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火箭是一种传统的反坦克兵器,二次大战中就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现代战争中,反坦克火箭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结构
反坦克火箭一般由
RPG7火箭炮和
火箭弹两部分组成。火箭筒一般既做发射管又做包装筒,为一次使用型,有的也可多次使用。为了减轻火箭筒的重量,一般采用纤维增强塑料或玻璃钢发射管等材料做成。火箭筒上的
瞄准具一般采用由叠像式测距仪和电子提前量测定器组成的光学瞄准具,有的还使用更为先进的瞄准具。发射筒由单兵肩扛,进行立、跪或卧姿射击。
火箭弹一般由
引信、
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和尾翼等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的火箭弹为
法国的“达德”,弹重9公斤;包括火箭筒在内战斗全重最重的是
瑞典的wr2-550,15公斤;破甲能力最强的是法国的AC300“丘辟特”和AC-HPL,均为800毫米;射程最远的是瑞典的M2-550“卡尔·古斯太夫”,700米;口径最大的是法国的 AC-HPL,150毫米;飞行速度最快的是
苏联的PfIP-9,435米/秒。
发展
新一代便携式反坦克火箭发射器
反坦克火箭筒最早出现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其具有侵彻能力强、造价低廉、操作简单及便于单兵携带等突出优点,很快就成为步兵连以下分队反坦克及各种装甲车辆的最主要装备之一。在便携式反坦克
导弹系统尚未大量装备部队的1950~1970年代,恰是世界各国反坦克火箭筒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当时不仅美国、苏联这样的传统
RPG7火箭炮研发大国生产出像M20、M72、
RPG-2、RPG-7等名噪一时的经典装备,一些
欧洲国家,如
瑞典、
比利时、
法国等也相继为自已的部队研制和生产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单兵
反坦克火箭筒。
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特点,是现代步兵的主要近距反坦克武器之一。
便携式反坦克火箭发射器是 50年代发展起来的,第一代发展了 25~30个型号;到 70年代末期,第二代仅发展了10个型号;80年代以来,已装备和正在研制的有 15个型号。最典型的新式反坦克火箭发射器有
苏联的RPGI8和RPG22,
英国的“劳”80,
法国的AC300“朱辟特”,
德国的“铁拳”3等。其中,性能较好的是法国的AC300“朱辟恃”反坦克火箭发射器,它破甲威力大,毁伤概率高,重量也较轻。该武器有效射程330米,发射筒径70毫米,战斗状态筒长1.2米,筒上装有光学瞄具和击发手柄。弹径115毫米,长650毫米,重3.4公斤,破甲厚度达800毫米,武器全重11公斤。
和前两代便携式反坦克火箭发射器相比,新一代发射器的主要特点是威力大,破甲厚度由原来的300~400毫米提高到700~800毫米;机动性好,一般只有10公斤左右,个别仅有4公斤;适用性强,发射时采取了消除和减小火光、声响及喷焰等措施;初速大,一般在250~350米/秒之间,使有效射程提高60~100%。
性能
反坦克火箭除使用
RPG7火箭炮发射外,还可用
无后坐力炮发射增程弹。发射时击针撞击
火箭弹的火帽,点燃
发射药;发射药燃烧后产生的强大气体将火箭弹从炮管中推出;火箭弹尾翼张开,
引信解脱保险,点火具点燃火箭发动机
推进剂;火箭弹在巨大推力下向目标飞行,击中坦克后
战斗部起爆,形成聚能金属射流,穿透
坦克装甲。
类型
1970年式62毫米单兵反坦克火箭
1970年式62毫米单兵反坦克火箭 (Type 1 970 62 mm indi~ridual antitank“)cket launchel‘) 中国于1970年设计‘定型的一 种单兵反坦克火箭发射器。由两节对接的玻璃钢简身、压电击发机、机械瞄准具、握 把及背带等组成。配有
破甲弹、跳炸杀伤弹 等
火箭弹种,用于住近距离上打击坦克及 其他装甲车辆和杀伤有生目标(见图)。对 中国1970年式62毫米单兵反坦克火箭发射 接后的发射筒,战斗全长1 200毫米,口径 62毫米,携行长739毫米,筒重1.34
