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渊雷(1894年—1955年),名彭年,江苏川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民国元年(1912年)就读于
江苏省立师范学校,师从朴学大师姚孟醺学习经学、小学,涉猎诸子百家、史、地、物理、算学等书无所不读。毕业后在多所学校任教,并深入研究中医各家学说。民国14年,拜
恽铁樵为师,协助办校,并师事
章太炎学习古文学及中医基础。
陆姓提倡中西医汇通,主张治中医宜积极吸收西学。解放后,陆氏历任
上海市医学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顾问、上海中医门诊所所长等职,并于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因病谢世。
人生经历
少曾从朴学大师姚孟醺治经学、小学,遍览诸子百家。工书法、金石,对天文历算及医术造诣尤深,通晓英、法、德日诸国文字。其父儒而知医,常称医道能愈人疾苦,勉励其学医。早岁曾问学于
章太炎先生,并从名医
恽铁樵探究医学。1928年先后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1929年与
徐衡之、
章次公共同创办上海国医学院,任教务长。以“发皇古义,融合新知”为办学宗旨,率先于教育计划中列入
物理化学、解剖等课程。1932年应四方学者之请,办遥从部,函授
中医学,一时遥从函授业者遍及国内与南洋诸地。1933年前后任
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委员。1934年创办《中国新生命杂志》,作主编。1950年待特邀出席全国卫生会议。历任上海卫生局顾问、市中医学主任委员、中医门诊所所长、市卫生作者协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红十字上海分会理事、
上海市科学医学研究会副主任委员等。1954年被委托主办编中医教材,1955年任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次年因病谢世。
荣誉成就
陆姓受近代医学科学影响,提倡中西医汇通,主张治中医宜积极吸收西学。民国18年与
徐衡之、
章次公创办上海国医学院,以“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为办校宗旨。聘
章太炎为校长,自任教务长,亲自制订教学大纲并任课。编写《
伤寒论今释》、《
金匮要略今释》教材,成书出版,是书以近代医学评述医经,独具见解,虽褒贬不一,但对中医理论不失为有价值之作。民国21年起陆氏在上海开业行医,临证以西医方法诊断,运用经方治疗,擅治
伤寒等流行性热病、
慢性肝炎、肿瘤等病。还应各地学者之请创设“遥从部”,函授中医理论,报名参加者甚众。并创办《新生命杂志》。
陆姓学识
广博,蜚声医界,曾被
中央国医馆聘为学术整理委员会委员。
治病思想
陆渊雷认为《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冠首,治疗之极则,学医所必由也。
张仲景之三阳,皆视其抗病力所在而为之界说,
太阳为在表在上,阳明为在里在下,而
少阳病自昔称为半表半里。
陆渊雷认为近世温热学所谓温邪犯肺,逆传心包者,其病即所谓大叶性肺炎。遇此等症,每视其证候,投以仲景方麻杏甘石、
小青龙颗粒、
麻黄等汤,不过三五日即愈。
血之病,西医所谓血栓栓塞者,于此等病,每视其证候,投以仲景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
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皮汤、当归芍药散、下瘀血汤、大黄蔗虫丸等剂,取效亦速。
肠痈为杂病之一,亦有显明之证候。肠始起未成脓可下,大黄牡丹汤主之,近于急性,脓已成不可下,
薏苡附子
败酱散所主近于慢性。
