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兴园酒楼
1838年创立于武汉的酒楼
老大兴园酒楼于1838年(爱新觉罗·旻宁十八年)开业。原设汉正街,1996年迁至利济北路。由汉阳人刘木堂创办。由吴云山主持后,以经营武汉风味菜为特色。因当时汉口有多家“大兴园”,故名为“老大兴园”。曾有刘开榜、曹雨庭汪显山三代“鱼大王”掌灶。主要名菜有“白烧鱼”、“清炖鱼”、“什锦鱼羹”等。
历史变革
据史料记载,老大兴园始名“大兴园”,是汉阳人刘木堂在1838年(清道光18年)创办的,原址在汉正街下段人称“好吃街”的升基巷内。汉正街升基巷长不足百米,酒楼餐馆却有八家左右,当时就称为“好吃街”。而“大兴园”依靠特色的鱼类菜肴,声名鹊起。
刘木堂并非厨师出身,而是一个当时在外面“混”的人,在红、黑两道都比较吃得开。当时刘木堂按“开张大发,生意兴隆”的寓意,取店名为“大兴酒楼”。当时店面很小,不足两百平米。
1888年,刘木堂病逝,因无后人,遂由徒弟吴云山、吴宝成兄弟继承。不久,吴宝成在隔壁开了一家“新大兴酒楼”。
除了吴宝成的“新大兴酒楼”外,当时用“大兴”之名开餐馆的还有四家,吴云山为示正宗,民国初年在“大兴园”前加了一个“老”字,特请当时夏口县(今汉口)县长题写了“老大兴园”四字并制成金字招牌。
老大兴园从创立起,历经三次搬迁。1958年由汉正街升基巷迁到居仁门,1964年又由居仁门迁至航空路,营业面积扩大到800平方米。最后搬到了航空路,就是现在的新世界酒店所在地。
老大兴园酒楼主要做湖北菜,以斑点叉尾鮰、鱼等淡水鱼类为主,解放前来消费的都是达官贵人,很多人专程坐洋包车来吃。
特色名菜
1934年,德华酒楼在民众乐园对面开业,并请来以烹制鱼出名的刘开榜掌勺。刘开榜名声在外,有他坐镇,德华酒楼生意逐渐兴旺,以鮰鱼菜和面点名气最大。
吴云山动了心思,他想让老大兴园不仅有湖北风味菜,还要有别家没有的特色菜品。两年后,吴云山以高薪把刘开榜挖过来掌勺,刘开榜最拿手的菜有红烧鮰鱼、粉蒸鮰鱼等名菜。
刘开榜做的红烧鮰鱼,由于选料讲究,以及做法独特,在当时特别出名。刘开榜做的红烧斑点叉尾鮰,一般只选用三至四斤左右的活鱼,并且非长江洲以上鮰鱼不用,佐料、辅料也很讲究,烧鮰鱼用的汤是特制的鸡汤。在制作上注重刀工、火候、入味。三次换火,三次加油,做出的鮰鱼味透而肉不老,晶亮透明,入口爽而不油腻。
刘开榜换了雇主,牌子一挂出来,看热闹的人多,也引来了更多的生意。连渔家们也赶着往老大兴园送长吻鮠,鼎盛时期,武昌积玉桥一带上百条鱼划子,将在长江里捕捞的鮰鱼卖给宋和记鱼行,因为这家鱼行与老大兴园签有长期合同。
当时的洪帮头子杨庆山、中国国民党将领夏斗寅每次到老大兴园酒楼吃斑点叉尾鮰,都要派人到厨房看是否刘开榜亲自下厨。
酒楼传人
说起老大兴园,就不能不提造就的四代“鮰鱼大王”。老大兴园因鮰鱼出名,鮰鱼大王也因为老大兴园而传承下自己的门派。
1944年美国军队飞机轰炸武汉日军兵营,失去准头的炸弹炸毁了老大兴园酒楼,第一代“鮰鱼大王”刘开榜不幸蒙难。
两年以后,吴云山集资在汉正街升基巷原址上重建老大兴园酒楼,并恢复营业。刘开榜的徒弟曹雨庭正式掌厨,曹雨庭也就是第二代“鮰鱼大王”,在鮰鱼菜肴技艺上又有了新发展。
由于曹雨庭的厨艺高超,解放后得到各界重视。1953年,叶剑英到武汉,副市长张执一派小车到老大兴园接曹师傅为叶剑英做菜,叶剑英夸奖他的菜做得好,请他到人民剧院看京剧
1964年曹雨庭病逝,曹雨庭的徒弟汪显山挂牌出师,成为第三代“鮰鱼大王”。
1985年汪显山被命名为“特级厨师”,2007年,汪师傅去世。但汪显山所培养的一批新秀已经成长起来,其中特级厨师孙昌弼不仅全面继承了汪师傅的精湛技艺,并在造型上有所创新,成为第四代“鮰鱼大王”。
孙昌弼,汉族,1949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被授予全国首批中餐烹调高级技师称号;2001年被授予中国烹名师称号;2002年被授予湖北省十大鄂菜大师称号;2005年被授予中国烹饪大师称号;2006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金厨奖。2007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烹饪协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作为对中华烹饪有特殊贡献的优秀人才,被授予“中国烹饪大师金爵奖”。
孙昌弼是第四代“鮰鱼大王”。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厨房里的文化人”;被国外同行誉为“厨师中的艺术家”。
老大兴园的红火,让国内外无数名人闻风而来,美国原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品尝后赞不绝口,殷秀梅杨在葆等北京的26位艺术家来武汉时,干脆把工作餐定在了老大兴园。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变革
特色名菜
酒楼传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