千克,破甲弹重1.06千克,弹长485毫米,初速为 1 39米/秒,直射距离大约l 50米,着角 65。 70式单兵反坦克火箭发射器采用对按式发射筒,与伸缩式发射筒相比,具有结构简单、轻便灵活、工艺性好、射击精度高、前筒可多次使用、后筒一次使用、兼做密封 包装筒、勤务性好、经济适用等优点。后期出厂的70~l式反坦克火箭,采用低压脉冲式击发机构,钢质发动饥,系统重量有少许增加,但更为经济适用和安全可靠。
79式微型反坦克火箭
1979年式70mm手持反坦克火箭简称79式手持火箭,是一种单兵使用、手持发射的轻小型反坦克破甲武器,该武器于1975年立项开始研制,1979年定型生产并装备部队。
79式手持火箭主要用于击毁近距离敌中型、轻型坦克、装甲车辆、
自行火炮、土木工事、堡等目标。该武器是一种一次性使用、一筒一弹的反坦克武器,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质量轻、单手发射、携带方便等突出特点,因此在山地、
丛林战中更能发挥其机动灵活的特性。它既适于装备
侦察兵和
世界十大特种部队,也适于大量装备步兵分队,可有效提高步兵近战、夜战和徒步反坦克、反装甲作战能力。
79式手持火箭的研制成功是当时中国单兵轻小型破甲武器研制的一项骄傲之举。1980年代中期以后,曾进行过多次改进,使其直射距离由60m提高到100m。
系统组成
火箭弹有
破甲弹和破甲杀伤弹两个弹种。破甲弹利用高能炸药爆轰药形罩,使药形罩形成金属射流,击穿装甲钢板,并产生后效,杀伤装甲钢板后的有生力量。破甲杀伤弹除具有破甲弹效能外,还可以产生700个有效杀伤元向四处飞散,杀伤目标四周12m内的有生力量。
破甲弹由
战斗部、火箭发动机、点火机构、尾翼组成。战斗部由风帽、定位环、
弹壳、炸药、
隔板和
引信组成。战斗部为70mm直径的
空心装药战斗部,采用机械触发式弹底引信;单锥药形罩采用紫铜板冲压成型,装305g炸药。弹尾设有6片尾翼,封装时尾翼折叠在发射筒内,出筒后靠弹簧力张开,翼展为112-116mm。
火箭发动机为整体单喷管结构,即燃烧室和喷管是一体的。该
发动机由连接螺、燃烧室、
发射药、挡药板和喷管塞组成。发射药为速燃双基单孔型,共19根,质量26.2g。喷管被喷管塞堵住,以保证一定的起始压力,使发射药充分燃烧。连接螺既是
战斗部和发动机的连接件,又是发动机的点火机构,上面装有底火、点火药盒、防回火机构和火箭定位销。定位销保证底火对准发射筒上的击针,击发后,底火火焰通过一个带点火药盒的
防回火装置(该装置采用单向截留原理,防止火药燃气由底火孔喷出)点燃点火药盒的黑火药,进而点燃
发射药。
发动机起始压力达到一定值时,喷管塞被吹出,
火箭弹飞出发射筒.
破甲杀伤弹结构与
破甲弹基本相同,只是其战斗部采用主、副药柱加隔板结构,并在主药柱外面的破片套内设有700个直径3mm的钢珠。
发射筒采用
聚碳酸酯工程塑料注塑成型,质量轻,强度高,携行方便,使用手感舒适。前部外径77mm,后部外径42mm,两端设有带橡胶环的密封
防潮盖,筒身上装有击发机构和
瞄准装置。击发机构主要有扳机、扳机轴、击锤(带有击针)、击锤簧、保险销、保险簧、钢珠和运输保险拉环组成。瞄准装置由镜座、支撑机构、分化镜、准星组成。分化镜为一透明分划板,既是
天文望远镜目镜也是物镜,镜面上有50m、70m、100m、130m的射距分划和概略测距分划。平时,分划镜折叠在发射筒上,发射前竖起,逆时针旋转45°(左手发射时顺时针旋转45°)。在立柱簧作用下,分划镜会自动卡入支撑斜槽内,即可瞄准射击。为了防止水分由击针孔进入发射筒,平时击发机构由一个橡胶
防潮罩密封。
射击操作
先打开前后密封盖,掀掉击发机构密封防潮罩,拉出运输保险销,抬起击锤,则
火箭弹处于待发状态;射手手持(左右手均可)发射筒,使手指处于扳机上方,预备发射;竖起分划镜,旋转45°并将分划镜嵌入槽内,将测距分划对准目标,测出目标距离,同时赋予发射筒一定射向。手指压动扳机,击针打击底火,底火火焰经传火通道引燃点
发射药,点火药瞬时点燃火箭发射药,产生高压燃气,将喷管塞从喷口高速喷出。高速喷出的火药燃气的反作用力将火箭弹推出发射筒。当火箭弹脱离发射筒时,尾翼后端的6片尾翼同时张开,使火箭弹稳定向前飞行(发射或预备发射时,火箭的头部、尾部不能对准自己或友人)。
火箭弹飞出发射筒一定距离后,
引信保险解脱,火箭弹击中目标时,火箭弹前端的风帽可牢牢啃住目标,防止滑脱,引信在
惯性作用下发火,并瞬时引爆高能炸药,产生破甲、杀伤效能。
中国PF89式反坦克火箭.
