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爵奖是由中国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电影类奖项,创办于1993年。金爵奖是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分为故事片单元、纪录片单元、动画片单元、国际短片单元4个竞赛单元,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报名,每届固定颁发12个奖项。金爵奖最初只针对故事片设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和评委会特别奖,此后逐渐增设最佳编剧、最佳摄影、艺术贡献奖技术类奖项,表彰电影在音乐、服装设计、剪辑、化妆等方面的价值。等奖项,并增加纪录片、动画片、短片等多个竞赛单元。由国际专业人士组成的评委会观赏完所有参赛影片并讨论后,经投票选出奖项得主。除了固定奖项外,金爵奖还设有电影终身成就奖、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等荣誉奖项。金爵奖每年举办一届,一般于每年6月在中国上海举行颁奖典礼。2020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不设有金爵奖评选环节,仅公布“官方入选片”、不举办金爵盛典暨红毯和颁奖盛典暨红毯。
历史沿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上海市的一批电影艺术家
张骏祥、
徐桑楚、
谢晋、
白杨、
秦怡、
吴贻弓等人,本着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发展中国电影的使命感,提出了举办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设想。
1992年初,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联合向国务院提出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申请。同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申请,由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国际电影节。
1993年初,上海电影局局长吴贻弓赴
德国考察
柏林国际电影节,吸取办节经验。
1993年10月7日,第1届金爵奖开幕红毯仪式及开幕式在上海影城举行。10月14日,第1届金爵奖颁奖典礼红毯仪式及闭幕式在上海大光明剧院举行。第1届金爵奖历时8天,实行主分会场制度,主会场设在
上海影城,
大光明电影院、上海新华电影院、
上海和平影院、上海国泰电影院、上海永乐宫影院、上海衡山电影院、上海胜利电影院及上海国际电影院8家电影院为分会场,共设奖项5个。
1994年,
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
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证,成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
1999年,第4届金爵奖在电影放映时,首次采用电子显示屏提供中英文对白字幕,并增设“最佳音乐”和“最佳技术”奖项。
2001年,从第5届起,由“隔年举办”改为“每年举办”金爵奖;举办时间也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每年10月更改为每年6月举办。
2002年,增设“最佳编剧”和“
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奖项。
2003年,受
非典疫情的影响,未举行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2004年,从第7届起,“评委会特别奖”更名为“评委会大奖” 。
2005年,增设“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 ,表彰为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取得巨大贡献的电影人。
2006年,第9届金爵奖首次实施网上报名方式,报名影片数量也取得突破,较前一届增加48% 。该届金爵奖也首次由中国之外的影人担任评委会主席,并增设“杰出电影艺术贡献奖(第14届更名为电影艺术杰出贡献奖)”,表彰在艺术上有杰出贡献的国际电影人。
2007年,增设“华语电影杰出成就奖(第11届更名为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 。
2008年,增设“电影终身成就奖(又名电影杰出成就奖)” 。
2009年,增设“杰出电影贡献奖” 。
2013年,因中国国家机构改革,金爵奖主办单位由“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 。同年,增设“艺术成就奖(第17届更名为艺术贡献奖)”。
2014年,增设“杰出贡献奖” 。
2015年,增设纪录片单元和动画片单元,设置“最佳纪录片”及“最佳动画片”两个奖项。
2017年,增设国际短片单元,设置“最佳真人短片”及“最佳动画短片”两个奖项。
2018年,因中国国家机构改革,金爵奖主办单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变为“中国国家电影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20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影响,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不评奖,但依然会公布入选片单。
奖项文化
奖杯奖座
金爵奖名称取自中国古代盛酒的器具“爵”,其造型优美别致、古朴典雅,象征着古老的东方民族传统文化。而金爵奖奖杯也是以是以“爵”为模型进行倒模而成的。
主题音乐
2002年,第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主题曲《银色的歌》,由
金复载作曲,汤昭智、蔚红作词。
奖项设置
评选规则
参评资格
参评方法
评选委员
历届名单
历届回顾
(注:查看历届获奖名单请单独查看各届奖项百科)
第01届(1993年)
第02届(1995年)
第03届(1997年)
第04届(1999年)
第05届(2001年)
第06届(2002年)
第07届(2004年)
第08届(2005年)
第09届(2006年)
第10届(2007年)
第11届(2008年)
第12届(2009年)
第13届(2010年)
第14届(2011年)
第15届(2012年)
第16届(2013年)
第17届(2014年)
第18届(2015年)
第19届(2016年)
第20届(2017年)
第21届(2018年)
第22届(2019年)
第24届(2021年)
帝后导演
华语获奖
华语入围
华人评委
奖项之最
社会评价
如同
金棕榈奖之于戛纳、
金熊奖之于柏林、
金狮奖之于威尼斯,金爵奖是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核心。作为主竞赛单元的奖项,它是电影节赋予优秀电影人最新作品的最高荣誉。金爵奖对多元文化的推动和引领有目共睹,赢得了海内外业界的尊重。
金爵奖组委会始终坚持A类
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安身立命的宗旨——组建专家评审团队,找到真正优秀的电影,
山田洋次、施隆多夫、米哈尔科夫等国际导演的电影作品均曾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有所收获。除此之外,金爵奖还以评委邀约的方式与世界一线导演们建立持久的合作,回顾来担任过金爵奖评委的导演名录,可以说是网罗了各个时期活跃且瞩目的电影创作者,既有
丹尼·博伊尔、
汤姆·霍伯等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导演,也有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克里斯蒂安·蒙吉等戛纳
金棕榈奖常客。
金爵奖的评选,不仅有名导名作的加持,也见证了许多电影和电影人从默默无闻到一飞冲天的华丽转身。第8届金爵奖最佳影片是
日本电影《
乡村照相馆》,这部围绕着东方式父子关系展开,聚焦日本凋败的乡村文化的文艺电影,以克制、朴素的温情打动了很多年轻人。2006年,德国电影《四分钟》卡着金爵奖片报名截止时间送到金爵奖组委会,在拿到第9届金爵奖最佳影片后,这部电影回到
欧洲开启“奖项收割”的征途。
培育中国导演,发掘各国新秀,这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稳扎稳打的步调,它多年来致力于让中国观众能零时差地看到欧洲重要影展的参展作品,也不惧于同行光环的压力,而是在好莱坞的商业规则和欧洲影展的审美思路之外,寻找到自己的立场,即——发掘展示多元文化色彩的作者和作品,促成各国电影文化的交流,让中国观众看到更多的好作品,也让更多的好作品抵达最大数量的观众人群。(
央视网、《
文汇报》综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