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镇
陕西省泾阳县辖镇
云阳镇,隶属于泾阳县,位于泾阳县城以北10公里,是嵯峨山前一座农业发达、商贸繁荣的千年古镇,东汉至元代为县治。208省道(咸淳公路)、泾阳县红色旅游路纵贯南北,211国道和关中环线贯通东西。东距西(安)—延(安)高速公路8公里,南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15公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云阳镇是革命老区,曾是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和中共陕西省委所在地,中央领导朱德、徐向前、彭德怀、邓小平、任弼时、叶剑英等先后进驻云阳。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在云阳镇改编为八路军,举行了抗日东征誓师大会,从这里迈出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步。1937年10月至1938年1月,中共中央青委和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在此举办战时青年训练班,培养出大批抗日骨干。这里也是唐朝高僧悟空(俗家名车奉朝)、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航海第一人杨良瑶、民主革命家于右任的故里。
云阳镇辖23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17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6万人,总面积74.8平方公里。云阳镇以蔬菜种植名扬全国,具有较强辐射功能而成为陕西省乃至西北最大的蔬菜和农资集散基地,素有“西北寿光”之称。云阳蔬菜批发市场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全国“菜篮子”工程定点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国家农业蔬菜示范基地。
2021年11月,泾阳县云阳镇获评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2023年12月,泾阳县云阳蔬菜批发市场被认定为省级农产品产地市场。
历史沿革
云阳在嵯峨山之南,嵯峨山上终年祥云缭绕,亦称云蒙山,故称云阳。
云阳镇古称水冲城,因位于冶峪河口冲积扇上而得名。
唐武德三年(620年),因移云阳县县治于此并更名云阳。
元至元元年(1264年),并云阳县入泾阳县,云阳县治遂设为云阳镇。
明、清沿之。
1949年前,为云阳乡所辖自然镇(街)。
1950年,属五区辖。
1956年,撤区并乡,为云阳乡。
1958年12月,成立云阳公社。
1984年5月,改设云阳镇。
建制沿革
云阳古称水冲城,因位于冶峪河口冲积扇上而得名。
云阳镇古时为县。战国时,秦置云阳县,治所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秦统一后,属内史辖区。两汉时,属司隶校尉部左冯。曹魏时,废县,置抚夷护军,属凉州晋朝时,属雍州扶风国池阳县。东晋十六国时,其地先后为前赵、前秦后秦所有。南北朝时,复置云阳县,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所有。
隋朝,属于京兆郡,治所迁至郑渠南岸,今泾阳县西北,即今云阳镇附近。唐朝,属于关内道京兆府,等级为赤县。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从云阳县划出一部分设置石门县,三年(620年)以石门县、温秀县置泉州市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年),废泉州和温秀县,将石门县改名云阳县,而云阳县改名池阳县。八年(634年),废云阳县,将池阳县又改回云阳县。天授天授二年(691年),以云阳、泾阳、礼泉县三原县四县置鼎州,大足元年(701年)州废。县境内有尧山、甘泉山,有郑渠、白渠流经。清崇陵在县北十五里嵯峨山,贞陵在县西北四十里。
五代时,其地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所有。北宋时,云阳县隶属于永兴军路耀州。金时,属于京兆府路京兆府。元代,并入泾阳县,属陕西行省奉元路,此后一直没有恢复县级。明代,泾阳县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清代,泾阳县属陕西省西安府,云阳已明确为镇一级行政单位——云阳镇。
行政区划
2001年12月,扫宋乡并入云阳镇。
云阳镇辖24个村(居)民委员会17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6万人,总面积74.71平方公里。
截至2020年6月,云阳镇下辖1个社区、23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中街村。
地理环境
云阳镇位于咸阳市泾阳县城以北10公里,是嵯峨山前一座古镇,革命年代曾为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总部及中共陕西省委所在地。咸淳公路纵贯南北,目前关中环线贯通东西,东距西(安)——延(安)高速公路8公里,南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15公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云阳镇以其服务功能齐全、基础设施良好,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功能而成为陕西省乃至西北最大的蔬菜集散基地,成为全国各地投资商向往的一片“热土”。
位置境域
云阳镇地处泾阳县东北部。东与三原县城关镇接壤,南与三渠镇、中张镇相邻,西与桥底镇为邻,西北同口镇接界,北与安吴镇冶峪河为界。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1.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81千米,总面积75.2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云阳镇地处泾水二级阶地北端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自西北向东南稍有倾斜。境内最高点海拔450米,最低点海拔420米。
气候特征