PF89系列单兵火箭筒是一种一次性使用的便携式反坦克火箭发 射系统,该系统最早是从1984年开始研制,于1989年设计定型,1993年生产定型,并开始批量装备部队。第一个型号被定型为“PF89式单兵反坦克火箭”,代号“PF89-80-1”,被俗称为“80单兵”。在PF89反坦克火箭研制成功后不久,又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多用途火箭弹,成为一个新型号,被称为“PF89A式80mm单兵多用途火箭”。后又研制成提高破甲深度的“PF89式单兵火箭1型
破甲弹”。
该
RPG7火箭炮是一种弹筒合一、单兵一次性使用的轻型反坦克武器。发射筒也是包张筒,采用玻璃布卷制而成;发射时打开前盖,后盖不用打开,由
发射药燃气自行冲破;
火箭弹飞离筒口就停止工作,筒口无火焰;
战斗部采用双锥药形罩装药结构;瞄准镜是测瞄合一型。
改进型
口径:80毫米
PF89式反坦克火箭
发射筒重:1.86千克
弹重:1.84千克
全长:900毫米
直射距离:200米
破甲厚度:180毫米/65度
630毫米/0度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
国产新型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于1999年12月20日出现在驻澳部队轻武器装备中,并于今年8月1日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举行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武器展示会上闪亮登场。该
航空武器系统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新一代步兵反坦克武器,主要装备步兵作战分队,用于攻击敌坦克、装甲车辆、
自行火炮,歼灭和压制敌暴露的有生力量及
火器,摧毁敌野战坚硬工事及火力点等。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不仅具有破甲、杀伤、燃烧等多种功能,而且具有结构简单合理、重量轻、机动性好、威力大、射程远、反应时间短、
火控系统完备、可靠性高等特点,它的研制和装备,将大大增强步兵的反坦克、反装甲的能力。
武器系统概述
PF98式120毫米火箭的技术起点高,综合性能优良。在设计上采用了大量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使用
复合材料,武器质量大大减轻;技术含量高的火控系统使有效射程和反应速度提高;采用串联
战斗部技术,可有效击穿披挂
反应装甲的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重型三层靶。其综合性能远远超过了现装备的69式40毫米火箭筒和
PF89式单兵火箭筒,就连
俄罗斯RPG27式、
德国“铁拳”系列、
瑞典“卡尔”M3等火箭筒也无法与之相媲美。因此,堪称步兵手中的“
火炮”。其优良性能主要表现在:
_威力大破甲厚度可达800毫米,能有效击毁现代主战坦克;
_机动灵活操作方便步兵可以携带,既可单人操作,也可由二人操作使用;
_性能可靠筒身前后安装有前后护帽,保护射手免于被烧伤,在闭锁装置上装有闭锁插销,可防止大射角射击时
火箭弹后滑。
发射系统
由发射筒和发射架组成,分为连用型和营用型两种,发射筒寿命大于200发。
采用薄金属内衬、玻璃纤维
复合材料缠绕而成的空心发射筒,不仅强度高,并且有效减轻了武器质量,还可使发射筒重复使用,降低了资源消耗。营用
反坦克火箭筒还配备了性能先进的简易
火控系统,大大提高了射击反应速度,从发现目标到发射完毕在10秒内即可完成。两种发射器通用
破甲弹和多用途火箭弹。
三脚加强由脚爪、架杆、立轴等组成,方向射界为360度;营用三脚架还配有高低机和方向机,可在瞄准后固定筒射,以提高射击稳固性,降低瞄准误差。为便于射手在瞄准时及时测距和发射,还在高低机手轮上装有激光测距按钮,方向手轮上装有发射按钮,使操作变得极为方便。连用三脚架在卧姿射击时可起支撑筒射的作用。
发射时,将带后筒的破甲
火箭弹或多用途弹装入发射筒,闭锁装置将其锁紧,发火电路自动接通,射手瞄准目标后即可击发。击发时,点火机产生电流,点燃点
火器,从而点燃火箭发动机。当
发射药气本压力足够大时,剪断火箭弹固定锁,火箭弹启动飞出。退出后筒后,即可再次装填发射。
弹药系统
弹药系统包括破甲火箭弹和多用途火箭弹。
破甲火箭弹是该系统的主弹种,弹径为120毫米。该弹采用续航
发动机增程,有效解决了火箭弹增程过程中横风偏移较大的问题,使之在1000米内、6米/秒的横风条件下射击后,风偏量可以忽略不计,大大简化了射击操作程序,提高了准确度。另外,该
火箭弹还采用了串联
战斗部和电子延时机电
引信,在火箭弹碰击目标后,前级战斗部击爆
反应装甲,经过引信精确延时,引爆主装药,击毁主装甲,从而收到最佳破甲效果。由于该弹采用二级爆破技术,使破甲威力强大,垂直破甲厚度达800毫米,已远远超过了装有反应装甲的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重型三层靶的厚度,而破甲后还有一定后效作用。
多用途火箭弹战斗部采用自锻破甲技术,在55度着角时破甲厚度为400毫米,而且穿甲后随进120个以上的直径为5.5毫米的钢珠和可燃金属锆,具有射伤和燃烧功能。其密集杀伤半径大于25米,有效射程达2000米,是对付轻型装甲、
