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大学二级学院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原为重庆大学外文系,成立于1932年,隶属文学院。
学院简介
学院现由英语系、日语系、德语系、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研究基地、大学外语教育中心、现代教育与对外汉语教育中心、国际语言培训与文化交流中心等组成。经过历代重大外语人的不懈努力,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和长足进步。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7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7人,博士24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3人,宝钢奖教金优秀教师获得者4人,重庆市教学名师1人。学院多名教师在国家级或省市级各类专业学会等团体中承担重要工作,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
学院现有英语、日语德语三个本科专业。在《2014-2015年中国本科教育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英语专业被评为“五星”专业,日语专业被评为四星专业。学院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课程与教学论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翻译专业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二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联合计算机学院设立了语言、认知与智能计算二级学科博士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重庆市首批重点建设学科和“十一五”重点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为重庆市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依托学院一级学科建立的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研究基地下设七个研究所、两个实验室和《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编辑部,并于2006年被批准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院大学外语教育中心承担了全校非英语专业类学生的大学外语教育。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发展以及资源平台建设等多方面改革成效显著,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之一,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成功申报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科研经费达605万;获得各类奖励18项;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0篇,其中SSCI检索5篇,A\u0026HCI检索1篇、EI检索5篇;出版学术专著25部,教材11部;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研修班等近10次;举办各类高层次讲座100余场。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862人,其中本科生543人、硕士研究生294人。学院通过举办系列学术讲座、专业外语类竞赛、外语文化节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外语环境,繁荣了校园外语文化,提高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学术科研意识和综合素质。学院学生多次在全国性比赛中荣获佳绩,获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一等奖、 “二十一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中华全国日语演讲大赛特等奖等国家级奖励。近年来学院每年有40余名学生赴国外知名高校交流学习,30余名学生到意大利等国家承担对外汉语教学。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综合竞争力名列学校各学院前列。
学院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知名高校开展广泛的合作。近五年来,学院共派出教师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深造、访学50余人次。学院教师多次代表我国外语教育界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或分会报告。
经过几代重大外语人的艰苦创业,昔日的外语系已发展成为重庆大学规模最大的文科学院之一,为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外国语学院将继续发扬该校优秀的人文传统,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该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英语系
历史渊源
重庆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肇始于1932年成立的重庆大学文学院的外文系。建系之初,先后聘请了学贯中西的西方文学家及红学专家吴宓教授、莎士比亚专家朱文振教授、英语语音专家周考成教授等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来系任教。
1952年院系调整后,外文系师资调整到外语教研室。1978年重庆大学开始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高校英语师资。1985年恢复外语系建制,系主任为国家级专家韩其顺教授,次年开始连续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1995年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英语系成为学院最大的一个系。2000年5月,外语学院与原重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外语系、原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研室合并,成立了新的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三校英语专业合并成新的英语系。现任系主任毛凌滢教授是重庆大学人文社科领域第一个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教授。校学术委员李永毅教授是外国语学院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师资力量与教研水平