云阳镇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3.1℃,年平均日照2195.2小时。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20.8℃(1955年1月10日);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6℃,极端最高气温41.1℃(1966年6月21日)。年平均无霜期21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195.2小时,年总辐射116.48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276天(一般为2月28日—12月1日)。年平均降水量589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829.7毫米(1958年),极端年最少雨量349.2毫米(1977年),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以8月最多。
水系水文
云阳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冶峪河,自口镇三王沟入境,由北向南至兴刘村与清峪河汇合,于临潼区注入渭河,境内流长7千米。
人口
截至2011年末,云阳镇辖区总人口5.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0.31万人,城镇化率5.3%。另有流动人口0.27万人。总人口中,男性2.99万人,占51.55%;女性2.81万人,占48.45%;18岁以下1万人,占17.24%;18—60岁3.99万人,占68.79%;60岁以上0.81万人,占13.97%。总人口以汉族为主,占99.8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76.34人。
截至2018年,云阳镇户籍人口60853人。
截至2020年12月,云阳镇常住人口为45965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云阳镇财政总收入3.3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0.93亿元,比上年增长36%。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475万元,增值税3745万元,企业所得税1121万元。人均财政收入6651元,比上年增长31%。
2018年,有工业企业24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个。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4个。
第一产业
2011年,云阳镇农业总产量达到7.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1%。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云阳镇粮食生产5.92万吨,人均1020千克。其中夏粮3.1万吨,秋粮2.68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2011年,云阳镇蔬菜种植面积6.3万亩,产量44.1万吨,主要品种有西红柿、芹菜、甘蓝、白菜、箭干白等,其中西红柿21万吨,芹菜11万吨,甘蓝8万吨,菜花4万吨。畜牧业以饲养肉猪奶牛、家禽为主。2011年,云阳镇生猪饲养量2.7万头;奶牛存栏量1.09万头,家禽饲养量13万羽。
第二产业
2011年,云阳镇工业总产值达到5.78亿元,比上年增长21%,工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的45%。2011年,云阳镇工业企业139家,职工2154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21%。
第三产业
截至2011年末,云阳镇有商业网点2162个,职工6001人。2011年,云阳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7.99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城乡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1.3亿元。截至2011年末,云阳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5.9亿元,比上年增长15%;各项贷款余额1.85亿元,比上年增长25%。
综述
云阳县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下,是典型的农业大镇,依托泾惠渠灌溉系统,全镇形成了渠、井、站相结合的灌溉网络。全镇蔬菜种植尤其是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达到6万亩以上,蔬菜年产值超过3亿元人民币。云阳蔬菜批发市场是目前西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上市批发交易蔬菜的种类有一百多个品种,日交易人数高达1万余人,年交易总额5.8亿元,蔬菜销往新疆、青海、甘肃、福建、广东等全国23个省市。另外,奶畜、杂果种植也逐步成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又一支撑点。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60元。
农业
云阳镇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目标,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产业富民工程,全力实施“菜篮子、钱袋子”工程,蔬菜产业的规模、产量、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有蔬菜专业村20多个,蔬菜面积6.4万余亩,节能日光温室大棚3.4万余亩。
2002年全耕地8.5万亩,镇蔬菜种植面积4.8万亩,其中日光温室大棚2950个,面积5900亩,露地菜2.6万亩,蔬菜产业总收入达到2.4亿元,鲜菜包装运销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1400人。全镇国内生产值达到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60元。.