步兵战车、野战工事、仓库和消灭有生力量的有效武器。
火控和瞄准系统
包括营用
火控系统、营用微光瞄准镜、连用光学瞄准镜和微光瞄准镜。
营用火控系统由光学系统、激光测距仪、弹道解算器、LED平面显示屏和操作修正系统组成。系统工作时,可自动完在测距、弹道诸元的
计算机,并将瞄准点显示在显示屏上,免去了射手估测距离、方向、提前量等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和操作,使射击时的反应速度和测瞄精度得到极大提高。
连用光学瞄准镜由可变闪光电路盒、镜管和俯仰
镜体等组成,主要用于昼间观察和瞄准。放大倍率为4倍,镜内有测距曲线尺,用于测量目标距离,闪光电路装置的作用是测量运动目标的提前量,这也是一般光学瞄准镜所不具备的优点之一。
微光瞄准镜主要用于在夜间借助微弱的星光或用光进行观察、跟踪、测距和瞄准。其优点是:被动工作方式,不易暴露;作用距离远,营用和连用微光瞄准镜夜视距离分别为300米和500米;成像清晰,提高了射手夜间作战能力。
综上所述,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的综合性能不仅超过了国内同类武器,而且也达到了世界同类武器的先进水平。随着它的研制成功和装备部队,将会使步兵的反坦克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发展历程
第一代
从战火中走来-中国第一代反坦克火箭发展历程
朝鲜战争爆发之时,中国军队只有
解放战争时期从国民党军缴获来的少量步兵反坦克武器。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对付如潮水般涌来的
朝鲜人民军T-34坦克,
美国军队曾向前线部队紧急运送了一批M20型88.9毫米
反坦克火箭筒。这种便携式反坦克火箭武器广泛装备于侵朝的美军步兵分队,在抵御T-34坦克的进攻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此后,我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在战斗中缴获了部分美制M20型火箭筒。当时,步兵手中没有具备足够威力的反坦克武器,在攻击碉堡时也只能采用士兵携爆破器材冲击的原始方式。而缴获的美制火箭可以说是解了军队的燃眉之急。国内军工科研单位临危受命,于1951年在美制M20火箭筒的基础上仿制出51式反坦克火箭筒,当年便生产了4800多具。为了便于生产和计量,中国在仿制时将原美制的88.9毫米(合3.5英寸)改为90毫米。
51式90毫米火箭筒
◆51式90毫米火箭筒一经典的直木里反坦克战
51式90毫米
反坦克火箭筒于1951年投产,随即批量装备志愿军部队。该火箭筒采用圆管发射筒;用干电池作发火电源,配有
反射式瞄准镜;
战斗部采用
空心装药;以肩射为主,配有两脚架可进行卧射。
51式火箭简装备部队后,英勇的志愿军如虎添翼,很快使用这种武器创造了反坦克火箭筒的经典战例-古直木里反坦克战。1952年6月,志愿军第12军31师91团在朝鲜官岱里以西古直木里地区担负防御任务。这里是一个
谷地,志愿军在谷地的两侧设防。谷地宽约200-900米,纵深约3000米,谷地中央有公路通向我防御纵深。这一地形便于敌人同时使用多辆坦克向我纵深突击,同时也便于我在谷地中设置反坦克阵地。
6月13日上午,战斗打响后,李伪军步兵第7团首先向古直木里东侧的官岱里方向发起连续攻击,遭我前沿防御分队的坚决阻击。14时50分
美国军队又以24辆M46"巴顿"坦克为先导,引导伪军两个步兵连,在飞机、
大炮的掩护下,成一路纵队向古直木里发起猛烈攻击。
当敌坦克推进到我前沿阵地
东北地区侧时,遭我纵深火炮拦击,敌步兵被迫脱离坦克,单独向官岱西山接近。而坦克则倚仗其自身优势,疯狂地向
谷地猛冲。但没前进多远,第1辆坦克就被我反坦克网状阵地前的反坦克雷炸断了
M113装甲运兵车,顿时瘫痪在公路上。后面的坦克见事不好,迅速从公路转向谷地东侧山脚下的沙河,小心翼翼地向我网状阵地机动。
15时45分,敌3辆坦克越过我反坦克壕,向第1道网状阵地接近。面对这一情况,我布置在敌坦克当面的2连
RPG7火箭炮班迅速占领阵地,团属无坐力炮连第1排也利用堑壕、交通壕快速向前移动。当其中第1辆坦克突入我阵地、第2、3辆坦克还在后面50米处时,2连火箭筒班的第1火箭筒组准备接近第1辆坦克尾部,协同无坐力炮排对其实施夹击。但该坦克马上发现了我第1火箭筒组的行动,随即停止前进,调转车身,妄图以火力消灭该组人员。我火箭筒组灵活地利用堑壕隐蔽转移,并迅速装弹射击。与此同时,无坐力炮排利用敌坦克转移火力的有利时机,从敌坦克后面向其射击。敌坦克在我前后夹击下被击伤,车内5名乘员企图跳车逃跑。位于火箭筒翼侧的突击爆破组迅速出击,击毙敌2人,抓俘敌3人。
就在第1辆坦克挨打的同时,2连火箭简班的第2
RPG7火箭炮组也迅速利用堑壕跃到敌第2辆坦克的翼侧,依托堑壕的拐弯处,在距敌坦克不到30米的距离上突然向其射击,当即命中坦克
炮塔和车体结合处并起火燃烧。位于敌第2辆坦克侧后的第3辆坦克发现我第2火箭筒组后,乘该组还未来得及转移之时向他们碾压过来。第2火箭筒小组迅速躲开敌坦克的碾压,利用弯弯曲曲的堑壕,在其侧后占领射击位置。就在该坦克到处寻找目标之时,第2火箭筒小组的
火箭弹已击中敌坦克履带。该坦克乘员有的跳车逃命,有的掉转炮口向我第2小组射击。此时,该火箭筒班的突击爆破组一面消灭逃敌,一面对坦克实施爆破,第3辆坦克被彻底摧毁。