马齿苋、红藤,为肠痈特效药,即用二物加薏败酱散等治之。
学术观点
陆渊雷在学术上主张远西的理法和
中原地区的方术合为一。
对
张仲景学说能“用古人之法,释以今日之理”;对于仲景的方药有自已的独到见解,不仅能随证加减,而且做到古方新用,推陈出新,疗效显著。一、
陆姓认为《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冠首,治疗之极则,学医所必由也。陆氏沉潜反复,研索独勤。博考深思,去其浮空执滞,为之疏通互证。认为
伤寒即今之流行性热性病,
太阳病即急性传染病之前驱证,阳明病括清心医之
温病。......其不发病热之病,非流行性之病,或发热流行而别有他种显著证候之病,皆属杂病。古医书治疗流行性热性病,不问其病原为何,皆根据其证候而归纳为若干种证候群,即六经是也。复按六经施以方药而示其宜忌。至于杂病,各有特殊显明之证候,诊察较易。而其疗法,又各有特效方药,不若伤寒方之可以广泛应用。故就中医之治疗法言,伤寒有共同性,杂性为个别性。而杂病中若干宜忌,亦与
伤寒六经无异,此伤寒杂病之所以分。
二、
陆姓认为
张仲景之三阳,皆视其抗病力所在而为之界说,
太阳为在表在上,阳明为在里在下,而
少阳病自昔称为半表半里。所谓半表半里者,非半在表半在里之谓,谓在表里上下之间也。少阳病主证之一往来寒热,往来寒热与
恶寒发热不同。
恶寒发热者,恶寒之自觉证,与发热之他觉证同时俱见,往来寒热则恶寒时不知热,发热时不知寒,寒与热间代而见,
疟疾其代表型也。如治唐××,三日前曾发热至39度,曾退尽,今日又热,顷测之已38.5度,年七十五,又素有咳嗽,脉大而数,舌苔白,作疟治。
北柴胡、淡黄芩、吉林参须、姜半夏、
何首乌、煨草果、
鸡骨常山、枣仁、炙甘草、
生姜、
大枣。另,
鸦胆子10粒,去壳取仁,白亮完整者,吞,勿嚼。1帖。药后得汗,热退。但痞闷呕恶,大便不行。柴胡、淡黄芩、川
黄连、姜半夏、干姜、
孩儿参,
麦芽、山楂炭、
瓜蒌、
杜仲、
环毛蚓、
槐花、红枣。三剂。
三、
陆姓认为近世温热学说所谓温邪犯肺,逆传心包者,其病即所谓大叶性肺炎。遇此等病,每视其证候,投以
张仲景方麻杏甘石、
小青龙颗粒、
麻黄等汤,不过三五日即愈。瘀血之病,西医所谓血栓栓塞者,于此等病。每视其证候,投以仲景方桃核承气、抵当汤丸、
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皮汤、当归芍药散、下瘀血汤、大黄(庶虫)虫等剂,取效亦速。陆氏从仲景用
桔梗之诸方中,悟得仲景之所谓脓,指人体内不当有而有的半流动体,上之在
气管、
支气管,下之在肠......皆谓之脓。排上部之脓,桔梗与
川贝母杏仁等治肺药同用;排下部之脓,须与
枳实橘皮等肠胃药同用,治
痢疾,应和芩芍枳实同用,就能多下冻物而愈。
陆姓认为
胸腔积液之病,古人统称
痰饮。外有表证,里有水饮者,当先解其表,后攻其里水也。急性
胸膜炎初起时,
恶寒发热头痛,甚似
太阳中风,论病理固因胸膜发炎所致,与
伤寒中风之纯由外感者不同,论治者则仍当先解其表,否则表热入里,为祸更烈。无表证之
悬饮,为骤得之证,攻之下嫌骤峻,若延缓则为水气
喘证浮肿矣。故可用十枣汤攻之。但掣痛大减者,即须改用轻剂。四、陆氏指出
肠痈为杂病之一,亦有显明之证候。有小腹肿痞者,
肿胀痞鞭亦在右腹角。然初起时,望之多无异症,按之则右腹直肌挛急,重按则痛。又有肿而不鞭痞者,肿痞非必具之证也。肠痈始起未成脓之候可下,大黄牡丹汤主之,近于急性;脓已成不可下,
生薏苡仁附子
败酱散所主,近于慢性。西医治盲肠
阑尾诸炎,惟于宿便闭塞者,用麻子油或灌汤法,此外绝外禁用下剂,惧其穿孔也。然
陆姓治肠病,审是阳明实证后,颇有以小承气汤获愈者,未遇穿孔之弊。往年治
肠痈,以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获愈者,预后皆佳。盖西医之法,乃理所当然,而事实亦有不尽然者,其后得
马齿苋、红藤,红肠痈特效药。即用二物加米仁败酱等治之,不常用大黄牡丹汤矣。