英语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24名,其中既有在全国学术界颇有影响的专家教授,亦有新近毕业于国内外名校的年轻博士,以及多年耕耘于英语系成绩斐然的中青年教师。英语系现有教授及副教授14名,其中两名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半数以上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绝大多数教师有海外名校求学、访学经历,或者在国外名校获得博士学位。近年来,英语系教师积极投身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成绩卓著。英语系教师到目前为止共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研究、中央高校科研专项基金、重庆市教改研究项目等50余项,在权威期刊、A\u0026HCI、C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4部,译著10部,教材7部。英语系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英语诗歌,英语小说,英语戏剧、文学与传媒,比较文学,西方文化,口译、笔译、翻译理论、英语教育,语言测试、二语习得、社会语言学,语料库、古罗马等研究。其中文学与传媒的跨学科研究、古罗马研究、口笔译理论、二语习得、计算语言学和测试研究已经形成特色。
专业特色/专业水平
英语专业为重庆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重庆大学优势专业;“综合英语”为重庆市精品课程,“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等为重庆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英语系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较深厚的文化素养,较宽广的国际视野,较强的批判思维能力以及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通过四年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较高的人文素养,以及较强的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为学生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打下优良的基础。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正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既力图与国外相关专业学科发展前沿接轨,又兼顾国内专业改革发展趋势和中国文化发展需要,实现了专业教育从语言工具性向人文性的重大转变。课程体系设置和课堂教学不仅只重视语言的输入,更重视内容、知识的输入和能力的培养。本科基础阶段将语言技能和学术技能的训练贯穿于英语文学、英语文化、翻译、中西比较文学与文化、西方历史、艺术、神话、宗教、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教学中,高年级阶段主要以研讨型课程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
人才培养成效与对外交流与合作
英语系一向重视对外合作,积极开展与海内外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学生的联合培养,为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已与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美国迪士尼公司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大学等学校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日语系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成立于1998年,1999年9月正式招收日语专业本科生。2003年在应用语言学硕士点下招收日语语言类硕士生,2006年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获得批准,开始独立招收日语语言文学类硕士生。除了日语本科教学和硕士生教学以外,日语教学还包括作为公共外语的第一和第二外语教学、其他专业的辅修日语教学、重庆大学的通识课程教学等几大类型。
日语系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已具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现在岗教师1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博士学位获得者3人。且均有曾在日本长期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具有丰富的阅历和教学经验。另外,日语系长期聘请2-3名日籍专家,其辛勤工作为日语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日语专业教师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有:日语语言学研究、日本文学研究、日本文化研究、中日语化比较研究、日语教学法、翻译理论等。
多年来,日语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兼具东西方文化视野,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能胜任经贸、外事、管理、文化、教育、旅游、新闻出版等领域工作的高素质日语人才。日语系开设了基础日语、综合日语、听力、会话、翻译、写作、阅读、文选、文学史、日本社会、日本文化等课程,并将英语定为必修课程。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文学艺术、经济管理、法律、新闻、自然科学基础、生态环境类等课程。还可攻读重庆大学其他院系的第二学位课程。为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日语能力和交际水平,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还在课外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运用环境。每周举行日语角活动,每年举办日语文化节、日语演讲比赛、日语配音比赛、日语话剧表演等。在4年学习期间,安排学生到科研机构、外事单位、公司和旅行社等单位实习。
经常邀请国内外的日语专家和日本驻华外交官来我系讲学,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及日语学习的相关信息。目前我系已与东北大学、早稻田大学、熊本大学、长崎卫斯理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一、发展大事记
1995年,日语教研室成立,开始招收日语专业三年制专科生。
1998年,日语系成立。
1999年,正式招收日语专业本科生。
2003年,在应用语言学硕士点下开始招收日语语言类硕士生。
2006年,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获得批准,开始独立招收日语语言文学类硕士生。
二、作出突出贡献的重要人物和各方面的成果