敌人冲在前面的4辆坦克被击毁后,其余坦克再也不敢贸然前进,停在290高地以东沙河两岸,以猛烈火力向我反坦克网状阵地射击,企图以火力摧毁我掩蔽工事、杀伤我人员,准备再次发起攻击。为争取主动,指挥员立即命令部署在第1道网状阵地上的两个火箭筒班和无坐力炮排,利用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堑壕和交通壕隐蔽迅速出击,大胆接近敌坦克,主动攻击敌人。此时,
美国军队第5辆坦克距我前沿阵地最近,并位于我2连火箭筒班当面。该
RPG7火箭炮班迅速向第5辆坦克隐蔽机动,在距敌坦克50米处占领了射击阵地。同时,无坐力炮手也在该坦克200米内的有利地形上做好了射击准备,两个火器小组远近配合,很快收拾了这辆坦克。
顽固的敌人为了抢回在我阵地内被击伤的坦克,在其他坦克火力的掩护下又出动了5辆坦克,快速向我阵地冲来。我火箭筒班和无坐力炮排抓住这一时机,利用工事掩护,给敌坦克以突然袭击,又击伤敌坦克2辆,并击毙弃车逃跑的敌坦克乘员2人,生俘敌副连长1人。另外3辆坦克仓惶逃跑。
志愿军反坦克武器分队的猛烈打击使敌坦克再无还手之力了。17时02分,剩下的十几辆坦克突然施放大量烟幕,借着烟幕四处逃窜。同时,向官岱西山进攻的敌步兵分队也全部被我防御部队击退。至此,古直木里地区的防御战斗胜利结束。51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分队和无坐力炮分队仅以耗弹19发、轻伤2人的代价,取得了击毁、击伤敌M46"巴顿"坦克6辆,缴获1辆的赫赫成绩。
由于51式90毫米火箭筒属于战场上的应急产品,其可靠性不尽如人意,破甲威力、战斗全重等性能参数也日显落后。加之
朝鲜战争结束后军队装备全面苏制化,51式火箭很快撤装。
◆51式90毫米火箭筒主要技术性能参数
口径:90毫米
全重:10公斤
全长:1.45米
初速:106米/秒
最大射程:785米
有效射程:100-250米
破甲厚度:120毫米
◆56式40毫米火箭筒-战士们说:"棒极了!"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引进苏制RPG-2型无后坐式火箭筒,并仿制成功了56式40毫米火箭筒。该火箭筒的战斗全重仅为51式火箭筒的1/3,但在破甲威力和有效射程等方面均不及后者。56式40毫米火箭筒于1956年设计定型,同年装备部队。该火箭筒是军队批量装备的第一种步兵火箭武器,适用于山地丛林作战,对敌坚固掩体、轻型装甲战车特别有效,很快成为我步兵连的主要破甲攻坚武器。从此,步兵结束了依靠炸药包、
爆破筒炸碉堡和坦克的历史。在
西藏平叛、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和
抗美援越战争作战中,
56式40毫米火箭筒屡建奇功,深受部队官兵喜爱,战士们说:"40火箭筒棒极了!"
56式40毫米
RPG7火箭炮之所以称其为火箭筒,是由于它采用了
发射药燃烧后喷射气体的反作用冲力弹头提供飞行动能。它没有现代意义的火箭发动机,火箭发动机就是发射筒本身。火药包固定在弹尾部,从简口插入发射筒,击发后火药燃烧,火药燃气从炮尾高速喷出,其反作用冲力使弹获得飞行动能,
火箭弹头部为
空心装药聚能
战斗部,尾杆上装有用弹簧片制造的稳定翼。
随着坦克的不断改进,其防护装甲增厚、加大
转轴倾角,机动性和火力也有所加强,
56式40毫米火箭筒很快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其射击距离近,一个射击位置只能发射一发,且不能修正瞄准点。二是威力偏小,加上采用弹底机械
引信灵敏度低,更削弱了破甲威力,在1969年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不能击穿苏制T-62坦克。三是由于所采用的
发射药是3号小粒黑药,其能量受气温影响较大。加之瞄准机构粗糙、瞄准精度差,特别是在卧姿射击时不易瞄准,所以实战射击精度较差。四是火药能量利用率太低,未经适当膨胀即排出筒外,弹头初速低。
60年代中期,
56式自动步枪火箭筒得到改进,改进后称为56-1式。在其头部加装防滑帽,并改进发射装药和发射筒设计,威力提高到120毫米/65度,射程提高到150米。改进后的56-1式火箭筒威力提高不明显,发射筒和
引信可靠性低,其他方面也没有太大改进,最终没有大量装备。
◆69式40毫米火箭筒一对抗采自北方的铁甲洪流
56式40毫米火箭筒的批量服役为军队步兵火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破甲威力主要针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坦克设计,面对战后发展的第一代主战坦克如T-62、M60和"豹"1等威力不足。为此,中国又参考战后
苏联发展的第一代
反坦克火箭筒,即大名鼎鼎的RPG-7,研制成功了69式40毫米火箭筒。
与56式火箭筒相比,69式火箭筒配备了白光/红外夜视
瞄准具,在有一定风速(16米/秒以内)和夜间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大大高。而
火箭弹射程、初速、破甲威力等方面的指标,69式火箭筒均大大高于
56式自动步枪火箭筒。值得一提的是破甲威力。在中苏珍宝岛冲突中,当时装备的56式火箭筒无法击穿苏联T-62坦克的
炮塔和车体前装甲。最后,在
