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耆(1914年—2005年2月15日),原名引年,又名贤,字吉留,1914年出生于
浙江省县沙村。生前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其父沙松寿,字仔甫,年轻时从沙可庄(族兄
沙孟海之父)学中医外科,历年行医、经商、执教,并擅长中国山水画。母杜氏生有二女一子。沙耆幼年羸弱多病,在
私塾成绩平平,生性内向,唯爱画画,自小就显露出绘画天赋。沙耆,是
中原地区一位传奇式的画家。他不仅是一位不该被社会遗忘的艺术家,而且是中国现代油画史上的一颗灿烂的
彗星,为油画艺坛增添了一道耀眼的光华。
人物经历
1914年 3月29日出生于
浙江省鄞县沙村,取名引年,字吉留。1925年 随父亲至上海,就读于宁波同乡会小学。
1926年 引年因病休学返家。是年其父从
济南市南归,帮助竺梅仙先生创办民丰
华丰造纸厂,并担任华丰厂总务。次年,父亲将旧宅翻新。题名“斋”。
1929年 引年随家迁居杭州,时
沙孟海先生任职于省政府,送引年入中学,后又介绍引年进上海
张炽艺术专科学校。
1931年 沙文汉(沙孟海三弟)自俄回国,向引年灌输革命道理。
九一八事变后,引年随
上海市进步学生队伍赴南京请愿,参加上海的示成游行。
1932年 与沙孟海五弟沙季同一起就读于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1933年 以政治原因被捕,并判刑一年。后由
杜月笙出面托病交保。出狱后,转入杭州西湖艺专求学。
1934年 沙孟海任南京交通部秘书,邀引年父子二人赴南京,为引年取艺名为耆,并推荐从
徐悲鸿学画,接纳为
中央大学艺术系旁听生。
1936年 4月在杭州结婚。
1937年 1月,由徐悲鸿先生介绍,自费前往
比利时留学,成为比利时国立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巴斯天(A. Bastien)教授的入室弟子。同年5月,妻在
杭州市生下儿子,取名天行。
1938年 获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授予的金质奖章。
1939年 从比利时国立皇家美术学院毕业,成绩名列前茅,其油画、素描和雕塑均属首选,并获得艺术界不易多得的“优秀美术金质奖章”。授奖典礼在比国美术宫举行,由比京市长马格斯(Max)亲授,引起比利时美术界的惊异与重视。
1940年 与
巴勃罗·毕加索(Pigasso)等名画家一起参加比京阿特利亚蒙(Atriome)展览会。6月又与
匈牙利画家德立克(Trink)等在督阿崇道(Toisondor)会场举办展览会。比国大报纷纷载誉介绍。其后多次在毕底格拉地(PetieGalerie)美术馆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1941年 在比国五十周年纪念美术馆举行个展(该馆专事收藏和展览世界名画)。
1942年 在毕底格拉底美术馆再次展览时,其杰作《吹笛女》被热心于祖国文化事业而著名的比国皇后
伊丽莎白购藏
1945年 由比
中国美术学院术学院院长蒂加尼(Decat)主办的一场画展,参加者均为
欧洲第一流画家,沙耆的杰作亦列其中。同年10月,在毕底格拉地美术馆举办个展,所画《雄师》一幅,以中国驻比大使馆及旅比侨胞名义献赠祖国。年底,沙耆赴
英国、
荷兰等地旅游作画,长达数月。
1946年 由于种种原因,沙耆得了
精神分裂症。10月在中国驻
比利时大使馆安排下沙耆抱病乘
法国邮船桑对号(San Tay)回国。
徐悲鸿闻讯沙耆回国,约聘沙耆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徐当时为该校校长)。奈沙耆因病魔缠身终未成行。
1947年 沙耆回国后定居于浙江鄞县沙村家,由其母照料养病,秋天,其妻将十岁的儿子由山东解放区通过封锁线送回到沙材与耆团聚。从此儿子成了他精神上的依托。
1949年 家乡解放,12月沙耆与妻子协议离婚。
1950年 夏天,儿子被母亲接去杭州上中学。次年又转
上海市继续学业。从此,儿子由母亲扶养,随母亲生活。
1952年
欧洲一艺术代表团访问北京时,向周恩来总理称赞沙耆的艺术成就。周总理未闻其人,转询
徐悲鸿,方知其经历与造诣,并知其养病在家,遂通知中央统战部,每月拨给生活津贴。
1960年 进南京市精神病医院治疗。
1964年 母亲去世,沙耆生活由其姐夫一家照料。1967年 文革期间,沙耆也难逃厄运,被扣上“
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家中的珍藏书画被席卷一空。所幸的是,文革初
沙孟海先生将沙耆自国外带回来的百余幅作品,及徐悲鸿的一幅《双猫图》以其母亲的名义赠给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1980年 其子与沙孟海、史永和