五、陆氏认为人体赖热量以生存,进食即所以增入热量,而时下病人与医家,均习惯喜用清凉药,即使已感受风寒,亦不敢与、不敢服温表药。不知人身阳气,时常被损,不易发觉,乃至阳气不足以维持生命时,虽欲温复之,已不能为力。反之,若热药稍过,人体立即发觉,稍用清凉药,即可平复。为矫时弊,除随时说服病家外,苟无必要,不轻用凉药,又素重视脾胃,谓脾胃确为后天之本,应随时注意调理和健补脾胃,帮助其吸收能力,不喜用苦寒伐胃药。其常用健补脾胃药,有
孩儿参、白术等。故前上海国医学院同学,尝有“陆太子”之称。如治宁××,老人,胃肠
消化不良,轻度痛,不腹胀,大便不畅,
口苦减食,不易入寐,有
恶寒感,舌苔白,脉软弱。太子参、生白术、仙灵牌、干姜、黑附子、焦
枳实、煨
麻栗坡草果、云苓、
北柴胡、姜半夏、炙甘草、枣仁、
肉桂。研末作小丸吞。从不饮温药,今服药甚适,各症俱减,惟常有头痛,春秋剧,夏冬差,此必须适量柴胡,一则柔肝,二则转枢。柴胡、姜半夏、太子参、白术、焦枳实、黑附子、干姜、枣仁、云茯苓、仙灵脾、炙甘草、肉桂,为末作
小丸吞。
六、
陆姓认为中医之方,乃对症而施,非对病而治。一病之经过中,可以用寒热攻补相反之方,一方之应用,亦可有数种性质不同之病。陆氏又认为古医书中部分说理,暗合现代医学,故从中医书治疗方剂中,可以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兼治其他名称绝不相同之病,以及中西医各不同名之病。不素善用积聚方中医祛瘀药、
活血化瘀药、软坚攻坚药等,治愈慢性肝炎病及肿瘤等病。呈主用攻破,但重视虚实兼顾,分清轻重缓急,并时时注意脾胃之吸收功能。如治应××,先胸上部痛,继吐血数次,胸部遂感麻木,时复彻于背。西医
透视诊为
纵隔肿瘤。此在中医,素不知有此种病,今参合西医诊断而选方用药,脉舌却俱如常。
个人学说
发热。人的体力,是各部位活动的动力,所以人体必须进行
新陈代谢。实际上所谓代谢不过是一种缓慢地燃烧,体温就是由此而来的。代谢燃烧,产生的体温,平常时期,亦有定值。如果体力有较大地增加,则代谢机能亦随之亢进,体温亦随之升高。所以人在劳动时需要体力,在吃饭以后消化需要体力,在这两种情况下体温都稍有升高。病毒性感冒的患者,在日常的体温之外,必须增加抵抗病毒的体力。因而新陈代谢亢进,使体温升高而成为发热。
恶寒。试验室人员都知道:使用动物作细菌试验、或者是制造治疗血清时,大多数动物都发现
恶寒发热。所以恶寒、发热是产生抵抗病毒力的表现。
脉浮。当人体发热时,体内的新陈代谢亢进,加强了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由于心力的加强,
则脉搏增大。脉搏增大而血液并未能够充实。所以在脉象上重按即感觉其软弱,人随认为这种大而软弱的脉象为
浮脉即脉浮。患者受病毒的刺激后,立即产生抗毒力。抗毒的方法,可能根据病毒的种类而有所不同。虽是
细菌学家或是免疫学家,对于如何抵抗病毒,也不能详细知道情况。可能是产生某种物质使与病毒相结合,而变成无毒的物质。头痛。
太阳病多发生头痛副症。人体的汗腺。上半身排列的较密较多,下半身则较稀较少。太阳病属于
热病初期阶段,病菌学证明:病毒多在血液中。热的“自然疗能”,排除病毒的方法,看来都不如出汗。欲出汗时,血液必须向上半身、向表面充血。因充血而发生头痛。
药效。
肉桂汤仅
辽五味药,可见桂枝、
芍药二味为主药。人的“自然疗能”欲出汗,以排除病毒。太阳病桂枝汤证,患者平常本来是津津自汗,再用桂枝发表解肌或祛毒,可见桂枝与“自然疗能”的要求是一致的。这种对于“自然疗能”一致的方法,称为“辅助法”。仅靠桂枝的发表还无济于事,还必须靠芍药将病毒从血液中游离出去而成游离状态,桂枝才能起到其发表作用。
生姜佐桂枝用以发表,
大枣佐芍药用以和血。
此外,不可不知者方内尚含两大经方:一、
肉桂甘草汤。二、
弄岗报春苣苔甘草汤。
陆姓考证了《
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知
芍药的效能,虽说法不同,专见于血液。而更深一层的说法是
邹润安的《
本经疏证》,其
芍药条云:“能破阴结,布阳和,阴气结则阳气不能入,阴结破则阳气布焉,是布阳和之功,又因破阴凝而成焉!”因此,陆氏认为:只有靠芍药游离病毒,桂枝才能成其发表之功。
外部链接