学的推广。
人物评价
朱光潜于1943年8月在《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一文中评价道:“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子恺从顶到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有一点与时下一般画家不同,就在他有至性深情的流露。”
巴金在1981年6月《怀念丰先生》中缅怀丰子恺:“他又是一个辛勤的劳动者,我看到他的一本接一本的译著和画集。他介绍了西方艺术的基本知识,他讲述西方音乐家的故事,他解释西方绘画发展的历史;他鼓吹爱护生物,他探索儿童的精神世界。我没有见过他,但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形象: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我并不完全赞成他的主张,但是我敬重他的为人。”
华君武在1985年9月《子恺先生》文中赞扬丰子恺:“先生著述之丰,恐怕在中国近代文艺界也是不多的,他是近代中国美术的启蒙者,是美术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漫画家,为我们社会诚诚恳恳做了那么多事,我深悔我对先生认识太不深刻了。”
刘海粟在《怀念丰子恺》中表达怀念之情:“他对业师李叔同先生终身敬佩,提到夏丏尊、叶圣陶、俞平伯诸兄,总是赞不绝口,虚怀若谷,出于天然,可称之谓是个有至情有童心的老诗人!我与子恺画风相去甚远,但从不为此妨碍友情。我爱他的字画,更爱他的为人。”
人物轶事
一生的约定
为了弘扬佛法,鼓吹仁爱,弘一法师与丰子恺约定每隔十年创作一集《护生画集》,即70岁时完成70幅,80岁时完成80幅,直至百岁时作第六集百幅,则“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此后在颠沛流离和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丰子恺始终没有忘记两人约定,于1965年完成了《护生画集》第五集90幅画的创作。1973年,丰子恺的身体已每况愈下,他预感自己时日无多,为不忘恩师嘱托,加快了创作步伐,终于在生命走完之前,完成了《护生画集》第六集100幅画,作为对恩师的怀念。那一年,距离1928年动笔创作第一集的时间,已整整46年。
“三层楼”之说
1948年11月28日,丰子恺在厦门佛学会作了题为《我与弘一法师》的演讲,提出“三层楼喻”。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分别指代衣食、学术文艺和宗教。他指出,“人生”就是这样的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把物质生活弄好,抱这样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属于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也很多,即所谓“智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在谈及李叔同,丰子恺表示,弘一法师当时出家,强大的“人生欲”不能满足于二层,完全属于”脚力大者“对人生追求的渐近,是一种人格的完满与升华。
后世纪念
纪念活动
2018年11月9日,由桐乡市政府等单位主办的丰子恺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在桐乡市举行,大会期间举办系列展览活动,不仅汇整此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杭州市、北京等地展览的书画作品、册页、手卷、信札、手稿及出版物近300件套,还以丰氏家学为基点,展出丰子恺与幼子丰新枚的部分通信。
特种邮票
2018年5月11日,《当代美术作品选(二)——丰子恺之仰之弥高》特种邮票首发式在浙江奉化举行,邮票1套3枚,图案名称分别为:丰子恺《仰之弥高》、关山月《秋溪放筏》、李苦禅《远瞻山河壮》,全套面值3.90元。《仰之弥高》是丰子恺1963年春游浙江奉化雪窦山千丈岩时所画,用寥寥几笔,勾勒出雪窦山千丈岩崇岩壁立、高耸敬仰的图景。
故居
丰子恺故居位于浙江桐乡石门镇,故居的侧门即是丰子恺很多作品提及的的缘缘堂。这座中式结构、近世风格的两层三开间建筑于1937年毁于日军炮火,1984年,在桐乡县(今桐乡市)政府和丰子恺好友资助下,缘缘堂于原址重建,并在附近建有丰子恺博物馆,成为中国漫画艺术的交流中心。
艺术中心
2020年12月28日,丰子恺艺术中心奠基仪式在浙江桐乡举行,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0.5万平方米,投资约15.52亿元人民币,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美术馆、音乐厅、会议中心、酒店等,为此,丰子恺嫡孙丰羽决定将收藏的520件书画作品、手稿、书信等文物存放在建成后的艺术中心。
纪录片
2019年12月21日,由杭州师范大学会同合作方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丰子恺》在2019第九届澳门国际微电影节上获奖。“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是纪录片《丰子恺》的突出特点,摄制组走访了丰子恺在上海、深圳市杭州市、桐乡的亲友和研究专家,查阅了大量珍贵史料,客观准确纪录了他的“艺术人生化”之路。此前杭州师范大学成立了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并设立了丰子恺文学奖,举办丰子恺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和系列学术文化讲座等活动,促进国际文化界、艺术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散文奖
为了纪念丰子恺的散文成就,2014年设立丰子恺散文奖,截至2022年12月已举办四届作品评选,累计收到参赛作品25000余件,参赛人员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有余光中余秋雨邱华栋梁衡刘亮程等名家摘获奖项。
社会关系
家庭成员
父亲:丰璜(1865~1906)字迎年,号泉,1883年考取秀才,1902年考中举人,因“丁忧”错过进京会试的机会,后科举制度废止,在家办私塾,1906年因肺病去世。
母亲:钟云芳,同为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市石门镇)人,虽不认字却治家有方,一生育有七女三男,丰子恺为第七长男。
妻子:徐力民,其父徐芮曾任崇德县督学。1919年3月13日与丰子恺结婚,育有三子四女,长子丰华瞻、次子丰元草、幼子丰新枚,长女丰陈宝、次女丰苑音、幼女丰一吟、养女丰宁欣(丰子恺三姐丰满之女,自幼在丰家长大)。
女儿:丰一吟(1929年5月6日~2021年12月11日),原名丰一宁,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人,画家、翻译学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丰子恺研究会顾问,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
师生关系
李叔同(1880~1942),平湖市人,是将近代西方音乐、美术和戏剧引进中国的第一人,1912年在杭州师范大学任教员,1914年丰子恺入校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美术,是对丰子恺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老师。1918年,李叔同出家杭州虎跑寺,法名演音,号弘一。
参考资料
历史名人—丰子恺.浙江省政府.2023-03-29
丰子恺.金华市政府.2023-04-11
作为音乐家的丰子恺.北青网.2023-03-29
丰子恺的童心.东北网.2023-04-01
马一浮.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6-13
历史沿革.浙江大学.2023-03-29
重读丰子恺.潮新闻.2023-04-11
丰子恺三绘《漫画阿Q正传》.人民政协网.2023-04-11
谷崎润一郎.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4-21
巴金.中国政府网.2023-04-01
生平介绍.刘海粟美术馆.2023-04-01
弘一大师与丰子恺.中国新闻网.2023-04-01
丰子恺《仰之弥高》特种邮票将在奉首发.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政府.2023-04-01
历史沿革.桐乡市政府.2023-04-0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教书育人
专心创作
凄惨晚年
艺术成就
漫画创作
艺术特点
代表作品
主要漫画集
散文作品
艺术特点
主要散文集
音乐教育著作
著作特点
主要著作
翻译作品
人物评价
人物轶事
一生的约定
“三层楼”之说
后世纪念
纪念活动
特种邮票
故居
艺术中心
纪录片
散文奖
社会关系
家庭成员
师生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