陈修良商洽为沙耆筹办画展,此举得到
中央美术学院吴作人院长
中国美术学院莫朴院长、油画系
全山石主任和
胡善余教授的具体指导和热忱帮助。并得到浙江省博物馆和鄞县文化局的全力支持,画展筹备工作得以全面展开。
1981年 下半年开始,在儿子的安排下,沙耆由沙村移居鄞县韩岭镇其学生
顾颉刚家暂住,并得到了良好的照顾,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旺盛时期。
1982年 为筹办画展,应
浙江省博物馆邀请赴杭州参与修画。直到画展开幕。
1983年 5月18日,由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美术学院和
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共同筹办的“沙耆画展”在杭州隆重揭幕,
沙孟海为画展题名。“沙耆画展”在
杭州市反响强烈,评价甚高。
浙江省电视台、电台,《
浙江日报》均进行了报导。北京、
上海市等地艺术界人士亦纷纷前往参观。
中国美术馆也派员观摩,事后并收藏了《自画像》等三幅作品。画展后,浙江省统战部聘请沙耆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7月7日,“沙耆画展”应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的邀请,赴上海展出。
吴作人为画展题名。
刘海粟等送了花篮祝贺。
法国、
日本等驻上海领事参观了画展。油雕室的领导
富华先生和张充仁亲自主持了画展和座谈会。《
解放日报》、《
文汇报》均有长篇报导和评论,反响更为强烈。
9月27日,“沙耆画展”应
中国美术家协会和
首都博物馆的邀请,赴北京展出。其时适逢
徐悲鸿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
廖静文组织赴京与会的代表参观“沙耆画展”。
1984年 在秦基伟的具体关怀下沙耆的户口由浙江转入上海儿子处,并被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1985年 画展后,沙耆由其学生陪同应邀去
莫干山、
台州天台山,
天童寺、
国清寺等名胜区休养游览,并且作画,直至年底返回鄞县韩岭。期间创作了不少油画,散落民间。
1988年 应邀去吉林游览作画。
1989年 继续在鄞县韩岭学生家中养病。由于年事渐高,较少出门,但手中画笔从不停息,画了大量人物、静物和
风景画。
1997年 3月,由于脑中风,被儿子接往上海住院治疗。从此放下了手中画笔。
2005年2月15日10时10分在上海田林医院病逝,享年91岁。
学艺过程
沙耆早年在上海昌明艺专、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杭州艺专和
中央大学艺术系习画九载,1937年由
徐悲鸿推荐,赴
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深造。在新写实派画家巴思天院长的指导下,沙耆对传统的
欧洲绘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出色的成绩获得了“优秀美术金质奖”,并与
巴勃罗·毕加索及其他著名的现代派画家共同举办展览,一度成为当地颇具影响的画家。
1946年回国后,徐悲鸿即聘他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但由于疾病缠身,末能上任。嗣后,他长期蛰居自己的故乡。精神上的疾病,虽然给他的日常生活蒙上了深深的阴影,但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炽热之情,在那里,他默默地工作了三十多个春秋,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
得病回国
1946年因病由
法国回国。由于种种原因,沙耆得了
精神分裂症。10月在中国驻
比利时大使馆安排下沙耆抱病乘法国邮船桑对号(SanTay)回国。
徐悲鸿闻讯沙耆回国,约聘沙耆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徐当时为该校校长)。奈沙耆因病魔缠身终未成行。1949年
欧洲一艺术代表团访问北京时,向周恩来总理称赞沙耆的艺术成就,周恩来未闻其人,转问徐悲鸿,方知其经历与造诣,并知其养病在家,遂通知中央统战部,每月拨给生活津贴。
沙耆画展
1983年5月18日,由
浙江省博物馆、
中国美术学院和
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共同筹办的“沙耆画展”在
杭州市隆重揭幕,
沙孟海为画展题名。“沙耆画展”在杭城反响强烈,评价甚高。
浙江省电视台、电台,《
浙江日报》均进行了报导。北京、
上海市等地艺术界人士亦纷纷前往参观。
