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叶蝉
昆虫纲同翅目叶蝉科动物
棉叶蝉又名棉叶跳虫、棉浮尘子、棉二点叶蝉等,以成、若虫在棉叶背面刺吸汁液。国外分布于印度日本。国内除新疆外均有分布,其分布北限为辽宁省山西省,但极偶见;甘肃省南北、四川省西部和淮河以南,密度逐渐提高;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省区发生密度较高,棉花生长后期几乎每片叶上都有。
简介
中文名:棉叶蝉
拉丁学名: Empoasca biguttula(Shiraki)
纲:昆虫纲
目:同翅目
天敌:
主要危害作物:棉花、茄子、马铃薯、豆类、白菜、烟草、番茄、番薯蕹菜、南瓜、芥菜、萝 卜、木棉木芙蓉野葵、向日葵、芝麻、桑、葡萄柑橘属等31科77种。
生活习性
年生8~9代,湖北12~14代,广东省14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和卵在茄子、马铃薯、蜀葵、木芙蓉、梧桐等的叶柄、嫩尖或叶脉周围及组织内越冬。在湖北、广东等地冬季仍见成虫在豆科作物上繁殖。5月中旬至11月是为害期,其中尤以10~11月上旬为害最重。成虫白天活动,在晴天高温时特别活跃,有趋光性,一受惊扰,迅速横行或逃走。一、二龄若虫,常群集于靠近叶柄的叶片基部,成虫和三龄以上若虫一般多在叶片背面取食,喜食幼嫩的叶片,夜间或阴天常爬到叶片的正面。在28~30℃下卵历期5~6天;若虫期5.6~6.1天;成虫期15~20天。6℃以下进入休眠状态。
形态识别
成虫
体长3 mm左右,淡绿色。头部近前缘处有2个小黑点,小黑点四周有淡白色纹。前胸背板黄绿色,在前缘有3个白色斑点。前翅端部近爪片末端有1明显黑点。阳茎短,马蹄形,阳茎柄细长。抱器基部粗壮,向端部逐渐变细,在离端部1/5处内侧有几个锯齿状突起。
长0.7 mm左右,长肾形。初产时无色透明,孵化前淡绿色。
末龄若虫体长2.2 mm左右。头部复眼内侧有2条斜走的黄色隆线。胸部淡绿色,中央灰白色。前胸背板后缘有2个淡黑色小点,四周环绕黄色圆纹。前翅芽黄色,伸至腹部第4节。腹部绿色。
生活史与习性
发生代数
发生代数因地而异。江苏省1年8~9代,湖北12~14代,广东省14代,世代重叠。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不能越冬,在华南以成虫和卵在茄子、马铃薯、蜀葵木芙蓉、梧桐等的叶柄、嫩尖或叶脉周围及组织内越冬。
棉叶蝉在棉田的发生期各地不尽相同。淮河以南和长江以北一般在7月上旬成虫开始迁入棉田,发生为害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长江流域5月中、下旬迁入棉田,8月中旬后虫量增多,9月上、中旬形成为害高峰。在不防治的情况下,盛发时间北方较南方为长。停止为害期北方较早,南方较迟。
成虫白天活动,晴天高温时特别活跃,有趋光性,受惊后迅速横行或逃走。成虫羽化后次日交尾、产卵。卵散产于棉株中、上部嫩叶背面组织内,以叶柄处着卵量最多,其次是主脉上。
若虫孵化后留一心状孵化孔。若虫共5龄,第1、2龄若虫常群集于靠近叶柄的叶片基部,3龄以上若虫和成虫多在叶片背面取食,喜食幼嫩的叶片,夜间或阴天常爬到叶片的正面。
各虫态历期与温度相关。在28~30℃时,卵历期5~6 d,若虫期5.6~6.1 d,成虫期15~20 d。
发生关系
气候。棉叶蝉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温度23℃以上,相对湿度70%~80%适于棉叶蝉繁殖。特别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棉叶蝉繁殖速度加快,数量迅速增加,为害加重。温度下降到15℃以下时,成虫活动迟缓,6℃以下进入休眠状态,初霜后绝大多数若虫不能存活。大雨或久雨能阻碍棉株上部棉叶蝉卵的孵化和成虫的羽化,并且能杀死一部分若虫。早期易遭受水渍的低洼地或易受干旱的山坡及高燥地,发生均比较严重。
食物。杂草多的棉田环境棉叶蝉食物丰富,有利于发生。因此,丘陵地区、零星棉田及周围多草的棉田常比平原地、成片棉田及周围杂草少的棉田发生数量多,为害也重。叶片上多毛和毛长的品种不利于棉叶蝉取食,具有抗虫性。
天敌。棉叶蝉的捕食性天敌有蜘蛛目草蛉隐翅虫科瓢虫和蚂蚁等;寄生性天敌有红恙螨科、棉叶蝉柄翅小蜂、寄生真菌等,对棉叶蝉的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防预方法
调查方法
每代发生始盛期前1个月开始,到为害结束,每5 d调查1次。选择离虫源田较近的棉花长势较好和一般棉田各1块,每块田5点取样,每点20株,记载每株第3果枝1个叶片上的成、若虫数量。
防治技术
棉叶蝉的防治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压低发生基数和防治其他棉花害虫时进行兼治为重点。
(1)农业防治
冬、春季结合积肥,清除田边、沟边杂草;选种叶片多毛、毛长的抗虫品种;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促进棉花健壮生长,提高抗害能力。
(2)化学防治
一般发生年份可结合防治棉铃虫棉红铃虫等进行兼治。若发生数量达70头/牛百叶以上或棉叶已经受害时,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常用的药剂有:2%大叶蝉科散粉剂或5%甲奈威粉剂30 kg/hm2,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或25%伏杀磷乳油1 0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倍、20%扑虱灵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生活习性
形态识别
生活史与习性
防预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