2002年,1999级学生曲春燕获得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主办的全国演讲大赛一等奖
2006年,2005级学生周羽获得第一届中华全国日语演讲大赛西南赛区一等奖。
2007年,2005级学生赵思思获得第二届中华全国日语演讲大赛西南赛区特等奖
2011年,2008级学生许方圆获得第六届中华全国日语演讲大赛西南赛区特等奖。
2012年,2009级学生彭媛在第七届中华全国日语演讲大赛中,以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二等奖
硕士生成果:
2009年,2008级研究生段云兰获得第二届上海外国语大学卡西欧手表杯”中国研究生日语演讲大赛三等奖
2009年,2006级硕士生訾文静获得第二届中国日本学研究“卡西欧杯”优秀硕士论文三等奖。
2012年,2009级硕士生刘毅飞获得第五届中国日本学研究“卡西欧杯”优秀硕士论文二等奖。
集体成果:
2015年,日语系被评为2014年~2015年度重庆大学先进集体。
德语系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前身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小语种教研室和德法系。具有多年开展公共德语和出国人员德语培训教学的经验,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在以往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2008年起成立德语本科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
本系德语教学有本科专业教学班、作为公共外语的第一和第二外语教学班、其他专业辅修德语教学班、留德德语强化班、业余德语教学班等几大类型。
重庆大学德语教学历来注重质量,为了帮助德语专业学生学好德语,经常举办“德语角”及各种专业及知识技能竞赛,并鼓励学生参加创新项目,进行与专业相关的调研学习。学院语音室、院图书资料室定期向师生开放。德语专业现有本科教学层次,每年招收25人,面向全国招生。德法系现有教师7名,其中副教授1名,讲师4名,外籍专家2名。大多数教师都有在国外研修或工作的经历。德法系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德法系教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德语文学、翻译理论、跨文化交际学、德国影视文化等。
德语专业致力于以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德语人才为办学指导思想。培养学生成为思想素质好,德语基本功扎实,熟练运用各种德语语言技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德语人才的要求。此外,德语专业学生还可攻读重庆大学其他院系的第二学位课程,感受重庆大学作为国家211和985工程一流综合性大学的整体氛围,外语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具备另一门类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综合优势。
德语系一向重视与国外大学的合作,积极开展与德国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学生的联合培养,为学习德语和德语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我系已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美因兹大学、杜塞尔多夫大学汉诺威大学德国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大学英语教育中心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育中心主要承担重庆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外语教学,学生人数达15000以上。外语教育中心下设六个英语课程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组、文理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建筑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工程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信息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和大学英语创新课程组。
本中心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培养目标,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围绕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点进行了课程体系建设、听说教学模式建设、课堂教学模式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创建了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创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听说自主学习新模式,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创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互动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系统开发建设了网络和纸质学习资源,促进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网络交互和课外实践以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融合。
自2000年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两校合并以来,重庆大学语言语音实验教学中心利用世行贷款建成语言语音教室16间、调频广播电台和音频广播电台1套,以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开始了英语实验教学的最初尝试。经过十多年的建设,该校大学英语课程形成了“课程建设立体化、能力发展综合化、课堂模式多元化、资源管理电子化”的鲜明特色,推动和促进了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先后有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100多所高校、700余名教师来该校参观学习,该中心先后有100余人次应邀到全国各省市做教学改革经验报告,并组织了20余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示范课,听课学校达70余所,共计300余人。此外,还举办了全国首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讨会,出版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论文集。新华出版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日报》、《重庆卫视》等多家媒体也多次前来采访报道。
专业设置
英语专业
研究(学习)对象