苏联红军坦克误入雷区被炸断履带的情况下,才得以缴获一辆较为完好的T-62坦克。如果当时装备有69式火箭筒,其破甲威力(150毫米/65度)足以击穿T-62的车体前装甲(100毫米/60度),苏军的损失将远不止一辆T-62和数辆装甲车。
69式火箭筒批量装备部队后,迅速取代了56式火箭筒。由于两种火箭筒的发射器口径均为40毫米,为了区别,部队官兵将
56式自动步枪火箭简称为"老40",而将
69式火箭筒亲切地称为"新40"。69式火箭筒服役的年代正是中苏关系破裂、
苏联红军百万
装甲部队陈兵于中国北方边界之时。
苏联解体后曾有相关人士分析:中苏对峙时期,
苏联如要对中国发动类似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消灭
关东军式的"装甲闪击战",至少需要80天的战役准备期。如此长时间内的大规模部队调动必将被中国所探知,并做好一切应战措施。因此,苏军陈兵于中苏边界基本上出于防御上的考虑,而非当时国内大肆渲染的"苏修在加紧构筑进攻出发阵地"。尽管如此,在庞大的苏联坦克集群(苏联驻亚洲地区的陆军最高峰期曾装备了1.4万辆坦克,其中2/3以上部署于中苏边界)重压面前,中国不得不尽一切可能强化自身的反坦克力量,几乎整个中国武装力量都在研究如何打穿近在咫尺的"苏修乌龟壳"。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部队步兵手中廉价可靠、能大量装备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69式火箭筒的生产受到了高度重视。据推测,"新40"
火箭弹产量高达数百万发。加上之前生产的几乎同样数量的"老40",以中国军队总人数400万人计算,几乎达到了每人一发的水平!当然,这么多的69式火箭筒和火箭弹并没有全部装备部队,其中相当一部分交给了
地方武装使用或出口,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反坦克武器"。全军反坦克的严峻形势也深刻影响了部队最基本步兵编制一班的火力配置和战术思想,数量充足的69式火箭筒更是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时,
步兵班武器除了2支
56式自动步枪(分属班长和副班长)和5支
56式半自动步枪(每人一支)外,都要有一个两人制的
69式火箭筒组(配备1具火箭筒和8枚
火箭弹),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以反坦克为主的步兵班火力配置。
69式火箭筒装备部队后,其配套火箭弹在训练和实战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点,主要表现在:
战斗部装药在湿热环境下容易产生慢性分解,释放酸性气体,对于弹体零件、导电线路造成腐蚀,形成短路或断路,造成引信瞎火率偏高:风偏太大,修偏难以掌握;破甲威力偏小等。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有关研制生产单位进行了大量改进工作。首先是于70年代换用酸值低的新型装药,解决了瞎火率高的问题。其次于1983年对战斗部装药进行改进设计,在保持原弹重情况下大幅度提高破甲威力。经过以上改进,设计定型了I型破甲
火箭弹。
军工部门对I型破甲火箭弹继续改进,弹径加大到94毫米,弹重加大到2.97公斤,威力可达180毫米/65度。但是其速度有所降低,直射距离降至200米。新弹的优点是大幅度提高威力并仍可用原火箭筒发射,但射表需要修正。新弹定型后投入了小批量生产,这就是Ⅱ型破甲火箭弹。1988年,Ⅲ型破甲火箭弹定型。它是在国产新步兵反坦克火箭
战斗部基础上改进设计的,弹重、初速及最大速度与I型相同,威力则与Ⅱ型相同,可沿用原
RPG7火箭炮和射表。
为了扩展
69式火箭筒的作战用途,在叶剑英元帅的提倡和关怀下,军工部门于80年代中期开始了钢珠杀伤
火箭弹的研制工作,并于1988年完成了设计定型。该弹着地后通过反抛装置跳到1~1.5米高后引,信起爆,弹在空中爆炸,大大提高了对有生目标的杀伤效果。
目前,随着以PF89式火箭筒为代表的新一代步兵火箭筒的服役,69式火箭筒开始逐渐从一线部队退役,转交二线部队、预备役和
地方武装。不过,
中国北方工业有限公司在69式火箭筒基础上继续改进,近年来又向国际军火市场推出了可折叠携带的2004型40毫米火箭筒。
70式62毫米单兵厦坦克火箭
◆70式62毫米单兵厦坦克火箭一人民战争的产物
在仿制苏制火箭筒的同时,中国军工科研人员于1966年开始自主研发步兵火箭武器。该
航空武器系统于1970年研制成功,命名为70式62毫米单兵火箭。70式
RPG7火箭炮摆脱了苏式RPG-7火箭筒的设计风格,其
火箭弹包装筒兼作发射器的一部分,造价低廉,使用后即可丢弃。其发射器、弹药一人携带等特点更符合当时"人民战争"的要求。
70式62毫米单兵反坦克火箭是一个纯火箭系统。由于采用了高燃速
发射药,火箭弹主动段控制在发射筒内,发射时筒口无火焰。火箭弹靠折叠式刀形尾翼稳定,飞行时受风的影响很小,在3-4级风直射距离内射手不作任何修正也可命中目标。射击前打开包装筒的前后盖,从前端插入发射筒尾部,旋转到位,即可靠地接通了点火线路。击发机安在握把上,是一个压电式装置,当打开保险、扣动扳机时就产生一个电脉冲,从包装筒内布设的线路传到点火具,引燃点火药及
发动机中的装药,发动机中毛刷式装药燃烧只需十几毫秒。发动机在筒内工作完毕,火箭出筒后按预定弹道飞向目标。射击后拧下后筒,可以进行下一发射击。