中国美术馆也派员观摩,事后并收藏了《自画像》等三幅作品。画展后,浙江省统战部聘请沙耆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7月7日,“沙耆画展”应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的邀请,赴上海展出。
吴作人为画展题名。
刘海粟等送了花篮祝贺。
法国、
日本等驻上海领事参观了画展。油雕室的领导
富华先生和张充仁亲自主持了画展和座谈会。《
解放日报》、《
文汇报》均有长篇报导和评论,反响更为强烈。9月27日,“沙耆画展”应
中国美术家协会和
首都博物馆的邀请,赴北京展出。其时适逢
徐悲鸿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
廖静文组织赴京与会的代表参观“沙耆画展”。展览结束后,沙耆又回到了乡村,潜心作画。八十年代中期,他画了一大批用笔率真、色彩纯朴的写生作品,还不时用彩墨作些花卉畜兽。到了九十年代,沙耆的画风幡然一变,集
印象派、
野兽派、
表现主义和
抽象表现主义之大成,自出机杼,创造出了一幅幅气势恢宏的作品。
个人贡献
沙耆的精神疾患使他远离政治运动,同时也就远离政治迫害;使他远离充溢于美术界的思想偏狭;使他远离"三突出”“三结合”“红光亮"之类的戒咒,其实就是远离了一种集体的癫狂。
沙耆没有自觉地参与现代某流派的艺术探索,也与30至40年代国内那些前卫艺术团体没有任何联系,没有听到他对欧洲现代艺术以及国内30年代
上海市的"
决澜社"、
广州市的"中华独立艺术学会"和40年代
重庆市的"独立画展"有何看法。在组织和言论上,他不是中国现代艺术思潮的弄潮儿。但从艺术实践的角度看,20世纪前期倡导
现代艺术的干将,如
倪贻德、
庞薰琹、
梁锡鸿、
赵兽等人,都由于环境的限制,而未能将他们处于萌芽状态的艺术充分展开,未能将他们的艺术主张贯彻始终。相形之下,经由个人情性自然进入现代艺术天地的沙耆,在艺术实践上要持久和深入得多,在艺术成果上也丰富得多。
始终保持了独立的艺术立场
始终保持了独立的艺术立场的
林风眠、
吴大羽,也与沙耆的艺术历程不同。林、吴二人是清醒的探索者,他们的作品是他们的学说和理想的完成。而沙耆的艺术是生命遭遇挫折时的自然流溢,他的绘画是"不能不为""有所不能自已"的产物,因而具有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独特情貌。这显然是可慕而不可学的。许多艺术史家和艺术评论家都曾论及中国现代艺术"原创性"的匮乏,确实,各种现代、后现代风格,往往都出于对西方艺术的追随和模仿。但沙耆的艺术不在此列,沙耆是以自己的生命遭遇浇灌艺术之树的人。
脱离了艺术的社会效益
在20世纪中国艺坛,人们过多地关切艺术的社会效益。这固然是针对近几百年来文人艺术之游离于现实社会的一种矫枉过正,但它付出的代价是削弱甚至丧失了艺术最可贵的独立和自由的品格。五十年代以后,主流美术界依仗政治权威要求于美术家的,实际上并不是个人思想感情的真挚,而是个人选择了哪一号
人格面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沙耆出现在艺术史。由于他的出现,不能不正视20世纪中国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可以说,处于
精神分裂症状态的沙耆替他的同辈和同行发出了"感天动地"的伤痛呼号。
按照
中原地区传统算法,沙耆满九十岁。这位老画家终于完全抛开了曾给他巨大欢乐,也给他无边伤痛的现实。这对沙耆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如果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曾经有过伟大的艺术家的话,沙耆应是当之无愧的伟大艺术家。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1964年母亲去世。1997年3月由于脑中风,被儿子接往
上海市住院治疗。从此放下了手中画笔。2005年2月15日10时10分在上海田林医院病逝,享年91岁。
情感生活
1936年4月在
杭州市结婚。1937年5月妻在杭州生下儿子,取名
周予同。1949年家乡解放,12月与妻子协议离婚。
获得荣誉
补充信息
沙耆(1914——005)
浙江省鄞州区(原
宁波市)
沙村,取名引年,字吉留,又名贤菖、艺名沙耆。1929年,家迁居杭州时
沙孟海任职于省政府,介绍沙耆进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1930年文汉(沙孟海三弟)自俄回国。1932年沙孟海五弟沙季同一起就读于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托病交保出狱后,转入杭州西湖艺专求学。1934年沙孟海推荐,从
徐悲鸿学画,接纳为
中央大学艺术系旁听生。1937年 由徐悲鸿介绍。自费前往