本专业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英语语言训练,内容涵盖英语语言、文学、历史、艺术、宗教、哲学、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毕业时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以及优异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优良的综合素质。
主要课程
新生研讨课、英语听力、英语主题陈述、英语思辨与写作、英语散文选读、英语时文阅读、英语短篇小说阅读与评析、西方历史与社会、西方艺术与审美、西方神话与宗教、西方思想史、英语国家概况、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化元典导读、中国文化概论、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英语演讲与辩论、同声传译、专题口译、英美文学与电影等。
选修课程
英美文学模块包括文学概论,英美文学选读,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与电影,文学批评与实践,美国族裔文学专题研究,文学中的科学伦理等;翻译模块包括翻译概论,科技翻译,新闻翻译,商务翻译,口译入门,交替传译,文学翻译等;文化模块包括文化研究入门,大众文化与传媒等;语言学模块包括英语语言学概论,社会语言学,英语文体学,英语词汇学,英语教学法等。
专业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本专业对学生高中阶段的英语积累和语言素质要求较高,良好的语音语调,足够的词汇量,扎实的语法基础,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英语专业学习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思辨能力,英文资料及文献阅读能力,英语语言实践能力,具有较快的反应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文字分析理解能力。由于入学的英语水平差别较大,一开始会有心理落差,但是只要肯认真学习,努力钻研,差距一定会越来越小。
培养特色
技能训练与通识教育:本专业语言技能训练与通识教育并重,实行以内容为依托,听说结合、读写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涵盖文学、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领域,注重研讨性学习,兼顾中西文化的互通,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承担教学的老师各有特色,学科范围广泛。
小班教学:本专业的主干及基础课程实行小班教学,班级人数20人左右。任课教师能最大限度地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班级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方式和内容的调整。考评方式较为灵活,基础课程以考试为主,辅以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选修课则大多采用课程论文的方式考察学生的语言功底、逻辑思维和对课程知识的整体了解程度。
优异生培养:新生进校时即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拔院级优异生,随后根据年度学业成绩选拔校级和院级优异生,根据优异生的兴趣、优势分配导师,由指导老师根据优异生的专业水平及学习研究倾向为其定制学习任务、定期检查任务完成情况,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并设定优异生的选拔和退出机制,确保优异生的质量。
国际交流:本专业学生还有诸多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可以通过各种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赴美国、英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地的知名大学进行学习,提升自己的学业视野和素养。
就业与深造
在如今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英语作为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之一,就业面宽,主要毕业方向为:国内读研、出国留学和就业。根据近3年的统计来看,本专业每年有20%—30%的同学选择继续在国内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如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有10%以上的同学选择在国外知名高校深造,如美国常春藤名校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中文大学等;60%-70%的同学选择就业或者创业,大部分毕业生从事与英语专业相关的翻译、外贸、英语教育、外交、海关、旅游、管理等岗位,部分毕业生从事更加重视综合素质的公务员、银行、文秘、文员等岗位。
课余安排
英语专业是少数能在课余时间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高效自学的专业,课下必须进行大量英文文献的阅读,提高词汇量和阅读水平,增加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巩固专业知识,接触原版的书籍、影视作品、新闻、音乐等,发现并培养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学习生活两不误。本专业对听力和口语有很高的要求,课下必须安排足够多的时间练习口语和听力。
在课余时间也可参加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中国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英语风采大赛;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年会举办的戏剧演出比赛等专业类学科竞赛。同时也可以参加模拟联合国大会(Model United Nations)外文戏剧社、演讲与辩论协会、新闻网、户外素质拓展协会、外语文化节等素质拓展活动。学生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申请加入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各类课外创新实践项目。
日语专业
研究(学习)对象
本专业的研究对象是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如何运用听、说、读、写等日语技能灵活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如何在日本历史、地理、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及相关问题的探讨中提高思辨能力,如何通过日本文学文化经典文本的学习,掌握阅读和分析日本文学文化文本的基本方法,如何通过汉语、日语、英语的多语言运用及跨文化体验拓宽国际化视野等。
主干课程
基础日语,综合日语,日语翻译口译系列课程,日语名著导读,日本文学、文化、社会专题研讨系列课程,中日比较系列课程。
专业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日语词汇量大,语法结构与汉语有较大差异。