从性能参数上看,70式火箭射程近、破甲威力弱,即使针对
苏联T-62坦克
炮塔装甲薄弱的侧后部,亦显得力不从心。正因为如此,70式62毫米火箭批量生产后没有大量装备部队,主要用于出口。之后,中国以70式火箭为原型,于1984年研制成功了FHJ84式双管62毫米单兵火箭。该火箭主要配备白磷燃烧弹,装备
化学兵部队,用于消除
化学战剂(大多数化学毒气经过高温燃烧后,会分解失去毒性)。FHJ84式火箭也备有烟雾弹和空炸钢珠弹用于常规作战。
如果说70式火箭是中国自行研发步兵火箭武器的开端,那么70毫米手持式反坦克火箭发射器则是这一年代最具中国"全民反坦克战"特色的
单兵武器。相比69式和70式火箭,70毫米手持式反坦克火箭发射器战斗全重更轻(1.66公斤)、直射距离更近(60米)、使用更简便(没有配备复杂的瞄准具,多数情况下只能概略射击)。其破甲威力(100毫米/65度)对付主战坦克虽有些困难,但击毁轻型装甲目标则绰绰有余,包括当时
苏联主力
步兵战车BMP-2步兵战车在内的各种装甲车辆均无法抵御该火箭一击。
第二代
和平年代继往开来-中国第二代反坦克火箭发展历程
随着时光流逝,历史的指针战战兢兢地划过20世纪70年代。虽然中苏边界两边依然百万大军列阵对峙,虽然美苏依然互相叫嚣着用
核武器将对方从地球上抹掉,世界政治局势却在不经意间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中国国内成功平息了持续十年的文革动乱,"大打、早打、打核战争"的口号成为永远的过去,"裁军"一词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高层领导人的口中。同时,以中美建立正常外交关系为标志,中国与西方的"冰河期"已经过去,双方军事技术交易的封锁也已打破。这些变化在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及军事力量建设的同时,也在军工科研人员研发第二代步兵火箭武器的过程中有所体现。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与西方军事技术交流中最先引进的便是一批反坦克武器,包括随
法国"
萨姆-3防空导弹"武装直升机出口至中国的"霍特"反坦克
导弹("红箭"-8系列反坦克导弹的仿制原型)、
英国L7型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和等。通过对这些
武器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国产新一代重型反坦克武器的性能大幅提高,种类亦多样化。有鉴于此,步兵分队已没有必要继续担负主力反坦克任务。另外,大幅裁军后,步兵分队应具有比以往更好的多任务适应性,而反坦克小组占用两人编制,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
步兵班火力密度。以上种种都迫切呼唤新一代步兵火箭武器的诞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军工科研人员着手国产第二代步兵火箭武器的研发。该型步兵火箭武器吸收了国外先进工艺和70式火箭的成熟经验,于1989年顺利定型,命名为PF89式单兵反坦克火箭。
PF89式单兵反坦克火箭
◆PF89式单兵反坦克火箭一步兵班火力的飞跃
PF89式单兵反坦克火箭由包装/发射筒、
火箭弹和塑料光学
瞄准具组成。发射筒也是包装筒,省去了外包装,给使用者带来了方便。发射筒前后置有防震圈,使武器在勤务过程中得到保护。筒的口部和尾部置有前后盖,前盖有齿状密封胶圈,后盖采用中间可破结构,通过螺纹压紧
橡胶密封垫、前后盖上紧后实现对弹的密封,可防止在储存中水分和有害气体对弹的侵害。射击时不用打开后盖,由
发射药燃气自行冲破,但是前盖必须打开,否则不能打开击发机实施射击。打开前盖后,抽掉限制杆,打开击发握把与保险就可以实施射击了,这种设计提高了武器的安全性。
瞄准具在包装箱内是分装的,取出瞄准具,用筒上的搭扣固定在镜座上,便可实现可靠连接。
瞄准具为测瞄合一型,也就是说当射手测好距离时也就完成了装定表尺,即可射击了。这种瞄准具还可以对横向运动目标进行修正。发火系统是机械击发导爆管系统,即击针-底火-导爆管-点火具系统,优点是不用电源,不受
射频、静电场影响,安全可靠。
火箭弹通过固弹胶圈与发射筒相连,导爆管线路在筒尾与火箭弹的点火具相连。击发时,通过上述通道点燃点火具和火箭发动机装药,速燃装药可在5~12毫秒内燃烧完毕,火箭弹飞离筒口就停止工作,筒口无火焰,肩射时射手不受火焰伤害。
战斗部采用双锥药形罩装药结构,提高了破甲威力,垂直破甲可达550毫米。
与
69式火箭筒相比,PF89式火箭在破甲威力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战斗全重仅为前者的一半左右。更重要的是,PF89式火箭不占用编制,
步兵班9个人可以人手一具,不仅弹药基数比69式火箭筒多(两人制69式火箭筒组最多备弹8枚),使用也更加灵活。笔者以为,如果将两人制火箭筒组改为两人制
通用机枪组,其他7个人各携带一具PF89式火箭,则步兵班火力将产生质的飞跃,既便与西方强国步兵班火力相比亦不落下风。
在PF89式单兵反坦克火箭基础上,军工部门随后又成功研制了多用途弹。所谓多用途,是指具有破甲、杀伤和
纵火三种功能。