2009年以来,每年新增日光温室500个左右。国家认定无公害蔬菜面积6.4万亩。建成万亩大棚黄瓜、万亩大棚西红柿、万亩花白、万亩芹菜等四个万亩种植基地。专业蔬菜批发市场2个,现代化育苗工厂1个,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16个。云阳蔬菜批发市场是目前西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菜篮子”工程定点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国家农业蔬菜示范基地。年交易量110万吨。全镇蔬菜产值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3%以上。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961元,其中蔬菜人均纯收入5653元,占人均收入的71%。云阳镇以蔬菜种植名扬全国,以其服务功能齐全、基础设施良好,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功能而成为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和农资集散基地,素有“西北寿光”之称。
全镇主导产业以蔬菜种植为主,蔬菜种植面积6.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3.6万亩,是西北最大的蔬菜产销基地。
工业
云阳镇城区现有面积2.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56万人。2009年3月,聘请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总体规划进行了第三次修编,到2020年,云阳镇城镇面积将达到4.37平方公里,镇区人口4.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6%,镇区发展向东、向南,形成“一环、一心、二轴、四区”的总体布局形态。规划将云阳县定位为西北最大的蔬菜产销基地、西安大都市圈北部以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历史悠久的县域副中心城镇。2015年,紧紧抓住扩权强镇和国家级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历史机遇,坚持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年共完成招商任务3.2亿元,引进合同项目8个,其中秦川肥业改造扩建生物有机肥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完成300余亩土地储备项目,地表附着物基本赔付完毕,地表正在清理。6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完成了211国道镇区段5公里主干道路面铺修工程和培英小学教学楼建设项目项目,云阳天然气加气加压站项目,全镇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弱电集合地埋项目和关鸿农业园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重点镇建设稳步推进。
交通运输
云阳镇境内有211国道、107省道2条公路干线交会,南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5千米。
社会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云阳镇有镇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4个,各类文化专业户17个,各类图书室13个,藏书2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137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云阳镇有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450人,专任教师31人;小学16所,在校生1800人,专任教师18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500人,专任教师14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云阳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3230万元,比上年增长13%。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38%,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
截至2011年末,云阳镇有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1家,陕西省级技术究中心1家,各类科技人才124人;承担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个。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云阳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7个,门诊部(所)30个,床位140张,每千人拥有病床2.5张,固定资产总值11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35名,其中执业医师26人,执业助理医师31人,注册护士35人。2011年,云阳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8.4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
2012年,五项城建重点项目中云阳公立幼儿园、泾阳云阳液化天然气(LNG)加注站建成并投入使用,综合文体中心建设项目已完成中心办公楼及综合服务楼主体建设,东一路建设项目完成排水管网、路面、绿化工作,农民进城安居小区云阳御景园建成8号楼、4号楼。
2013年共计投资5604万元,先后实施5大重点工程项目:云阳御景园完成6号楼12层建设,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并已完成5号楼的地基处理;兴教北路(东二路)建设全部完成,正式投入使用;综合文体中心广场主体建设及辅助设施建设完成,正在进行墙体粉刷及广场处理阶段;天然气入城工程完成。这些工程的实施,促进云阳镇发展,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2014年,云阳镇以“全国重点镇”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设日处理污水0.8吨的云阳污水处理厂项目,已经过发改委批复,正在征地阶段。二是建成垃圾压缩转运站1座,日转运能力50吨;建成垃圾收集站2座,日收集能力50吨。三是完成12公里弱电杆线管网埋设及9孔改造。四是云阳镇综合文体中心广场全面完成主体建设、内外装饰及配套设施,投入正常使用。
历史文化
云阳镇是革命老区,曾是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和中共陕西省委所在地,中央领导朱德、徐向前、彭德怀、邓小平、任弼时、叶剑英等先后进驻云阳。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在云阳镇改编为八路军,举行了抗日东征誓师大会,从这里迈出了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步。1937年10月至1938年1月,中共中央青委和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在此举办战时青年训练班,培养出大批抗日骨干。这里也是唐朝高僧悟空(俗家名车奉朝)、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航海第一人杨良瑶、民主革命家于右任的故里。近年来云阳镇被确定为全国城市化建设重点镇、全省扩权强镇试点镇、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
获得荣誉
近年来,该镇按照“依托科技强支柱,打造现代农业城;统筹城乡谋发展,建设西部明星镇”的战略部署,以“八化、二十有”为标准,以行政推动、政策鼓励、干部引领、强化考核为抓手,强势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2009年,被省建设厅确定为“重点镇”,2011、2012年连续两年被咸阳市确定为市级“示范镇”。
参考资料
泾阳县人民政府.泾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4-03-20
泾阳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书.泾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2-07-1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制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水系水文
人口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综述
农业
工业
交通运输
社会
文化事业
教育事业
科技事业
卫生事业
历史文化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