难以跳脱母语的影响,讲的日语不地道。
缺少实际场景对话练习,不敢开口说日语。
培养特色
阶梯式培养模式:基础阶段“学日语”。利用大一大二两年时间打下扎实的日语基础,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日语四级水平及国际日语能力测试二级水平;高级阶段“用日语学习”,利用大三大四两年时间,根据学生兴趣,学习掌握日本语言学、文学、文化、社会的最新理论与应用,提高思辩能力,拓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国际化视野。
优异生培养:本专业大一期间GPA排名前10%的学生将有机会获得优异生资格。在培养过程中配备资深导师,量身制定学习计划并实行一对一指导。合格的优异生,有望优先获得免试就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
复合培养:从二年级开始,实行主辅修制,使许多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金融、法律、外贸、管理等第二专业的学习,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既懂日语、又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拓宽就业渠道。
国际合作培养:每年将在大三学生中择优选派约5-10名学生,赴东北大学熊本大学等知名国立大学留学一年,其中多人还能获得较高额度的奖学金。学生可自主申请赴日本早稻田大学,长崎卫斯理公会大学等校留学一年。大二开始每个学期,有机会申请赴台湾知名高校及其他国内知名高校进行交换学习。寒暑假有机会参加与重庆大学有交流协议的日本东北大学等名校举办的短期国际交流活动。
就业与深造前景
每年有30%左右的毕业生将继续在国内外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如日本东北大学、早稻田大学等,或者通过考研或者保研的方式选择在国内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知名高校。选择就业的毕业生的大部分会进入与日语专业相关的翻译、外贸、日语教育、外交、海关、旅游、管理等岗位,也有部分毕业生进入主要强调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公务员、银行、文秘、文员等岗位,广汽丰田、强生医药等三资企业以及苏宁、美的等国内大型企业是近年来毕业生争相签约的单位。
课余安排
课余时间可利用日语动漫,日剧等丰富的影音资源,在愉快的视听体验中学习日语。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从事兼职活动,体验社会并锻炼自己的能力。课余时间可参加多种专业兴趣活动,如中华全国日语演讲大赛,“卡西欧手表杯”日文辩论大赛、翻译大赛以及地区性的日语朗诵比赛、配音比赛等专业类学科竞赛。每周日语系都会开展“日语角”活动,现场可以与日本外教一对一交流,也可学习体验日本文化相关的知识。以日语系学生为运营主体的校级学生社团“日语学社”,由日语专业学生承担组织工作,可自主举办丰富的日本文化活动。
德语专业
研究(学习)对象
本专业的学习对象在一、二年级主要是德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在三、四年级,一方面继续巩固并强化德语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文学、语言学、国情学、翻译等学术类或应用类课程构建起必要的专业知识体系,并结合个人兴趣和长项确定发展方向,在相关领域或问题上有较深的认识和较强的能力。随着中国与德语国家(德国瑞士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各层面交流合作的不断加深,既能熟练运用德语,又在特定学术或应用领域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符合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
主干课程
一、二年级阶段有基础德语、德语口语实践、德语综合练习课、德语语法、德语听力、德语会话、德语阅读、德语写作、德语国家概况等。三、四年级阶段有综合德语、德语视听说、德语文学史、德语语言学导论、德国历史、中德跨文化交际、德语学术写作、日耳曼学专题研究、德语笔译、德语口译、经济德语等。
专业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本专业在低年级阶段属于语言入门和强化阶段,课程密集,课内外学习任务多,压力大,对学生的外语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具体来说既要有基本的模仿能力,还要有对语言现象进行敏锐观察和系统总结的能力,以及合理规划作息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过程的能力。高年级阶段课程都是围绕学术问题或应用领域的专业研讨型学习,因此需要学生有宽广的知识面,熟练的口笔头表达技巧和抽象思辨能力,并具备跨文化理解和交流的动力和潜质。
培养特色
小班教学:本专业秉承小而精的办学理念,强调师生之间紧密融洽的交流氛围,所有专业课程都是小班教学。我们的培养体系既重视扎实的语言技能,又强调高水平大学学生应有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水准。
自由选择研究方向:学生在高年级可以根据兴趣和长项等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例如有志于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或教育的,可以通过修读相关课程,在教师指导下为成为研究德语语言学、德语文学或德语国家国情文化的学术人才而准备;有志于将来从事中德间文化或商务交流活动的,可以着重加强翻译等实践技能的训练,了解经济或技术相关背景知识,为毕业后走入职场做准备。
国际化程度高:高年级学生中有一定比例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赴德交流学习一至两学期。同时,专业教师中外籍教师比例高,相当多的课程是外教直接授课。我们常年有各种国内外专家的讲座和授课等活动。
英语为必修语言:在全球化背景下,本专业始终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入学后第二学期起英语作为必修贯穿整个本科阶段,而全校的二专和辅修制度也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习其他领域知识技能,帮助大家成为复合型人才。
就业与深造
本专业每届毕业生人数较少,绝大多数能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规划找到合适去处。立志继续深造的,基本上能申请到德国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如海德堡大学拜罗伊特大学),或通过保研考研在国内高校深造(如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就业的同学中既有进入中外知名企业(如一汽-大众长城汽车),从事和德语相关工作的,也有从事其他行业(如中国银行强生医疗器械)或自主创业的。
课余安排