比利时留学,受业于比利时国立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巴斯蒂昂(a.bastien)教授。1939年 毕业时成绩优异,其油画、雕塑、素描均获得第一,并获颁“优秀美术金质奖章”二枚。1940年 与
巴勃罗·毕加索(picasso)等名画家一起参加比京啊阿特利亚蒙(atriome)展览会 。其后多次在petite galerie举办个人画展。1941年 在比国五十周年纪念美术馆举行个展。1942年 杰作《吹笛女》被比国皇后伊莉莎白收藏。1945年由比国美术学院院长蒂加尼(decat)主办的一场画展,参加者均为
欧洲第一流画家,沙耆的杰作亦列其中。1946年由于种种原因,得了
精神分裂症,时好时坏。在中国驻
比利时公使馆安排下沙耆抱病回国。
徐悲鸿闻讯后,即聘沙耆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奈因病未能成行。1947年 定居浙江鄞县沙村老家,由其母照料养病。1952年欧洲一艺术代表团访问北京时,向周恩来总理称赞沙耆的艺术成就。周恩来专询徐悲鸿后,知其经历与造诣,并知其养病在家,遂通知中央统战部,每月发给生活津贴。1954年进
浙江省精神病医院治疗。1960年
沙孟海先生将沙耆画百余幅以其母亲名义捐赠给浙江省文管会,转藏省博物馆。1962年 沙耆母亲因年时已高,被沙耆大姐夫一家接去照顾,沙耆亦因之随母同往。1964年 进南京精神病防治医院治疗;沙孟海将沙耆的一幅
徐悲鸿所画的双猫图以沙耆母亲名义捐赠浙江文管会。1967年 母亲去世,沙耆生活继续由其大姐夫一家照料。1968年 大姐夫童全根去世。1969年 沙耆再回到沙村,由沙村大队安排邻居沙良红一家照料沙耆生活直至82年去
杭州市。1980年
沙孟海提出将捐赠给博物馆的画拿出来;为沙耆举办画展,此举得到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省博物馆和鄞县文化局的支持。1982年 为举办画展,应浙江省博物馆邀请赴杭州参与修画直到画展开幕。其间为照顾沙耆生活,其子沙天行提出邀请韩岑镇青年
顾颉刚陪同,此举得到俞家热忱相助和鄞县政府的支持。1983年 5月8日,由
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美术学院和
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共同主办的“沙耆画展”在杭州举办,沙孟海、
吴作人为画展题名,浙江省统战部聘沙耆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7月7日,“沙耆画展”应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之邀,赴沪展出。9月27日“沙耆画展”应中国美术家协会和
首都博物馆之邀,赴京展出。1984年 沙耆的户口由浙江转入上海儿子处,并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为有利沙耆养病和艺术创作,
沙孟海和其子商定暂将沙耆寄养在
顾颉刚家,所需一切费用由其子负责。1985年在其后的十年多时间里,沙耆由余毅陪同前往江浙及
东北地区名胜景区游览写生,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和静物画。进入九十年代,他的画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色彩绚丽,用笔豪放,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和
收藏家的关注。1997年由于脑中风, 沙耆被儿子接往
上海市住院治疗。从此放下了手中画笔。1998年 由中国油画协会、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学部和台湾卡门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沙耆油画艺术研讨会”在上海和北京举行。1999年 大型画册《沙耆画集》由台湾卡门艺术中心出版发行。2001年 “沙耆七十年作品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
上海美术馆和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2004年 “中国当代美术名家系列作品特展(油画篇)生命之光—沙耆90花诞艺术回顾展”在
浙江省博物馆、
浙江西湖美术馆展出。2005年 2月15日10时10分,因病逝世于上海田林医院。2006年 5月29日上午10时《著名油画大师沙耆先生纪念像揭幕暨骨灰安葬仪式》在上海《福寿园》举行。(来源
宁波高教园区图书馆沙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