战斗部药形罩采用厚壁大锥角结构,装药爆炸时药形罩形成自锻弹头,用以穿透
步兵战车和永备工事等硬目标。药形罩前置随进环,随进环由钢珠和燃烧材料组成,它们能随自锻弹头进入战车和掩体内部,形成破片杀伤和纵火。装药外圈设置杀伤环和燃烧环以杀伤地面有生力量并引燃阵地上的
可燃物。该
火箭弹总体结构、
发动机壳体与PF89式一样,但改变了装药,在弹重略有增加的情况下保证了射程。发射筒也与PF89式一样,但
瞄准具改为内外装定相结合的结构,以实现大射程射击。该武器定型后,命名为PF89A式单兵多用途火箭。
PF97式93毫米云爆火箭
◆PF97式93毫米云爆火箭-反恐利器
PF89式火箭筒的研制成功拉开了中国第二代步兵火箭武器登上历史舞台的序幕。为了增强步兵分队的攻坚火力,又一款新型步兵火箭武器-PF97式93毫米
云爆弹火箭诞生了。与此前PF89式火箭土生土长的中国特色相比,PF97式火箭充满了十足的俄罗斯风情,其仿制原型即为苏联PRO-A式93毫米云爆弹火箭。
所谓云爆弹,也称空气燃料弹,其爆炸作用原理不同于其他
战斗部。云爆的主装药为云爆剂而不是炸药。在一定起爆条件下云爆剂被抛洒开,与空气混合并发生剧烈爆炸,称为云雾爆轰。云雾爆轰对目标的破坏作用主要是靠爆轰产生的超压和温度场效应,以及高温、高压爆轰产物的冲刷作用。由于云雾爆轰会消耗周围的
氧气,在密闭空间内会造成人员因缺氧而窒息,爆轰波在墙壁之间反射叠加,超压值远高于开阔空间,所以
云爆弹的杀伤作用在密闭空间内效果更大,特别适用于打击房屋建筑物和掩体内的有生目标。
PF97式93毫米单兵云爆火箭由包装/发射筒、
发动机、弹丸、瞄准具、组合背带等组成。包装/发射筒既是武器的外包装,又是击发和发射装置。简体由玻璃钢制成,在简体上装有:击发机、保险机、握把、瞄准具、组合背带、引燃器等。瞄准具及包装发射筒为一次性使用。
在笔者看来,PF97式火箭知名度并不高、上镜率也少得可怜,但其出现足以成为中国步兵火箭武器发展的一件大事。从作战目的上看,PF97式火箭是中国第一种从一开始便针对非装甲目标研制的步兵火箭武器,标志着中国步兵火箭武器摆脱了以反坦克为主的固有观念束缚,向多用途、通用化发展。在山地和城市等空间受到限制的环境中,PF97式火箭恰好可以发挥
云爆弹的超强爆轰杀伤力,尤为适合反恐作战。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一"神威大将军"横空出世
如果用"20年磨一剑"来形容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恐怕并不为过。国外研制大于100毫米口径重型反坦克火箭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法国推出了一系列大口径反坦克火箭,但大都因超重等问题未能服役。此后,
瑞典也于1991年推出了AT-12T型120毫米反坦克火箭。其实中国开展大口径重型反坦克火箭的研究工作并不比国外晚,但是在超重、射程、破甲威力等技术问题上阻力颇多,直到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才正式立项研制。
上文已经提到,中国反坦克武器威力大幅提高,部队步兵分队已无需担负主力反坦克任务。既然如此,中国为何还要研制和装备PF98这种重型步兵反坦克火箭武器呢?其实,只要注意到该火箭武器装备到营和连,而不是班,答案自然分晓。首先,PF98配发到连可代替部分
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为全连提供2000米以内的强大攻坚火力,并填补300米(连用82毫米无后坐力炮最大射程)至2000米的支援火力空白。其次,PF98在营级建制内能够代替部分"红箭"-73反坦克
导弹。随着M1A1、"豹"2等国外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全面服役,以"红箭"-73导弹为主力的部队营级步兵反坦克火力实际上已被大大削弱。尽管"红箭"-73不断改进,其破甲威力打穿国外第三代主战坦克正面装甲依旧相当吃力。为此,专门针对第三代主战坦克设计的PF98式火箭便成了"红箭"-73导弹的"黄金搭档"。
据笔者推测,未来部队步兵营反坦克作战可能会采取以下方式:在800米至3000米内以"红箭"-73打击敌方主战坦克后部、侧部等薄弱之处;进入800米后,则由PF98式火箭筒迎击敌主战坦克。当然,如果PF98与"红箭"-8/9等更加先进的反坦克导弹配合作战,或者配备在各型装甲战车上,其威力将进一步增强。此外,从武器装备体系上看,PF98式120毫米火箭筒的服役也使部队新一代针对国外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火力网日趋完善:中远距(4000-5000米)-"红箭"-8/9反坦克导弹;中距(2000米)-89式120毫米自行
反坦克炮;近距(800米)-PF98式120毫米火箭。
PF98出现后,中国第二代步兵火箭武器阵容已基本齐备,以69式为代表的第一代火箭武器正逐步撤装。随着微电子技术、夜视技术和廉价弹药制导技术的成熟,可以预见,中国第三代步兵火箭式武器将很有可能全面实现微机火控化、全天候化和简易制导化,甚至会与导弹结合形成一种新型步兵火箭
航空武器系统。届时,步兵火箭武器这一"士兵手中的
火炮"将产生新的飞跃,为部队打赢现代条件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