虽然学生课内外学习任务重,但是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各层次校园活动精彩,我们鼓励学生们学会自主安排时间,在课外一方面多阅读,多交流,扩大知识面,锻炼表达和思辨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例如各种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组织,各种文化节庆(如迎新晚会、外语文化节),各种实践训练项目(如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各种比赛(如运动会、全国德语专业辩论赛)等,这些活动既能让大学生活更快乐更充实,又能开拓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合作交流
学院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国际交流项目,支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出国交流学习。每年有10多名学生通过学校各种项目到美、英、日、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著名大学交流学习;学院与英国纽卡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和长崎卫斯理工会大学、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和比锡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派出相应专业学生到相关国家学习;学院与东北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交换学生。除交换学习外,学院与汉诺威大学等高校积极开展假期交流项目。各专业均长期聘请外教在校授课,聘请国内外著名高校教授到校集中授课,为学生创造高水平、国际化的培养体系。
学生风采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各类学生活动,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是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培养中的重要特色。
学院连续承办了12年的重庆大学外语文化节是学校的重要品牌文化活动,开展的外语演讲比赛、歌曲比赛、征文比赛、配音比赛、短剧比赛等赛事和异国文化展、外语角、讲座等活动每年吸引上万学生参与。
学院每年均有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口译大赛,中华全国日语演讲比赛等各类课外学科竞赛中获奖;近三年来还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挑战赛、二十一世纪中英创业计划大赛、中国-东盟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意营销比赛、中国创新公益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全国性课外综合竞赛中获多个一等奖。如:2012年,日语专业彭媛获第七届中华全国日语演讲比赛第二名。英语专业学生张泰然、杨锦宇获第十六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亚马孙河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孙天骏获2011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2011年,英语专业王小溪获2011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挑战赛总决赛一等奖,2011中国-东盟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意营销比赛二等奖。2010年,英语专业孙天骏获2010sife中国创新公益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等。
知名校友
吴宓教授,学贯中西的西方文学家
叶君健教授,翻译界耆宿、知名作家
周考成教授,英语语音学泰斗
刘炳善教授,我国首部英国文学史教材《英国文学简史》编写者
魏在江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90余人,专任教师167人,拥有在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法律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学、英美文学、日语文学、德语文学、比较文学、古罗马文学、符号学、文化批评、翻译学等方向的教授15名,副教授49名,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7人,博士学位获得者22人,在读博士20余人;有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3人,重庆市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宝钢奖教金优秀教师获得者3人,唐立新奖教金科研和优秀教师奖获得者3人,华为奖获得者1人。
教授:余渭深、李 红、晏晓蓉、邹晓玲、黄萍、朱万忠、辜向东、毛凌滢、李永毅、彭 静、张梅、桑凤平、陈晓莉、韩 萍、蒋婷、周梅
副教授:沈毅、颜欢、林夏、罗航、付洁、胡文成、蔡以强、王道坤、黄贇琳、刘丽英、潘龙明、陈毅萍、余曼筠、陈茜、向朝红、王红、何高藻、赵永岚、李模琴、范云、杨红、钟原越、范定洪、欧玲、宋德云、薛松、何伟、李良炎、汪兴富、余泽梅、李小辉、邓琪、杨小虎、董平荣、陈梅、方玲、陈爱华、段均、牛书杰、李静、陈雪英、游振声、冯巨澜、晏生宏、甘霞、刘志刚、王萍、雷蕾
机构设置
教学改革
学院的教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大学英语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之一。2004年,学院首次与该校计算机学院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拥有“国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两个硕士点和英语、日语两个本科专业。硕士点招收英语、日语两个语种的翻译学、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ESP、词典学、英美文学、英语教育、商务英语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此外该学院还开设商务英语(网络本科)、成教英语(本、专科)、自考英语(本、专科)等专业。学院常年聘请多名英、美、加、日等国专家和外教来院任教。
学科建设
该院在科研和学科建设中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学院语言、认知及信息处理研究所汇聚了校内外众多卓有建树的知名学者,承担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任务。仅2003至2004年,学院获得科研和学科建设经费80 余万元。出版了40多部语言工具书,100余部教材和学术专著,包括国家“十五”规划重点教材,发表了1000余篇论文。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三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七项,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两项。《实用英语》、《科技英语翻译》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美语词典》和《新古典主义与19世纪建筑》获全国优秀图书奖。还有十二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及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获准立项。有四项研究成果已通过省级鉴定。经过多年努力,逐渐形成了以语言、认知及信息处理为核心的跨学科研究方向,以系统功能语法、语用学为核心的理论语言学研究方向和以语言教学、翻译学和ESP为核心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学院办有学术期刊《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取得突出成绩
重庆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取得突出成绩
2013年1月29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了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该校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此次评估中取得突出成绩,985同类高校中排名第五名,与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水平相同。
全国共有92所高校的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参加本轮学科评估,其中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校共30所,还有部分具有二级学科博士点的院校参评,参评高校数量比2009年第二轮评估翻了一倍多。
据悉,本轮评估的目的有三个:1、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的精神;2、为高校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服务;3、为考生报考学校、学科和社会人才流动提高参考。
本轮评估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分为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本轮评估强调质量,淡化规模;开创学生质量评价:注重在学培养质量与毕业后发展质量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引入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后质量跟踪评价;强调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邀请大量行业和企业人士及所有参评单位本学科专家对学科的社会声誉进行全面评价。
重庆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本轮评估中取得的突出成绩说明近年来本学科队伍水平、科研水平、研究生教育质量、学科和社会声誉有显著的提升。
重庆大学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研究基地
重庆大学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2007年9月正式挂牌成为重庆市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该基地下设七个研究所、两个实验室、一个编辑部,分别是语言认知及信息处理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所、语言测试研究所、外语教育技术研究所、现代外语教育研究所、语料库研究所、计算语言学实验室、心理语言学实验室和《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编辑部。目前该基地有15名研究人员,其中专职研究人员9名,兼职研究人员6名,教授10名,拥有博士学位者11名。
基地成立以来,已经在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领域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有影响的学术论文。近几年里,共出版学术专著12部,译著8部,其他著作(包括教材)37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各级各类奖励30余项,承担项目(含国家级及教育部项目)70余项。
基地主办过多次国内及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国内众多著名高校有密切的学术联系,还聘请了许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做客座教授,并正在努力吸引在国内、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权威和带头人的加盟,从而进一步提升基地的学术水准和科研实力。
对外交流
学院对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先后与英、美、加、澳、日、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十多所院校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每年都派出大量教师和学生前往进修提高或攻读课程,同时邀请对方专家来院讲学。
学院培训中心是重庆地区规模最大的培训机构之一。是国家外国专家局出国人员考试(BFT)、全国翻译资格考试(CATTI)、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重庆市学位委员会成教本科学士外语水平考试的定点考试单位和重庆市党政干部培训点。此外,中心还拥有多个国际培训项目。
该院拥有众多现代化教学设施。包括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自主学习中心和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独立的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外语调频电台和无线耳机发射系统。
学院的外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大型外语比赛,包括一年一度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杯”英语演讲比赛,重庆大学外语文化节和英语戏剧节。这些活动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办学历史
1932年,重庆大学外文系成立,隶属文学院。外文系先后聘请了学贯中西的西方文学家及红学专家吴宓教授、莎士比亚专家朱文振教授、英语语音专家周考成教授等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
1952年,外文系改为外语教研室;
1995年,建立了外国语学院;
2000年,学院与原重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外语系、原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研室合并,成立了新的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学院简介
英语系
日语系
德语系
专业设置
合作交流
学生风采
知名校友
师资力量
机构设置
教学改革
学科建设
对外交流
办学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